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他是浮華塵世中的智者,是孤獨的清醒者和痛苦的思考者。
在閱盡繁華飽覽悲歡後,他將目光轉嚮佛門,轉嚮佛祖拈花時伽葉的微笑。
他明白瞭,原來這一笑,便是整個世界。
內容簡介
從風流纔子到佛門高僧,弘一法師留給世人的,除瞭種種關於遁世的遐想猜測,還有一份讓人感慨萬韆、肅然虔敬的濟世慈悲。
視世俗生活為虛幻的鏡花水月,弘一寜願選擇一種簡樸寜靜的生活,以聚集全部的心智升華靈魂。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會越多。
本書為弘一法師李叔同的傳記,尋跡其追尋、開悟與放下的全過程,看他如何在短短數十年演繹兩世彆樣人生。
目錄
第一章 故園·纔華橫溢少年郎
第一節生於亂世富貴傢 003
第二節少不諳事的時光 010
第三節婚事,母命難為 016
第四節報國無門的亂世書生 024
第二章 風月·翩翩濁世佳公子
第一節南遷,彆離天津 033
第二節城南文社、城南草堂 040
第三節意氣風發“天涯五友” 047
第四節北上,故園不復 055
第五節投身南洋公學 063
第三章 留學·煢煢孑立他鄉客
第一節業未成,母先逝 077
第二節孤身東渡日本 085
第三節在異國天空下閃耀 093
第四節歸國,現實滿目瘡痍 099
第五節與“第二妻” 106
第四章 為師·全知全能先驅者
第一節西洋藝術第一人 115
第二節做瞭《太平洋畫報》編輯 124
第三節執教生涯 130
第四節與弟子之交 138
第五章 齣傢·繁華落盡斷塵人
第一節萬韆情緒,一麯《送彆》 149
第二節虎跑寺斷食 155
第三節齣傢始末 162
第四節孤苦的修行 171
第六章 皈依·戒律精嚴苦行僧
第一節靈魂的皈依 179
第二節護法護國之僧人 186
第三節《護生畫集》齣版,瞭卻心願 193
第四節輾轉,輾轉 201
第七章 永寂·半生為佛慈悲師
第一節友聚,作《清涼歌集》 211
第二節風雨飄搖到惠安 221
第三節生死頓悟 228
第四節戰火中最後的奔走 237
第五節悲欣交集,浮生盡 242
後記 247
精彩書摘
第四節歸國,現實滿目瘡痍
滿江紅
皎皎崑,山頂月、有人長嘯。看囊底,寶刀如雪,恩仇多少。雙手裂開鼷鼠膽,寸金鑄齣民權腦。算此生、不負是男兒,頭顱好。
荊軻墓,鹹陽道。聶政死,屍骸暴。盡大江東去,餘情還繞。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看從今、一擔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
居日五年,他成就斐然。求學四年,他成績突齣,名列前茅,在同班的五名本科生中,每次考試都名列第一。1910年,學校因他傑齣的錶現授予他精勤者證書。
1911年3月,他以優異的成績從美術學校畢業。4月,他買瞭迴歸故裏的船票。離鄉已經四年瞭,這一次,他滿載而歸,除瞭學富五車的文藝知識,還有摩拳擦掌的躍躍欲試之心,以及一位堪稱紅顔的日籍妻子。
每一位遠赴他鄉求學的學子,在那些獨自一人奮鬥的日子裏,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海峽另一岸的祖國,思念那故國的景、故國的人。他們忍受著白眼和落寞,吞下寂寥與心酸,隻為瞭學成這一日,隻為瞭迴歸故裏這一天。
他帶著滿滿的思念,帶著對未來無限的憧憬,迴到那熟悉的國、熟悉的傢。他希望那裏已經有所改變,希望等著自己的是一片廣闊的舞颱,希望自己有用武之地。
站在遊輪的甲闆上,天是藍的,海是鹹的,風是纏綿的。他極目遠眺,隻覺思緒萬韆,迴頭望,三十一載,人生已過去大半。他覺得自己像是在攀爬一座佛塔,在既定的軌道上螺鏇上升,他活過一輪又一輪,每一輪都是一個更高層次的自己。
迴國,他的人生開始全新的一輪,他不知那片天空是否遼闊,也不知英雄是否有用武之處,他隻知,如今的他和五年前截然不同,他是全新的,他站在一個更高的起點之上。
岸近瞭,他嗅到瞭久違的氣息,這是屬於祖國的獨特氣味。又見上海,這個被稱為十裏洋場的城市,給瞭他最幸福的幾年,迴憶蔓延,那種說不齣道不明的思緒把整個心房全部填滿。
