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

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潮洪,伍钦,魏凤玉,姚克俭 著
图书标签:
  • 化工原理
  • 化工
  • 化学工程
  • 传热
  • 传质
  • 化学反应工程
  • 流体
  • 分离工程
  • 工业化学
  • 过程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7034
版次:3
商品编码:121767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院校化工类专业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4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由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院校的有关教师共同编写,作为浙江大学等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是在《化工原理》(上、下册)第二版(何潮洪等,科学出版社,2007年)使用多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修订再版的。《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包括绪论、流体力学基础、流体输送机械、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搅拌、热量传递基础、传热过程计算与换热器、蒸发8章;下册包括质量传递基础、气体吸收、蒸馏、气-液传质设备、萃取、干燥、吸附与膜分离7章。《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重视基本概念,阐述力求严谨,且选配了一些典型的工程案例,以强化相关的实际应用与工程观念的培养。在内容上重点论述化学工程中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并简明扼要地介绍相关的传递过程基础。

目录

总序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8章 质量传递基础 1
8.1 相组成的表示法 2
8.2 扩散理论 4
8.2.1 菲克定律 4
8.2.2 一维稳定分子扩散 6
8.3 扩散系数 10
8.3.1 气体的扩散系数 10
8.3.2 液体的扩散系数 13
8.4 对流传质及传质理论简介 14
8.4.1 膜模型 15
8.4.2 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 16
8.5 传质设备简介 18
8.5.1 填料塔 19
8.5.2 板式塔 20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 21
参考文献 22
习题 22
第9章 气体吸收 23
9.1 概述 24
9.1.1 气体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24
9.1.2 吸收的流程和吸收剂 25
9.1.3 吸收的分类 25
9.2 吸收相平衡 26
9.2.1 气-液相平衡关系 26
9.2.2 亨利定律 27
9.3 传质速率方程 28
9.3.1 双膜模型 28
9.3.2 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29
9.4 吸收(或解吸)塔计算 33
9.4.1 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 33
9.4.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35
9.4.3 低浓度气体吸收时的填料层高度 36
9.4.4 填料塔的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分析 42
9.4.5 高浓度气体吸收时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47
9.4.6 塔板数 50
9.4.7 解吸 53
9.5 其他类型吸收 55
9.5.1 多组分吸收 55
9.5.2 化学吸收 56
9.5.3 非等温吸收 56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 57
参考文献 59
习题 59
第10章 蒸馏 63
10.1 概述 64
10.2 蒸馏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65
10.2.1 理想物系的气-液平衡 65
10.2.2 蒸气压和挥发度 66
10.2.3 非理想物系的气-液平衡及恒沸现象 68
10.3 蒸馏方式 70
10.3.1 简单蒸馏 70
10.3.2 平衡蒸馏 71
10.3.3 精馏 72
10.4 二元连续精馏的分析和计算 74
10.4.1 精馏过程的简化 74
10.4.2 全塔物料衡算及操作线方程 75
10.4.3 进料状态及进料线方程 78
10.4.4 精馏塔的设计型计算 81
10.4.5 精馏塔的热量衡算及节能 92
10.4.6 二元连续精馏的其他流程 94
10.5 精馏过程的操作及控制 99
10.5.1 精馏过程的操作型分析 99
10.5.2 精馏塔的灵敏板 102
10.5.3 精馏过程的控制 103
10.6 多组分精馏 104
10.6.1 多组分精馏的特点 104
10.6.2 多组分物系的气-液平衡 106
10.6.3 多组分精馏的简捷计算 106
10.6.4 多组分精馏的严格计算模型 112
10.7 其他蒸馏方式 113
10.7.1 水蒸气蒸馏 113
10.7.2 间歇精馏 114
10.7.3 恒沸精馏和萃取精馏 118
10.7.4 反应精馏 121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 122
参考文献 125
习题 125
第11章 气-液传质设备 129
11.1 填料塔 131
11.1.1 填料塔与填料 131
11.1.2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传质性能 136
11.1.3 填料塔的附属结构 141
11.2 板式塔 144
11.2.1 板式塔的塔型简介 144
11.2.2 板式塔的操作原理 146
11.2.3 板式塔塔径的估算 146
11.2.4 塔板溢流型式 148
