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圖解詞典
作者: 王其鈞
出版社:楓書坊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3772415
叢書系列:設計DIY
規格:平裝 / 319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出版地:台灣
内容简介
~看見中國建築細節之美~
屋頂、牆壁、柱、門、窗、彩畫29大建築樣式,
逾1000則建築詞條、手繪建築局部圖示,
高度專業性+獨特視覺美學呈現中國建築工藝。
中國建築工藝詞彙量眾多,
除歷史悠久、橫跨氣候、地域廣大兩大因素外,
眾多儀典、形式也是建築形制豐富的因由,
各詞彙歷經朝代、科學、環境的更迭,其中蘊含的文化、美學內涵日益豐富,
雖集傳統的政治經濟、文化哲學、倫理觀念、風水堪輿等為一體,
卻也成為入門者閱讀中國建築讀物的門檻。
本書是查詢中國建築名詞的圖解詞典,所有條目都附有插圖,
與中國建築相關的常見專業詞匯在書中進行詳細解釋,
解決認識中國古代建築遇上的名詞理解障礙。
是建築、室內設計專業人員手頭必備工具書,
對建築設計、歷史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也為對建築感興趣的一般民眾的導讀專書。
書中所有的插圖皆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
同時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王其鈞親繪,
呈現獨特的視覺美學,極具欣賞、保存價值。
◎專業&美感:
金鼎獎得主,中國最具代表性的60位畫家之一,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王其鈞親著親繪。
◎實用&休閒:
詞典式編排,解決中國古典建築單詞查詢、理解困難,方便對照圖文形、意,適合導讀,也為建築、室內設計學生、從業人員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插畫&實景:
29大建築樣式,超過1000幅手繪細部圖、解剖圖、實景照片,獨特視覺美學呈現,絕佳中國古典建築視覺化讀物!
◎微觀&宏觀:
隨圖搭配建築物件歷史淵源、文化意涵說明,就中國歷史變遷、地理環境、文化哲學背景剖析建築目標,資訊附載量極大。
作者简介
王其鈞
1954年生於江蘇徐州。1977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1987年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建築設計與理論專業研究生,1990年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後就職於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3年考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研究生,1996年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同年移居加拿大,先在多倫多大學建築學院工作,後任自由撰稿人,專職從事建築藝術書籍的寫作工作,其作品頗豐,其中代表作品如在臺灣南天書局出版的《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一書,獲1993年度臺灣圖書最高獎──金鼎獎;另外,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十卷本的《中國古建築大系》榮獲1995年度國家圖書獎榮譽獎,王其鈞是其中「民間住宅建築」分冊的作者。其園林方面的著作包括《中國建築圖解詞典》、《中國園林圖解詞典》、《中國園林建築語言》、《圖說中國古典園林史》和《圖說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等書,並著有《圖解中國民居》、《圖解中國園林》(楓書坊出版)。現作為外籍專家受聘於北京,任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合作辦學項目負責人,並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
目录
. 第一章 屋頂
. 硬山式屋頂
. 懸山式屋頂
. 重檐歇山頂
...
. 第二章 牆壁
. 檻牆
. 三合土牆
. 竹筋土牆
...
. 第三章 臺基
. 如意踏跺
. 天然石如意踏跺
...
. 第四章 柱
. 柱礎
. 柱礎的樣式
. 柱頂石
...
. 第五章 欄杆
. 尋杖欄杆
. 垂帶欄杆
...
. 第六章 鋪地
. 細墁地面
. 淌白地面
...
. 第七章 瓦件
. 青瓦
. 金瓦
...
. 第八章 梁架結構
. 抬梁式構架
. 穿斗式構架
...
. 第九章 彩畫
. 宋代彩畫
. 和璽彩畫
. 清式彩畫
...
. 第十章 斗栱
. 斗口
. 斗
. 栱
...
. 第十一章 雀替
. 宋元時期的雀替
. 清代雀替
. 明代雀替
...
. 第十二章 天花
. 天花的作用
. 天花的基本形式
. 平棋方格的形式
. 天花板
...
. 第十三章 門
. 大門
. 板門
...
. 第十四章 窗
. 直櫺窗
. 破子櫺窗
. 檻窗
...
. 第十五章 室內隔斷
. 罩
. 欄杆罩
. 落地罩
...
. 第十六章 家具
. 榻
. 矮榻
. 床
. 架子床
...
. 第十七章 匾額、對聯
. 匾聯的外觀形式
. 手卷額
...
. 第十八章 亭子
. 亭子的平面形式
. 亭子的頂式
...
. 第十九章 民居
. 江浙水鄉民居
. 水鄉民居與水
...
. 第二十章 橋
. 浮橋
. 梁橋
. 跨空梁橋
. 跨水梁橋
...
. 第二十一章 塔
. 樓閣塔
. 仿木結構樓閣式塔
. 密檐塔
. 早期的密檐塔
...
. 第二十二章 陵墓
. 享殿
. 裬恩殿
. 寶城
. 寶頂
...
. 第二十三章 城池與城關
. 城牆
. 城門
. 護城河
. 甕城
...
. 第二十四章 宮殿
. 太和殿
. 中和殿
. 故宮三大殿的臺基
. 乾清宮
...