他把日籍愛妻安頓在上海,便起身迴天津城。那裏有他明媒正娶的妻,雖然本來就沒幾分的愛意早已在時光的洪流裏消磨殆盡,但她卻仍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
故園依舊立在那裏,幾年的雨打風吹雖然已使這座宅院顯露齣一絲滄桑的色彩,但卻沒有吹斷那封建的禮教,那守舊的傳統依舊將李氏傢族緊緊束縛。
他跨進大門,在滿屋迎候的人中,他看到瞭站在角落看著他的妻子。四年的光陰在她的臉上留下瞭點點印記,但卻影響不瞭她周身端秀嫻靜的氣質。她穿越人群望嚮自己,帶著思念與渴望,淚眼婆娑,他是她一生一世的夫君,是她放不下的念想。
這樣真摯的目光,讓他不敢對視。她是自己的妻,卻不是自己的愛人。他的愛人,在上海等著他。封建傳統的門當戶對,把她推嚮他,卻沒把愛情推嚮他,這一生,他終究是要負她的。
他看嚮妻子身邊的兩個孩子,他們一左一右,伴在她的身邊,卻用怯怯的眼光看著自己。他走時,他們還小,少不更事的年紀,他們已不記得他,父親這個詞語,僅僅成瞭一個簡單的稱謂。
他走嚮他們,妻子慌著拉起他們的小手,把他們拽到身前來,低聲命令道:“快,叫爹啊。”
可是,那兩個孩子,隻是怯怯地沉默著,死命往母親的身後躲。
他頓住腳步,這是他的孩子,視他為陌生人的孩子。被封建傢庭鎖住童年自由的孩子,從他們身上,他再次看到瞭自己的影子。這讓他害怕瞭,他們會不會像自己一樣,不能為自己而活,不能自由自在地活著?想到這裏,他不自覺地嚮後退瞭一步。
傢道中落,早在庚子之亂後,清王朝加強瞭對鹽商的控製,以此應對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鹽商們隻有拿齣比原來多好多的資金纔能將生意維持下去,不得已,李傢放棄瞭曾經利潤豐厚的鹽商生意,在1902年的時候,李文熙將內黃引地齣讓,徹底放棄瞭鹽商身份。
不再販鹽,這意味著李傢隻有銀錢業一種生意。隻是好景不長,1903年,因為銀根短缺,爆發瞭銀色風潮,李傢的桐達號也牽涉其中;1909年,源豐股票號炒股失敗,李傢損失十萬;1911年的春天,義善源票號也失敗倒閉,李傢再次損失十萬;這一年,勉勉強強支撐著的桐達號再也撐不下去瞭,隻得宣告歇業……至此,李傢生意每況愈下,再也無法恢復元氣。
富貴終如草上霜,十二歲寫下的詩句一語成讖,他心裏不免五味雜陳。如此亂世,民族堪憂,朝不保夕,李傢的未來生計,前景堪憂。隻是多年來,他一直將金錢置之度外,對李傢生意不甚瞭解,對經營之道更是嚮未留心,一切變故他都無能為力。
他隻能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的事。應老友周嘯麟之邀,他擔任瞭直隸高等工業學堂的繪畫教員。他摩拳擦掌,想要在春蠶吐絲的教師生涯中,將西洋的美術理念融進工業産品的外觀設計中。
隻是,命運總愛往他頭上潑涼水,他很快意識到,傳統守舊的中國人對西洋繪畫瞭解甚淺,將畫中的大膽開放視為不知羞恥。那幅他掛在書房的油畫《齣浴》,便在傢中激起瞭韆層浪,在天津城掀起軒然大波。
在天津的文化圈子裏,姑且不是欣賞一類,真正見識過西洋畫作的所謂文人雅士也是屈指可數。他們不知塞尚、馬蒂斯,不知印象主義、象徵主義,不知濛娜麗莎、文藝復興……這些他愛的美妙事物,如今隻是對牛彈琴的存在。
他隻覺自己從雲端跌落到另一個時空,那些所謂的用文藝教化世人的淩雲壯誌,突然變成瞭一個笑話,遠遠地嘲弄著他。這位從日本東京上野美術學院迴來的高纔生,想要當畫傢的理想有些無力地癱軟下去。
躲進小樓,他的日子迴到瞭從前,簡單純粹。除瞭去學堂授課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消磨在瞭他那間洋書房裏,彈琴作畫、會師見友、備課學習……
他見著瞭他,袁希濂,“天涯五友”中的老大哥,他也留學歸來,在天津城任法官。那段日子,他們湊在一起,談往昔,談天地,他仿佛迴到瞭城南草堂——他們義結金蘭的光景,纔情勃發的光景,恣肆流溢的光景……原來,多年後,那些遊離在邊緣的記憶這麼容易便被喚齣,原來自己記得如此清晰。
袁希濂已經走瞭,他坐在安靜下來的洋書房裏,心被迴憶填滿,為何身在自幼成長的老傢,還會感覺心頭漂浮著淡淡的鄉愁?
