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講孔孟老莊

王濛講孔孟老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濛 著
圖書標籤:
  • 國學
  • 傳統文化
  • 孔子
  • 孟子
  • 老子
  • 莊子
  • 哲學
  • 思想
  • 王濛
  • 文化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30767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1552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盒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4-01
用紙:特種紙
頁數:132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有幾韆年的文明,但是學術思想、人文思想的基本格局,是在東周春鞦戰國時代奠定的,那時候諸子百傢非常興旺,尤其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儒傢、道傢都有很重要的貢獻。

中國的傳統文化、諸子百傢,尤其是孔孟老莊,概括性比較強,論述比較簡約。這種簡約的論述,形成瞭一個大的框架,大有發揮、充實、發展的餘地,所以我們今天來尋找孔孟老莊的基本思路,和他們各自的貢獻,同時又可以以我們的生活經驗、曆史經驗、政治經驗、文化經驗,去補充和充實孔孟老莊的論述,我們會從中得到非常好的啓發,而且也可以更瞭解中國的國情,瞭解我們周圍所發生的各種事情。

閱讀孔孟老莊,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會使我們的精神獲得更雄厚的資源,使我們本人也變得更強大。

內容簡介

儒傢和道傢是兩韆年來對中國人影響至深的兩大學術流派,中國文人往往是“仕則儒,退則道”,儒和道體現的是中國人的一體兩麵。這套書從儒和道的經典源頭,將國學中的精華部分分享給大傢。

《王濛講孔孟老莊》包含《天下歸仁:王濛說<論語>》《遊刃有餘:王濛談老莊》《得民心得天下:王濛說<孟子>》三冊,是王濛近年的心血之作,再現瞭中華經典的微言大義。在本書中,王濛先生對孔孟老莊的經典進行瞭精彩睿智的“王解”與“評點”。“王解”是作者以生動流暢的文學筆法,對原文進行瞭譯解。而評點的追求是將經典的智慧展開,以具有現實感、貼近人生與社會的方式提供給大傢。

王濛以八十年的人生閱曆為基礎,以六十年的寫作功底,對中國文化之源的孔孟老莊進行瞭風趣而深刻的解讀。本書近乎完美地融閤孔孟老莊與王濛諸位大傢的智慧,閱讀本書必將受益匪淺。

作者簡介

王濛

1934年生於北京。中國當代著名作傢、學者,筆耕60餘年,寫下45捲文集1600萬字,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各國發行。

中共第十二屆、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文化部原部長、中國作傢協會名譽主席,訪問過59個國傢和地區。任解放軍藝術學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師範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安徽師範大學教授、名譽教授、顧問,中國海洋大學文新學院院長。

曾獲得第九屆茅盾文學奬、意大利濛德羅文學奬、日本創價學會和平與文化奬,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與澳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約旦作傢協會名譽會員等榮銜。

目錄

《天下歸仁:王濛說<論語>》

001 斯文濟世,天下歸仁

第一部分 / 王讀 《論語》

016 學而篇第一

037 為政篇第二

057 八佾篇第三

078 裏仁篇第四

095 公冶長篇第五

113 雍也篇第六

132 述而篇第七

157 泰伯篇第八

172 子罕篇第九

193 鄉黨篇第十

209 先進篇第十一

230 顔淵篇第十二

253 子路篇第十三

276 憲問篇第十四

304 衛靈公篇第十五

330 季氏篇第十六

343 陽貨篇第十七

362 微子篇第十八

373 子張篇第十九

389 堯曰篇第二十

第二部分 / 《論語》的義理

397 一、孝悌而仁

402 二、君子之德

411 三、為政之道

415 四、禮的秩序

420 五、好學

424 六、擔當與使命

431 七、知人論世

第三部分 / 關於孔子的十九個問答

第四部分 / 價值認同的關鍵在於人心

451 從民族文化基因中尋找價值認知

453 從人心中尋找美好、積極的共識

455 從傳統文化中挖掘精神資源

459 幾點說明

《遊刃有餘:王濛談老莊》

老子篇

第一 你為什麼需要一個大道

第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三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無為是關鍵

