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

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俊士,刘定益,刘智华,顾婷婷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方剂
  • 方剂学
  • 顺口溜
  • 中医
  • 教材
  • 医学
  • 中医药
  • 记忆技巧
  • 临床
  • 复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83863
版次:4
商品编码:1218100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在前3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主要介绍通过顺口溜来记忆方剂的有效方法。全书共19章,收载临床常用方剂300余首,按其主要功效分类编排。作者应用比喻、联想、寓意、谐音、同音等修辞手法,将繁杂难记的方剂组成用简短顺口的语句或独特的艺术形象概括出来,使方药形象生动、简明好记;同时介绍了与方剂密切相关的功效、主治、方解和加减运用等。
  《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内容实用,短小精悍,携带方便,是快速学习、记忆中医方剂的良师益友,适于中医院校学生、基层医务人员和广大中医药爱好者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刘俊士(1920-2003),江西安福人。1948年毕业于原国防医学院医科,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内科讲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内科主治医师。1971年参加西学中学习班,后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307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分会第1届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北京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在著名医学杂志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著有《古妙方验案精选》《中医方剂顺口溜》《中医治癌妙方病案集》等。

目录

第1章 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拗汤,麻黄加术汤)
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附子汤)
九味羌活汤(大羌活汤)
香苏散(香苏葱豉汤)
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
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
射干麻黄汤
二、辛凉解表
银翘散
桑菊饮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拗汤)
柴葛解肌汤
升麻葛根汤
三、扶正解表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人参败毒散(银翘败毒散,荆防败毒散)
加减葳蕤汤(千金葳蕤汤)
升阳散火汤

第2章 清热剂
一、清气分热
白虎汤(人参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苍术汤,羚犀白虎汤,化斑汤)
竹叶石膏汤
二、清营凉血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三、清热解毒
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
黄连解毒汤
清瘟败毒饮
仙方活命饮(真人活命饮)
五味消毒饮
四妙勇安汤
四、升散解热
升降散
五、清脏腑热
导赤散(升麻清胃汤)
龙胆泻肝汤(当归龙荟丸)
清胃散
泻黄散
泻白散
苇茎汤
玉女煎
白头翁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加味白头翁汤)
黄芩汤(黄芩芍药汤,黄芩半夏生姜汤,四苓芩芍汤)
芍药汤
青蒿鳖甲汤(清骨散)
……

第3章 散寒剂
第4章 泻下剂
第5章 和解剂
第6章 表里双解剂
第7章 祛湿剂
第8章 祛暑剂
第9章 祛风剂
第10章 润燥剂
第11章 祛痰剂
第12章 消导剂
第13章 理气剂
第14章 理血剂
第15章 补益剂
第16章 固涩剂
第17章 安神剂
第18章 驱虫剂
第19章 痈疡剂

