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建华 著,孛儿只斤·苏和 编
图书标签:
  • 蒙古族
  • 民族学
  • 历史
  • 文化
  • 散居
  • 内地
  • 祖国
  • 少数民族
  • 社会
  • 族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114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016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9
字数:5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目录

前言
概述
河南省
一、南阳王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
1 现状
2 王姓蒙古族民风民俗
3 揭示王姓系蒙古族的碑刻、家谱、史籍资料
4 王姓蒙古族来到河南省的历史
5 对南阳王姓蒙古族几个问题的讨论
二、南阳忽姓蒙古族及后裔——忽必烈第十子忽都鲁帖木儿王的后人
三、安阳、濮阳、许昌董、李、马、关、陈五姓蒙古族及后裔
1 五姓蒙古族及后裔现状
2 五姓蒙古族的历史和遗留的史证
3 五姓蒙古族民风民俗
4 滑县元朝四拖王墓地
5 五姓蒙古族始祖豫王
四、濮阳郭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朝驸马郭庸的后人
五、安阳市林州申姓蒙古族后裔——窝阔台汗的后人
1 申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2 申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3 对申姓蒙古族后裔谱系的探讨
六、新乡市和安阳市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成吉思汗宗室可反反的后人
1 可、冯、张三个姓氏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2 可、冯、张三姓蒙古族风俗习惯和现状
七、洛阳和南阳李姓蒙古族及后裔——木华黎的后人
1 李姓蒙古族现状
2 李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3 李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八、许昌市黄姓蒙古族及后裔——元成宗铁穆耳的后人
1 黄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2 对许昌黄姓蒙古族历史的说明
九、驻马店市梁姓蒙古族——忽必烈之孙也先帖木儿的后人
十、郑州市校姓蒙古族后裔——术赤之孙撒里答的后人
1校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 校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3 校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十一、平顶山市马、宣两姓蒙古族一一元朝重臣马秃塔儿和宣贴木儿的后人
1 马姓、宣姓蒙古族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2 马、宣两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十二、开封市蒙古族——清朝蒙古八旗驻防军的后人河南、山东苏姓
苏姓蒙古族后裔——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的后人
1 苏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2 苏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3 苏姓蒙古族后裔遗留的风俗习惯

山东省
一、烟台市都姓蒙古族后裔——元军五部探马赤军帅必里海的后人
1 都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 都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来源
二、淄博市刘姓蒙古族——斡罗那歹氏的后人
1 刘姓蒙古族的现状
2 刘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河北省
邢台市脱姓蒙古族后裔——元朝右丞相脱脱的后人
1 脱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 脱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 脱姓蒙古族后裔历史探讨
4 现代资料对脱脱家族的记载和分析

山西省
阳泉市孙姓蒙古族——元代显贵塔海的后人
1 孙姓蒙古族现状
2 孙姓蒙古族的历史和史料
3 孙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陕西省
一、宝鸡市屈姓蒙古族后裔——太宗窝阔台的后人
1 屈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 屈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遗迹和史料
二、渭南市拜姓蒙古族后裔——木华黎的另一支后人
1 拜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风俗习惯
2 拜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甘肃省
一、白银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裔铁礼棉、铁礼秀后人
1 马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2 对马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二、白银市赵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人

江苏省
一、无锡市李姓蒙古族后裔——成吉思汗女婿嘉那的后人
1 李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 李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二、镇江蒙古族——清代蒙古八旗军的后人

福建省
一、泉州市出姓蒙古族——木华黎在福建的后人
1 出姓蒙古族现状和风俗习惯
2 出姓蒙古族历史
二、泉州石狮市干姓蒙古族——明朝蒙古族将军干八秃帖木儿的后人
1 干姓蒙古族现状
2 干姓蒙古族历史
3 干姓蒙古族历史中待考的问题

