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系列:角膜光学特性与人工晶状体优选》介绍了角膜光学特性的主要参数、检查评估、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原则,其中重点为该理论和方法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的临床应用。为了集学术性、实用性于一身,《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系列:角膜光学特性与人工晶状体优选》以“典型病例+诊疗思路”的体例来阐述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为了全书介绍方便,《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系列:角膜光学特性与人工晶状体优选》选择以Scheimpflug原理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为例进行介绍,但是所述的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设备的检查结果。同时,制作成“口袋书”的版式,便于临床工作中的携带和查阅,希望成为广大眼科医务工作者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工具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角膜光学特性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第一节 角膜光学特性在人工晶状体优选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的人工晶状体
第二章 角膜光学特性及其检查
第一节 角膜光学特性的主要参数
第二节 检查设备及其原理
第三章 角膜光学特性的判读(以Pentacam为例)
第一节 白内障术前常用的Pentacam图
第二节 Pentacam读图详解
第三节 检查注意事项及阅片
第四章 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原则
第一节 根据全角膜散光优选Toric人工晶状体
第二节 根据全角膜球差优选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第三节 根据全角膜不规则散光优选多焦点人工晶状体
第四节 根据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优选人工晶状体屈光力
第五节 Kappa角或Alpha角
第五章 角膜散光优选人工晶状体病例
第一节 规则散光<1.5D
第二节 规则散光>1.5D,中央与周边相近
第三节 中央散光>1.5D,周边散光<1.5D
第六章 角膜球差优选人工晶状体病例
第一节 角膜球差≥0.35gm
第二节 角膜球差0.25~0.35靘
第三节 角膜球差0.2~0.25靘
第四节 角膜球差0.05~0.2靘
第五节 角膜球差<0.05靘
第六节 角膜球差>0.5靘
第七节 双眼角膜球差明显差异
第七章 角膜不规则散光优选人工晶状体病例
第一节 散光中央大、较规则,周边小,不规则散光大
第二节 规则散光小,不规则散光大
第八章 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比优选人工晶状体病例
第一节 近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
第二节 角膜手术后低值
第三节 角膜手术后高值
第九章 Kappa角优选人工晶状体病例
第一节 正常Kappa角
第二节 大Kappa角
第十章 病例分析练习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部分人工晶状体及其参数
附录二 英汉专业名词对照表
前言/序言
白内障手术已从复明手术向屈光手术转变,术后不仅要“看见”,更需要“看得清晰、看得舒适、看得持久”。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己被摘除,角膜的光学质量直接影响全眼的光学质量。因此,对于人工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与角膜光学性能的匹配程度成为影响屈光性白内障术后视觉质量的关键因素。白内障手术医师需要精准把握人眼特性,尤其是角膜光学,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
本团队在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方面开展了一些前期研究和临床工作。在与眼科同道分享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缺乏系统全面介绍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临床实践的相关著作,眼科同道们在临床应用时亦缺乏系统的参考书籍,更谈不上标准化。我们决心尝试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做系统的梳理,结合本团队的临床实践,总结成书出版。
本书介绍了角膜光学特性的主要参数、检查评估、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原则,其中重点为该理论和方法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的临床应用。为了集学术性、实用性于一身,本书以“典型病例+诊疗思路”的体例来阐述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临床应用。为了全书介绍方便,本书选择以Scheimpflug原理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为例进行介绍,但是所述的基本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其他设备的检查结果。同时,制作成“口袋书”的版式,便于临床工作中的携带和查阅,希望成为广大眼科医务工作者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工具书。