第四 誰能做到寵辱無驚

第五 力挽狂瀾,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六 老子的養生之道

第七 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第八 人生路上的得與失

第九 我獨昏昏,得道者的風度

第十 大仁若僞,大智若妖

第十一 知白守黑

第十二 小國寡民的烏托邦

第十三 老子智慧的快樂與煩惱

莊子篇

第一 突破自我,神旺九萬裏

第二 無用之用,大於有用之用

第三 自由、自主、自如,無待始能無憂

第四 不要追求虛名

第五 就是需要精神勝利

第六 人生的程序睏惑與程序花招

第七 天下第一夢的啓示

第八 上善若水,順水而行

第九 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第十 螳臂當車,是悲愴還是滑稽

第十一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第十二 盜亦有道,道亦有盜

第十三 混沌與神全

《得民心得天下:王濛說<孟子>》

001 · 人性·民心·天意·精英主義

013 · 捲一 梁惠王章句上

037 · 捲二 梁惠王章句下

071 · 捲三 公孫醜章句上

099 · 捲四 公孫醜章句下

127 · 捲五 滕文公章句上

153 · 捲六 滕文公章句下

179 · 捲七 離婁章句上

213 · 捲八 離婁章句下

245 · 捲九 萬章章句上

267 · 捲十 萬章章句下

289 · 捲十一 告子章句上

319 · 捲十二 告子章句下

347 · 捲十三 盡心章句上

393 · 捲十四 盡心章句下

427 · 幾點說明

精彩書摘

人性·民心·天意·精英主義


  亞聖孟軻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焚書坑儒”,錶現瞭他對儒傢的厭惡,那是由於,儒傢的泛道德論、泛善論、為政以德論、齊之以禮(用禮法規範天下)論、君子——士——精英主義、中庸理性主義、聖人乃百世之師論、民貴君輕論……客觀上形成瞭對於君王權力的文化監督、道德監督。儒傢的搖唇鼓舌、指手畫腳、自命優越、用理想修理現實,令沉迷於大一統的權力與事業的嬴政皇帝反感萬分。

  但後來的皇帝、朝廷、儒生、鄉紳,一直到百姓民間,漸漸接受瞭儒傢的優顯地位。因為儒傢自好學孝悌始,到治國平天下終,說法正當、順耳、簡明,容易接受,即使不完全做得到也比沒有這樣一個美好通俗的學說好,而且,除瞭用這樣的學說吹吹民心民本性善仁政以外,用彆的學說就更無法讓百姓們聽著舒心放心。法傢學說是君王聽著舒服速效,百姓聽著肝顫。道傢學說是抽象思維的勝利,通嚮宗教、玄而又玄、眾妙之門,偉大而涉嫌玄虛與故作逆反。墨傢投閤誌士,名傢投閤思辨拔河,都沒有儒傢的廣博平易誠懇善良可喜。今天的學界對於董仲舒是否原汁原味地提齣過“罷黜百傢、獨尊儒術”有不同看法,儒傢學說自漢武帝以來地位飆升,漸漸達到瞭罷黜百傢與獨尊儒術的局麵則是事實。而儒傢的代錶人物自然是大成至聖先師孔丘,後世又加上瞭的是孔子死後百年的戰國時期亞聖孟軻。

  亞聖的地位有難處。一概拷貝孔子,失去存在必要;與至聖各說各的,平分鞦色的可能性不大,被攻訐為標新立異與“機會主義”“修正主義”的危險則大為增加。

  首先從文風話風上看,孔子各方麵論述恰到好處,春風化雨,親切自然。一上來就是“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何等地安穩熨帖。而孟子一起頭就選擇瞭“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樹起瞭利與義二分法兩大陣營,而且他使二者不可得兼,一直發展到後來,達到“生”與“義”的不可得兼,達到捨生取義的壯烈。孟子的不妥協性、尖銳性與徹底性振聾發聵。


  義利分明


  孟子的義主要是指義理,即大道理、大原則。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能用原則做交易,小道理必須服從大道理。孟子的話是“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此話值得迴味:一個權力係統,如果追求的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利益,後果不堪設想,原因很簡單,利與利有時相悖,不同的人、傢、國、天下各有其私利,爭利的結果會是天下大亂。

  但今天的人們明白,除瞭私利,還有國傢、人民的利益,利益是有最大公約數的,大道理與大功利是分不開的。過分強調義與利勢不兩立,其後果是給人以孟子“迂遠而闊於事情”(司馬遷)的評價。

  孟子突齣瞭以聖賢為己任的亞聖賢、準聖賢人格的堅強、浩大與光耀。叫作“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至大至剛”,這是那個時代的修身——苦練內功。可以理解,亞聖往往會比至聖多一點鋒芒,這纔可能使自己在既非新齣鍋,而且仍然是百傢爭鳴、莫衷一是的局麵下堅持響當當的氣概。斯大林比列寜更嚴厲,切·格瓦拉比卡斯特羅更徹底。

  《孟子》一書中,“王”字齣現凡三百二十二次,“天”齣現二百八十七次,“民”二百零九次,“君子”一詞八十三次,“士”八十七次。“王”字最多,因為他緻力於為王者師,談王論王,也見過、教訓批評過很多侯王,獲得過或拒絕過他們的饋贈——“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社會地位、政治地位與生活待遇不低。雖然有過與齊王如何見麵之爭,有“既然您稱病不過來,我也乾脆稱病不去”等躲來藏去的捉迷藏遊戲,卻未見過孟子遭遇過類似孔子厄於陳、蔡的窘態。從境遇來說,孟子比孔子牛氣很多。

  而且孟子有理論,引用曾子言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也就是說,以自己的文化資源、道德資源,嚮權力資源與財富資源叫闆逞雄,義行天下,不畏權與利。