广东省
一、河源市沙姓蒙古族——元朝达鲁花赤阿里沙的后人
1 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 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二、阳江市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广东的后人
1 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 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 对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湖北省
一、恩施州鹤峰县部姓蒙古族——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家族另一支后人
1 部姓蒙古族现状
2 部姓蒙古族历史
二、黄冈市红安县王姓蒙古族——元末显贵也先不花的后人
1 王姓蒙古族现状
2 王姓蒙古族历史
3 王姓蒙古族民俗
三、荆州洪湖市陆姓蒙古族后裔——阿里不哥的后人
1 陆姓蒙古族后裔的现状
2 陆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
3 陆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存疑
湖南、湖北沙姓
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元朝达鲁花赤、沙不丁在
在湖北、湖南的后人
1 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
2 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
3 对湖南湖北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蒙古族及后裔——黄金家
族南平王铁木健的后人
1 余姓蒙古族后裔的历史和史料
2 对余姓蒙古族后裔历史的探讨
3 余姓蒙古族后裔现状和遗留的风俗习惯

重庆市
彭水县谭、张两姓蒙古族——传说是元顺帝弟兄的后人
1 彭水蒙古族的现状
2 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
3 谭、张二姓蒙古族历史的讨论
4 谭、张二姓蒙古族遗留的风俗习惯

云南省(含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余姓)
一、通海县旃、官、华姓蒙古族——滇南宣慰使司都元帅阿喇帖木耳的后人
二、文山州火、伙姓蒙古族——元枢密院虎都帖木儿的后人
三、红河开远市州伍姓蒙古族——元宣德王不答失里的后人
1 伍姓蒙古族现状
2 伍姓蒙古族历史
3 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四、红河州蒙自市汤姓、董姓蒙古族——元朝汤撒喇忽、花严奴、察杜董的后人
五、昆明市石林县杨姓蒙古族——元朝武德将军普鲁海牙的后人
六、昆明市辖安宁市马姓蒙古族后裔——元朝池卜花的后人
七、云南朵姓蒙古族后裔——元朝云南行省廉访使朵儿赤的后人
八、分布在云南的其他姓氏蒙古族后裔

附录
本书所涉及的历史和民族知识
一、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识别
二、成吉思汗和他所建立的蒙古帝国
1 蒙元帝国的辉煌
2 成吉思汗经典箴言
3 成吉思汗法典(大扎撒)
4 蒙古帝国、元朝、北元汗位排序(1206~1634年)
5 与本书相关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世系简介
6 蒙元帝国都城简介
7 中国境内成吉思汗祭祀圣地简介
三、元朝的基本统治制度
1 元朝的行省设置
2 元朝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
3 元朝的军事制度简介
记热心于民族事业的内地蒙古族人
一、河南省南阳王姓
二、全国热心民族事业的人士介绍