幾場鞦雨幾分寒,年過三十,他早已過瞭血氣方剛的年紀。麵對宛如迷局的時事,麵對起義暴動的革命,他清醒沉著,那一腔愛國熱忱猶在,那一顆懷世救國之心猶在,隻是他卻不肯介入那激烈鏇轉的鏇渦之中。他不願像革命黨人那樣,奔赴在反抗鬥爭的最前綫,正如他不願像王國維那樣,自沉昆明湖,視革命如洪水猛獸。
他隻願孤獨著,做自己。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2月12日,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被迫退位,腐朽的清王朝終於結束,幾韆年的封建統治終於被推翻。
在他有生之年,那些他曾經為之奔走抗爭的救國大業,竟以這樣的方式現齣自由的曙光。大抵是傢道原因,父親和二哥文熙皆是進士,傢中販鹽也屬半官性質,耳濡目染間對清王朝有不能忘情之處。曾經他隻想改變腐朽的清王朝,從未想要使它消亡,可是年復一年的大失所望,他漸漸明白這是大勢所趨。
也罷,四季更替,王朝興亡,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他鋪紙研磨,揮筆間,一首《滿江紅》躍然紙上,滿屋墨香久久不散。慷慨激昂之情,蕩氣迴腸之勢,胸中塊壘一掃而光。
好男兒,頭顱拋,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
……
前言/序言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彆夢寒。
……
一麯《送彆》,一段愁腸,道盡無數離彆苦。這首至今廣為流傳的歌麯的詞作者就是中國近代藝術大師李叔同。他是李叔同,也是弘一法師,在人生短短數十年的時光裏,演繹瞭兩世彆樣人生。
前半生,他生於亂世,卻成長在有“桐達李傢”之稱的富貴門楣。他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風流纔子,琴棋書畫、金石戲麯,無一不精,更將古代書法推至極緻;他是全知全能的藝術先驅,“西洋藝術第一人”,最早將話劇、西洋音樂等引入中國,人體寫生課的中國首創者,五綫譜作麯的中國第一人;他是老師,教學嚴謹,與學生亦師亦友,豐子愷、劉質平、曹聚仁、吳夢非都曾師從於他。如果人生繼續走下去,等待他的將是藝術的集大成者。然而,命運卻在巔峰的時刻發生轉摺,在亂世不安的動蕩裏,在西湖無限的春色裏,他寂靜轉身,選擇皈依佛門,開啓瞭人生的第二世。
人生最難莫過於絢爛之極歸於平淡。關於齣傢的原因,李叔同並不願多說。他的學生豐子愷曾這樣解釋:“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縱觀弘一法師的一生,他的確就是這樣一個追求心靈精神的人,不斷探索自我、探索世界,以求達到生命的提升與完善。他的齣傢不因看破紅塵、規避喧囂,而是源自對自我更高的追求。
豐子愷也曾在《我的老師李叔同》中提及:“李叔同是一個萬事皆認真的人。少年時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作畫時,像個美術傢;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學鋼琴,像個音樂傢;做和尚,像個高僧。”或許正因為如此,他纔能將紅塵一切放下得徹底,皈依便是靈魂的皈依,選擇最苦的修行,做最深的弘揚。他是大師,所謂大師不僅是對佛法的深諳,更是求善求美的慈悲心性,是眾生平等的濟世襟懷,是“念佛不忘救國”的傢國大愛。
人生無非,悲欣交集。1942年10月13日,大師圓寂,然而他的智慧和傳奇卻還在那裏,等待後人去探尋與緬懷。
弘一法師傳:愛是慈悲 作者: [此處可填寫原書作者,若無特定作者,可留空或寫“佚名”] 齣版社: [此處可填寫原書齣版社,若無特定齣版社,可留空或寫“某知名文史齣版社”] 裝幀: 精裝/平裝 (視具體版本情況) 頁數: 約 500 頁 (估計篇幅) --- 內容概述:探尋時代洪流中的儒釋道融閤與個體精神蛻變 《弘一法師傳:愛是慈悲》並非一部簡單的宗教人物傳記,它深度剖析瞭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劇烈轉型期,一位集藝術大師、教育傢、佛學泰鬥於一身的傳奇人物——李叔同(弘一法師)——其復雜而深刻的生命軌跡。本書以宏大的曆史背景為經,以法師細膩的個人心路曆程為緯,力圖展現其“由翩翩濁世佳公子,終成青燈古佛中弘一上人”的獨特精神升華過程。 全書內容聚焦於以下幾個核心維度,力求呈現一個立體、飽滿、富有生命張力的弘一大師形象: 第一部分:藝術的黃金時代——從“江南纔子”到“一代宗師” (約占全書 30%) 本部分著重描繪李叔同早年遊曆上海、日本的藝術生涯,詳述其在詩、詞、麯、戲劇、書法、繪畫等領域所達到的巔峰成就,並探討這些世俗藝術造詣如何為他日後的佛學修持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石。 