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逻辑思维,解析生活中的谬误
是知识,不是学术。超燃超易懂的极简逻辑学
稀有的逻辑力量,带您重回学霸时代
提问需要逻辑,逻辑让我们娓娓而谈、妙语连珠;谈判需要逻辑,逻辑让我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掌握好逻辑的窍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逻辑的力量去说服他人,摇身变成一个会说话的人;窥探了逻辑的真理,才能杜绝诸多无谓的麻烦和误解。
思维的一百面可以造就一百个成功方式,无论思维方式的形象与抽象、归纳与发散;还是思维方式的侧向与逆向、追踪与组合;抑或是思维方式的假设与类比、博弈与求易,都是带领我们解决问题、走向成功的绝妙方法。领略不同的思维方式,克服固有的思维定感受逻辑思维的魅力,培养自己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董桂萍,女,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讲师,主持参与课题多项,发表论文数篇。代表作《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第一部分 逻辑无处不在
第一课 高深莫测的逻辑:你的生活离不开逻辑
逻辑是一门绕圈子的学问 003
逻辑思维是一种国际化共通语言 007
逻辑无处不在,你的生活离不开逻辑 010
提高逻辑思维,提高自身竞争力 014
第二课 充满陷阱的人生:担心陷入逻辑的漏洞
陷阱一:小心被对方诱导性的语言所误导 019
陷阱二:小心陷入对方“套套逻辑”中的怪圈 023
陷阱三:“一些”并不能代表“所有” 026
陷阱四:重复一百遍的谎言依旧是谎言 030
第三课 无处不在的谬论:一步错,步步错
谬论一:人多一定力量大 033
谬论二:感觉经验很靠谱 037
谬论三:以出身来论英雄 041
谬论四:以传说作为依据 045
第四课 非黑即白的矛盾:理顺你不靠谱的逻辑
矛盾一:夸大的广告与真实的人生 051
矛盾二:感情用事与理性判断 055
矛盾三:道听途说与现实存在 058
矛盾四:崇拜权威与迷信自我 062
第二部分 逻辑是“终极随身法宝”
第五课 读懂对方的逻辑
对方说话模棱两可,心思难猜 069
偷换概念,一眼识破对方的巧计 073
答非所问,对方在掩盖什么 076
第六课 逻辑思维能力是可以练就的
培养逻辑思维,第一步是要集中注意力 081
培养逻辑思维,少不了培养观察力 085
培养逻辑思维,必须激活创造力 089
制订完美的学习计划,生活中处处留心 090
第三部分 思维的一百面,造就不同的成功方式
第七课 思维的形象与抽象,归纳与发散
形象思维:无师自通 097
抽象思维:用概念揭露本质 101
归纳思维:概括总结的思维 105
发散思维:突破束缚,视野广阔 107
第八课 思维的侧向与逆向,追踪与组合
侧向思维:条条大路通罗马 113
逆向思维:反其道而思之 117
追踪思维:步步紧逼,追出真实世界 121
组合思维:团队协作,方能事半功倍 124
第九课 思维的假设与类比,博弈与求易
假设思维:假设后的论证 129
类比思维:在类比中联系,既有模仿又有创新 133
博弈思维:在决战中运用逻辑 136
求易思维: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139
第四部分 逻辑教你不犯错,说得对不如说得巧
第十课 提问需要逻辑,逻辑让你妙语连珠
问题越简单,越直接越好 147
想要问得符合逻辑,你需提前分解问题 150
添加限定条件,让问题更具体 154
真相躲在逻辑后,寻找被忽略的信息 157
骗人的数据 161
第十一课 谈判需要逻辑,逻辑让你步步为营
论证三段论:最经典的唬人形式 167
谈判中如何讨价还价 170
用逻辑去说服对方,掌握好窍门 175
逻辑的力量,一句话就能说服 177
适当运用“换汤不换药”的说服技巧 180
逻辑教你巧妙转移话题 183
偷换概念,一眼识破对方的巧计
德国的大文豪歌德曾在狭路上碰见一位素日熟识的人,谁知道这个人却鼻孔朝天,很不友善地说道:“我从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并未生气,反而笑了笑,彬彬有礼地侧过了身子,在对方傲慢地经过时,缓缓说:“我正与你相反。”听过这则小故事的人都会莞尔一笑,为歌德的机智赞赏不已。
实际上,歌德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偷换概念”的技巧,成功避过了对方的侮辱,在展示了自我风度的同时,还有力地回击了对方,实乃是“偷换概念”的最佳案例。
在逻辑学中,偷换概念属于故意歪曲对手言论的逻辑谬误。它的手段是将一些似乎相同的概念进行偷换,用以巩固己方观点,攻击对方立场。这些概念在偷换的过程中,其修饰语、适用范围以及所指的对象等具体的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够成功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完美地骗过对方。我们可能会遇上很多思维敏捷的人,拥有着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总能够自如地“穿梭”在逻辑学的各种概念间,将逻辑学中的技巧运用得娴熟无比,尤其是“偷换观念”。他们会故意违反规律,将一些表面相似实则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混为一谈,只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想要识破这种巧妙计策,势必要对偷换概念的原理和方法了解透彻,在生活中多多实践,才不会轻易上当。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偷换概念的几种典型方法。
曲解对方的言论,用各种语言逻辑技巧将其推翻,并表现出已经完全推翻了对方言论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看起来极其诚恳,或者表面上听起来有它的道理,因此极具欺骗性
要识破对方的伎俩,就一定要保持冷静,仔细寻找对方话里的逻辑漏洞,再逐条分析。
甲和乙同是某一工厂里的职工,甲为人质朴,工作兢兢业业,严守厂里的规章制度,因此提拔很快;乙生性懒散,仗着厂领导是他的亲戚,对工作一直态度马虎,总是想方设法地偷奸耍滑,不将厂里的规章制度放在心上,周围的同事都很反感他。
