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能读懂那个年代的文学愤青! 向那个年代的诗人致敬,向《我们时代的诗人》致敬:
由东方出版中心重磅推出久别复出的“第三代诗人”代表人物陈东东的回忆新作,讲述当代诗歌夜空里的那些“明亮的星”一生坎坷而又殊途同归的命运。
我想起了日本电影大导演小津安二郎写过的一本书,书名叫《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卖豆腐》。书名的意味颇深。的确,一本匠心之作不需要用花哨的海报来
吸引读者的眼求,也不需要用赠品来造势,更不需要过多的去炒作。因为它本来就是以真实清淅地面目呈现在读者面前。
如实地讲,《我们时代的诗人》不是给大众读者读的。它就好比是一张旧的火车票,是给与曾经怀揣着文学情怀的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到这张
票的,即使买到了,上了车,未必能前往过去。
读后体会:
1)极为震撼而撞击心灵。为什么敢这么写?因为本书涉及到的那些才华横溢诗人最后之命运是:
斯人昌耀----就如同赫拉巴尔最后的结局一样,从病房中的阳台上纵身一跳,告别了世界!
郭路生----自朱湘自杀以来所有诗人中唯独成为疯狂了的诗人,也是七十年代以来为新诗歌运动趴在地上的首要之人!
圣者骆一禾----为海子而死!
张枣----呼吸是诗人计算根本的依据,张枣未完成的写作就此中断,最后在他练习本上写的最后一首诗《鹤》以后,真的驾鹤西去!
为什么会是这样,陈东东终于能把真相写出来了,就在这本《我们时代的诗人》。
2)念想当年,感怀唏嘘。为什么是这样的感觉?我暂且把这本《我们时代的诗人》里面提到的人物写下来,找一找有没有你当年是一名文学愤青的时候曾朗诵甚至膜拜过
他们和他们的诗。
书中出现的人名有:
鼓浪屿女王之称“舒婷”、西川、张郎郎、四川五君子、北岛、海子
黑大春、雪迪、大仙、邢天(圆明园诗社)
王小龙、孟浪、陈东东、默默、京不特、陆忆敏、刘漫流、王寅(海上诗群)
于坚、韩东、吕德安、小海
杨黎、周伦佑、蓝马
石光华、宋渠、宋炜
可否还记得“太阳纵队”事情,“X社”事件均在《我们时代的诗人》里面写到。
结语:你们和我一样需要的是一本真正的“匠心”之作。
内容简介
中国第三代诗人的代表陈东东十年心血之作,讲述你不知道的昌耀、食指(郭路生)、骆一禾、张枣等一代卓绝诗魂的故事。
陈东东希望,通过素描他眼界里的中国当代诗人,勾勒当代汉诗轮廓,提供给对当代诗不甚了解的人们一个入门指引。
作者深信,现代汉语诗歌的归根复命,就是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历来的全部(无论古典和西方)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这个整体里的传统。
而这,正是他写作此书的衷心。
目录
弁言
斯人昌耀
郭路生是谁
圣者骆一禾
亲爱的张枣
大陆的鲁宾逊
精彩书摘
斯人昌耀
1
昌耀的命运让我想起卡夫卡笔下的故事。小说《变形记》开头说,格里高尔·萨姆沙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而从午睡里起来走进会场的昌耀,发现自己变成了“右派”……小说《诉讼》的开头,也颇能说出昌耀的遭遇:“……一天早晨他没干什么坏事就被捕了。”那是开始于1957年的事情,昌耀当时二十一岁。之前一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到青海省文联任创作员兼《青海湖》杂志的编辑。他是共和国体制里的专职诗人、国家干部,突然却被判定为反社会主义制度和反无产阶级专政的分子。
共和国成立那年,他十三岁,依照将近半世纪后他在《《昌耀的诗》后记》里的说法,已“成长为一个懂事少年”。自作主张地,他从“湖南常德市一个正处在时代动荡多变中的大家庭”出走,“……永远地离开了故园……”。那实在是王昌耀(他的本名)“为一系列时代风雨裹挟”的开端,1950年4月,他瞒着家人报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成了一名文工队员——
那是开赴辽东边防的前几天,母亲终于打听到我住在一处临街店铺的小阁楼,她由人领着从一只小木梯爬上楼时我已经不好跑脱,于是耍赖皮似的躺在床铺装睡。母亲已有两个多月没见到我了,坐在我身边唤我的名字,然而我却愣是紧闭起眼睛装着“醒不来”。母亲执一把蒲扇为我扇风,说道:“这孩子,看热出满头大汗。”她坐了一会儿,心疼我受窘的那副模样就下楼去了。战友们告诉我:“没事了,快睁开眼,你妈走了。”当我奔到窗口寻找母亲,她已走到街上,我只来得及见到她的背影。
(《《昌耀的诗》后记》)
2
昌耀说这是他“此生最为不忍的一幕——”,这也是关乎其命运最为要紧的一幕吧?以后他没有再见过母亲,第二年他母亲“因贫病去世”,而他早已随军北上。
昌耀从小深爱着母亲。当他长成“懂事少年”,却那般决然地逃离母亲,弃家而去。他处于叛逆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可谓强烈;但是其出走,不会没有时代风气的推波助澜。多少年过去,昌耀经历了他的整个人生,病榻之上、垂亡之际,他告诉他的红颜知己:“我只想为自己的灵魂找一个依托”——这话可以被认为其少小离家动机最终的诗意表述。他挣脱母亲和家园的方式,实为一次投身——昌耀自己则愿意用“过继”这个词。还是在那篇“后记”里,昌耀说他曾“在1953年写给北京一位叔叔的信里称‘党就是我的母亲,部队就是我的家’”。这是那个年代对个体进行体制化规训最为典型的用语,而昌耀将它们写进家书,则是一派衷心流露,当真就这么认为。“我的一生就是这样简略”,他接着说,“我于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我最后一次离开朝鲜是在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只为我在元山附近身负重伤。从此我永远离开了部队。1955年6月已在河北省荣军中学完成两年高中学业的我报名参加大西北开发。又越两年,我以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