  從民本到精英


  不僅僅是為瞭自己應得的禮遇,而且是為瞭聖賢、大人、君子、士、大丈夫直到臣等說法不一的社會精英、社會賢達(此四字頭銜一直用到民國)的地位與使命。

  孟子的觀點,不是權力至上、君王至上,而是在天與民至上的前提下錶現齣來的可操作的抓手:那是精英至上。

  除“君”外,《孟子》中講得最多的是天,天是自然的存在,也是至高至上至大的巔峰——神性的終極。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原因是“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到瞭小說《李自成》那裏,便是李的智囊牛金星所言“民心即是天心”,在民與天中畫一個等號。

  這裏的“天民閤一”可能比“天人閤一”更富挑戰性。天民閤一挑戰的是不行使仁政的君王權力,天人閤一針對的則是人類麵對天道與自然的異類感:包含著怨仇、畏懼、悲嘆、匍匐與鬍作非為。

  然而天無言,民是無序乃至無端(頭緒)的,對於天與民的高度尊重,隻能體現在君子、精英、士們的賢明與品德上。“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離婁章句下》中孟子此言,告訴我們,還是要從君子之心中探尋仁、禮、愛、敬的天道天威與民心民意消息。

  孟子認為聖賢譜係大緻是“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湯至於文王,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餘歲”,孔子不是天子君王,但是與唐堯、虞舜、夏禹、成湯、文王平起平坐,而且,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孔子最偉大,聖賢最偉大,仁、義、愛、敬、智、聖最偉大,王道最偉大。孔孟雖然沒有機會王天下,但他們提齣瞭可以“王天下”的王道,叫作:“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還有“仁者無敵”與“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仁者無敵


  孟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這一類的命題,你會覺得孟子正道得簡約且相當純潔,他的文化理想主義與道德理想主義,講得到傢。人性嚮善,人心思善,君王為善,就是仁政,就能建成人間樂園,直到“與民同樂”“俊傑在位”“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還有“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願藏於其市矣;關,譏而不徵,則天下之旅皆悅,而願齣於其路矣;耕者,助而不稅,則天下之農皆悅,而願耕於其野矣”……一方麵是春鞦無義戰,到處是爭權奪利、陰謀詭計、血腥屠戮、枉費心機、國無寜日;一方麵是仁者無敵、莫之能禦、天下歸心、輕而易舉。孟子的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王濛按:在我少年時代一接觸到“共産主義”四個字,腦子裏齣現的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十六字箴言。十六字做到,萬國一傢,萬民一體,不是人間樂園還能是什麼?

  孟子認為實行王道而不是霸道,恩被百姓而不是禍害百姓,其實很容易做到,猶如“為長者摺枝”,絕對不是“挾太山以超北海”,君王們沒有去做,完全“是不為也,非不能也”,關鍵隻在一念間。

  孟子引用孔子的話說:“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此說乾脆利落,簡明淺顯,說得極其便利,實際上沒有這樣明白。帝王將相、名公大臣,都重視爭權奪利,而且都認為有權纔能實施仁政、造福百姓,有利纔能愛民如子,使民人“仰如父母”,實際上呢,爭得屍橫遍野,民不聊生,根本沒有瞭義戰,咋辦呢?

  他提瞭許多爭取人心的建議,首先是反戰。他說:“故善戰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闢草萊、任土地者次之。”應該對打仗、“外交”、開疆拓土的能人們施以刑罰。他還建議:例如王者修園林,應采取開放態度,“與民偕樂,故能樂也”,他說當年文王的靈颱鹿苑就是這樣的。他提齣瞭做好農民土地的經界、不違農時、捕魚不入洿池(即大水池),保養資源環境、伐木也要遵守時序的要求,說是這樣做瞭就可能豐衣足食。換句話說,之所以百姓不能溫飽,正是由於權力係統的營作不端,破壞瞭生産的正常時序與生産環境。他還提齣薄賦稅,乃至免稅。

  這些說得很中聽,但實際難以做到,孟子的願景是由某個侯王建立一個人間天堂、人間樂園,然後是百姓們載歌載舞、歡呼雀躍而來。問題是先建樂園,然後“王天下”,即把握天下權柄呢,還是先把握瞭權柄,“王”瞭天下,纔能修建齣一個人間樂園來呢?這也是個先生蛋抑或是先生雞的扯皮問題。

  這裏有中華文化的思想方法,尚同、尚一、尚樸、尚整閤,我稱之為“泛一論”,即認定韆萬概念中有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主宰一切,一通百通,它是中華的概念神祇,是中華宗教情懷的文化化與道德化。泛善論、泛一論與泛“化”論,是中華文化的“三泛”特色。對於孟子來說,泛一就是泛善,必須加上隨時調整變化的泛“化”纔能解釋大韆世界的種種變通與不一。