有一天,甲无意中发现,乙居然在工作时间段里偷偷躲在摄像头无法拍摄到的角落里吸烟,就上前劝阻道:“难道你不知道工作时间里禁止吸烟吗?”乙白了他一眼,哼了一声,回答说:“我当然知道,所以我吸烟的时候从来不工作。”甲性格木讷,不善言辞,被乙顶了一句竟张口结舌,久久无法回答。
从对方发表的一大段言论中别有用心地截取某些词句,达到“浑水摸鱼”“以假乱真”的效果,这亦是偷换概念的主要方法之一。想要破解这种伎俩,就不要预设立场,更不能盲目听信别人的话,否则很容易被对方断章取义而来的话所欺骗。
断章取义,从交谈对象的一段真实的言论中选取某几句,或只关注整体事实中的某一部分,给自己和别人造成了误解。我们在与他人交谈沟通的过程中,要分外小心这种偷换概念的陷阱。作为常设陷阱,偷换概念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没有足够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容易掉下去。辩论场上经常会运用到偷换概念的手法,想要完美地攻破这种手法,我们可以在意识到对方是在偷换概念的瞬间,及时举例回击,但要保证你所举的例子典型而有效。
人们在阐述的时候,一旦运用到偷换概念的手法,必然会有一个逻辑转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背后都会有相应的假设在支撑,想要攻破对方的逻辑,不妨试着去找出这些假设,再进行有力的回击。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汉语的语境相对来说是较为模糊的,如果没有认真倾听,很难弄明白对方究竟是在模糊概念还是在偷换概念,抑或是犯了其他的逻辑谬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尝试着一步步解析对方的意图,分析对方话里的逻辑。在没弄懂对方的逻辑前,少听多说,切记不要一味表达,而去忘记聆听。
思维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吗?逻辑的魅力又在哪里?早在20 世纪4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为了解开人类智慧之谜,开始了对大脑思维的研究。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拥有创造性思维和复合型思维的人往往更善于思考,更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真正有用的部分。他们学习、驾驭知识的能力极为突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总是让人惊叹不已。
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知识固然重要,却不是我们变得更加智慧的关键。人的智力高低并不是由知识决定的,真正与它息息相关的是人的思维方式。现代人的知识储备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人,可是想要达到孔子或者是牛顿等伟人的高度简直难如登天。
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两类截然不同的人:前者还没有了解清楚情况便立马展开了工作,以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状态。而后者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带着同事们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不懂逻辑思维的你,必然会面临沟通不畅、效率低下、工作毫无进展、活越做越多等难题。想要在这个充满激烈的脑力竞争的社会中生存下来,想要拥有一个光明的职业发展前途,想要你的人生处处精彩,就要学会同大脑内那些僵化的思想、简单的思维模式进行斗争,让自己尽量向一个逻辑思维能力杰出的人才靠拢。
这样一门绕圈子的学问,却有着帮助人们攻破人生陷阱、揭穿生活谬论、解决生命矛盾的力量;这样一门听起来“高深莫测”的学问,却出乎意料地“接地气”。我们可以凭借着行之有效的训练,去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最终有一天练就“神功”成为高手。
逻辑,是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终极随身法宝”,在人生的赛场上,逻辑教会我们:想要赢,就一定要判断清楚对方的思路。不想输,就一定要改变自己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方式。面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用心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创造力,尽全力开启头脑风暴,能否改变,就看自己。
思维的一百面可以造就一百个成功方式,无论思维方式的形象与抽象、归纳与发散;还是思维方式的侧向与逆向、追踪与组合;抑或是思维方式的假设与类比、博弈与求易,都是引领我们解决问题、走向成功的绝妙方法。领略不同的思维方式,克服固有的思维定感受逻辑思维的魅力,培养自己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提问需要逻辑,逻辑让我们娓娓而谈、妙语连珠;谈判需要逻辑,逻辑让我们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掌握好逻辑的窍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逻辑的力量去说服他人,摇身变成一个会说话的人;窥探了逻辑的真理,才能杜绝诸多无谓的麻烦和误解。
