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第二十册)

民国人物小传(第二十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民国史
  • 历史
  • 传记
  • 人物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文化
  • 名人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5933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92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该书是大型人物传记工具书。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以词条的形式简明介绍了民国时代的著名人物的生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各个领域。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目录

王个簃(1896-1988)
王止峻(1898-1989)
王甲本(1902-1944)
王仲廉(1903-1991)
王秀春(1909-1989)
王师曾(1902-1983)
包玉刚(1918-1991)
巨赞法师(1908-1984)
朱延丰(1906-1969)
吕凤子(1886-1959)
李之龙(1897-1928)
李书田(1900-1988)
李辉英(1911-1991)
李兴中(18907-1962)
汪亚尘(1894-1983)
周文(1907-1952)
林才添(1903-1989)
林风眠(1901-1991)
俞庆棠(1897-1949)
施洋(1889-1923)
施中诚(1897-1974)
胡英杰(1908-1990)
胡国伟(1898-1976)
胡怀琛(1886-1938)
倪克定(1907-1986)
唐肯(1876-1949)
徐景唐(1895-1967)
袁朴(1903-1991)
商承祚(1902-1991)
张文博(1910-1986)
张景惠(1871-1959)
张测民(1907-1991)
许云樵(1905-1981)
陈锡恩(1902-1991)
章锡琛(1889-1969)
程小青(1893-1976)
黄仁俊(1897-1991)
廖恩焘(1864-1954)
臧式毅(1885-1956)
赵敏恒(1904-1961)
刘广凯(1914-1991)
蔡仪(1906-1992)
郑彬(1904-1981)
郑奠(1896-1968)
郑挺锋(1907-1961)
邓恩铭(1901-1931)
黎澍(1912-1988)
萧赞育(1905-1993)
骆成骧(1865-1926)
鲍尔一(1921-1990)
戴运轨(1897-1982)
谢扶雅(1892-1991)
谢良牧(1884-1931)
谢逸桥(1874-1926)
谢征孚(1901-1967)
聂松溪(1906-1989)
颜文棵(1893-1988)
魏崇良(1903-1982)
罗暟岚(1906-1988)
关向应(1902-1946)
关梦觉(1912-1990)
严叔夏(1897-1962)
顾希平(1900-1957)
索引

精彩书摘

  《民国人物小传(第二十册)》:
  民国十二年九月十一日(农历八月一日),值吴昌硕八十大寿,王个簃随李苦李专程前往上海祝寿,第一次拜见慕名已久之一代大师,其后为求经常面聆缶老教诲,毅然辞去南通教职,只身赴沪,藉借贷度日,以追随左右。十四年一月,诸宗元、刘玉庵为满足王个移求师诚意与解决衣食之虞,向吴昌硕荐王个簃为其幼孙吴长邺[时年五岁,父迈(东迈),昌硕三子,家学渊源,擅国画、书法,曾任上海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之塾师,个移授课之余,“天天得到吴昌硕的亲授。由于他充满了诚意,因此虽然没有投呈门生帖子,吴昌硕仍然承认其为门弟子”(王靖宪、令狐彪《现代国画家百人传》十六《王个簃》,《中国艺术家辞典》现代第四分册作:“一九二。年由诸宗元等引荐,人吴昌硕门下学画,为吴晚年得意门生。”),吴昌硕“喜欢在夜阑人静时和王个移聊天。艺海无边,书画金石,诗词歌赋,无所不谈。吴昌硕训练学生,重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主张‘古人为宾我为主’,‘继承传统要为我用而不是泥古不化”’(汤兆基《王个簃传》),王个移深得缶老精髓(吴用笔厚重,不着意修饰,大气磅礴,得“重”、“拙”、“大”三字),进而对青藤、白阳、八大、石涛、李鲜等明、清大家皆有汲取,吴昌硕尝题王个移《龙幻图》云:“猛笔个移临大涤,题诗老缶碍秋毫;涛声浩浩天风落,聊当滹沱一战鏖。个簃大弟泼墨处,浑穆生动,兼而有之,时乎鲜有其人,缶亦当退避三舍。”王个移精音律,兼擅古琴,沙孟海(文若)以王个籍引见,执贽于吴昌硕,从此书法、篆刻风格丕变,王个簃请沙孟海引荐,拜沙之恩师冯回风(开)为古文老师,两人成为双重“同门”,交称莫逆。
  十五年一月,以国画《刀鱼》、《瓜菱清暑图》参加在德国柏林举行之“中国现代绘画展览”(由刘海粟主持),后相继展出于荷兰、瑞士、英国伦敦等地,前者获奖,后者由德国东方博物馆中国画陈列室购藏。十六年春,以沪地不靖,陪吴师避地杭州;十一月初,陪吴师离杭返沪,二十九日(农历十一月初六),吴昌硕病逝上海,年八十四岁(一八四四一一九二七),门弟子尊谥之日贞逸先生;同年在王震(一亭)家结识徐悲鸿(寿康),两人一见如故。十七年七月,与吴迈、钱瘦铁、张大千(爰)、王震、郑曼青(岳)等二十余人访问日本,交流两国绘画艺术;同年任新华艺术学院教授。十八年冬,加入蜜蜂画社;同年任中华艺术大学教授。十九年,任昌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二十四年,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主任。二十八年冬,刘海粟(秀芳)出版《刘海粟国画近作》(收国画二十幅)由王个簃题签。
  三十五年四月,假上海宁波同乡会五楼举行生平第一次之书画展览,兄调之、弟曼伯有书画附列,是时王个移之书画、诗文、篆刻,久已驰誉海内,为人以风节道义自重,素不轻易落墨,书法下笔老辣,笔意雄奇,不愧缶老嫡传,喜以篆法作画,擅长写意花卉,所作安详圆润,饶有韵致,设色古淡沉郁,令人心怡神爽,山水法石涛而人懊道人,简疏恬适,所刻印石,古茂瑰丽,不尚修饰。三十六年,举办第二次个展。三十七年八月,假上海中国画苑举办第三次个展,展期六天,展品二百多件,以卖画所得,以珂罗版精印《个簃画集》上、下册。
