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 [Endometrial Cancer]

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 [Endometrial Canc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六 编
图书标签:
  • 子宫内膜癌
  • 妇科肿瘤
  • 癌症防治
  • 肿瘤学
  • 临床医学
  • 健康科普
  • 第二版
  • 女性健康
  • 疾病预防
  • 医学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565916083
版次:2
商品编码:1217139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常见癌症丛书
外文名称:Endometrial Canc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8
字数:8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对子宫内膜癌的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学、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阐述。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基础研究进展的内容,如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分子分型、微肿瘤环境因素等;临床部分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筛查策略、分期及存在问题、各种指南解读及个人观点等,并附有手术视频。新版内容更全面、更实用,全书从22章增加到25章,是一本较为全面的子宫内膜癌的专著。相信再版后的著作会带给妇科肿瘤工作者很多收获。

作者简介

  王建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妇产科主任,妇产科教研室主任。
  现兼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国家卫计委妇科内镜培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妇瘤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健康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阴道镜和官颈病变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妇产科专科医师分会会长。担任,Gynecolsurgery,Int JOb & Gyn Res.,GynecolOncology等国际杂志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现代妇产科进展》《国际妇产科杂志》《妇产与遗传》和《中国医刊》等杂志常务编委和编委。曾获霍英东基金会教师奖和原卫生部科研人才、吴阶平一杨森医学药学奖(2013)、科学中国人(2016)等称号。
  王建六教授自大学毕业以来,一直工作在妇产科临床一线,特别是在妇科恶性肿瘤、盆底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承担国家科技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项目20余项,发表文章300余篇,主编(译)专著24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子宫内膜癌发病概况
第二节 子宫内膜癌筛查进展
第三节 子宫内膜癌诊治进展

第2章 临床流行病学
第一节 发病率
第二节 发病年龄
第三节 发病地区分布特征
第四节 发病种族特征
第五节 生活习惯与发病
一、肥胖
二、吸烟和饮酒
三、饮食习惯

第3章 病因学与发病机制
第一节 病因学
一、子宫内膜增生
二、肥胖
三、糖尿病
四、高血压
五、无排卵、未孕和不孕
六、多囊卵巢综合征
七、早初潮、晚绝经
八、卵巢肿瘤
九、外源性雌激素
十、他莫昔芬
十一、其他因素
第二节 发病机制
一、雌激素的作用机制
二、黄体酮及其受体的作用
三、胰岛素作用机制
四、其他分子机制
第三节 家族遗传性
一、Lynch综合征相关的子宫内膜癌
二、非Lynch综合征相关子宫内膜癌的
遗传易感因素

第4章 子宫内膜癌基础研究进展
第一节 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及其受体
一、子宫内膜癌中雌激素、雌激素受体及其亚型的研究进展
二、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子宫内膜癌与孕徼素及其受体
一、孕激素的临床应用
二、孕激素应用受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三、孕激素受体
第三节 子宫内膜癌与雄激素及其受体
一、雄激素
二、雄激素受体
第四节 慢性炎症微环境与子宫内膜癌
一、炎症细胞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二、炎症因子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其他炎症因素与内膜癌发病风险
四、子宫内膜癌的免疫治疗
第五节 循环肿瘤细胞
一、循环肿瘤细胞概述
二、循环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三、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与检测
四、循环肿瘤细胞在实体肿瘤的应用研究
五、循环肿瘤细胞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六、问题与展望
第六节 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
一、子宫内膜癌两元模式分型
二、子宫内膜癌TCGA分子分型
三、中国人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点
四、分子分型的意义
第七节 循环肿瘤DNA
一、循环肿瘤DNA
二、ctDNA检测与液体活检
三、ctDNA与子宫内膜癌
四、展望
……

第5章 子宫内膜增生
第6章 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类型及病理特征
第7章 诊断与鉴别诊断
第8章 转移特征
第9章 子宫内膜癌分期
第10章 子宫内膜癌诊治相关指南解读
第11章 手术治疗
第12章 放射治疗
第13章 化学治疗
第14章 内分泌治疗
第15章 保留功能治疗
第16章 分子靶向治疗
第17章 中医药治疗
第18章 特殊组织学类型的子宫内膜癌
第19章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随访
第20章 预后
第21章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
第22章 子宫内膜癌的复发及转移
第23章 子宫内膜癌终末期处理
第24章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处理
第25章 子宫内膜癌诊治的焦点问题