  孔孟是不是復古


  孟子是言必稱堯舜——仁政,孔子是夢欲見周公——重建鬱鬱乎文哉的禮樂之邦。這與其說是復古,不如說是懷念中華文明的奠基——啓濛階段,恰如一個人在躁動焦慮哭哭鬧鬧的青年時期迴憶嚮往自己單純快樂的童年。草創階段,百廢俱興、百事最美、人情天理、中規中矩、新鮮活潑,正是堯舜文王時期的特殊魅力。然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文明使生活規範,規範漸漸引起逆反,英雄(梟雄)不畏也不全信規範,他們懂得瞭使規範為己所用。文明使生活文化雅化,也使生活囉唆、形式主義,直到某種文明成為桎梏,文明異化成為幸福與人性的對立麵。美好的語言與意嚮溫暖人心,時間長瞭,美言變成套話空話,好心變成作秀,禮儀變成虛與委蛇,仁義道德變成幌子。(到瞭後世,魯迅揭露說傳統文化在仁義道德字樣的夾縫裏寫的是“吃人”二字。)一種文明、一種體製、一個朝代,在它的初始化階段大多是生氣勃勃、引人入勝、萬民歡呼的。而過瞭一個時期,各種僵化、老化、空化、異化、腐敗與病毒入侵的現象漸漸滋生,甚至成為痼疾。於是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孔孟竭力要求迴到唐堯時代,而莊子乾脆要求迴到更古老的前神農時代,老子的希望則是人人迴到嬰兒時期,老子要問人們的是:“你們還能嬰兒乎?”

  這裏的復古懷舊是現象,批評現實、要求調整變化、因應挑戰、恢復活力、重新從零開始做起纔是實質。哪怕二位聖人加上太上老君(道德天尊)——老子與南華真人——莊子並未意識到這一點也罷。

  這樣,孔子認為自己是西周文脈的最後唯一代錶,他如果遇難,就是“天喪斯文”。孟子則深深意識到他是孔子後的文化——政治——救世——天命的擔當人。


  對精英的期許


  他要鼓勵自己與自己的門徒,還有自己一類的、大體上是以自己為帶頭人的社會精英群。

  這樣的精英,“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一般人。

  這樣的精英,“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韆乘,我得誌,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製也,吾何畏彼哉?”——乾脆要藐視權貴,牛氣自身。

  孟子還發明瞭天爵、人爵之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用今天的話說,一個人本身的精神境界與能力是天給你的級彆,鬧個什麼職銜,則是由人事部門定的級彆。人應該努力去修養自己的境界能力,級彆待遇則是捎帶腳的事,不能反過來,靠級彆樹威信,靠級彆顯品德與纔能。這話對於今天的中國,太閤適也太必須瞭。

  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認識與擔當,毫不含糊。他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皆備於我”,與其說是主觀唯心,不如說是對於天人閤一的信仰,善德即是人性,人性即是天性,人心即是天心,人道即是天道,隻要不受後天的異化與“非人”“非仁”的惡劣影響,推己及人,推己及物,推己及天下,其樂莫大,求仁莫近。一個仁一個樂,便是天道,便是人性的根本。

  這樣的精英不但不是白吃飯的,而且是起著大作用的。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這樣的精英要求尊重禮遇,高看自己。“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不然?樂其道而忘人之勢,故王公不緻敬盡禮,則不得亟見之。見且由不得亟,而況得而臣之乎?”——要樂而忘勢,“樂”是滿足與自信,“勢”是權貴乃至君王。孟子的理論給力,但中國的後世,精英們的處境與自我感覺是每況愈下。

  尤其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此言,帶幾分狠勁!

  精英們做瞭君王的臣子,仍然要求雙嚮的尊重與忠誠,而不是單方麵己方的“罪該萬死”與君王方的“口含天憲”。孟子甚至提齣來,“貴戚之卿”,“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他認為,貴族精英圈子可以因君王的過失而更換之,搞得“王勃然變乎色”。


  中國特色的權力與意識形態平衡


  看來,孟子希望能用文化、道德,與文化道德的體現者聖賢、君子、士們,與掌大權卻又無義戰的諸侯君王之間取得某種平衡。

  孟子這個希冀很難說做得怎麼樣,但是比沒有好。即使如傳說硃元璋讀《孟子》時說過:“‘臣視君如寇仇’之說不宜。”孟子的狠話還是傳瞭下來,沒有誰敢在上朝的時候念這個狠語,但是一個臣子會沒事偷著說。自古以來,有伯夷、叔齊這樣的不閤作,有從比乾到海瑞這樣的堅持批評意見的臣子,有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換代。孟子的思想為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保留瞭活氣、正氣,也承認瞭即使封建專製之中仍然存在的縫隙。

  泛一中仍然存在著二:義與利,彼與我,君與臣,仁與不仁,敬與不敬,禮與非禮。

  孟子是講天下定於一的:“‘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然而萬事萬物,不是定於一就終結(如所謂“曆史的終結”)瞭,定於一必然就有二有三有多,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有一的一切,一切的一(郭沫若、《華嚴經》),有雜多、差彆、統一(黑格爾)。你“不嗜”殺人瞭,意即“總是要殺一點人”,並不是根本不殺人,隻是不嗜殺忒多的人,你與那個被殺的人仍然“一”不到哪裏去。還有,你不嗜殺人瞭,有嗜殺的怎麼辦、嗜殺者恰恰要殺你怎麼辦?民、社稷、君的貴與輕的說法也不是絕對定於一而恰是同時分為三的。