  三十八年五月,上海“解放”,后曾任工厂文书。一九五。年,由友人处得到吴师所刻“还砚堂”巨印一方,遂以“还砚楼”名其斋。一九五三年四月,徐悲鸿题赠予齐白石(璜)全家合照一幅予王个移;七月,作丈二大型国画《五色牡丹》。一九五四年,上海美术家协会成立,任副主席。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民国人物小传(第二十册)》的内容。 --- 《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知识分子群像: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叶,在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动荡与转型的关键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应对内忧外患,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全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骨架,辅以大量鲜活的个案分析,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知识分子图景。 第一部分:变革的先声与士人的觉醒(1890s-1911) 本部分聚焦于戊戌维新运动前后,传统士大夫阶层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思想冲突与身份焦虑。 1. 传统士人的困境与选择: 探讨科举制度废除后,旧式知识分子(如翰林院官员、地方乡绅)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生态。重点分析了部分保守派知识分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内,试图进行有限改良的努力与最终的挫折。 2. 维新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详细考察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演变历程。书中不仅梳理了他们对儒学、历史观的重塑,还着重分析了他们在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如强学会)过程中,如何塑造一种新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的论战,特别是与顽固派的论争,被视为近代中国话语权争夺的早期缩影。 3. 革命党人与知识分子的激进化: 叙述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如何吸纳留日、留欧的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以“排满”和建立共和为核心诉求的政治力量。这部分对比了维新派的渐进改良路线与革命派的彻底颠覆路线,分析了两者在知识圈层中的支持基础与意识形态差异。 第二部分:共和试验期的迷惘与探索(1912-1919) 辛亥革命的爆发并未立即带来理想中的社会秩序。第二部分关注民国初年,知识分子在新建立的共和体制下的角色定位与深刻迷惘。 1. “士”到“公民”的身份转换: 探讨了在政党政治、议会民主初创阶段,知识分子如何试图从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楷模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参与者和监督者。分析了围绕《临时约法》的解释权、政党合法性等问题展开的宪政论战,展现了早期民主实践的脆弱性。 2. 北洋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对峙: 深入研究了“二次革命”失败后,知识界对袁世凯称帝的反应。梳理了以辜鸿明、林语堂早期为代表的对西方文化弊端的反思,以及同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对民主共和的深层怀疑,认为仅有政治形式的改变不足以拯救中国。 3.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思想解放: 重点阐述了《新青年》杂志所代表的思潮如何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精神导向。本书细致区分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在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不同理解和侧重。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引入、鲁迅的国民性批判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揭示了这场运动如何超越政治范畴,直指文化与伦理的根基。 第三部分: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与行动转向(1919年及以后)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大规模地从“言说者”走向“行动者”,其思想光谱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 1. 五四的冲击与知识分子的再动员: 分析了巴黎和会失败如何成为知识界集体幻灭的催化剂。运动初期,知识分子展现了空前的社会动员能力,本书关注了他们如何组织学生、与工人阶层进行初步接触,以及这种行动如何重塑了知识分子的公共形象。 2.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知识界的吸纳: 详细梳理了早期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如李达、陈望道、毛泽东等)在接触和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的思想轨迹。本书特别强调了在彼时诸多“主义”竞争中,马克思主义因其对帝国主义和阶级压迫的解释力,迅速吸引了部分经历过五四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 3. 文化精英的流向与分化: 描述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群体因立场、阶层背景和对未来路径的不同判断而出现的明显分化。一部分人转向教育和学术研究,致力于文化建设的长期工程;另一部分人则选择投身于新兴的政治运动,成为革命队伍的中坚力量。这为理解后续的国共两党知识分子构成奠定了基础。 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它梳理了宏大的时代背景和思潮的演变;另一方面,它通过深度挖掘特定人物的日记、书信、未刊稿件,力求还原知识分子在面对历史抉择时的真实心境与内在挣扎。本书注重对“知识分子”这一群体概念的动态界定,展示了其在传统与现代、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复杂张力。它不是一部人物传记合集,而是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精神面貌的整体考察。 适合读者 本著作适合对中国近代史、思想史、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生,以及致力于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形成与影响的普通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宝藏。它提供了大量详实可靠的史料,并且将这些史料以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叙事方式呈现出来,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那种严谨又不失温度的笔调,作者在保持客观公正的同时,并没有忽略人物的情感维度,使得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个体。