精彩书摘

  《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
  另有研究认为大剂量孕激素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Fas抗原(又称CD95或Ap021)及其天然配体FasL是介导细胞凋亡的细胞膜分子,孕激素通过调节Fas/FasL的表达促进内膜癌细胞凋亡;孕激素可诱导周期依赖性酶抑制剂p21和p27的产生,减少内膜增殖细胞的数量,通过PRB下调细胞黏连分子来抑制人体内膜癌细胞的生长。
  Yang等通过外源性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处理细胞的调整检测了再子宫内膜癌中恢复PR表达的可能性。他们发现,脱乙酰化酶抑制剂提高PR的表达且使孕激素在多种子宫内膜癌生理相关的靶基因上反应。这些靶基因包括FOX01、p21和p27(Yang,2014)。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使子宫内膜对孕激素治疗敏感。
  (四)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因素
  孕激素受体表达多重受体剪接变异体,这些受体剪接变异体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不同的功能,对个体预后及治疗反应的影响不同。Maciej Skrzypczak等的研究表明PR及5种PR转录亚型在子宫内膜癌中明显减少,25%的G3样本PR转录不表达。
  ……

前言/序言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全球性升高,并有年轻化趋势。在欧美国家,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市,其发病率超过了官颈癌。因此,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子宫内膜癌的防治工作。
  2010年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科学出版基金资助下,本人有幸与国内40余位妇科肿瘤专家一起编写了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国常见癌症丛书”的《子宫内膜癌》分册,并顺利出版发行。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子宫内膜癌的专著,第1版全书共有20章,63.5万字,涵盖了子宫内膜癌基础研究到临床诊疗,子宫内膜癌诊治历史与现况,达成的共识与存在问题等,受到了业界广泛的欢迎。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临床诊疗不断进步,子宫内膜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处理也有很大变化,如发病机制更注重雌激素以外的其他因素、2009年FIGO新的分期标准、影像学技术广泛用于病情评估、临床处理更注重人性化、手术更注重微创观念等。因此,需要尽快对《子宫内膜癌》这本书的内容进行修订和补充。
  2016年6月在北京召开《子宫内膜癌》(第2版)编写会议,在第1版编委会的基础上,邀请了临床一线的年轻专家加盟编委会,经过讨论,确定了第2版编写风格和内容,毽议继续沿用第1版贴近临床、切合实际、分享经验、突出实用性的特点,同时体现新进展,剖析新问题。为了满足子宫内膜癌研究人员的需求,丰富了基础研究进展的内容,增加了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DNA、分子分型、肿瘤微环境因素等内容。临床部分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策略、分期及存在问题、各种指南解读及个人观点等。为了突出特殊组织类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处理,第2版把子宫内膜浆液性癌、透明细胞癌和癌肉瘤三种类型单列一章,分别论述。为了重视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增加了子宫内膜癌终末期处理章节。为了体现祖国医学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作用,本书第17章对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癌的适应证、辨证论治、辅助治疗及常用中成药,特别是饮食疗法等进行了系统介绍,该章内容简单易懂,非常适合西医医师参考。同时,针对临床热点焦点问题,第2版第25章增加了子宫内膜癌诊治的焦点问题,分别论述了对意外发现的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的临床价值、子宫内膜癌治疗后激素补充治疗、卵巢去留问题、淋巴结切除争议、Ⅱ期子宫内膜癌临床处理以及术中冰冻的常见问题等。同时根据医学信息发展,删去了相关网络资源章节,使得第2版内容更全面、更实用,全书从22章增加到25幸,是一本较为全面的子宫内膜癌的专著。本书还特别增加了经典手术视频,方便读者了解最新手术进展和手术技巧。
  本书继续邀请魏丽惠老师作为主审,魏老师认真细致,科学严谨,对本书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此代表第2版编写人员对魏老师表示感谢。
  我们还荣幸地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郎景和教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教授为本书作序,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第2版的顺利出版,得到了来自全国27家单位46位编委84位编写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在繁忙的临床、科研工作中,及时完成书稿编写任务。同时,本书三位副主编林仲秋教授、沈丹华教授和王志启主任医师审阅部分书稿,本书编写秘书张静(参加了前期部分工作)和梁斯晨两位大夫协助收集书稿,付静老师和郝娟、张琪博士帮助修改稿件,还有钟晓珠、陈家瑜、张天宇、刘凯琳等博士负责文献标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白玲副总编关心关注编写过程,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著者水平有限,术中定有纰漏甚至不当之处,请广大妇产科同道和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 内容简介 本书籍《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是一部全面、深入且兼具临床实用性的专业著作,旨在为广大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医学影像学专家、病理学家以及相关医学生提供一份详实、权威的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本版在原有基础上,充分吸收了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在分子分型、影像学诊断、病理学分期、微创手术技术、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以及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等方面的突破,力求提供最前沿、最贴近临床实践的诊疗策略。 第一部分:子宫内膜癌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本部分首先对子宫内膜癌的全球及中国地区的流行病学现状进行详尽的概述,包括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年龄、种族、地域人群的发病特点。重点阐述了与子宫内膜癌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 内分泌失调: 长期雌激素暴露(如未孕、晚育、长期外源性雌激素使用且未加孕激素拮抗)、排卵障碍(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脂肪组织可生成雌激素)、内分泌肿瘤(如卵巢颗粒细胞瘤)等。 遗传易感性: 介绍了与子宫内膜癌相关的遗传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并强调了基因筛查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因素: 探讨了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的影响。 既往病史: 包括糖尿病、高血压、乳腺癌病史、子宫内膜增生症(特别是不典型增生)等。 药物影响: 分析了长期使用他莫昔芬等药物的潜在风险。 通过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深入剖析,本书为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与分子分型 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详细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诊断、分类及演变。 病理学诊断: 详细阐述了子宫内膜活检、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获取病理标本的方法,以及镜下形态学特征的判读要点,包括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间质反应等。 组织学分类: 遵循国际通用的WHO分类标准,详细描述了子宫内膜癌的各种亚型,如子宫内膜样腺癌(Endometrioid adenocarcinoma)的各级分化、浆液性腺癌(Serous adenocarcinoma)、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黏液腺癌(Mucinous adenocarcinoma)、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等,并指出不同亚型在预后及治疗上的显著差异。 分子分型: 本版重点更新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理论。基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等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将子宫内膜癌分为四种主要分子亚型: POLE突变型(POLE-mutated): 具有高度的突变负荷,预后良好。 错配修复缺陷型(MMR-deficient/MSI-H): 存在DNA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对免疫治疗反应良好。 无特异性突变型(NSMP): 具有较低的突变负荷,预后居中。 p53异常型(p53-abnormal): 基因组不稳定,预后不良。 