  性善論的根本性與信仰性


  這樣堅決主張與高度自信,靠的是什麼?曰性善。性是人的根本,是人與獸的區彆所在,是天意天命,性就是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這是儒學的根基所在。到瞭孟子這裏將之發展提升到新的高度。孟子的性善論基本邏輯是:人心嚮善、邦國天下天然應該走嚮以善為核心的仁義之道,因為人性已經具備瞭善的元素與基因: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是與生俱來的,是天生的,是先驗的,是至高至上的天命與天意。人隻有性善纔走近天的偉大,隻有符閤天意纔夠資格為人,也隻有將人性善理解為天意纔能夠成為善化德化的至高律令的顛撲不破的前提。

  就是說,人性善,同時人必須性善,沒有討論餘地,這是超人間的人性源頭——天所決定的。

  善是天定。天是善證。性是天賦。善是性生。

  不僅個人天性如此,萬民的政治趨嚮更是如此。孟子引用《詩經》與孔子的評論,說是“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這既是文化信仰、道德信仰,又是人生信仰、終極信仰、類宗教信仰。為什麼說終極,因為把天抬齣來瞭。孟子時代,有沒有比天更終極更高端更根本的概念呢?有,就是更早時老子提齣的道。孟子沒有。有沒有善的本性,是人的基本特點,而善性來自至高無上的天。善來自天,天子的地位與權威來自天,天是一切權威與信仰的根本,也是一切政治權力的正當性(如今天所講的閤法性)的根本。人性、道德、仁政、天命、自然就這樣渾然統一,兒童品德、政論、哲學、倫理學、中華神學、教育學、公共管理學,就這樣渾然無間。在孝悌——仁義——道德之間,在自然、素“樸”(這裏有老子的概念)、人性——天性——神性之間,孟子代錶的中華文化畫瞭一個等號。性則善,善則天,天則義,義則無敵於天下。

  孟子認為,你從哪兒體悟天命天意天機呢?沒有比從人性之善上來悟天、悟終極、悟根本更好的瞭。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或辭讓之心)是何等地美好動人,它們既有人間性又有崇高性即神性或終極性。人性善性,這是源起,這是仁義的根據,這是歸根到底,這是統一的度量衡,這是無敵的萬能鑰匙,這是核心價值,這是比生命更寶貴的瑰寶,這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凝聚力、吸引力與足堪為之獻身的精神高端,這是孟子的“上帝”範兒的概念。既是上帝範兒,又是嬰兒般地淺顯平易親切日常,而且是百姓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也是帝王夢:“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聖賢垂範天下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纔而教育之,三樂也。”這是絕對的世俗與庸常的快樂,又是高尚與淳樸的,最最符閤天性自然的快樂,而且應該說是不分君臣、上下、君子、小人的最普泛的快樂。它既是自然又是超自然的天所能給予、所願給予、所可能給予的快樂,而針對斯時的急功近利、稱王稱霸的追求說,它又是一服清醒劑。為什麼“王天下”不屬於君子之樂的範疇呢?因為那裏麵包含瞭權力爭奪的因素,因為那不是快樂而是責任,還因為天並不可能助所有的君子獲得“王天下”的成功。孔孟的天與老子的(天)道差不多,是不言的天,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的天,是“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的天,這是中國的終極關懷、終極信仰的一個極不凡的智慧:即不將概念神意誌化、人格化。老子那裏甚至於提齣瞭“天地不仁”的驚人命題,這一點與儒傢相差甚遠。老子的命題在於承認天超然於人文觀念之外。孔孟則強調人文觀念最終是天命的産物,不但是天命的産物,也是後天培育教化的成果。孔孟把先天與後天進一步統一起來瞭,因為彼時性惡的現實比比皆是。孟子費瞭老大勁論述,是由於環境與後天的失常纔發生瞭糟踐善因的痛心事態。

  是故孟子推崇的大丈夫——精英中的巨型成功人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突顯瞭信仰堅定的特色。關鍵在品質,在內心追求——誌,不在事功,具有信仰主義的某些特徵。信瞭就能做,做瞭就能勝能好,略費瞭點口舌,事功的事捎帶腳也做到瞭。

  孟子引用曾子的話說:“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韆萬人,吾往矣。”就是說,隻要自己認定的仁德正義、理直氣壯之事,誰也不必害怕,一往無前也就能百戰百勝。隻要自己並不那麼理直氣壯,誰對誰也不可大意任性。古今中外的勇士,其勇多半是與實力結閤在一起的,到瞭孟子這裏,更看重的則是義理,有瞭義理,天下無敵;輸瞭義理,就休要逞雄。

  人性·民心·天意·聖賢主義即古代的精英主義,集中錶現為王天下亦即平天下的無敵仁政,這是孟子的四位一體的道德政治宏論。


  孟子的為學可取


  由於注重義理,孟子在閱讀、接受文學批評上也有迄今不可動搖的重要說法:“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誌。以意逆誌,是為得之。”還有被稱作“知人論世”的“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等。

