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38个启示--陈美龄自传香港三联书店陈美龄9789620441448

人生的38个启示--陈美龄自传香港三联书店陈美龄978962044144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回忆录
  • 人生哲学
  • 女性成长
  • 香港文学
  • 陈美龄
  • 三联书店
  • 励志
  • 个人经历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联合书店专卖店
出版社: 香港三联书店
ISBN:9789620441448
商品编码:18447553791

具体描述

作者: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陳美齡自傳
出版年: 2017-7
页数: 376
定价: HK$9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620441448

内容简介  · · · · · ·

「忘我為人,是通往快樂的捷徑。」

「沒有不可能的事,只是還沒有想到。」

「每一件自己可以做到的事,都是一種恩賜。」

「每一天都是生日,每一天都值得慶祝。」

陳美齡經歷了豐富多彩的人生,從結婚生子的喜樂、義工見聞的震撼,到確診乳癌的晴天霹靂,不同的人和事,在不同階段給了她不同的啟示,織成38個感動的瞬間,也織成一套她對生命和快樂的獨特看法,相信這些啟示對廣大的讀者亦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 · · · · ·

陳美齡(Agnes Chan)

歌手、隨筆家、教育學博士

1955年出生於香港,六兄妹中排行第四。1969年憑一曲Circle Game走紅港、台、東南亞;1972年憑藉《虞美人花》在日本作為歌手出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畢業。1985年首次回國表演,以《歸來的燕子》、《原野牧歌》大受注目。同年結婚,翌年生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留學期間的1989年當年,二兒子出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Ph.D)。1996年三兒子出生。之後,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香港浸會大學特別教授等,活躍於各個領域。

2015年,繼大兒子、二兒子之後,三兒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學錄取,一躍成為話題人物。隨著《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孩子送進了史丹福》的日文版及中文繁、簡體版出版,引起很大回響。未及一年,《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中英文版面世,代表她已成為眾人眼中的教育家。

目录  · · · · · ·

前言

1<小可憐的誕生>
2<四支大沙士>
3<Mrs. Tang的電力>
4<做義工,學做人>
5<處女作——旋轉的人生>
6<雅麗絲和熊貓>
7<雅麗絲熱潮>
8<我,已不存在了>
9<美美,醒來吧!>
10<暫時退出歌壇>
11<我不能沒有了爸爸>
12<心不在歌,意不在演>
13<尋找方向>
14<歸巢的燕子>
15<我的另一半>
16<在日的第二個黃金期>
17<回國歌手一號>
18<歸來的燕子.陳美齡北京音樂會>
19<為兒童、當大使>
20<中日婚姻>
21<建立家庭>
22<和平的誕生>
23<美齡論爭>
24<入讀史丹福博士學位>
25<不怨不懼,不勝不休>
26<媽媽博士>
27<拜拜殖民地。你好,一國兩制>
28<兒童被迫賣淫和兒童色情內容問題>
29<戰爭的大犧牲者永遠是兒童>
30<家庭傳統>
31<十五歲的留學生>
32<歌手 X 媽媽>
33<微笑的意義>
34<向乳癌挑戰>
35<Happy Birthday to me>
36<快樂的媽媽>
37<東日本大地震>
38<人生新階段>