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在眼科临床中需要一个实践、探索、总结、完善的过程。囿于个人学识水平和编撰时间,本书难免存在局限性,敬请同道们提出宝贵意见,使我们的工作能有更好的改进。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我的研究生(以姓氏拼音为序)邵旭、叶贝、朱广晶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增进眼科同道的交流,更好地让基于角膜光学特性的人工晶状体优选服务于白内障临床实践,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和学术水平,以造福广大病人!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系列:角膜光学特性与人工晶状体优选 前言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品质的提高,白内障手术已不再仅仅是恢复视力的手段,更成为改善患者视觉质量、重塑生活精彩的重要契机。在众多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技术中,对角膜光学特性的深刻理解以及人工晶状体的精准选择,无疑是实现卓越术后视觉效果的关键。 本书系聚焦于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核心要素——角膜光学特性与人工晶状体优选,旨在为眼科临床医生、科研人员以及对眼科手术有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详尽且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我们深入剖析了角膜的生物力学、屈光状态、各类像差以及其在屈光手术中的复杂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当前市场上各类人工晶状体的原理、设计理念、适应症、局限性以及最新的发展趋势。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技术和产品,而是力求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层层递进,揭示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相信,只有透彻理解了角膜这一人体最重要屈光介质的细微之处,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工晶状体选项中,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解决方案,最终实现超越单纯白内障移除的“屈光性”飞跃。 第一篇:角膜光学特性的深度解析 第一章:角膜结构与生理功能 本章将从解剖学和生理学角度,全面介绍角膜的层状结构,包括上皮层、前弹力层(Bowman层)、基质层、后弹力层(Descemet膜)以及内皮层。我们将重点阐述各层细胞的特性、代谢方式以及其在维持角膜透明性、完整性和屈光力中的作用。特别地,我们将深入探讨角膜上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基质层胶原纤维的排列方式及其对角膜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及内皮细胞的数量与功能对角膜水肿的调控机制。 第二章:角膜的屈光特性与测量技术 角膜是眼球最主要的屈光介质,其屈光力约占眼球总屈光力的三分之二。本章将详细介绍角膜的屈光度测量原理,包括角膜曲率测量(如角膜地形图、角膜曲率计)和角膜屈光力测定(如Scheimpflug成像技术、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我们将重点分析不同测量技术的优劣,以及它们在评估角膜形态、识别不规则散光、预测术后散光变化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同时,我们将讨论角膜曲率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其对整体屈光状态的影响。 第三章:角膜散光与不规则散光的分类与评估 散光是影响视力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中,准确评估和处理角膜散光至关重要。本章将详细阐述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的概念、成因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我们将介绍各种散光测量工具,如散光表、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分析仪等,并深入讲解如何通过这些工具解读角膜散光的类型、度数、轴位以及不规则散光的具体模式(如圆锥角膜、角膜缘白斑、角膜移植术后等)。我们将强调对不规则角膜的识别和术前评估的重要性,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人工晶状体的选择和术后视觉预期的设定。 第四章:角膜像差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除了基本的屈光度和散光,角膜表面的微小起伏和不规则性会产生各种高阶像差,如球差、彗差、像散(高阶)、三叶草形像差等。本章将详细介绍这些像差的类型、产生机制以及它们对患者裸眼视力、对比敏感度、眩光、光晕等视觉质量指标的影响。我们将探讨波前像差技术在角膜像差分析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如何解读波前图谱,评估角膜像差对视觉功能的影响程度。理解角膜像差的贡献,有助于我们在选择人工晶状体时,更精准地预测和管理术后视觉效果。 第五章: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与手术反应 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即其抵抗变形的能力,对角膜的稳定性和屈光状态具有重要影响。本章将探讨角膜的弹性、刚度等力学参数,并介绍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方法,如角膜生物力学测量仪(Corneal Stenography,CS)或基于眼压测量的角膜应力-应变分析。我们将深入分析角膜厚度、角膜缘的厚度和结构、以及角膜的健康状况(如内皮细胞密度)如何影响其生物力学稳定性。特别地,我们将讨论在接受白内障手术(特别是微创手术)或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的生物力学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对术后屈光稳定性的潜在影响。 第六章:影响角膜光学特性的临床因素 本章将聚焦于临床实践中可能影响角膜光学特性的常见因素。我们将讨论年龄、性别、种族、屈光不正类型、眼部疾病史(如青光眼、翼状胬肉、干眼症)、既往的眼部手术史(如LASIK、PRK、角膜移植)等是如何改变角膜的曲率、厚度、透明度以及其屈光和光学特性的。我们将详细分析这些因素在评估患者角膜状况时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指导我们进行个体化的手术规划和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第二篇:人工晶状体的优选策略 第一章:人工晶状体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本章将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人工晶状体知识框架。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类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es, IOLs)的基本分类,包括其材料(如PMMA、硅胶、丙烯酸酯)、光学设计(如球面、非球面)、焦点类型(如单焦点、多焦点、散光矫正型)以及其在眼内植入的位置(如前房型、虹膜固定的、囊袋型)。