  孟子還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這對於今天網絡與多媒體時代的人恰中要害。多媒體等的發達使一些糊塗人作齣文學式微、小說滅亡的預言,就是說以為用不會思索的“耳目之官”的“視聽”可以代替用“心之官”去“思”與“得”的“閱讀”,這一類問題,孟子早就講明白瞭。

  孟子說:“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由簡入繁,再由繁入簡;由約入博,再由博入約;由略入詳,再由詳入略;由地麵高入雲天,再由雲天穩穩落到地麵;由平淡進入高亢激昂,再從高亢激昂迴到“放其心”——踏踏實實地淡定安詳……這是做人做文之道,為政為學之門。善矣哉,孟夫子的獨特體悟!

  在義理問題上,孟子的堅決與認真很感人,也許可以說孟子這方麵的調子很高亢。在現實生活問題上,孟子的說法相當靈活。同樣是聖人,有“聖之清者也”伯夷,有“聖之任者也”伊尹,有“聖之和者也”柳下惠,更有“聖之時者也”孔子。“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不同的時勢,不同的應對,這就是“聖之時者也”的含義,同時也說明瞭孔子所處的環境的復雜多變。但也有針對此“時”字譏笑孔學者,例如魯迅就因孟子此語稱孔子為“摩登聖人”,語含不敬,令人無奈。

  孟子承認人生路徑選擇上的多樣性。像他母親的喪事、離開一地時的快慢、接受與不接受饋贈、會見或者不會見什麼人,還有即使有瞭一定地位是不是真有瞭說話的機會與必要(他為卿於齊,齣吊於滕,與實權派副使王不談公事)。他都一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並不生硬較勁。

  他還談到一些具體問題,“居移氣,養移體”“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他承認“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他還說過“富歲多賴(懶),凶歲多暴”,還有就是他理想中的小康社會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另一處則是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一些實際問題上,他也是接地氣的。

  孟子立論的特點是:事關義理,事關根本性大概念,事關仁義、道德、天意、民心、王或霸或賊、義或利,他高調強勢分析錶達,體現瞭宏大概念的堅決性、絕對性與神性(信仰性)。而麵對並未提高到這方麵原則高度的具體事務處理,他靈活機動、不拘一格。他的善於上綱上綫,又不拒務實機變,影響瞭兩韆餘年到今日的國人思考方法、論辯方法與操作綫路。好處是拎清矛盾性質,正名定性決定政策,明快、疏朗、簡約,原則性與靈活性兼顧。壞處是氣勝於理(邏輯),概念勝於本體實在,主體心誌情懷勝於調查取證,韆差萬彆的具體情況從屬於分類學,結論取決於帽子;固然是天網恢恢大矣哉,終歸是疏而難無失漏也。

  兩韆多年前的孟軻,今天對我們仍然是有啓發有意義的。他很有個性,他善於辯論,他文思縱橫而且大義凜然,他將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諸問題講得通透貫穿,同時錶達瞭足夠的處世的聰明與應對的機敏。初讀《孟子》,對他的大言、雄辯、誇張、橫空舉例不無隔膜感,再讀三讀,漸漸感覺到瞭孟軻的智慧與可愛。善哉《孟子》,甚可讀也。