书中对于不同领域、不同阶层的人物都有所涉猎,这让我得以窥见民国时期社会的方方面面,了解到那个时代不同群体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每次读完一个人物的传记,我都会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这种探索的过程让我收获颇丰。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历史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那个时代的思考,让我对今天的中国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收到!下面是五段以读者口吻写的、风格迥异且长度适中的图书评价,均不包含“民国人物小传(第二十册)”的具体内容: 读完这本厚重的史料集,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目睹了风云变幻。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无论他们是叱咤风云的政坛巨擘,还是默默耕耘的文化先驱,抑或是风雨飘摇中挣扎求生的普通百姓,他们的故事都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细腻的笔触,将一个个鲜活的面孔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复杂的人性,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看到了坚韧与彷徨的交织。我尤其被其中一些“小人物”的命运所打动,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奋斗与牺牲,虽不如大人物那般声名显赫,却同样构成了时代洪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反思,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个人的选择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力?又或者,我们个体又是如何被时代的车轮裹挟着前进?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感受到新的震撼,仿佛与那些已逝的灵魂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怀有一种特别的情感,认为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但也孕育着无限可能的重要时期。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好奇与探究。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书,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入手,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肌理。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起伏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他们的坚守与妥协,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灵活,有时如娓娓道来,有时又充满力量,总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命运的描绘,往往能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和政治格局,让我从微观的个人命运中看到了宏观的历史走向。这本书让我对民国历史有了更丰富、更 nuanced 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历史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启迪。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小传”性质的书籍并没有太高的期待,总觉得会流于表面,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零散的历史碎片串联起来,构建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智慧与愚昧,看到了理想主义的浪漫与现实主义的残酷,看到了变革的阵痛与新生的萌芽。作者对人物的剖析极其到位,能够深入到他们内心深处的动机和情感,让我能够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即使是那些充满争议的人物,也能从中看到他们行为背后复杂的逻辑。这本书就像一部精彩的群像戏,每个人物都独具特色,共同演绎着民国时代的悲欢离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也重新审视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元。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然不同于以往阅读体验的沉浸感。它不像那种流水账式的历史叙述,而是通过一个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人物故事,勾勒出一幅立体而生动的民国画卷。我仿佛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优雅与颓废并存,进步与保守激烈交锋的景象。作者在梳理史料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人物身上的复杂性,那些历史的功过是非,在作者笔下显得尤为真实,少了许多脸谱化的标签,多了许多人性的挣扎与矛盾。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挖掘,那些生活化的场景,那些只言片语的记载,都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读完之后,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那些历史的选择,那些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在更宏大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向我娓娓道来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让我对那个时代,对生活在这个时代里的人们,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共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