怎样记顺口溜
顺口溜记忆
证与处方
方剂索引

精彩书摘

  《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
  一、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用法】大黄9g,厚朴6g,枳实9g,芒硝(冲)15g。水煎服。日分二服,得下,余勿服。
  【顺口溜】皇后只笑。
  【解释】皇指大黄,后指厚朴,只指枳实,笑指芒硝。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热结旁流,热厥、抽搐、发狂属里热实证者。
  【方解】心下痞硬者痞;脘腹胀满者满;大便燥结者燥;腹痛拒按者实。痞、满、燥、实四证中以实为本。此系热实,而非寒积,故用苦寒之大黄泻热攻实以为君药,盖实则腹痛,《伤寒论》“腹中大实痛者,加大黄”正合此意。热易伤津,津伤则大便燥结,故以芒硝软坚通便而为臣。实结不去则气滞,气滞则痞硬、则胀满,故以枳实、厚朴消痞散满、行气导滞同为佐。
  【加减运用】
  (1)去芒硝名小承气汤(《伤寒论》),治阳明腑证,胸腹痞满,苔老黄,脉滑数者。
  (2)去枳实、厚朴,加甘草名调味承气汤(《伤寒论》),治阳明腑证,口渴便秘,腹痛拒按,舌苔老黄,脉滑数者。
  (3)去芒硝加羌活,名三化汤(《活法机要》),治中风,便溺阻隔。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
  【组成用法】大黄(后下)9g,牡丹皮9g,桃仁9g,冬瓜子15g,芒硝(冲)9g。水煎服。
  【顺口溜】大黄牡丹二人笑,喜闻阑尾炎不开刀。
  【解释】大黄牡丹原药名,二人指桃仁、冬瓜子,笑指芒硝。
  【功效】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疡痈初起,右下腹疼痛拒按,右脚屈而不伸,伸则腹痛甚,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
  【方解】大黄清热解毒,芒硝协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均为君药。桃仁活血化瘀,冬瓜子排脓散结,合奏破瘀消肿之功以为臣。牡丹皮凉血散瘀为佐。
  【加减运用】本方可治急性阑尾炎。高热痛剧者加黄连,舌质红而脉细数者,宜去芒硝加玄参、生地黄以养阴清热。右下腹有肿块者,宜加当归、赤芍、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以加强苦寒清热,活血化瘀。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用法】大黄10g,朴硝10g,甘草10g,栀子Sg,黄芩5g,薄荷5g,连翘10g,淡竹叶3g。加蜂蜜。现代多按上述剂量水煎服。
  【顺口溜】黄老将军巧捉肖何子。
  【解释】黄指黄芩,老指甘草,将军指大黄,巧指连翘,捉指淡竹叶,肖指朴硝,何指薄荷,子指栀子。
  【功效】凉膈通便。
  ……