本书详细介绍了每种分子亚型的基因突变特征、免疫组化标志物(如MLH1, MSH2, MSH6, PMS2, p53)的检测方法及判读,并重点强调了分子分型在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部分: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与内镜学诊断 本部分聚焦于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及内镜学诊断技术,力求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影像学诊断: 超声检查: 详细阐述了经阴道超声(TVS)在评估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回声均匀性、是否有息肉、肌瘤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CT检查: 重点分析了CT在评估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方面的价值,以及增强CT的对比剂应用。 MRI检查: 详细介绍了MRI在评估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盆腔淋巴结转移、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方面的优势,特别是T1WI、T2WI、DWI、增强MRI序列的应用。 PET-CT检查: 讨论了PET-CT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评估复发及转移病灶方面的作用。 内镜学诊断: 宫腔镜检查: 详细介绍了宫腔镜下直视病灶、病灶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活检的重要性。强调了宫腔镜在子宫内膜增生症和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第四部分:子宫内膜癌的分期与危险度评估 本部分遵循国际通用的FIGO(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分期系统,并结合分子分型及病理学特征,提供更为精准的危险度评估。 FIGO分期: 详细阐述了FIGO 2018或最新版分期的标准,包括肿瘤侵犯子宫体肌层、累及宫颈、盆腔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探查发现等。 危险度评估: 结合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淋巴脉管浸润(LVI)、宫颈受累、卵巢转移以及分子分型(如POLE突变、MMR缺陷、p53异常)等因素,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组。强调了精准的危险度评估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第五部分: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策略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系统阐述了子宫内膜癌的各种治疗手段,并强调了个体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详细介绍了子宫内膜癌的手术范围,包括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TAH-BSO)、次广泛或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SLNB/SNB)、卵巢输卵管切除术。 微创手术: 重点介绍了腹腔镜(Laparoscopic)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Robotic-assisted laparoscopic)手术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其优势、适应症、禁忌症及手术技巧。 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探讨了针对早期、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考虑的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如孕激素治疗或病灶局部切除,并强调了随访监测的重要性。 辅助治疗: 放疗: 详细介绍了术后盆腔放疗、阴道后装放疗(Vaginal brachytherapy)在降低局部复发风险中的作用,以及不同分期和危险度患者的放疗指征。 化疗: 阐述了基于铂类(如顺铂、卡铂)和紫杉类(如紫杉醇)的辅助化疗方案,以及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 激素治疗: 探讨了孕激素类药物(如醋酸甲羟孕酮、醋酸甲地孕酮)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子宫内膜癌,特别是激素受体阳性患者中的作用。 靶向治疗: 重点介绍了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PIK3CA突变、HER2扩增)的靶向药物,以及在复发或难治性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前景。 免疫治疗: 详细阐述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抑制剂)在错配修复缺陷(dMMR)或高微卫星不稳定(MSI-H)的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显著疗效,以及联合治疗的最新进展。 晚期与复发性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针对不同临床情况,详细介绍了综合治疗策略,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激素治疗以及姑息治疗。 第六部分:多学科协作(MDT)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作用 本部分强调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在子宫内膜癌诊治中的核心地位。本书详细阐述了妇科肿瘤医生、病理科医生、影像科医生、放疗科医生、肿瘤内科医生、基因检测专家等组成的MDT团队,如何通过定期会诊,充分讨论患者的病情,制定最优化、个体化的诊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第七部分:子宫内膜癌的随访与预后 随访: 详细介绍了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随访的频率、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及如何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 预后: 结合FIGO分期、病理学特征、分子分型以及治疗反应等多种因素,分析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主要指标,并为患者提供预后评估。 第八部分:子宫内膜癌的转化医学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对子宫内膜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新的治疗靶点、新型药物、液体活检、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进行了展望,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总结: 《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凭借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详实的资料、精辟的论述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必将成为从事子宫内膜癌诊治工作的专业人士案头的必备工具书。本书不仅能够帮助读者系统掌握子宫内膜癌的诊疗规范,更能启发其在临床实践中思考创新,为提高中国子宫内膜癌的整体诊治水平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肿瘤患者家属,在亲人确诊子宫内膜癌后,我一直在努力学习和了解这种疾病,希望能更好地陪伴和支持家人。我希望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的书籍,能够帮助我理解医生们使用的专业术语,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以及各种治疗的意义和可能的副作用。 《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这个书名,首先给我一种专业、权威的感觉。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我相信“丛书”的定位意味着它是一个系列性的、系统的介绍,这比零散的网上海量信息更有条理。而“子宫内膜癌”则精准地指出了我所关注的疾病。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相对清晰易懂的语言,介绍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危险因素、早期症状,以及主要的诊断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详细阐述不同分期、不同亚型的子宫内膜癌的治疗选择,比如手术方式、放化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等,以及这些治疗的预期效果和潜在的副作用。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治疗计划,并与家人一起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书籍,作为一名癌症研究领域的初学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各类常见癌症的权威读物。《中国常见癌症丛书》这个系列本身就非常吸引我,而《子宫内膜癌(第2版)》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这次评价的是这本书的子宫内膜癌部分,但我更想从整个系列的宏观角度来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很欣赏“丛书”这个形式,它意味着不仅仅是一本独立的专著,更是一个体系化的知识网络。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全面了解癌症概况的研究者来说,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我可以不必零散地搜集信息,而是能够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想象一下,当我读完子宫内膜癌,我可以自然地过渡到同一系列的其他癌症书籍,建立起一个关于中国癌症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完整知识图谱。这种编排方式,无疑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更容易形成系统性的认知,避免了碎片化阅读带来的理解障碍。

