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入選本書的經典法帖,均為目前存世的、公認的佳版本,也包括鮮有麵世的、稀見的珍貴版本。編委會不遺餘力,披沙揀金,此間辛苦,隻為讀者呈現經典之作的佳原貌。
  一套可以相伴終生的經典法帖
  遴選   海內外館藏  私藏    法帖遺墨  名碑古刻
  匯集   佳本   珍本   孤本    紙精墨妙  摹拓精良
  通臨|精臨|背臨  汲取 傳統菁華
  正脈|流變|脫化  根植 古典基因
  薈萃楷書史上耀古爍今的20件(上下冊)經典作品
  《楷書名品》,一套可以相伴終生的經典法帖
  《楷書名品》即是薈萃甄選唐楷名傢經典之作的閤集。本書延續瞭《小楷名品》的齣版風格,由金墨團隊耗時一年編輯而成,較之目前市場上的其他字帖,本書具有以下特色:
  一,名傢齊,選帖全,容量大
  本書涵括瞭曆代楷書名傢。除瞭“歐、顔、柳、趙”之外,本書還選入瞭“初唐四大傢”中影響力極大的褚遂良和虞世南。此外,還選入瞭張旭和敬客。
  遴選每位名傢不同時期的代錶作品,均是書法史上赫赫名作,按創作年代排序,係統完整,幾無遺珠之憾。
  真正的一冊在手,遍覽無餘。省去要臨某帖時的東翻西找、找到也沒瞭興緻的窘境。如此之全、之佳,目前市場上尚無可比。
  二,風格各異,難度適宜
  本書所選每件經典之作,書法風格皆具特色,或高華莊重、法度森嚴,或沉雄渾穆、廟堂氣象,或挺然奇偉、英氣逼人,或遒媚秀逸、流暢婉麗,每一種風格體現齣不同學養、性情、審美,對不同程度的學書人而言,總有一種會適閤偏好、易於上手與深入研究。對初學者、書法傢或藝術愛好者,都能適用。
  三,版本精良,孤本善本居多
  入選本書的經典法帖,均為目前存世的、公認的原始版本,也包括鮮有麵世的、稀見的珍貴版本。編委會不遺餘力,披沙揀金,此間辛苦,隻為讀者呈現經典之作的原貌。
  四,裝幀古雅,印製精良
  本書裝幀設計力求古雅厚重,簡潔大氣。極力還原碑帖原有氣息,如封麵選用曆代宮廷所藏法帖包首、函套之綾錦。版式精緻典雅,內文嚴苛使用億萬像素超高清電子文件,多方考證、調試,極度忠實碑帖原有色調、色彩。全書所有法帖中的字幅比例相對協調,所有帖名和頁碼顔色盡量減淡,使讀者如對真跡,直接進入觀賞狀態,而無過多視覺乾擾。
  印製方麵,本書選用特訂120剋米色超感塗布紙四色精印,雅昌專用日本原裝福斯油墨,觀賞不反光,不刺眼,圖色細膩,飽和度高,“墨如點漆”,明度經久不變。裝訂方式采用裸背鎖綫裝(後期的封麵全部為手工裝訂),易於該書平展翻閱,欣賞臨摹。環襯為進口荷蘭黑卡,書脊為颱灣原産皺紋布,保證瞭該書的美觀與耐翻耐用。同時,大16開本也便於攜帶、齣行。
  五超高行價比,良心之作
  本書在編輯製作上定位於高端精品圖書,但在定價上,關照到書法藝術的普及度和大眾的接受度,采用瞭相對低端的價位。對於苦心孤詣、耗盡心力的編輯工作和高品質嚴要求的印製而産生的高成本而言,隻能用業界良心來慰藉。因為編者與頌雅風的理念是一緻的:隻有學書人買得起,用得好,纔能傳得開,纔能使這些傳世經典相伴於每位讀者的漫漫學書之旅,能讓這本書為他們的藝術道路上增添力量。
  本書還附有書傢和作品簡介,對大多數隻看字形不注重內容的讀者來說,在法帖簡介中用一句話概括齣該帖所寫內容,淺明易解,使讀者一目瞭然。並在該帖簡介中簡述瞭版本的曆史流變,對該帖技法特色進行簡要歸納、述評。
  作品是直接的語言。本書拋棄瞭繁瑣的理論闡釋與復雜的技巧分析,使廣大學習書法的讀者見到上佳的版本、完整體係的法帖閤集,涵泳其間、心摹手追,就可在浩瀚的楷書名品中暢行無礙,登堂入室。      
內容簡介
     l書傢及作品(下)
  唐·顔真卿(709-785)
  字清臣,祖籍琅琊(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顔魯公”。唐代名臣、傑齣書法傢。顔真卿繼承傢學並師從張旭,得書法正脈。楷稱“顔體”,為“楷書四大傢”之一。行書《祭侄稿》有“天下第二行書”的美稱。書史之上,顔真卿與王羲之雙峰並峙。
  《多寶塔碑》
  碑文記述瞭唐代僧人楚金禪師發願興建多寶塔的過程及有關佛事。為顔真卿早期成名之作,書風直接二王、歐、虞、褚,又兼具唐人寫經特點。通篇結構整密勻穩,點畫圓勁,靜中寓動,秀媚多姿。學顔者多從此碑入手,漸登堂奧。
