“瑜伽是灵魂的科学,是修行的科学,是所有宗教的基础,所有宗教修行的根本道理与方法在《瑜伽经》里都说尽了。瑜伽好比是面粉,而世上各种宗教好比包子、馒头、面包、蛋糕等等。”
——印度帕坦伽利瑜伽学院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执行总监吕萨先生
伟大的瑜伽圣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是瑜伽学派的根本经典。经文记载了古印度的大师们关于神圣、人、自性、物质观、身体、精神、梵文语音几乎所有范围的深邃的论述。《瑜伽经》指引瑜伽者完成性灵的旅程,书中充满对身心世界的探索,告诉人们*为根本的道德,书中的所有智慧并不能被后人完全解释,历代大师不断的撰写关于《瑜伽经》的书籍。瑜伽经的思想在瑜伽者的生活中处处的体现。
法籍华人,对印度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已翻译印度瑜伽古籍《博伽梵歌原意》《博伽梵往事书》《瑜伽经》等近五十部印度古籍,对瑜伽文化的理论和哲学有着深厚的理解和体悟。在台湾创办了瑜伽文化中心,在该中心开设了多项相关课程。
目录
绪言
导言
第一部分 全神贯注(萨玛迪)篇
第二部分 练习篇
第三部分 神秘力量篇
第四部分 解脱篇
我是在一个失眠的深夜里,鬼使神差地打开这本书的。那段时间,工作上的压力如同潮水般涌来,思绪万千,身体像被拧干的毛巾一样疲惫不堪,却又无法入眠。我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我“停下来”的锚点,而不是另一个让我“动起来”的激励口号。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种独特的“停顿”机制。它不是告诉你深呼吸三次,然后放下一切,它教你的更像是如何观察自己的呼吸,如何辨识那些在你脑海中盘旋的杂音——那些让你辗转反侧的“未完成事项”和“潜在灾难”。我发现,它描述的那些心理状态,竟然精准地击中了我的日常困境。比如,当它谈到“心念的止息”时,我第一次意识到,我总是在试图“击败”我的焦虑,而不是去“看清”它。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知识,不如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对话。作者的语气非常克制,没有强迫感,只是平静地陈述着一种可能性,一种关于内在秩序的可能性。读完一章,我常常会合上书,静坐几分钟,观察自己的身体和情绪,那种感觉,就像是为自己原本混乱的内心世界,打扫出了一块干净的角落。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反直觉的。我平时习惯了阅读那些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现代学术论著,它们总是有明确的论点、详实的证据链和清晰的结论。但拿起这本书,感觉就像在攀登一座没有清晰路径的山峰。它更像是对一系列观察和体验的记录,充满了类比和象征性的语言。有时候,你以为你理解了某个段落的含义,但稍不作声地放下一段时间,再回来看时,又会生出新的感悟。这导致我的阅读进度非常缓慢,我不得不放慢自己的节奏,不再追求“读完”这本书,而是追求“体验”这本书。我甚至开始用荧光笔在不同的段落做标记,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一旦开始标记,就意味着我试图将流动的思想固化下来,这本身就违背了书的精髓。这本书迫使我放下“分析”的习惯,转而采纳一种更具“接纳性”的阅读态度。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展示了“事物本来的样子”,而我们自己的反应和感受,才是最真实的反馈。
评分这本小册子,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有些失望。封面设计得相当朴素,如果不是我对这个领域略有耳闻,真可能会随手把它扔回书架上。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内容详实的、能让我立刻上手操作的指南,毕竟市面上的瑜伽书籍大多都是走这个路线,图文并茂,恨不得把每一个体式都拆解成纳米级别。然而,拿到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哲学思辨录,或者说,是一部古老的“使用说明书”,但它说明的不是某个器械,而是“我”这个复杂系统。它没有那些花哨的体式分解图,也没有针对减肥、塑形这类世俗目标的承诺。相反,它用一种极其凝练的文字,探讨了心念的起伏、意识的本质,以及如何通过某种内在的训练,达到一种超越日常纷扰的平静状态。初读时,晦涩难懂是必然的,我不得不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洁的句子,它们像密码一样,需要投入时间去破译。这不禁让我反思,我们现在追求的“瑜伽”,是不是已经偏离了其核心的意图?这本书,至少在形式上,坚守了一种古老的严肃性,它不迎合快餐文化,它要求阅读者付出专注和耐心,这种“不友好”反而成了一种独特的魅力,因为它筛选掉了那些只想“速成”的浮躁灵魂。
评分这本著作的语言风格,用现代的眼光来看,简直是“反营销”的典范。它没有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吸引人,也没有设置任何悬念来诱人深入。它的力量在于其内在的“诚实”与“无私”。它似乎并不在乎你是否读懂了,也不在乎你是否会因此成为一个“更成功”的人。它只是冷静地陈述着一套关于人类经验的深层规律,这些规律似乎是亘古不变的,与时代背景无关。我发现自己有时会跳着读,因为某些部分在特定的人生阶段可能暂时无法产生共鸣,但奇怪的是,每当我遇到新的困惑时,不经意间翻开的那一页,总能提供恰到好处的启示。它更像是一部陪伴人生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线性阅读的书籍。它的深度和跨越时间的适用性,让我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智慧,往往是极简的,它们不被时代的潮流所裹挟,而是以一种恒定的频率,等待着每一个准备好倾听的灵魂。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去物质化”倾向。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强调外在成就和物质体验的时代,无论是运动还是放松,我们总是渴望得到一个立竿见影的外部反馈——比如肌肉的酸痛、体重的下降,或者被动的感官刺激。而这本书却一直在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内收束。它关于“观照”的论述,并非指一种冥想体式,而是一种深刻的内省行为。它讨论的“自我”似乎与我们日常所认为的那个“自我”不同,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由感知和念头构成的集合体。阅读过程中,我开始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现象产生好奇心——比如,我为什么会对某句评论感到不悦?这种不悦是如何在我身体中产生的?它提供的工具,与其说是心灵鸡汤,不如说是一套精密的“心灵解剖学”工具箱。它让你能从一个更抽离的角度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反应,从而在情绪发生时,多出一秒的缓冲空间。这种从“卷入”到“抽离”的转变,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实际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