评分

我是一名普通的医学生,对妇科肿瘤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子宫内膜癌这类相对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课堂上,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往往比较概括,而我渴望能够深入了解其中的细节。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时,我立刻被它详尽的标题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从封面上“第2版”的字样,我就可以推断出这本书的内容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更新,这对于一本医学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 在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本优秀的医学著作,其时效性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准。一个“第2版”往往意味着作者和编者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临床经验以及诊疗指南的更新。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充满了信心。我期待它能够提供关于子宫内膜癌的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最新的诊断技术(比如基因检测、影像学进展)、最新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以及对预后和复发风险的最新评估方法。

评分

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医学教材编写的资深编辑,我深知一本优秀医学书籍的诞生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对内容的深度挖掘。《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作为业内人士的职业兴趣。 首先,“中国常见癌症丛书”这个系列定位,表明了其聚焦于国内发病率较高、临床关注度也较高的癌症类型,这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子宫内膜癌”作为其中一册,意味着它将是对这一特定疾病进行深度剖析。 “第2版”的更新,更是让我看到了其生命力和学术上的严谨性。在日新月异的医学领域,一本经典的教材能够不断修订,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共识,是保持其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汇聚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包括但不限于在分子病理学、影像学诊断、手术技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突破。 同时,我也关注其内容是否能够反映出中国在子宫内膜癌诊疗领域独特的经验和特色。例如,不同种族、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医疗条件下的患者,其疾病特征和治疗反应可能会有所差异。一本优秀的专著,应该能够将这些中国本土化的信息融合进去,为国内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临床医生,我深知一本优质的医学参考书对于日常工作的重要性。在诊疗过程中,我们需要准确、及时地获取关于各种疾病的最新信息,以便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而《中国常见癌症丛书:子宫内膜癌(第2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期待已久的书籍。 尽管我还没有翻阅它的具体内容,但仅从其“中国常见癌症丛书”的定位,以及“子宫内膜癌”这个明确的疾病主题,我就能感受到它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在中国,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而一本专注于此的专著,尤其是在“第2版”的更新下,无疑会汇集了国内最前沿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进展。 我尤其看重其可能包含的中国特色的内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癌症的流行病学、患者的基因特征、对治疗的反应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一本根植于中国临床实际的书籍,其参考价值对于国内的医生来说是无可替代的。我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筛查策略、治疗模式以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我们提供更贴合实际的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