入伍以后,他一直就过着纪律严明的集体生活。即使作为一名被招聘的国家干部参加大西北开发到了青海,其日常作息依然受到严格的管控。进入青海文联以后,他跟一批来自各地的文艺青年一起待在西宁大同街的一排小平房里,那儿属于省文联的办公小院,周日休假可以外出,晚七点前则必须回来,否则会按违纪论处。这种准军事化的生活样式,正是那个时代体制约束的一个缩影。他的青春年华被时代的政治规定性塑形,沿着身着志愿军军装入朝作战,携带的“武器”却是军鼓、曼陀铃和二胡这样的轨迹,成长为一个赞歌诗人。
昌耀属于随着共和国的成立开始出道的那代诗人,诗歌写作的年龄仅比共和国的年龄稍晚一点点。1953年,他在上海的《文化学习》杂志首次发表作品,署名“志愿军战士王昌耀”,他开始写作练习的时间则一定还要早,或许正是在战火中的朝鲜。1954年,他的组诗《你为什么这般倔强——献给朝鲜人民访华代表团》在《河北文艺》杂志发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个诗人的出道,被认可,在那个年代,唯有顺着体制给出的途径——唯有通过各级刊物的正式发表,唯有加入作家协会……当然,也唯有以体制规定的笔调去写,以体制规定的嗓音去歌唱——这颇似“晚七点前必须回来”之类的“守则”。
昌耀忠诚地执守于体制里那个他衷心热爱的诗人岗位,自认并未违背什么“守则”,然而他有如格里高尔·萨姆沙或约瑟夫·K的遭遇,却意想不到地展开了。对待触目惊心的“反右”运动,就像对待之前的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昌耀有一种不去引人注意的淡漠(或许,他性格里的专注和一意孤行,全都给予了对诗的琢磨)。他不曾有过自以为“诤友”的言论,在印发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一文(1957年6月12日)以后,他还是觉得事不关己,仍然常常因写作而熬夜,又往往在第二天中午补觉,以至睡过了头……直到那年7月的某个午后,他被人叫起,半醒着来到文联会议室鸦雀无声的人们中间,猛然看见他的《林中试笛》被用毛笔抄成大字贴在墙上,他这才愣怔而一下子被惊醒。
惊醒的昌耀却正沦入他此生的噩梦。《林中试笛》被加了“反映出作者的恶毒性阴暗情绪,编辑部的绝大多数同志,认为它是毒草”的编者按,特意“正式”地发表在1957年第八期的《青海湖》上,继而引来了批判文章。11月20日,定性昌耀为“右派”和“异己分子”的《结论材料》下达,他被送农业合作社“监督劳动”三个月,地点在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下若约村。
噩梦的另一部分是昌耀始终都不知道他究竟凭什么获罪,以其顽固执拗的脾气,必会有受家长冤枉的孩子似的反弹,而这又迅速加剧了噩梦。在下若约村,昌耀一边用劳动洗刷自己,一边写下了近万言的“辩护书”。他的弄不清状况还在于,自认为依然是国家干部,依然享有生活的权利,不出工的时候,还会在借住的藏民家里摆弄乐器。很快,一天夜里,湟源县公安局开来一辆吉普车,昌耀被押解到看守所成了囚徒——“管制三年,送去劳教”。三年过去,劳教期满,昌耀仍然以戴罪之身被强制劳动;转过年,法院觉得出错,针对其劳教发出了“原判不当,故予撤销”的文书,昌耀始终身在其中的体制却周转不灵地还是把他当成一个被劳教者,予以重体力劳动的惩罚,直到1979年……
1962年夏天,昌耀又写了近两万字的《甄别材料》为自己申诉,曲折地企图通过亲戚和朋友关系递交首都北京的主事者。当年9月23日,昌耀如他在那天深夜写于旅邸的诗作《夜谭》所述,随“搭乘的长途车一路奔逐”来到“谁也不再认识我”的省会西宁,也是为了专门送上他的申诉,然而投书无门。想象那个情境,或许跟卡夫卡短篇《在法的门前》的开头一样:“法的门前站着一个守门人。一个从乡下来的人走到这个守门人跟前,请求让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守门人说,现在不能让他进去。”于是——
今夜,我唱一支非听觉所能感知的谣曲,
只唱给你——囚禁在时装橱窗的木制女郎……
(《夜谭》)
……
前言/序言
弁言
2015年,《收获》杂志开设专栏“明亮的星”,这个出自约翰·济慈诗句的栏名指向诗人——希望由诗人来讲述如明亮的星一般高悬于诗歌夜空的那么一些当代诗人。我应约而写的第一位诗人是我的好友,病逝于2010年的张枣。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又为这个专栏写了昌耀、郭路生(食指)与骆一禾。早在1998年,我就曾为上海《青年报》写过一篇关于昌耀的短文,并计划在这份报纸上陆续发表对那些我所认定的当代诗人的简要评介。然而接下来关于郭路生(食指)的一篇,却未能发表,也使得这个计划仅仅到计划为止。过了七八年,这个计划才在广州《南方都市报》以个人专栏的方式推进了一阵子,后来却又进行不下去了……去年开始为“明亮的星”写稿,重新唤醒了我当初的那个计划,《收获》杂志给出的篇幅,则更让那个计划升级——以此为契机,我索性就去把对中国当代诗人的讲述写成一个系列,写成一部有结构布局的书。