《韆載風華:中國古典哲學智慧之旅》 內容梗概: 《韆載風華:中國古典哲學智慧之旅》是一部深入探索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精髓的學術著作。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係統梳理瞭從先秦時期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哲學思想發展的脈絡與演變。作者不拘泥於某一學派的單一論述,而是將儒、道、法、墨等主要哲學流派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力求展現中國古典哲學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思想傢手中所呈現齣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哲人名言或學派觀點,而是著力於挖掘其思想的深刻內涵、實踐意義以及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作者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大量的史料文獻,深入剖析瞭各學派的核心概念,如儒傢的“仁”、“禮”、“中庸”,道傢的“道”、“無為”、“自然”,法傢的“法”、“術”、“勢”,以及墨傢的“兼愛”、“非攻”等,並探討瞭這些概念在政治、倫理、教育、藝術等多個層麵的應用與解讀。 在論述過程中,本書強調哲學思想與社會現實的緊密聯係。作者認為,中國古典哲學並非脫離現實的抽象思辨,而是根植於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動蕩、社會變革、人倫關係等現實需求之中,並試圖為當時的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因此,本書不僅關注思想本身的邏輯自洽,更關注其在曆史實踐中的生命力與局限性。 本書特彆注重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對話與互動。作者並非將各學派孤立地呈現,而是試圖展現它們之間存在的競爭、藉鑒、融閤與批判。例如,在論述法傢思想時,書中會探討其如何受到道傢“無為”思想的啓發,又如何與儒傢的“德治”思想形成鮮明對比;在探討道傢思想時,也會分析其對後世文學藝術産生的積極影響,以及其在個體修身養性方麵的獨特價值。 《韆載風華》還對中國古典哲學的一些關鍵人物進行瞭深入的人物研究。作者不僅梳理瞭他們的生平事跡,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其思想的細緻解讀,勾勒齣他們在哲學史上的貢獻與地位。例如,書中會探討孔子如何集大成,奠定儒傢思想的基礎;老子如何以其深刻的洞察,揭示宇宙人生的根本法則;莊子如何以其超逸的想象力,構建瞭一個自由的精神王國;韓非子如何集法傢之大成,為君主統治提供瞭係統性的理論框架。這些人物研究不僅豐富瞭本書的內容,也使得抽象的哲學思想變得更加生動可感。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是其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作者在闡釋哲學思想的同時,也藉鑒瞭曆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力圖從更全麵的角度理解中國古典哲學的豐富內涵。例如,在解讀儒傢思想時,會結閤《詩經》、《禮記》等文獻,展現其在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在闡釋道傢思想時,會引用大量的古代繪畫、詩歌作品,說明其對中國藝術的熏陶作用。 《韆載風華》的另一個重要方麵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的現代意義的探討。作者認為,中國古典哲學並非隻屬於過去,其蘊含的智慧對於解決當今社會麵臨的諸多問題,如生態危機、精神貧睏、人際關係疏離等,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書中會嘗試將古典哲學中的某些理念,如“天人閤一”、“和而不同”、“知足常樂”等,與當代社會議題進行對話,展現其跨越時空的價值。 本書的結構安排力求清晰明瞭,便於讀者理解。一般而言,本書會按照曆史時期和主要思想流派進行組織。每個章節都會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層層深入,邏輯嚴密。在章節之間,也會注意過渡的自然,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如同一個連貫而精彩的敘事。 在語言風格上,本書力求既保持學術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作者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清晰、流暢、富有洞察力的語言,將復雜的哲學思想呈現給廣大讀者。同時,書中也會穿插一些生動的曆史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案例,增加閱讀的趣味性。 總而言之,《韆載風華:中國古典哲學智慧之旅》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曆史性與現實意義於一體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讀者提供瞭一個係統瞭解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窗口,更是一次激發深刻思考、啓迪人生智慧的旅程。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感興趣的讀者,以及希望從中汲取智慧、反思現實的讀者。它將帶領讀者穿越韆年曆史,感受中華民族深邃的思想光輝,體悟那些曆久彌新、閃耀著智慧之光的經典理念。 章節構成示例: 第一部分:思想的黎明——先秦諸子的時代 第一章:禮樂崩壞與思想的覺醒 周代社會的變革與思想解放的土壤。 “百傢爭鳴”現象的社會曆史根源。 第二章:孔孟之道——仁、禮、德治的基石 孔子的生平及其對儒傢思想的奠基性貢獻。 “仁”的內涵與多重解讀:愛人、忠恕、剋己復禮。 “禮”的社會功能與倫理價值。 孟子對“仁”的弘揚與“性善論”的闡釋。 “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及其曆史影響。 儒傢思想對中國社會倫理結構的影響。 第三章:老莊之思——道的逍遙與無為的智慧 老子《道德經》的思想體係:道、德、無為、自然。 “道”的本體論與宇宙論:一、無、有、生。 “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與社會治理。 莊子《莊子》的藝術化哲學:齊物論、逍遙遊。 “精神自由”的追求與“任自然”的生命態度。 道傢思想對中國文化藝術的深遠影響。 第四章:法墨並峙——強權與兼愛的辯論 法傢的興起與社會變革的需求。 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傢思想。 韓非子的集大成:法、術、勢的統一。 法傢思想的政治實踐與曆史評價。 墨子的“兼愛”、“非攻”思想。 墨傢的邏輯、科學與社會功利性。 法傢與墨傢思想的對比分析。 第二部分:思想的演進與融閤——秦漢至魏晉 第五章:大一統下的哲學整閤 秦統一後對諸子百傢的壓製與思想的潛流。 漢代“獨尊儒術”的背景與影響。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與經學化儒學。 黃老之學在漢初的短暫復興。 第六章:玄學的興起與名理的探索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與士人心態的轉變。 “竹林七賢”與名士風度的哲學意涵。 玄學的核心議題:有無之辯、本末之辨。 王弼的“易象”與“得意忘象”。 何晏的“君子有道,其誌在俗”與“虛無”。 玄學對佛教的接納與影響。 第七章:佛教東傳與中國化的進程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曆程。 般若學與般若思想的傳播。 佛教對中國哲學思想的衝擊與啓示。 中國化佛教的形成:禪宗、淨土宗等。 佛教與儒、道思想的相互影響與融閤。 第三部分:思想的傳承與迴響——古典哲學的當代價值 第八章:古典智慧的現代解讀 “仁”與當代人際關係。 “自然”與生態倫理。 “中庸”與和諧社會構建。 “為己之學”與個體生命價值。 第九章:思想之光,永恒迴響 中國古典哲學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如何汲取古典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傳承與創新:中國哲學思想的未來發展。 本書旨在通過對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係統梳理與深入解讀,幫助讀者理解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世界,領略先賢們的智慧光芒,並從中汲取力量,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世界,並積極地麵對生活。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拿到《王濛講孔孟老莊》這本書,就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王濛先生會如何“講”。畢竟,“講”這個字,就意味著一種生動、形象的解讀,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孔孟老莊,這四位大傢,他們的思想體係龐大而深刻,普通人想要一下子理解透徹,實屬不易。我一直認為,王濛先生在文學和思想領域都有著深厚的造詣,他用自己的語言來闡釋這些古老的哲學,一定會有獨特的視角和見解。我特彆期待他能夠將儒傢和道傢的思想進行一些有趣的對比,或者找齣它們之間看似矛盾卻又相輔相成的聯係。不知道他會不會在書中穿插一些自己的親身經曆或者對當下社會現象的看法,來印證這些古人的智慧。如果能通過這本書,我能夠對“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的儒傢理想,以及“天人閤一”的道傢境界有更清晰的認識,那將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本書的排版看起來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閱讀起來不會造成疲勞,這也是我比較看重的一點。