参考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
  蒙古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族的骄傲。在蒙古帝国立国以后的八百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世多年的历史中,蒙古民族的足迹遍布欧界上为数不多的参与改变世界历史的亚大陆,彻底改变了13世纪以后的欧亚强悍民族,在这个民族中,诞生了世大陆国家、民族分布的格局。在中国也界伟人——成吉思汗,成为了蒙古民是如此。
  蒙古民族在元朝以武力统一中国,并以武力巩固其统治,在全国各地派驻了大量蒙古军队,以元朝宗王、万户等方式进行统治,在中国历史上首创行省制度,并在内地派驻大量达鲁花赤(地方官员)。根据文献记载,仅在扬州一地,蒙古士卒最多时达万余人,云南梁王统治下的云南亦有十几万驻军,在中原一带,也有大量蒙古驻军。由此可见,在内地各行省、诸王封地上,分布着大量的蒙古驻军、官员和蒙古族属众。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以妥懽帖睦尔(元惠宗)为首的蒙古统治者从元大都(现北京)退回到蒙古草原,使蒙古地区重新成为他们的活动中心,并延续元朝政权为北元。元朝统治崩溃以后,在内地和南方各省的数十万蒙古驻军、官员和蒙古族属民未能返回漠北,大多数被明军俘虏和收降,有的参加了明军。据《蒙古源流》载:“方大乱时,各处转战蒙古人等四十万内唯脱出六万,其三十四万俱陷于敌。”这些元朝蒙古族遗民散布在中国内地。不过,经过600多年的繁衍,众多蒙古人后裔的绝大部分都已经融进了周围民族里,成为他们的一员。
  明初,又有大批蒙古军民进入内地,有的是在明朝和北元的历次战争中“沈儿峪战役”中,北元官员、将校被明军俘虏或收降的蒙古军民,如在士卒8.5万余人被俘,在“捕鱼儿海之战”中,蒙古贵族、官员、士卒9万余人被俘,其中贵族、官员及家属等被遣送京师(南京),其余部众安置在塞内各卫所屯牧,与汉军杂处;有的是被明军迁徙的居民,如1371年(明洪武四年),明将徐达为封锁北元,将北平山后之民、沙漠遗民19.7万余人迁入塞内各卫府:有的是为逃避蒙古地区的战乱或为穷困的生活所迫,由首领率部主动归降明朝,如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故元将领火里火真率将校41人、部众177户投明朝,1405年(明永乐三年),北元平章把都贴木儿(吴允诚)和伦都儿灰(柴秉诚)率部众5000余人投明朝。即使排除其中跟随蒙古贵族北撤的部分汉族官员和士兵,明初进入内地的蒙古人也有数十万。
  明朝为了分化和瓦解北元,招引更多的蒙古人投降明朝,对内地的蒙古人采取了怀柔和安抚政策。对贵族、首领、官员等,授以显职,给予厚禄,立功者受奖晋职晋爵。明朝前期,有17名蒙古人分别得到王、公、侯、伯的爵位,如1370年(明洪武三年)在应昌战役中被明军俘虏的元顺帝孙买的里八腊,被封为崇礼侯;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被明军收降的北元丞相纳哈出,被封为海西侯,永乐时,火里火真被封为同安侯;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旧部也先土干(金忠)归附明成祖,被封为忠勇王,明宣宗时,加封为太保。在各级文武官员中,也有蒙古人任职,且其俸禄高于同级汉官。文官中,1377年(明洪武十年)被明军俘虏的北元平章安童,139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正月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北元丞相咬住、忽哥赤于1390年降明后,咬住被任命为右副都御史,忽哥赤为工部右侍郎。担任军职的蒙古人更多,前述火里火真先后任燕山中护卫千户、都督佥事、右副将军,永乐时投明的把都贴木儿历任右军都督佥事、都督同知、右都督、左都督,伦都儿灰授后军都督佥事;故元知院薛台子薛斌跟随明成祖征战有功,历任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都督佥事、都督同知、骠骑将军,其弟薛贵任都督佥事;故元辽阳行省右丞通伯子玛鲁(吴成)随明成祖征战有功,先后授都指挥佥事、都指挥使,1425年(明洪熙元年)进左都督。其余任指挥、总旗、镇抚、千户、百户等职的蒙古人则不计其数。
  在用人上,明太祖在建国初年认识到蒙古人骁勇善战,对归附明军的蒙古将领和官员就提出:“不分等类,验才委任。”一些有才学的内地蒙古人得到任用。明军接管大都后,在故元翰林院、回回司天监中没有北撤的蒙古人、色目人仍然让他们各司其职,有文化的蒙古人也分别安置在礼部主客司、鸿胪寺、行人司、四夷馆等机构担任通事、教习等职务,发挥其专长。……
  ……