  《麻姑仙壇記》
  ……
  《顔勤禮碑》
  ……
  《顔氏傢廟碑》
  ……
  唐·柳公權(778-865)
  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代著名書法傢、詩人。三朝侍書,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緻仕,世稱“柳少師”。楷書人稱“柳體”,與顔並稱“顔柳”,“楷書四大傢”之一。
  《玄秘塔碑》
  記載大達法師在傢奉行儒教、齣傢弘揚佛教的事跡。為柳公權晚年作品,清王澍《虛舟題跋》認為是“誠懸極矜練之作”。此書筆力雄健,提按分明,骨勢洞達;結字內緊外鬆,瘦勁挺拔;通篇神氣清健,不染塵俗。
  《神策軍碑》
  ……
  元·趙孟頫(1254-1322)
  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浙江吳興(今湖州)人。宋宗室。元朝著名書畫傢、文學傢。纍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謚“文敏”,世稱“趙文敏”。書宗魏晉,各體皆能,楷書稱“趙體”,“楷書四大傢”之一。
  《三門記》
  是牟巘為紀念玄妙觀重修三門撰寫的記文。趙孟頫年輕時所書,用筆厚重,兼有行書、魏碑筆意;字取橫勢,寬綽秀美;縱觀全篇,瀟灑超逸而不失莊重。明李日華贊曰:“有泰和(李邕)之朗而無其佻,有季海之重而無其鈍,不用平原麵目而含其神,天下趙碑一也”。
  《湖州妙嚴寺記》
  ……
  《膽巴碑》
  ……     
內頁插圖
          目錄
   l  目錄(下)
唐·顔真卿
《多寶塔碑》      6
《麻姑仙壇記》   36
《顔勤禮碑》      70
《顔氏傢廟碑》   132
唐·柳公權
《玄秘塔碑》      182
《神策軍碑》      216
元·趙孟頫
《三門記》   270
《湖州妙嚴寺記》      282
《膽巴碑》   298      
前言/序言
     楷書,萬世“楷則”
  楷書作為書體的重要門類,端莊雅正,易識易讀,應用廣泛。韆百年來,學習書法的人大都從楷書入手,而其中絕大多數又先選唐楷,因為楷書發展至唐代,“門類眾多,短長肥瘦,各臻妙境”,無論從流派、技法,還是書寫形式上,已經達於巔峰。唐代楷書以其非凡成就,足以擔當起後世常說的“楷則”“楷模”之“楷”。
  有唐一代楷書,大緻可分為三個階段:初唐、盛中唐和晚唐。
  初唐,唐太宗極力推崇王羲之,魏晉風骨得到全麵繼承,書風瘦勁清秀,歐、虞、褚、薛為其典型。
  中唐,顔真卿橫空齣世,徹底突破二王藩籬,建立起一套新的書寫秩序,與王羲之雙峰並峙。
  晚唐,書法寬博之氣也日漸消瘦,書壇冷清,惟柳公權一枝獨秀。
  唐代楷書曆經正、反、閤三個階段,完成瞭發展曆程。
  唐代以後的書傢學習楷書多以唐楷立身,其中能與歐顔柳比肩的大傢,僅有元代趙孟頫一人。
  “歐、顔、柳、趙”,以其各自卓越的藝術特色與藝術成就在書法史上獨標風骨,開宗立派,成為言及楷書則必提到的“楷書四大傢”。    
				
 
				
				
					魏晉風骨,唐韻流芳:碑帖精選與書法鑒賞  一、 緣起與精要:中國書法史的宏偉畫捲  本書並非對某部特定帖本的簡單復製與收錄,而是試圖以一種宏觀而又精微的視角,構建起一部關於中國書法藝術發展脈絡的立體圖景。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那些奠定後世書風基石、蘊含深厚文化意蘊的經典範本。  本書的編撰核心,建立在對中國書法史上幾個關鍵時期的深入考察之上:從秦漢的古樸雄渾到魏晉的瀟灑飄逸,再到唐代的法度森嚴與集大成,以及宋代的尚意尚態,直至明清的書法變革。 我們精選瞭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碑刻與法帖,力求展現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書傢所體現齣的“時代精神”與“個性光芒”。  (一) 漢魏風骨的追溯:隸變的終章與楷書的序麯  本書首先迴溯至漢魏時期。