前言/序言

  本书自1993年初版,2006年、2012年两次修订再版以来,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与支持,经多次印刷,总印数已近10万册,借此再次修订之机,谨向各位读者致以真诚的谢意!
  随着中医药学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本书在前3版的基础上,由著名临床医学专家刘定益、刘智华教授和顾婷婷主治医师认真地进行了修改和补充。根据临床医疗的需要,增加了“痈疡剂”一章,使本书由原来的18章增补为19章,扩展了应用范围,提高了实用价值。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尚望读者批评指正。
中医方剂的智慧之光:千年传承,疗疾救伤的东方瑰宝 缘起与传承: 在中医浩瀚的宝库中,方剂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凝聚了历代医家的临床智慧与实践经验,是辨证论治、遣药组方的具体体现。一部优秀的中医方剂著作,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医精髓的窗口,引领我们领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与精妙绝伦的临床应用。 本书,正是一部致力于发掘、整理与传承中医方剂智慧的力作。它并非仅仅罗列古籍中的方名药数,而是深入挖掘每一首方剂背后的病机、治法、配伍原则、药物功效及应用要点,力求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将古圣先贤的医学瑰宝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对数千年来中医方剂学的梳理与提炼,本书旨在为中医爱好者、学生以及临床工作者提供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方剂学习指南。 内容精粹: 本书内容涵盖了中医方剂学的方方面面,力求做到全面、系统、深入。 基础理论的坚实根基: 在深入探讨具体方剂之前,本书会首先回顾和梳理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理论。这包括: 病因病机学说的演进: 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到其他致病因素,详细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内在机制。 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 深入剖析“辨证”的思维模式,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理解“论治”的含义,即根据辨证结果,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法则和方剂。 治法的原则与分类: 详细介绍中医八大法则——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以及其他的治法,如祛风、除湿、开窍、安神等。理解不同治法的适用范围和临床意义。 药物配伍的奥秘: 深入探讨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理解不同药物之间如何相互配合、制约、协同,共同发挥治疗作用。分析复方配伍的合理性与精妙之处。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 介绍汤、丸、散、丹、膏、酒、露、锭等多种剂型的特点、制备方法及服药的注意事项,强调剂型选择对疗效的影响。 经典方剂的深度解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经典方剂的深入挖掘与解读。我们将按照不同的治法、病症或经络学说,系统地梳理和介绍历代名医的经典方剂。对于每一首方剂,都力求做到: 方名与出处: 清晰标注方剂的名称,追溯其最早的文献出处,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组成药物与用量: 详细列出方剂的全部组成药物及其在原方的用量,并对不同版本或临证加减时的药物用量变化进行说明。 药物的功效与作用: 逐一分析方中每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以及在方剂中的具体作用(君、臣、佐、使)。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明确阐述该方剂的总的功效,以及主治的病证范围。 病机分析与治法确立: 深入分析该方剂所针对的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确立的治疗法则。这是理解方剂为何有效的关键。 配伍意义与药物配伍的精妙之处: 详细解读方中药物的配伍组合,说明其为何能够协同作用,达到特定的治疗目的。 临证加减与运用: 根据不同的病情变化、个体差异以及地域气候等因素,提供临床上对方剂进行加减变化的指导。强调方剂的灵活运用,而非死板套用。 禁忌与注意事项: 指出该方剂使用时的禁忌证、慎用证,以及服药期间的饮食宜忌等,确保用药安全。 现代研究进展(适度): 在不影响中医理论体系的前提下,可以适度介绍一些现代药理学、药化研究对经典方剂的佐证,帮助读者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中医的智慧。 方剂的分类体系: 为了使读者能够系统地掌握方剂,本书将采用多元化的分类方法: 按治法分类: 如解表剂、泻下剂、祛风剂、除湿剂、清热剂、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安神剂、开窍剂等,便于读者根据治疗法则选择方剂。 按病症分类: 如外感热病类方剂、内伤杂病类方剂(如咳嗽、哮喘、腹泻、失眠、头痛、月经不调等)、妇科方剂、儿科方剂、五官科方剂等,方便读者针对具体病症查找相关方剂。 按经络脏腑分类: 结合经络脏腑学说,将方剂归类到特定脏腑或经络的治疗范畴,加深读者对中医整体观的理解。 经典名方详解: 选取历代医家公认的、临床应用广泛的经典名方,如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温胆汤等,进行最为详尽的剖析。 学习方法的指导: 除了内容本身,本书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读者更有效地掌握方剂学: 理解而非死记硬背: 强调理解方剂背后的理、法、药,鼓励读者通过推理和联想来记忆方剂,而非机械地背诵。 辨证思维的训练: 引导读者在学习方剂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辨证思维的训练,将方剂与具体的证型紧密联系起来。 临床实践的引导: 鼓励读者将所学方剂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病例分析、案例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方剂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辅助学习的资源: 适时推荐一些与方剂学相关的辅助学习资源,如相关的经典著作、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等。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旨在成为中医方剂学学习者的良师益友,其价值与意义体现在: 传承中医文化精髓: 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将中医方剂学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这份智慧。 提升临床疗效: 为中医从业者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和实用的临床参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辨证施治,提高疗效。 培养中医人才: 为中医教育提供优质的教材或参考书,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医基础,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 普及中医知识: 向广大中医爱好者普及中医方剂学的科学知识,破除一些误解和偏见,提升公众对中医的认知和信任。 促进中医药发展: 在深入挖掘传统方剂的基础上,也为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启示。 结语: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也是一门经验与智慧的结晶。本书正是希望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这片充满魅力的医学天地,感受中医方剂的无穷魅力,掌握治病救人的东方智慧。我们相信,通过本书的阅读,您将不仅仅是获得一本方剂的“工具书”,更将开启一段探索中医生命科学奥秘的精彩旅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中医小白的救星!我之前对中药方剂总是望而却步,感觉那些药名、君臣佐使、配伍禁忌都太复杂了,每次想学点东西都卡住。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真的太惊喜了!作者用大家最熟悉的顺口溜形式,把那些枯燥的方剂讲得生动有趣,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比如,记那个“麻黄汤”,顺口溜里直接说“麻黄桂枝杏仁甘草汤,发汗解表散寒强”,读几遍就记住了,而且还能理解为什么这么配伍。还有很多方剂,都配上了形象的比喻或者朗朗上口的口诀,让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变得像唱歌一样自然。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读者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不再害怕中医方剂,反而有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背诵,顺口溜的背后,作者也巧妙地融入了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等核心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不是生硬地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口诀的意境和韵律自然地展现。我感觉自己一边读顺口溜,一边就已经在脑海里勾勒出了方剂的框架。而且,第四版更新的内容肯定更贴近实际,也包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真的觉得,这本书是我中医入门最棒的选择!

