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著名报人成舍我从事新闻行业80年的坎坷经历,阐述了他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既是一部人物思想传记,也是一部史料性图书。
本书认为,成舍我之事业是中国近现代民间报业发展的缩影;他从“追梦”到“幻灭”的历程反映出中国近现代民间报人和民间报业生存与发展的步履维艰;他所提出的大众化报纸思想及小型报办报策略,可看作对梁启超以来不断发展的中国近现代新闻学的补充;而其逝世,更是标志着“五四”以来中国最后一位传统报人的逝去。
黄志辉(1976-),男,江西都昌人,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温州商学院,传播学专业负责人,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媒介史和全球互联网治理研究,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新闻春秋》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与其他同类研究著作相比,这本书最独特之处在于它对“知识分子精神困境”的剖析,简直是入骨三分。作者似乎有一种超乎常人的同理心,能够穿透时间的长河,去触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那种既想改造社会又深陷于自身无力的哲学困境。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如同剥洋葱一般,将问题的核心逐渐显露出来。它提出的观点并非惊世骇俗,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审慎结论,这使得它的说服力远超那些空泛的议论。每当我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作者的意图时,他总能抛出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不得不回过头去重新审视之前的论断。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引人入胜”,它没有给我们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把钥匙,引导我们去开启对历史、对自我定位更深层次的探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一提,它体现了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字体选择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长篇阅读的舒适度,又带有某种古典的韵味,与书的主题氛围非常契合。更重要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高质量的插图和手稿复印件,简直是锦上添花。它们不仅是视觉上的调剂,更是重要的佐证材料,让那些文字描述的场景瞬间有了实物依据。我甚至会停下来,对着某张模糊的照片细细端详,试图从那些旧影中捕捉到一丝时代的气息。这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使得整本书的质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藏品。对于追求阅读品质的读者来说,这种细致入微的用心,是决定购买与否的重要因素。
评分这本书,初捧在手,那种纸张特有的微涩和油墨的清香,便一下子将人拉回了那个时代。我原本是抱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的,想看看那些被历史尘封的往事,究竟能激起多大的波澜。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远不止是一部简单的史料汇编。作者的笔触如同最精密的显微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那些泛黄的信札、模糊的照片,到那些当时报纸上措辞微妙的社论,每一个碎片都被小心翼翼地拼接起来,构建出一个立体而又充满张力的世界。我仿佛能听见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激昂的辩论声,感受到他们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挣扎时的那种无力感。书中的叙事节奏处理得极其高明,时而如山洪暴发般紧凑激烈,聚焦于关键的冲突点;时而又像潺潺溪流般舒缓,让我们得以沉浸于人物的内心世界,体味他们深层的思考与彷徨。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让人在合卷之后,仍久久不能忘怀那些鲜活的灵魂。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传记体作品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会充斥着生硬的学术术语和枯燥的文献引用。但是,这本书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却做到了极高的可读性。作者显然没有将读者视为必须被灌输知识的“学生”,而是视我们为一同探索历史迷宫的伙伴。他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体微小的命运轨迹并置,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间具象化。比如,在描述某一重大政治事件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结论,而是通过引用几位不同立场人物在同一时期的日记片段,让读者自己去拼凑出事件的全貌和复杂性。这种“让读者自己去发现”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我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审视一段历史的侧面,那种被赋予主动权的阅读体验,实在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读完此书,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对于材料的掌控能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它不是那种单线条叙事,堆砌事实的流水账,而是一幅色彩斑斓、层次分明的油画。书中对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氛围的描摹尤其出色,那种“风雨欲来”前的敏感与躁动,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性格复杂性上的坦诚。他没有将笔下的人物塑造成完美的圣人,也没有一味地进行道德审判。相反,他展示了他们的优点、他们的局限、他们的妥协,乃至他们的错误,将这些“不完美”视为构成完整人性的重要部分。这种全景式的展现,让那些历史人物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会在深夜辗转反侧的鲜活个体。这种深度的洞察力,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有批判的锋芒,又饱含着深沉的理解与同情,读来令人深思良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