盡管楷書尚未完全定型,但奠定其基礎的魏碑(如《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等)所展現齣的力量感、筆畫的拙厚與結構上的欹側變化,是理解後世楷書“骨力”的源泉。我們將詳細分析這些碑刻如何融閤瞭隸書的扁平與楷書的方摺,探討其在筆法上對“中鋒藏鋒”的初步探索。  (二) 鍾王氣韻的傳承:法帖的典範意義  接下來的篇章聚焦於書法的黃金時代——魏晉。我們深入研究瞭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所確立的“二王一脈”。本書並非簡單羅列他們的墨跡或摹本,而是著重解析其書法美學觀念的革新:從秦漢的實用性書寫嚮藝術性錶達的飛躍。     筆法解析: 重點剖析“永字八法”的精髓,以及對提按頓挫、牽絲映帶的細膩處理。我們試圖闡釋,為何王羲之的用筆能達到“盡善盡美,無一敗筆”的境界,其內在邏輯和對氣韻的掌控是何等高深。    結體之道: 探討“間架結構”的精妙,如何通過對疏密、欹正的巧妙平衡,創造齣既和諧又富於變化的結構美。  (三) 盛唐氣象的集大成:歐虞褚薛的格局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成熟期,楷書完全確立並成為主流書體。本書用較大篇幅梳理瞭“初唐四大傢”的風格差異與貢獻。  1.  歐陽詢(歐體): 深入剖析其險勁瘦硬的“三十六法”,揭示其結構中蘊含的嚮內收緊的內在張力,以及“平正中寓險絕”的審美取嚮。 2.  虞世南(虞體): 重點探討其取法之“溫潤”,如何將王羲之的筆法融匯入唐人的法度之中,形成一種平和中正、內含筋骨的書風。 3.  褚遂良(褚體): 辨析其用筆的“靈動”,尤其是在行筆轉摺處所展現齣的飄逸和微妙的變化,是唐代楷書中難得的“秀逸”一脈。 4.  薛稷(薛體): 分析其筆畫的“瘦硬挺拔”,以及結字上部取緊、下部取鬆的獨特結構,對後世宋代書法有所啓發。  二、 盛唐的雄強與晚唐的變革  本書並未止步於初唐,而是繼續嚮盛唐和晚唐延伸,觀察楷書在達到極緻法度之後所産生的變化。  (一) 顔真卿與柳公權:兩種高峰的對峙  顔真卿與柳公權是楷書史上兩座無法逾越的高峰,但其風格取嚮截然不同,本書力求將二者並置比較,以凸顯其藝術思想的差異。     顔體: 強調“雄渾”與“氣勢”。我們解析顔書的“點畫豐腴”、“結體方闊”,如何通過筆墨的厚重感來錶達“忠義”與“仁厚”的儒傢精神。特彆關注其“蠶頭燕尾”的筆法迴溯,以及橫畫起筆處的微妙提按。    柳體: 強調“骨力”與“清勁”。柳公權的楷書是在法度嚴謹的基礎上,追求筆畫的力度和結構的緊湊。本書分析瞭柳書如何吸收瞭顔體的部分厚重,但更注重“骨架”的清晰和“筋脈”的流暢,達到瞭“顔筋柳骨”中“骨”的極緻。  (二) 晚唐與五代:法度的鬆動與個人麵貌的探索  晚唐時期,在法度森嚴的體係下,開始齣現對個性的初步釋放。我們選取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書法傢作品,如王定安、王藻等人的碑刻,觀察楷書在字形處理上如何開始偏離中正,為宋代“尚意”的變革埋下伏筆。  三、 書法鑒賞的維度:不止於形  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匯集瞭經典,更在於提供瞭一套鑒賞的分析工具。每一篇章後,我們都加入瞭對所選碑帖的“技法剖析”和“美學歸納”。     技法剖析: 細緻區分“藏鋒起筆”、“側鋒入筆”、“摺鋒迴轉”等具體用筆技巧在不同書傢作品中的體現。    美學歸納: 探討不同書傢如何通過其書寫方式,錶達其對“中和”、“險絕”、“平正”、“欹側”等傳統美學範疇的理解。我們認為,書法史本質上是一部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演變史。  通過本書,讀者將能夠建立起一個清晰的、多維度的楷書發展坐標係,理解從漢魏的拙樸到唐代的精妙,每一步演進背後所承載的時代精神與藝術追求。它是一部麵嚮書法愛好者、學習者和研究者的工具書與鑒賞指南,旨在幫助讀者“看懂”經典,而非僅僅“描摹”形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