前言/序言

  蒙古族是一个有过辉煌历史的民族。在蒙古圣主成吉思汗的统帅下,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使蒙古民族的历史载入人类历史史册。在中国,由于蒙古民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的大元王朝,结束了中国自唐朝以来364年的分裂局面,也使蒙古族成为了中华民族中的佼佼者和举足轻重的一员。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时期到近代长达7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蒙古民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体现在中国的国家版图、政治体系、哲学、宗教、科技、战争、商业、文化等诸方面。
  蒙古民族在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蒙元帝国时期是她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到了明朝,蒙古族退居漠北史称北元,初期大汗的统治衰落,蒙古内部进入纷争之中并形成各部落割据状态。达延汗再度统一蒙古,成为“蒙古中兴英主”,他把蒙古各部分封给诸子,形成了成吉思汗黄金家族一统天下的统治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延续、黄金家族亲缘关系的逐渐远离、游牧地域的扩展,使蒙古各部落的关系渐行渐远,形成了事实上的部落割据状态。但不管怎么样,蒙古北元政权对漠北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636年清王朝建立时为止。这其间形成了蒙古左右翼六万户、科尔沁及阿鲁蒙古、兀良哈三卫、四卫拉特等蒙古诸部以及滞留在中国内地隐居下来的蒙古族。蒙古族近现代各部落和群体就在这个时期基本形成了雏形。
  在这以后,蒙古民族对中国的影响不再是以整体民族出现,而是体现在蒙古各部落之中。这是由于达延汗以后的北元蒙古大汗对蒙古族整体的统治权随着各部落的崛起和割据而逐渐趋于弱化,一些崛起的部落纷纷进入了各自的历史角色,这些蒙古部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结果从不同的程度和角度上对中国的政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个时期的蒙古族历史更突出了部落的独立性。
  我们举例来说明这种影响。在明朝,其实际疆域不含明长城以北、以西的蒙古高原和西域(现新疆)地区,对青藏地区也影响甚微。而蒙古族各部落正是这一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和控制者,蒙古族作为中国元朝的统治民族和曾经担任过中国皇帝的民族,他们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实际上起到了防止这一部分国王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危险。察哈尔部是北元大汗的直属部落,达延汗的蒙古中兴使蒙古族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得到了加强。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缓和了明蒙矛盾并引进了农业、手工业经济,使蒙古地区与明王朝和睦相处了几十年。到了清朝,科尔沁及漠南蒙古诸部作为清朝统治者的同盟军,为清朝巩固北部边疆和开疆扩土作出了重大贡献。西部卫拉特蒙古所起的作用更不容忽视,准噶尔部在西域建立了疆域广大的准噶尔汗国,和硕特部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和硕特汗国,他们归并了清朝以后使这一地区继元朝以后重新纳入了中国的版图,土尔扈特部在欧洲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汗国,后因不堪忍受沙俄的统治毅然东归故土,这一举动起到了巩固国家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再比如,蒙古族接受藏传佛教以后,利用其威势巩固了藏传佛教——黄教在青藏高原的统治地位。1578年,土默特部首领阿勒坦汗赠封青海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达赖喇嘛”称号。1645年,和硕特部首领固实汗加封西藏扎什伦布寺寺主罗桑却吉坚赞“班禅博克多”的称号,从此确立了藏传佛教“达赖”、“班禅”佛教体制。事隔一百多年以后的1653年(清顺治十年),这一封号才得到了清朝政府的承认。
  现在中国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很多地名都来源于蒙古族的部落名称。但是由于历史的变迁,很多人不十分清楚这些地名的历史沿革,这些地名本身就隐含着一部蒙古部落的历史。蒙古族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世人皆知,她除了继承蒙古族的主体文化以外,各部落还独具特色。这是由于蒙古族各部落的历史、居住地域广阔以及与周边不同民族接触和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蒙古各部落的民俗文化也各具特点。
  综上所述,这些蒙古族鲜为人知尘封多年的历史文化,在不同的蒙古族部落里不尽相同。要真正了解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必须从蒙古各部落和群体的角度来加以研究,才能清晰地勾画出来龙去脉而展现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孛儿只斤·苏和先生经过多年对蒙古族历史文化的倾心研究,把他的研究成果以《中国蒙古民族系列丛书》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蒙古部落和群体。相信这部系列丛书与读者见面以后,能够起到在广大读者中普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的作用,为落实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为我们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作出贡献。
中国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画卷:散落河山的蒙古血脉 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不仅有巍峨的山峦、奔腾的江河,更有无数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民族,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共同织就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锦绣画卷。其中,蒙古族,这个以草原为摇篮、以马背为图腾的民族,其足迹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地域界限,在中华大地的各个角落生根发芽,焕发出别样的生命力。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正是这样一部致力于描绘这幅壮丽画卷的深度力作。本书不局限于对传统蒙古族聚居区的宏观描绘,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散落在中国内陆地区的蒙古族同胞及其后裔。他们是历史长河中,因各种原因(如迁徙、经商、务工、通婚等)离开故土,却依然传承着蒙古族文化基因的群体。本书正是对这些“散落的珍珠”进行的一次系统梳理和生动呈现。 一、 历史的回响与迁徙的足迹: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地名和人口数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散居蒙古族群体迁徙的历史渊源。他们是如何告别辽阔的草原,踏上异乡的土地?是怎样的历史事件、经济驱动或社会变迁,促使他们做出了这一艰难的选择?