評分

拿到《王濛講孔孟老莊》這本書,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王濛先生那張富有智慧和親和力的臉。他講哲學,總能把復雜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而且還時不時冒齣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段子。孔孟老莊,這四位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傢,他們的思想如同四條源遠流長的河流,滋養瞭中華文明幾韆年。我尤其好奇王濛先生會如何解讀他們的核心思想。比如,對於孔子的“仁”,是僅僅停留在道德層麵的修養,還是有著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孟子“性善論”的齣發點是什麼,在當今社會又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老子“上善若水”的境界,是否真的意味著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態度?莊子的“齊物論”,又如何能夠幫助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平靜?我期待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這些哲學理論的梳理,更能提供一種解讀和應用的方法,讓我們在現代社會也能受益於這些古老的智慧。這本書的厚度,也說明瞭內容的豐富程度,我相信這絕對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讀物,而是一本可以慢慢咀嚼,細細體會的寶典。

評分

我剛拿到《王濛講孔孟老莊》這本書,還沒來得及細看具體內容,不過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王濛先生的名字,在文學界和思想界都是響當當的。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闡釋,嚮來是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孔孟老莊,這四位先賢的名字,本身就代錶著中國古代哲學最核心的思想流派。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根源,就繞不開他們。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寶庫的大門。我期待王濛先生能夠用他一貫的犀利而又溫和的筆觸,為我們揭示孔子“學而時習之”的內涵,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政治哲學,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宇宙觀,以及莊子“逍遙遊”的超然境界。不知道這本書會不會用一些具體的曆史典故或者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些古老的哲學概念,讓它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能夠與我們當下生活産生共鳴的智慧。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樸實大氣,似乎預示著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

評分

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的大作,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奠定中國思想基石的先賢們。最近,我偶然翻開一本名為《王濛講孔孟老莊》的書,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目錄和王濛先生的聲望來看,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四個名字在中國哲學史上如雷貫耳,他們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瞭東方文明的長河。我對於王濛先生如何將如此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用他獨到的視角和幽默的語言進行解讀,充滿瞭極大的期待。是否能夠將這些古老而智慧的道理,生動地呈現在當代讀者麵前,讓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易懂,這大概是所有讀者都迫切希望看到的。我相信,通過王濛先生的講解,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仁”、“義”、“禮”、“智”、“信”這些儒傢核心思想的精髓,也能領略到道傢“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深邃哲理。這本書的厚度和內容,預示著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讀物,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禮,一次與古代聖賢對話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讓這些古老而永恒的智慧,滋養我的心靈,開闊我的視野。

評分

《王濛講孔孟老莊》這本書,光是名字就讓我覺得非常親切和有分量。王濛先生,這位我非常敬佩的作傢,他總是能將宏大的主題變得如此接地氣,如此引人入勝。孔孟老莊,這四位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先賢,他們的思想如同四座巍峨的山峰,矗立在文明的巔峰。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係統地、深入淺齣地為我解析他們的核心思想,而我堅信,王濛先生的解讀一定會是獨一無二的。我期待他能夠帶領我走進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世界,感受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領略老子“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宇宙奧秘,以及莊子“鼓之擊之,則相與繼之者,皆民之所動者也”的自由靈魂。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涉及到這些思想在曆史上的流變,以及它們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總之,這本書在我心中已經種下瞭一顆期待的種子,等待著我去細細品味這份來自古老東方的智慧。

評分

不錯!包裝很好

評分

天下歸仁書脊有破損,封麵有汙,不滿意

評分

樊登讀書會推薦,還不錯,活動購買,價格質量都很好,感謝京東

評分

樊登讀書會推薦,還不錯,活動購買,價格質量都很好,感謝京東

評分

??

評分

一部非常好的書,可以吸取很多儒道智慧,值得學習

評分

這批訂單中這套書也有點給壓皺瞭,希望以後注意做好包裝工作!

評分

不錯,喜歡,給孩子買的,正版

評分

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