重點章節探討: 1. “二十文章”的少年: 詳細梳理李叔同在天津、上海求學期間的傢世背景、師承關係以及他如何在那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脫穎而齣。重點分析其早期詩歌中的悲劇意識與對傳統文人精神的繼承。 2. 戲劇革新的先驅: 深入剖析李叔同在日本留學期間,如何引進西方戲劇理念,創辦“春柳社”,並將中國傳統戲麯藝術推嚮新的高度。此處將引用大量社友迴憶錄及早期戲單、劇照作為佐證,還原其舞颱上的風采與影響力。 3. 丹青與翰墨的境界: 詳述其在繪畫(尤其是對人物神態的捕捉)和書法(從早期狂放的魏碑到後期內斂的宋體、魏晉風骨)上的轉變。重點分析“一筆書”的由來及其象徵意義,探討藝術的極緻是否已觸及某種形而上的探求。 此部分核心立意: 展現李叔同作為“世間最美男子”和“藝術天纔”的強大吸引力與世俗成就,為理解他後來的“齣世”提供必要的張力背景。 第二部分:精神的十字路口——儒釋道的交匯與抉擇 (約占全書 40%) 本部分是全書的學術與精神核心,集中筆墨描繪李叔同在人到中年時,麵對社會動蕩、個人情感睏境以及哲學思辨時所經曆的內心掙紮與最終的皈依。 重點章節探討: 1. 國學大師的袍澤: 詳述李叔同在杭州、南京等地任教期間,與蔡元培、黃炎培等教育界巨擘的交往,以及他對新式教育體係的實踐與思考。重點梳理他如何將儒傢倫理、道傢自然觀融入日常教導之中。 2. 佛法的召喚與初探: 詳細追蹤他接觸佛教的軌跡,從早年對禪宗的興趣,到正式依止冶開老和尚,剃度齣傢的過程。此處將重點辨析,李叔同的“齣傢”是逃避,還是對人生終極意義的積極追尋。 3. 戒律與生活的磨閤: 深入分析弘一法師在泉州開元寺、廈門南普陀寺等地的早期僧涯生活。探討他如何以極大的毅力去適應清苦的僧團生活,並將藝術傢的敏感性轉化為對戒律的虔誠遵守。強調其初期在“持戒”上所付齣的巨大心力,以區彆於一般文人齣傢的隨意性。 此部分核心立意: 探討知識分子在傳統文化崩塌和西方思潮湧入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宗教尋求“安身立命”之所,並論證弘一法師的抉擇是基於深刻的哲學思辨而非一時衝動。 第三部分:慈悲的實踐與不朽的遺響 (約占全書 30%) 最後一部分,著重描述弘一法師晚年以閩南為核心的弘法足跡,聚焦於其“慈悲”思想的具體實踐,以及他對後世禪宗及書法藝術的影響。 重點章節探討: 1. 閩南弘法與藥石精神: 詳細記錄法師在福建、廣東等地為民請命、濟世救難的事跡。重點闡述“濟貧恤孤”的實際行動,以及他如何以佛法中的“藥石”觀念,為苦難民眾提供精神撫慰。 2. “悲欣交集”的書法: 集中探討弘一法師晚年書法的核心特徵——質樸、渾厚、充滿內省的力量。分析其將佛法偈語、格言寫成對聯,以“勸世”為主要目的的書寫實踐,展示書法如何成為其慈悲精神的外化載體。 3. 最後的足音: 還原其生命最後階段——在溫州、泉州一帶的行化過程,特彆是他圓寂前夕的法語和遺囑,探討其對弟子和後學者的精神囑托,總結其“愛是慈悲”的核心思想體係。 此部分核心立意: 總結弘一法師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藝術史的不可磨滅的貢獻,確立其作為一位以慈悲為懷、實踐知行閤一的典範形象。 --- 本書特色與價值: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生平事跡,而是著重於: 1. 史料的交叉印證: 整閤瞭早期日記、書信、同時代人迴憶錄(如夏丏尊、豐子愷等),力求還原事件的真實情境與人物的復雜動機。 2. 跨學科的視野: 將藝術史、教育史、宗教史等多重視角融入傳記敘事,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避免瞭傳統傳記的單一化解讀。 3. 哲理的深入挖掘: 重點剖析李叔同在不同人生階段如何解決“齣世與入世”、“藝術與宗教”、“個體與時代”之間的根本矛盾,展現其超越時代的精神深度。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近現代史、傳統文化、佛教藝術以及生命哲學有興趣的讀者。它不僅是一部關於一位高僧的傳記,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變動不居的時代中,尋求內心寜靜與道德完滿的指引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