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追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散居蒙古族的迁徙脉络,展现他们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将古老的基因和文化带往祖国的四面八方。 例如,书中可能涉及明清时期,部分蒙古部落为躲避战乱或寻求新的生存空间,向南迁徙,与汉族等民族融合的历程。也可能探讨近代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员的流动,更多蒙古族个体或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选择在大城市或沿海地区定居,并在那里落地生根。这些迁徙的故事,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移动,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播与演变,是民族生存智慧的体现。 二、 地域的变奏与文化的传承: 散居在中国内地的蒙古族,由于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互动程度不同,其文化传承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地域变奏”。本书将深入不同地域的散居蒙古族社区,细致描绘他们在当地社会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努力维系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 语言的坚守与演变: 蒙古语是蒙古族的核心文化符号之一。本书将关注这些散居群体中,蒙古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在与周边主体民族语言的长期接触中,蒙古语是否依然是家庭内部的主要交流语言?后一辈的蒙古族后裔,其蒙古语水平如何?是否出现了语言的混合、简化甚至流失?本书将通过田野调查和案例分析,揭示语言在不同地域散居群体中的传承与变迁,以及他们为此所做的努力。 习俗的变迁与创新: 蒙古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如摔跤、射箭、赛马等体育活动,安代舞、长调等艺术形式,以及独特的饮食习惯、节日庆典等。本书将考察这些习俗在散居地区的适应与演变。例如,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传统的草原体育项目是否还能得到开展?蒙古族特色的节日庆典,是否依然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参与?在饮食方面,又有哪些融合与创新?本书将呈现这些习俗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落地生根”与“吐故纳新”。 宗教信仰的延续与多元: 藏传佛教是蒙古族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探讨散居地区的蒙古族,其宗教信仰的延续状况。在一些偏远地区,是否还保留着传统的寺庙和宗教活动?在现代社会,他们又如何理解和实践自己的宗教信仰?同时,也可能存在不同地域的蒙古族,其信仰受到当地其他宗教影响的情况,本书将展现信仰的多元性与融合性。 三、 身份的认同与民族的未来: 在与主体民族的长期互动中,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其民族身份的认同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议题。他们是如何定义自己是中国人,同时又是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如何处理跨文化的身份认同?是选择完全融入当地社会,还是努力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 本书将深入探究这些散居蒙古族群体在民族身份认同上的微妙之处。他们可能在语言、生活习惯上深受主体民族影响,但在内心深处,依然保留着对自身民族文化的骄傲和归属感。这种认同,往往体现在他们对于家族历史的追溯、对于民族节日的庆祝、对于后代教育中的民族文化灌输等方方面面。 同时,本书也关注这些散居蒙古族群体的未来发展。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子女的未来?是否会鼓励他们回到传统的蒙古族聚居区,还是让他们在大城市中寻求发展?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他们面临着哪些特殊的挑战和机遇?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这些散居群体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及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未来走向的思考。 四、 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并非孤立地看待这些散居群体,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背景下。本书将强调这些散居群体在促进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桥梁与纽带: 散居在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客观上成为了连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桥梁和纽带。他们通过婚姻、商业、教育等多种方式,与当地的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各民族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文化互鉴的载体: 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元素,如音乐、舞蹈、艺术、哲学思想等,通过这些散居群体,得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和影响。同时,他们也吸收和借鉴了各地的主体民族文化,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文化形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民族和谐的实践者: 在与主体民族长期共存的过程中,这些散居的蒙古族群体,以其包容、务实、勤劳的品质,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成为民族和谐的生动实践者。 结语: 《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的著作。它以细腻的笔触、扎实的田野调查,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生命图景,展现了散落在中国各地的蒙古族同胞,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坚守着民族的根脉,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的生活。本书不仅是对一个民族生存状态的记录,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诠释,是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开放包容精神的深刻体现。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草原民族的豪迈与坚韧,更能体会到中国各民族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道路上,谱写的感人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尤其是对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不多,却又默默扎根在祖国广阔土地上的兄弟民族的了解。