11.2.5 塔板的共同结构 149
11.2.6 筛板塔的结构设计 152
11.2.7 筛板塔上流体力学计算 153
11.2.8 浮阀塔的设计156
11.2.9 新型塔设备简介 163
11.3 塔设备的比较和选用 165
11.3.1 板式塔的比较 165
11.3.2 填料塔和板式塔的对比与选用 165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 166
参考文献 168
习题 168
第12章 萃取 169
12.1 萃取概述 170
12.2 液-液相平衡 172
12.3 选择性系数及萃取剂的选择 175
12.4 液-液萃取计算 176
12.4.1 单级萃取 176
12.4.2 多级错流萃取 179
12.4.3 多级逆流萃取 183
12.4.4 连续接触逆流萃取 187
12.5 液-液萃取设备 190
12.5.1 混合-澄清器 190
12.5.2 塔式萃取设备 191
12.5.3 离心式萃取设备 192
12.6 其他萃取简介 193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 195
参考文献 195
习题 196
第13章 干燥 198
13.1 概述 199
13.2 湿空气的性质及温-湿图 200
13.2.1 湿空气的性质 200
13.2.2 湿空气的温-湿图及应用 208
13.3 湿物料的性质 211
13.3.1 湿物料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212
13.3.2 湿物料的分类 212
13.3.3 物料与水分的结合状态 213
13.4 干燥动力学及干燥时间 214
13.4.1 干燥动力学实验 215
13.4.2 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时间计算 217
13.5 连续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221
13.5.1 物料衡算 221
13.5.2 热量衡算 222
13.5.3 空气在干燥过程中的状态变化 225
13.5.4 干燥系统的热效率和节能 228
13.6 干燥介质状态变化时的干燥时间计算 230
13.7 干燥器简介 233
13.7.1 干燥器的分类和选择 233
13.7.2 常用的干燥器 234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 241
参考文献 242
习题 242
第14章 吸附与膜分离 246
14.1 吸附 246
14.1.1 概述 247
14.1.2 吸附平衡 247
14.1.3 吸附设备及计算 249
14.2 膜分离 257
14.2.1 微滤与超滤 259
14.2.2 反渗透与纳滤 260
14.2.3 渗透气化 263
14.2.4 气体分离 264
14.2.5 膜组件特性及膜污染防治 265
本章主要符号说明 267
参考文献 268
习题 268
索引 270
《化学生产过程单元操作与设备》(第三版)—— 深入解析现代化学工业核心技术 本书并非《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而是专注于化学工程领域中至关重要的“单元操作”与“设备”的原理、设计与应用。作为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单元操作是实现物质转化与分离的关键环节,而与之配套的设备则是将这些原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效载体。本书力求以系统、深入、前沿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一套完整的化学工程单元操作与设备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流体输送与混合——构建物质流动的脉络 本部分将从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出发,深入探讨动量传递的基本原理。我们将详细讲解牛顿流体与非牛顿流体的流变行为,以及雷诺数、阻力系数等关键参数在判断流动状态中的作用。进而,本书将重点介绍各种流体输送设备的选型、设计与操作要领,包括离心泵、轴流泵、往复泵等常用泵类,以及鼓风机、压缩机等气体输送设备。在设备设计方面,我们将剖析其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曲线,并结合实际生产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物料性质、输送量、扬程等要求,选择最合适的泵型,并进行经济性与可靠性的综合评估。 接着,我们将转向流体混合单元操作。无论是气-气混合、液-液混合、气-液混合还是固-液混合,高效的混合是保证反应速率、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传质传热效率的重要前提。本书将系统介绍搅拌器的类型、结构及其在不同混合任务中的应用,如分散、溶解、传热、传质等。我们将深入分析搅拌器的功率消耗、混合效率与物料性质、容器几何形状、挡板设置等因素的关系,并提供相关的计算方法与工程实践建议。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气泡塔、填料塔等气体分散设备的混合机理及其在吸收、蒸馏等过程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传热——能量转换的奥秘 传热是化学工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单元操作之一。本部分将从热力学基本定律出发,系统阐述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基本传热方式的机理。我们将详细介绍热导率、传热系数、传热温差等关键概念,并推导适用于不同边界条件和几何形状的传热方程。 随后,本书将重点介绍各类换热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与应用。我们将深入剖析管壳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翅片管换热器等主流换热设备,从传热效率、流体阻力、设备体积、造价、维护便利性等多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读者将学习到如何根据传热量、介质性质、操作压力、温度等参数,合理选择换热器类型,并掌握其设计流程,包括热负荷计算、传热面积计算、压降计算等。