它大概会由三十几个篇章组成(每个篇章两万字左右),伴随“明亮的星”专栏而走向完成。但它区别于那个并非由我一个人撰稿的专栏——它(我设想的书)素描我眼界里的中国当代诗人,勾勒我眼界里的当代汉诗轮廓。这会是一个历时好多年的进程,我不知道这么个进程何时才告结束。所以,听从东方出版中心郑纳新博士的建议,就先将已经写好的篇章单独编集成册——以后每完成五到六篇,即成一册——待终于写完全部(但愿这一天不会太远),再依照设想中的结构布局,去组合编辑修订完善它们。
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不是批评家和文学史家,也无意去成为这两种人物。我讲述我所选择的一些中国当代诗人,是想提供给对当代诗不甚了解的人们一个入门指引——在我看来,当代的诗歌教育(尤其在学校系统)完全阙如,必须(只能)由诗人自己来做这方面的工作——完成后的那本书,也可以是一个体量相对比较大的当代汉诗选本的构架,其中的每一篇,当然就是对入选诗人及其诗作的导读。不过,我的讲述一定基于我对我亦身在其中的中国当代诗歌写作场域的体会和见解,我对中国现当代诗歌乃至中国和世界诗歌(推而广之,可以说甚至包括全部人类文明和宇宙演化)的认知和见解。那么,因为刚刚指出的这两点,我的讲述也难免不会是一种批评,一部一个人的诗歌史。
于是又得进一步说明——这样一种意识会贯穿我的讲述:现代汉诗(当代之前,它更多被称为“白话诗”和“新诗”)早已形成自己的传统,就像我正处于这个传统、正在为这个传统工作一样,我所讲述的那些诗人,也都自觉地贡献于这个值得信仰的传统。这种意识,显然由于古代汉诗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对现代汉语诗歌构成的所谓“两大阴影”,而更其鲜明和被强化;并因而更真切地发明和发现,在现代汉语诗歌这个历史短暂、远未完成的传统里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诸多可能性,以及要起而反对的东西。这种意识除了指向现代汉语诗歌的“现代性”追求,我想,更指向现代汉语诗歌的归根复命——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历来的全部(无论古典和西方)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共时并存的这个整体里的传统。而这正是我愿意去讲述跟我同时代的一些中国当代诗人的衷心。
陈东东
2016年12月1日
《我们时代的诗人》: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学回响 序言:拨开迷雾,倾听时代的歌声 在每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总有一群以文字为武器、以情感为血肉的灵魂,他们用诗歌丈量世界的深度,用韵律刻画人心的起伏。《我们时代的诗人》并非一本罗列枯燥诗句的工具书,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探索,一次对那些用诗意点亮晦暗角落的灵魂的深情回眸。它试图挖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以及喷薄而出的情感,唱响属于自己时代最动人的歌谣的诗人。他们的诗,是时代的回声,是人性的折射,更是我们理解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的重要窗口。 本书将引领读者走进一系列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但它并非关于他们的生平传记,也非单纯的诗歌鉴赏。它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勾勒出不同时代背景下,诗人们如何以其特有的艺术语汇,回应着时代的呼唤,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挣扎,对社会的不公与反抗,对爱情的炽热与无奈,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思索。我们将看到,诗歌如何从个体的情感抒发,演变为群体意识的凝聚,又如何在风云变幻中,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认知与情感。 第一章:在变革的洪流中——诗歌的先声 历史的长河并非总是平静无痕,当社会结构发生剧烈震荡,当旧有的秩序被颠覆,当新的思想如同春潮般涌动,诗歌往往是最先感受到这些变化的触角。在这样的时代,诗人的角色也随之转变,他们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吟游者,更是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甚至是启蒙者。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旧王朝行将就木,新力量蓄势待发的年代,一部分诗人仍然沉醉于古典的韵律与意境,试图在熟悉的框架中寻找慰藉。然而,另一部分敏锐的灵魂,则开始感受到一股新的气息。他们可能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开始尝试新的形式,采用更贴近口语的语言,表达更直接的情感。他们可能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疾苦,开始用诗歌为那些无声的群体代言。他们的作品可能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也可能弥漫着对现实的焦虑与批判。 