我一直对民族学和历史地理类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艰涩的理论和密集的脚注,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能提供一些泛泛而谈的文化符号介绍。然而,这本深入探讨了散居在内地蒙古族群体生活状态的著作,成功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进行田野调查和文献梳理,书中描绘的场景非常生动立体。比如,书中对一些散落在江南水乡或西南边陲的蒙古族社群的生计模式和语言变迁的细致观察,让我深刻体会到地域环境如何塑造族群的文化适应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历史迁徙路径时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与微观个案相结合的手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们迁移到了哪里”,更是剖析了“迁移之后,他们如何在新环境中保持身份认同的韧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这个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通过这种不断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构建出如今复杂而又迷人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这本书为理解这种“离散”状态下的文化存续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视角。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方志和文化人类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并非完全按照地理区域线性展开,而是经常穿插着对某一特定文化现象的深度剖析,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惊喜。比如,书中在探讨服饰演变时,会突然跳接到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联姻导致的人口迁徙路线的分析,然后又巧妙地回归到当代群体对祖先语言的抢救性记录上。这种多维度、网状的叙事结构,极大地丰富了信息量,也避免了阅读疲劳。这本书的参考文献和引用的资料也十分丰富,尽管我不是专业学者,但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力求观点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上所下的苦功。它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为了追求故事性而牺牲事实的严谨性,相反,它在严谨的学术基石之上,搭建起了引人入胜的叙事桥梁。对于任何想要真正了解中国社会深层结构和文化动态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质读本。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我对于“蒙古族”的刻板印象。在主流的认知中,我们往往会将蒙古族与广袤的草原、游牧生活直接挂钩。然而,这套丛书,尤其是这本关于散居群体的分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框架。它清晰地展示了“蒙古族”作为一个民族概念,其内部存在的巨大多样性,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因政治、经济、环境压力所形成的地域性分支。作者对这些“非主流”群体的关注,无疑是对民族研究领域的一大贡献。例如,书中对一些在明清时期就深度融入汉族社会,但在血脉和记忆中仍保留着蒙古语词汇或特定仪式习俗的群体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这种“半渗透”或“边缘化”的生存状态,比完全同化的群体更难被记录和理解,因为它们的文化标识可能已经褪色到肉眼难辨的程度,需要极其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捕捉。这本书无疑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使得我们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更加精微和立体。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文字的韵味,与我过去读过的许多同类研究有着显著的区别。它读起来更像是一部高质量的报告文学与扎实的学术研究的完美结合体。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人物故事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人文关怀,那不是居高临下的观察,而是平等的对话。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记录了某个内蒙古族家庭在改革开放后,如何努力平衡传统游牧文化习俗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冲击。这种“两难”的境遇,在书中被描绘得丝丝入扣,让我感受到了当代少数民族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真实挣扎与抉择。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是一流的,它没有采用那种冰冷干燥的学术腔调,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的厚重感。阅读时,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了那些偏远地区的牧区、城镇,甚至深入到家庭的起居室中。这对于一个纯粹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社会变迁数据,转化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思考的深度。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部分内容稍显深奥,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细微差别,但这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没有刻意降低门槛去迎合最浅层的读者,而是以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历史的态度进行呈现。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身份认同的流动性”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将散居的蒙古族视为一个静态的、封闭的文化单元,而是将其置于持续的互动、适应与协商的动态过程中去考察。这种现代人类学视角,使得我们得以跳出传统的民族分类法,看到个体和群体在面对外部世界压力时所展现出的复杂心理调适过程。例如,书中通过对比不同省份的蒙古族后裔,在选择是否保留传统姓氏或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揭示了“民族性”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被重新定义和协商的文化资源。这本书的深度足以让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反复回味和思考其中提出的诸多论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