後記
簡歷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一位旅人的人生沉思录》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时代之翼文化 ISBN: 978-7-5378-1922-0 字数: 约 1500 字 --- 内容提要: 这不是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份私密的、浸润着岁月风霜的个人手稿。本书汇集了作者在数十年人生旅途中,于不同境遇下对世界、对自我、对“存在”这一永恒命题的深度剖析与真诚记录。它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记录了主人公如何从青涩懵懂走向沉静内观的过程,其中穿插着对童年记忆的追溯、对理想主义幻灭的体验、在异乡求索的孤独与坚韧,以及最终对生命本质的某种了悟。全书不追求戏剧性的高潮迭起,而致力于捕捉那些微小却深刻的瞬间,展现一个人如何在不断的失去与获得中,重塑自己的精神疆域。 第一章:初识微光——旧日庭院里的影子戏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回一个被时间温柔覆盖的童年场景。作者详细描绘了她早年生活的一个小镇,那里有古老的石板路和总是弥漫着潮湿泥土气息的院落。她着墨于对家庭氛围的细腻观察,特别是祖辈言行中透露出的,那种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传统价值观的冲突与张力。 童年的“我”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对大人们的行为模式感到好奇又困惑。作者并未简单地将这段经历描绘成田园牧歌式的,而是着重于个体在原生环境中如何开始建构对“秩序”与“自由”的最初认知。她记录了一次因为无心之失而引发的漫长自我反思,这次经历如同一个微小的裂缝,预示着日后对内心世界的探寻。文字间流露出一种对纯真年代的缅怀,但这种缅怀是清醒的,带着对已逝时光的审视,而非盲目的怀旧。 第二章:迷失的指南针——都市丛林中的身份之问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离开了熟悉的港湾,进入了快速运转的现代都市。这一章节集中探讨了青年时期在面对多元文化与高速变迁时产生的身份焦虑。作者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如何试图在主流社会期待与内心真实渴望之间找到平衡点的挣扎。 她描述了在求学与初入职场阶段,为追求外在成功所付出的代价——精神上的空耗与情感上的疏离。书中有一段关于“无效社交”的深刻反思,作者将那些空洞的应酬比作在沙滩上堆砌城堡,看似宏伟,却随时可能被下一波浪潮吞没。她开始质疑“意义”的来源:是从外部的认可中获取,还是必须从内部深掘?这一部分的基调是探索性的、略带迷茫的,充满了对既定规则的质疑,也孕育着一种向内转折的渴望。 第三章:风中之烛——异乡客的漂泊与重建 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发生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远赴异乡,开始一段几乎从零开始的生活。这一章是全书篇幅最长、情感最浓烈的部分。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语言不通、文化隔阂带来的日常困境,以及面对病痛、经济压力时,那种孤立无援的体验。 漂泊的生活迫使“我”卸下一切虚饰,直面最真实的自己。作者笔下的异乡,既是残酷的考验场,也是自我净化的熔炉。她讲述了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例如,雨后的苔藓如何重新焕发生机),来获得对抗绝望的力量。重点在于,她如何从依赖外部结构转向构建内在的韧性。书中提及了一段关于“孤独的必要性”的论述,认为真正的自我,往往是在无人倾听时才得以清晰成形。她在这里展现了一种坚韧的、非浪漫化的生存哲学。 第四章:时间的手术刀——情感的接纳与放手 此章节深入探讨了人际关系中那些无法回避的课题:爱与失去。作者没有采用煽情的笔法,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医者视角,解剖了情感关系中的依赖模式、期望与失望的循环。 她回顾了生命中几段重要关系的起承转合,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侧重于理解“关系”本身作为一种动态存在的本质。其中,关于“告别”的思考尤其引人深思。作者认为,真正的放下并非遗忘,而是将痛苦的体验转化为一种理解的能量,接纳“不完美”才是圆满的开始。书中记录了一次与一位故友的通信往来,这段对话没有解决任何实质问题,却达成了某种精神上的和解。这部分展现了作者在情感上的成熟——从强求占有到尊重疏离。 第五章:内观之镜——抵达宁静的边缘 全书的后半部分,笔锋转向了对生命哲学与精神世界的沉潜。经历了外界的喧嚣与内心的挣扎后,“我”开始寻求一种更本质的安宁。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通过阅读古老的哲学文本、沉浸于艺术的无声世界中,来对抗时间的侵蚀感。 她描述了“慢下来”的艺术:如何重新品味一杯茶的温度,如何感知呼吸的韵律,如何将日常琐事提升到近乎冥想的层面。这里的“启示”不再是外部给予的教条,而是从身体内部自然涌现的体验。她探讨了“接受局限性”的智慧——人终有一死,万物终将消逝,正因如此,此刻的感受才显得弥足珍贵。 结语:未完待续的旅程 全书在一种平和而开放的状态下收束。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确切的答案或人生指南,而是邀请读者一同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未完成项”。她总结道,人生如同一幅尚未完成的素描,重要的不是最终的轮廓有多清晰,而是下笔时的每一次用心与克制。这本书献给所有在人海中寻找自己声音的旅人,提醒我们,最深刻的风景,往往藏在回望的路口。 --- 本书特色: 真诚去魅: 拒绝宏大叙事,聚焦于个体生命中的细微挣扎与内在觉醒。 哲思渗透: 文字中流淌着对存在、时间、记忆的沉静思考,但表达方式平易近人。 场景构建: 擅长通过对环境和日常细节的精准描摹,烘托人物的内心状态。 适合读者: 经历过人生重要转折,正在进行自我价值重估的成年人;对现代生活节奏感到疲惫,渴望精神回归的阅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装帧设计和排版上来看,这本书给人一种沉静且专业的印象,这似乎暗示了内容本身的高质量和严肃性。我个人对那些带有时代烙印的文字特别着迷。我很好奇,作为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她所感悟到的那些关于“人性”、“坚持”和“价值”的定义,与当代人是否有所不同?尤其是一些跨越了文化和地域界限的普适性真理,是如何在她的特定经历中被淬炼出来的?我希望能从中捕捉到那种跨越时代的共鸣,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某些基本的情感和追求依然是恒定的。这需要作者拥有极强的概括能力,能将个体经验提炼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思,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个人回忆录的层面。