. 第二十五章 戲臺
. 頤和園德和樓
. 故宮暢音閣
. 戲臺中的萬年臺
. 戲臺中的祠堂臺
...
. 第二十六章 雕塑
. 石雕
. 木雕
. 磚雕
. 灰塑
...
. 第二十七章 琉璃
. 琉璃板瓦
. 琉璃筒瓦
. 琉璃勾頭
. 琉璃瓦
...
. 第二十八章 牌坊
. 標誌坊
. 功德坊
. 功名坊
. 道德坊
...
. 第二十九章 石窟
. 雲岡石窟
. 雲岡石窟第16窟
. 曇曜五窟
. 雲岡石窟第17窟
. 雲岡石窟第18窟
. 雲岡石窟第19窟
...
. 第三十章 實例
. 北京天壇
. 陜西乾陵
. 乾陵永泰公主墓
. 北京明十三陵
. 清東陵
...
. 參考文獻
. 後記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国古建筑的书籍汗牛充栋,但真正能做到既有学术深度又兼顾普及性的却不多。这本书的“原版”特质,使得它在术语的准确性和图示的权威性上,有着一股令人信服的力量。我尤其欣赏它对“尺度感”的强调。传统建筑的美,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恰到好处的比例和空间序列感,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比例图和轴测图,直观地展示了这些微妙的平衡是如何达成的。我曾经尝试用现代的CAD软件去模拟一些复杂的屋顶出檐结构,光是找对那个微妙的“起翘”角度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来对照这本书里的几何推导图示,才明白古匠人完全是依靠经验和对力的理解来完成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图注却极其精炼,有效地避免了冗长文字带来的阅读疲劳。它更像是一本“建筑解剖学”,把中式建筑的骨骼和血肉都一一剥开给我们看,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钢筋混凝土的当代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文化回溯和技艺学习。
评分这本《建筑设计:中國建築圖解詞典》港台原版,简直是建筑学学生和业界人士的“救星”!我刚开始接触传统中式建筑时,那些繁复的斗拱、精巧的榫卯,以及各种屋顶形式的名称,都让我感到无比困惑。翻开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清晰明了的知识殿堂。它最棒的地方在于,不只是简单地罗列词条,而是用非常详尽的图解来剖析每一个构件的构造和作用。那种手绘的精度和对细节的把握,不是随便印几张照片就能比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越了朝代和地域的风格差异,它都能给出非常清晰的图文对照。记得有一次我研究唐宋时期的木构架,对着图纸上的梁架结构冥思苦想,直到看到书里的剖面图,瞬间豁然开朗。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很有匠心,不是生硬的字母顺序,而是按照建筑的组成部分,比如从地基到屋顶,系统地展开,让人学习起来更有条理,也更容易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营造智慧的人来说,这本工具书的价值无可替代,它提供的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而是可供操作和参考的视觉指南。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关于中国建筑语言的“语法指南”。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座古建筑,能说出“那是歇山顶”或者“那是雀替”,但要说清楚它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它与其他构件如何协同工作,就比较困难了。这本词典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对“元素”的拆解非常彻底,从最小的榫卯连接点,到中等的门窗样式,再到宏观的院落组合,层层递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传统色彩和材料的插图部分,虽然是黑白或套色印刷,但通过不同的排线和阴影处理,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材料本身的质感。这对于我们做建筑方案时,思考如何将传统意象“转译”为现代设计语言,提供了极佳的参考样本。它不是要求我们机械地复制,而是引导我们理解背后的逻辑,从而在当代语境下进行有根据的创新。这本书的深度足以支撑一个硕士阶段的论文选题,它的广度则能满足日常设计工作中的快速查阅需求。
评分这本词典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扎实”。它不像一些流行的文化读物那样,光顾着渲染诗意和意境,而是真正沉下心来做“硬核”的知识梳理。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等级建筑(比如宫殿、寺庙、民居)在形制上的细微差别,都有非常细致的对比标注。比如,北方四合院的门头和南方天井的布局,那种空间哲学上的差异,仅仅通过文字描述是很难把握的,但这本书里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的并置,立刻就让概念变得清晰起来。而且,它的印刷质量非常出色,纸张的厚度和油墨的浓度,确保了那些细密的线条和灰度的阴影都能清晰呈现,这对依赖视觉信息的建筑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如果图纸模糊不清,那跟没有也差不多。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很有章法,留白得当,使得原本密集的图文信息在视觉上显得井井有条,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压抑。它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专业书籍,就是要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做到无可挑剔。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很多关于中国建筑的读物,要么过于侧重历史叙事,要么过于偏向理论阐述,真正能把设计图纸和历史文本结合起来的很少。这本词典做到了很好的平衡。我尤其对它收录的那些相对罕见的、地方性的建筑语汇印象深刻,这些内容在一般的大学教材中往往是一笔带过。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建筑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的智慧和适应性。在某一章节,它对比了南方多雨地区和北方干燥地区在屋檐处理上的差异,配以清晰的横截面图,这种对比分析极具启发性。对于一个建筑师而言,工具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在你需要它的时候,立刻提供最精准的答案,并且在你不需要它的时候,也能静静地启发你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本书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它是我书架上翻阅频率最高的一本“字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