此外,本书还将涵盖间壁式换热器、再沸器、冷凝器等在蒸馏、结晶、干燥等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传热设备。 第三部分:传质——物质迁移的精髓 传质是实现物质分离与转化的核心。本部分将从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的宏观表现出发,深入讲解传质的基本原理。我们将介绍菲克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多组分体系中的传质过程。 随后,本书将重点阐述蒸馏、吸收、萃取、结晶、干燥等几大典型的传质单元操作。 蒸馏:作为最普遍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方法,本书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蒸馏设备,包括简单蒸馏、分馏、精馏、共沸蒸馏、萃取蒸馏以及带式蒸馏等。我们将深入讲解塔设备的结构(板式塔、填料塔)、操作线与平衡线的绘制、理论板数的计算、塔径与塔高的确定等精馏设计核心内容。同时,也会探讨各种蒸馏操作模式(连续操作、间歇操作)及其优缺点。 吸收:气体混合物中某一组分被液体吸收的过程。本书将详细介绍吸收塔的设计,包括吸收剂的选择、吸收量计算、传质推动力、吸收系数的确定,以及板式塔和填料塔在吸收过程中的应用。 萃取:利用溶剂选择性溶解组分来实现分离。本书将重点分析液-液萃取操作,介绍萃取设备的类型,如萃取槽、筛板萃取塔、填料萃取塔、离心萃取机等,并讲解萃取过程的设计要点。 结晶:从溶液中析出固体晶体的过程。本书将介绍结晶的机理,以及不同类型的结晶设备,如蒸发结晶器、冷却结晶器、真空结晶器、拖曳式结晶器等,并探讨影响晶体粒度分布的因素。 干燥:从固体物料中除去水分或其他溶剂的过程。本书将详述各种干燥设备的原理与应用,包括烘箱、流化床干燥器、喷雾干燥器、滚筒干燥器、盘式干燥器等,并分析干燥速率曲线与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固液分离与颗粒物操作——精细处理的艺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固体颗粒在化学过程中的分离与处理。 固液分离:主要包括过滤与沉降。本书将详细介绍过滤的原理、过滤介质的选择、过滤设备的类型(如板框压滤机、带式过滤机、烛式过滤器、离心过滤器)及其设计计算。同时,也将阐述沉降的原理,以及沉降设备的类型,如沉降槽、离心分离机等。 颗粒物操作:涉及颗粒的生成、长大、破碎、筛分、流化等。本书将深入探讨颗粒的形貌、粒度分布对其性质的影响,并介绍相应的设备与技术,如晶体生长控制、球磨机、破碎机、振动筛、流化床等,以及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部分:化学反应工程与设备——催化与转化的核心 虽然本书的核心是单元操作与设备,但化学反应是化学工业的灵魂,因此,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与反应设备相关的概念。我们将探讨反应器的类型(釜式反应器、管式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与它们的适用范围,以及它们如何与传热、传质等单元操作紧密结合,以实现高效的化学转化。我们将简述反应器设计中的一些关键考虑因素,例如传热的强化、催化剂床层的压力降、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等。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实用的化学工程单元操作与设备知识框架。通过对流体输送、传热、传质、固液分离以及颗粒物操作等核心环节的深入解析,读者将能够理解各种化学品生产过程的工程原理,掌握关键设备的选型、设计与操作要点。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算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帮助读者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日新月异的化学工业领域,对效率、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环境友好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本书的知识体系,是理解和驾驭现代化学生产的关键。掌握本书内容,将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工程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能为推动化学工业的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本书适于化学工程、化学、制药、材料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在化工行业从事研发、设计、生产、操作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之前对化工原理一直有点畏难情绪,总觉得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反应机理遥不可及。但是这本《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清晰透彻,即使是像传质、反应工程这样听起来就很高深的章节,也被拆解得条理分明。我特别喜欢书中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它们不是那种死板的示意图,而是真正能够帮助我理解概念的“润滑剂”。比如在讲吸收塔设计的时候,书中详细展示了不同操作线和平衡线的变化,以及它们对塔高和操作单元数的影响,配合着文字解释,我一下子就抓住了精髓。而且,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还常常会联系实际工业应用,让我看到这些知识是如何在真实的化工生产中发挥作用的。这种“学以致用”的感觉,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很多我之前啃不动的概念,在这本书里都变得触手可及,甚至觉得很有趣。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深入化工的殿堂。