评分

阅读体验上,我更欣赏那些叙事节奏富有张力的部分。如果全书都是平铺直叙的感慨,难免会让人感到疲倦。我期待作者在讲述某一个“启示”时,能够先铺陈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困境或转折点,让读者先被故事的张力所吸引,然后再引出那个最终点亮全局的领悟。这种“先抑后扬”的结构,能极大地增强启示的分量感。譬如,当谈及某次职业上的巨大挑战时,我想看到的不仅是结果,而是为了达成结果所做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牺牲、那些深夜的自我对话,以及最终找到那个“关键钥匙”的瞬间。如果这些故事都能被细腻地描摹出来,那么这38个启示,就不再是孤立的道理,而是串联起一个完整、立体的人生画卷。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籍摆在案头,光是书名就带着一种引人深思的重量感。《人生的38个启示》这个标题,初看或许觉得有些刻板的说教意味,但细细品味,却又透露出一种历经沉淀后的豁达与智慧。我总觉得,真正的“启示”并非是生硬的道理灌输,而是在生活的点滴纹理中,由作者亲手编织出的那些闪光片段。我尤其期待的,是那些关于选择与取舍的论述,毕竟人生不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抉择游戏吗?每一次转身,每一次坚持,背后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心酸。我希望能从中窥见一条清晰的脉络,不是教我如何规避所有错误,而是如何坦然面对那些无法避免的遗憾,将它们转化为前行的动力。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洞察,往往比任何宏大的理论都来得更具穿透力,让人在阅读时,能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之对照,产生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

评分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需要不断校对和修订的草稿,那么这本书大概就是作者交出的那份珍贵的“终稿校样”。我关注的焦点在于,这些“启示”是如何被“验证”的。一个观点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它必须在现实生活的反复捶打中证明其有效性。我希望看到的是对自我局限性的深刻认识,而不是盲目自信的宣言。例如,在谈论勇气时,作者是否也坦陈了自己曾经的怯懦和犹豫?在谈论成功时,她是否也提到了那些付出的代价,包括那些可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种自我批判和反思的深度,决定了一本书能带给读者的精神高度。我期待的是一本不回避矛盾、不粉饰太平的成长记录,因为它更真实,也更有力量去引导我们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那些未解之题。

评分

翻开这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非常真诚、近乎坦白的气息。它不像某些名人传记那样,将人生描绘得波澜壮阔、完美无瑕,而是将那些细微的、甚至有些狼狈的瞬间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这种真诚,是建立信任的第一步。我感受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指点,而是如同一个资深旅伴在分享他的地图和笔记——哪些路段崎岖难行,哪些风景值得驻足。那些关于“启示”的章节,想必正是这些旅途中的里程碑。它们或许触及了公众视野中不曾了解的私密领域,比如在遭遇巨大压力时如何调整呼吸,如何与内心的不安和解。这种深度挖掘个人经验的叙事方式,远比空泛的成功学口号来得有力,它提供的是一种可操作的、基于真实人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空中楼阁般的完美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