本章将聚焦那些站在时代变革的十字路口,用诗歌发出先声的诗人。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在传统的束缚与创新的冲动之间摇摆,如何在个人理想与时代使命之间抉择。他们的诗,或许不像后来的作品那样成熟或系统,但它们无疑是时代巨变的晴雨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们会分析他们作品中那些细微的变化,语言的革新,主题的拓展,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运动、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例如,某种新的哲学思想的传播,是如何渗透到诗人的心灵,又如何在他们的作品中留下印记?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事件,又是如何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热情,使他们的诗歌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这些“先声”的诗人,他们的作品或许带着青涩,带着不安,但正是这份青涩与不安,构成了时代最真实的肌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用笔尖划破旧有的宁静,为后来的文学发展铺就了道路。本书将通过对这些早期诗人的解读,揭示诗歌在社会转型期的独特力量,以及诗人如何成为时代变革的先驱者。 第二章:在战火与硝烟中——诗歌的呐喊 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大地,当和平的灯火被无情熄灭,诗歌便成为了一种最直接、最原始的呐喊。在生命的悬崖边,在生死的考验中,诗人的声音显得尤为珍贵与震撼。他们的诗,不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民族命运的哀歌,是对人性最深层拷问的回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诗歌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一种是对战争的控诉与诅咒,诗人用血泪写下对暴力的厌恶,对生命被践踏的悲鸣,对和平的深切渴望。他们的诗句中,可能充斥着死亡的恐惧,家园的破碎,亲人的离散,以及对侵略者残酷行为的无声谴责。这些作品,是历史的证词,是人类不应忘记的伤痛,它们提醒着我们战争的代价,以及和平的珍贵。 另一种则是,在绝望之中寻找力量,在黑暗中点燃希望。面对生死考验,诗人的精神力量也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他们可能在战场上,用战友的牺牲激励自己,用对胜利的信念支撑自己。他们的诗,可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悲壮,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以及不屈不挠的斗志。这些作品,成为鼓舞士气的号角,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战争年代,诗人的创作动机、情感表达以及艺术形式。我们将分析,战乱是如何改变诗人的世界观,又是如何促使他们以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悲壮的视角来审视生命与死亡。我们会看到,诗人们是如何在极端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对美的追求,对人性的信念。例如,一位在战壕中写下充满力量的诗句的士兵诗人,他的作品是如何在残酷的现实中,传递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勇气?而另一位流亡海外的诗人,他的诗又是如何寄托着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对侵略者永恒的抗争? 这些在战火与硝烟中诞生的诗歌,它们往往带着时代的烙印,带着战争的血腥味,但正是这种真实与残酷,赋予了它们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是时代最深刻的伤痕,也是最动人的挽歌,更是激励我们珍爱和平、坚守信念的永恒力量。 第三章:在喧嚣与浮华中——诗歌的静思 当社会进入一个相对和平与繁荣的时期,当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当信息爆炸成为常态,诗歌所面临的挑战也随之改变。在喧嚣与浮华之中,诗歌能否保持其纯粹性?诗人又该如何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表达对生活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个时代的诗歌,可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一部分诗人,可能选择回归内心,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宁静的角落,用诗歌记录下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对情感的细腻体察,对自然的深深眷恋。