我们将深入解释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光学质量和生物相容性,以及不同光学设计如何影响其成像质量和屈光矫正能力。 第二章: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及其应用 单焦点人工晶状体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人工晶状体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传统单焦点人工晶状体的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我们将重点分析其屈光设计如何实现对远视力或近视力的矫正,以及其在满足患者基本视力需求方面的表现。同时,我们将讨论其在矫正散光方面的局限性,以及在选择单焦点晶状体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和对术后视力效果的期望。 第三章: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及其视像质量优势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在改善视觉质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章将详细介绍非球面设计的原理,即通过精确控制镜片表面的曲率,抵消或减弱由人眼自身角膜和晶状体产生的高阶像差(尤其是球差)。我们将重点分析非球面晶状体如何改善裸眼视力、提高对比敏感度、减少眩光和光晕,从而为患者提供更清晰、更锐利的视觉体验。我们将讨论不同品牌和型号非球面晶状体的特性,以及其在术后视觉效果上的具体表现。 第四章:多焦点人工晶状体:原理、类型与选择 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是实现术后“看远看近”全距离视力的重要技术。本章将深入剖析多焦点晶状体的设计原理,包括衍射型、折射型、景深延长型(EDOF)等不同类型。我们将详细介绍每种类型的成像机制、优势、潜在的副作用(如眩光、光晕、对比度下降)以及其适用人群。我们将着重探讨在选择多焦点晶状体时,如何结合患者的角膜状况(尤其是散光情况)、瞳孔大小、生活方式和对视力补偿的要求,来评估其潜在的疗效和风险。 第五章: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s)的精准应用 对于存在显著角膜散光的患者,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是实现术后视力清晰度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Toric IOLs的设计原理,包括如何通过其特殊的散光补偿区域来抵消角膜散光。我们将重点阐述在选择Toric IOLs时,需要进行精准的角膜散光测量,包括散光的度数、轴位以及角膜的非规则性。我们将探讨不同品牌的Toric IOLs的特点、植入技术的关键步骤(如轴向对准)、术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评估和管理术后残余散光。 第六章: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新一代视觉补偿技术 景深延长型(EDOF)人工晶状体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类新型人工晶状体,旨在提供一个更连续的近中远视力。本章将深入探讨EDOF晶状体的设计理念,重点分析其如何通过特殊的衍射或折射结构,创造一个更长的连续焦点范围,从而减少传统多焦点晶状体可能带来的视物质量下降。我们将对比EDOF晶状体与传统单焦点和多焦点晶状体的性能,探讨其在改善中间视力、减少眩光和光晕方面的优势,以及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前景。 第七章: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与长期稳定性 本章将关注人工晶状体的生物相容性和长期稳定性,这是保证术后视觉效果持久的重要因素。我们将详细讨论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PMMA、硅胶、丙烯酸酯)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抗炎反应、蛋白质吸附、钙化风险以及其在眼内的长期稳定性。我们将探讨后囊膜浑浊(PCO)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如非球面后表面、防PCO设计)来降低PCO的发生率。此外,我们还将讨论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移位、倾斜等可能影响术后屈光状态的因素。 第八章:角膜光学特性与人工晶状体选择的整合策略 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总结篇,旨在将前两篇的内容进行深度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决策流程。我们将系统性地分析患者的角膜光学特性(包括屈光度、散光、角膜像差、生物力学特性)是如何影响人工晶状体的选择。我们将提供具体的临床案例分析,演示如何根据不同角膜状况和患者需求,从单焦点、非球面、多焦点、Toric IOLs、EDOF IOLs等选项中,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我们将强调个体化评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最大化术后视觉质量,实现患者的屈光性期望。 第九章: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新技术与未来展望 本章将放眼未来,探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我们将介绍如微小切口晶状体植入技术、个性化波前引导的晶状体植入、新型可调节人工晶状体、角膜生物力学增强技术等前沿领域。我们将展望未来,预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以及个性化精准医疗将如何进一步提升患者的视觉体验。 结语 本书系的出版,希望能够为眼科同仁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学习平台,共同推动屈光性白内障手术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相信,通过对角膜光学特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工晶状体的精准优选,我们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清晰、舒适、高质量的视觉,重塑他们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