想要练就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训练过程。而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不了“卡壳”现象的发生,这意味着你遇到了思维的障碍点。为了促使思维及时扭转,你需要适时加以疏导、点拨,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的原理牢牢记在心里,并尝试着灵活运用于具体的实践中。这样会帮助我们突破逻辑思维的障碍点,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西方有句谚语叫:上帝偏爱有准备的头脑。面对这样一个喧嚣且充满挑战的时代,我们应当时刻做好“迎战”的准备,利用逻辑思维来打理好自己的人生,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更优秀的人。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吸引人,色彩搭配既有现代感又不失稳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于逻辑学这门学科的重视。书的装帧质量也令人满意,纸张手感厚实,印刷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喜欢扉页上那句引言,它以一种非常富有启发性的方式,为接下来的学习旅程定下了基调。作者在序言中坦诚地指出了许多初学者在接触逻辑学时常遇到的困惑,并且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气鼓励读者放下畏惧心理,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而非高高在上的理论大师。整本书的排版非常人性化,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确保了阅读的舒适度,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批注的空间。从整体的制作水准来看,出版方显然是花费了心思,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高质量的阅读体验,这无疑为内容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的独特魅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流畅自如,但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更难得的是,他成功地在“严肃”与“幽默”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在阐述一些稍显复杂的推理规则时,作者会不时地插入一些幽默的批注或者历史上的趣闻轶事,这些“调味剂”有效地缓解了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带来的疲劳感。这种带有“人味”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让枯燥的逻辑符号仿佛也带上了鲜活的情感色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工具书,而是在听一位博学的朋友慷慨陈词,分享他对世界如何运作的深刻洞察。这种阅读体验,实在是一种享受。
评分初读几章,我立刻被作者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传统的逻辑学教材那样充满了晦涩的符号和僵硬的定义,反而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对话,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思考的迷宫。作者在引入每一个核心概念时,都辅以大量贴近生活的实例,这些例子生动有趣,巧妙地避开了纯理论的枯燥感。比如,在讲解“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区别时,作者用了一个关于侦探破案和日常天气预报的场景对比,瞬间就让抽象的逻辑规则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例证后,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在脑海中重演一遍那个推理过程,这种主动参与感是很多其他学习材料所不具备的。这种教学方法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求知欲和内在的探索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层次井然有序,过渡自然流畅,完全符合学习者认知规律的建立过程。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初学者的“知识盲区”在哪里,因此在关键的转折点设置了详尽的总结和回顾环节。每讲完一个大的知识板块,都会有一个“自查清单”或“思维导图”的精炼总结,这对于巩固所学知识点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逻辑谬误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他将两个极其相似的错误放在一起进行解剖,逐一指出其细微差别和核心症结,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有效防止了初学者在实战应用中产生偏差。这种结构化的设计,使得即便是散点阅读,也能迅速定位和衔接知识点,大大提升了自学效率。
评分从实用价值的角度衡量,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定价。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入门书,更像是一本“思维训练手册”。作者在书的后半部分设计了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思考练习题,这些练习题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固定模式,而是引导我们去分析日常生活、新闻报道乃至人际沟通中的逻辑漏洞。我尝试着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审视最近看到的一些网络辩论,立刻就发现了其中隐藏的若干“滑坡谬误”和“诉诸权威”的陷阱。这种学以致用的即时反馈,极大地增强了我对逻辑学这门学科的信心,它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对提升决策质量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教会我们如何清晰、有力地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