评分

我曾有幸接触过一些中医方剂学的入门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学院派,理论性太强,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但对中医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确实有些吃力。《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这本书,则是我近来遇到的最惊喜的一本。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顺口溜”的创作形式。我喜欢这种“化繁为简”的方式,将原本需要死记硬背的药材、功效、主治,用极其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像给枯燥的知识注入了灵魂,让它们变得活泼起来。我经常在通勤的路上或者睡前,随手翻开几页,读上几段顺口溜,感觉记忆效果比单纯看书本要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这本顺口溜并非只是简单的文字游戏,它背后体现了作者对中医方剂学深刻的理解和融会贯通。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设计每一个顺口溜时,都精心考虑了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功效的侧重以及临床应用的辨证要点。这些顺口溜,就像是提炼过的“知识胶囊”,能够迅速帮助我抓住方剂的核心。第四版的推出,意味着这本书的内容经过了更新和优化,更加贴合当前的医学认知和临床需求,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渴望系统学习中医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其价值和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关于中医方剂的“听觉盛宴”!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平时喜欢听一些中医讲座,但听来听去,总觉得那些方剂的名字和配伍记不住,有时候会把 A 方和 B 方混淆。偶然看到这本《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我简直是爱不释手。 打开书,我就被那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吸引住了。它们就像一首首小诗,把那些复杂的药材和复杂的功效,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发现,当那些药名和功效变成了有韵律的句子,它们就像“魔法”一样,直接印在了我的脑子里。比如,记忆一些清热解毒的方剂,顺口溜里可能就用了“红藤败毒如神助,连翘金银解热毒”这样充满画面感的句子,我一下子就能记住主要药物和它的核心功效。 而且,这本书的“顺口溜”并不是简单地押韵,它背后蕴含着中医的精髓。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写这些顺口溜的时候,是深入理解了每个方剂的组方原理和临床应用。读着顺口溜,我不仅记住了药名,还潜移默化地理解了为什么这样配伍,以及这个方剂主要用来治疗什么病症。第四版的更新,让我更确信这本书的权威性和实用性,能够跟上中医发展的步伐。这本书让我感觉中医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问,而是触手可及的智慧。

评分

作为一个在临床一线的中医师,我经常需要快速回顾和确认一些方剂的细节,特别是那些不常用的或者需要精确掌握君臣佐使配伍的。市面上有很多方剂学教材,理论扎实,但有时候读起来就比较费时。而《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非常高效的辅助记忆和理解的方式。 我注意到书中的一些顺口溜,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药物名称串联起来,而是巧妙地将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的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要点都融入其中。例如,某个温里方剂的顺口溜,可能就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散寒”、“温中”、“止痛”等功效,并且通过药物的顺序或特定的词句,暗示了君臣佐使的关系。这种形式,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可以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刷新”记忆,甚至在诊断过程中,也能作为一种思维的引导。 而且,作为第四版,其内容的更新和完善是显而易见的。在不断发展的医学领域,理论和实践都在进步,一个经典的方剂学著作能够不断地迭代,加入新的学术观点、临床经验或者对经典方剂的进一步解读,这对于保持其学术生命力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顺口溜”形式,更像是一种“精炼”和“提纯”,将复杂的理论浓缩成易于理解和记忆的精华,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医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工具。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养生保健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轻松入门并理解中医方剂的书籍。《中医方剂顺口溜(第4版)》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 我最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就是它独特的“顺口溜”模式。我发现,当那些拗口的中药名称和复杂的药理作用,被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时,学习的乐趣一下子就提升了。我不再觉得记忆方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是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挑战。例如,当我读到关于某个健脾益气方剂的顺口溜时,它可能就把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这些药物的功效,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串联起来,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它们在这个方剂中的作用,以及整个方剂的核心功能。 而且,这本书的“顺口溜”并非仅仅是为了好记,它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中医理论的深刻把握。我能从中感受到,每一个顺口溜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不仅仅是词句的堆砌,而是将方剂的精髓提炼出来,用最简洁、最易懂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让我能够快速地建立起对方剂的整体认知,而不仅仅是零散地记忆药材。第四版的出版,让我更加确信这本书的价值,因为它意味着内容得到了更新和优化,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最普遍的应用。这本书让我感觉,学习中医方剂,原来可以这么轻松愉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