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而这本《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绝对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严肃到令人打瞌睡的叙述方式,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探索精神。作者在讲解原理的同时,也会穿插一些关于化工发展历史的小故事,或者介绍一些著名化学家的生平事迹,这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技术学科,更是在了解一门学科的成长过程。书中的问题设计也非常巧妙,既有巩固基础的练习题,也有启发思考的思考题,能够让我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我特别喜欢那些需要我发挥创造力的题目,它们让我看到了化工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无限可能性。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探险,每翻开一页,都可能发现新的知识宝藏。这种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学习过程,让我对化工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期待。

评分

在翻阅这本《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时,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全而精”。它涵盖了化工原理下册绝大部分的核心内容,但又没有流于表面,每个知识点都讲解得非常深入透彻。我特别看重教材的“深度”,因为我希望自己能够真正理解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有这么回事”的层面。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给出了公式和定理,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些公式和定理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范围。我喜欢书中对于边界条件和假设条件的详细说明,这能够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理论的局限性,并在实际应用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断。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的化工技术和研究方向,这让我看到了化工原理的未来发展趋势,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总而言之,这本书给了我一种“扎实”的感觉,让我觉得我在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在“空中楼阁”里学习。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太舒服了”!作为一本理工科的教材,《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在语言的表达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的通俗易懂,但又丝毫没有牺牲其专业性和严谨性。我之前读过一些化工原理的书,总是感觉文字晦涩难懂,需要反复推敲,才能勉强理解其中的意思。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就像和一位资深的工程师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作者善于运用类比和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我很容易就能在脑海中构建起相应的模型。比如在讲解流体流动的时候,它会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一下子就消除了我心理上的隔阂。而且,章节的划分也非常合理,每一部分的内容都紧密相连,又独立成篇,方便我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调整。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小结部分,每次读完一个章节,都会有一个简洁明了的总结,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学习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大量的化工原理知识,而且感觉非常牢固。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化工原理(下册)(第三版)》之前,对这门课的心态是“能过就行”。毕竟教材嘛,通常都比较枯燥,充斥着各种公式和定理,背诵和理解都让人头疼。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一开始就丢给我一堆抽象的理论,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比如化工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原理来解决。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化工的整体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性的强调,它会告诉你,你现在学的这个知识点,其实是上一章知识的延伸,并且会为下一章的内容打下基础。这种知识体系的构建,让我感觉自己是在一个完整的框架内学习,而不是零散地记忆碎片。而且,书中的逻辑非常严谨,推理过程清晰可见,即使是复杂的推导,也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记住了公式,更能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化学本质。这种学习体验,让我觉得学习化工原理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场充满探索乐趣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