他们的作品,可能少了宏大的叙事,多了细腻的描绘,少了激昂的呐喊,多了温婉的低语。他们用诗歌,为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一丝喘息的空间,一份短暂的休憩。 另一部分诗人,则可能选择审视现代社会的弊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可能面临着精神的空虚,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对生活意义的迷茫。这些诗人,他们用诗歌揭示现代文明的另一面,对消费主义、技术至上的现象进行反思,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进行追问。他们的作品,可能带着批判的色彩,带着对人性的忧虑,试图唤醒人们对真正价值的思考。 本章将探讨,在现代社会,诗歌如何延续其生命力,以及诗人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定位。我们会分析,现代科技的发展,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是如何影响诗歌的传播方式和创作内容。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在纷繁喧嚣中,依然坚持用诗歌探索内心世界,追求生命本真意义的诗人。例如,一位关注城市生活压力的诗人,他的作品是如何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困境?而另一位沉醉于自然风光,用诗歌赞美生命之美的诗人,他的作品又如何给予我们心灵的慰藉? 在喧嚣与浮华之中,诗歌的静思显得尤为可贵。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不要遗忘内心的声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不要迷失生命的本真。这些静思的诗篇,是给这个时代最深沉的馈赠。 第四章:在融合与碰撞中——诗歌的未来 诗歌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与时代、与文化、与时代背景下的每一个个体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了今天,全球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更是为诗歌的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诗歌的演变趋势。我们将思考,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诗歌将呈现出怎样的面貌?不同文化背景的诗人,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又将如何激发新的创作灵感?现代艺术形式的拓展,例如影像、音乐、装置艺术等,与诗歌的结合,又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我们或许会看到,诗歌的形式将更加多样化,语言将更加国际化。不同语言的诗人,将可能通过翻译与跨文化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诗歌的传播渠道也将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将成为诗歌分享与交流的重要阵地。 更重要的是,诗歌将继续扮演着连接人心的角色。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在信息过载的时代,诗歌依然能够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共鸣,传递情感,唤醒思考。那些优秀的诗人,他们将继续用他们的智慧与才情,为我们描绘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图景,为我们探索生命最深刻的意义。 结语:诗歌不朽,时代回响 《我们时代的诗人》所呈现的,并非一个终结,而是一个开始。它是一扇门,通向那些伟大灵魂的内心;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它更是一曲永恒的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每个时代的心灵深处,不断回响。 本书并非要赋予某些诗人“我们时代”的独家身份,而是希望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那些以诗歌为生命的写作者的审视,去理解诗歌在不同时代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诗歌如何穿越时空,与我们产生深刻的共鸣。每一位真诚的写作者,在他们所属的时代,都可能成为“我们时代的诗人”。他们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得以窥见时代的风貌,感受人性的温度,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献给所有在时代的洪流中,用诗歌寻找方向、表达自我、点亮希望的灵魂。愿诗歌的光芒,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