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以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以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少华,梁婧玉 著
图书标签:
  • 语篇分析
  • 隐喻学
  • 政治语言学
  • 当代美国政治
  • 布什
  • 奥巴马
  • 语料库语言学
  • 架构隐喻
  • 认知语言学
  • 演讲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2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84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语言学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以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例》突破了以往的语言研究范式,从政治语篇的核心问题——道德模式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比研究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架构隐喻模式,自上而下从社会和认知两个维度,从受众视角建构美国当代政治语篇,挖掘语篇背后的思维和认知机制,视角独特。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缺乏系统性、偏重于理论探讨等传统的政治语篇研究方法,凸显了架构理论在政治语篇分析中的动态性和可操作性。

(2)本研究使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分析隐喻的疏密度,有利于较完整地总结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系统和架构隐喻模式,使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弥补以往研究的缺陷。

(3)本研究还联系社会文化认知,从整体上构建当代美国政治语篇体系,既有解构,又有建构,系统性强。这对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以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例》突破了以往的语言研究范式,从政治语篇的核心问题--道德模式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比研究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架构隐喻模式,自上而下从社会和认知两个维度,从受众视角建构美国当代政治语篇,挖掘语篇背后的思维和认知机制,视角独特。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缺乏系统性、偏重于理论探讨等传统的政治语篇研究方法,凸显了架构理论在政治语篇分析中的动态性和可操作性。使用了语料库研究方法,该方法可以分析隐喻的疏密度,有利于较完整地总结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系统和架构隐喻模式,使研究成果具有系统性,弥补以往研究的缺陷。联系社会文化认知,从整体上构建当代美国政治语篇体系,既有解构,又有建构,系统性强。这对语言学、政治学、传播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学科的研究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汪少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学会理事、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师从George Lakoff 教授,目前研究兴趣主要有: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篇分析、词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内容/
1.3研究的重难点/
1.4全书结构/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引言/
2.2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2.3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5以往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2.6小结/

第三章理论基础/
3.1引言/
3.2架构理论/
3.3概念隐喻理论/
3.4美国的两党政治与架构隐喻特征/
3.5小结/

第四章研究方法/
4.1引言/
4.2研究的主要问题/
4.3语料的选择与提取/
4.4架构提取/
4.5隐喻识别/
4.6概念隐喻分布和隐喻疏密度分析/
4.7架构隐喻分析方法/
4.8小结/

第五章布什与奥巴马政治语篇的表层架构对比分析/
5.1引言/
5.2表层架构分析/
5.3表层架构对比分析/
5.4小结/

第六章布什与奥巴马政治语篇的深层架构对比分析/
6.1引言/
6.2深层架构对比分析/
6.3小结/

第七章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分析/
7.1引言/
7.2道德模式/
7.3道德伦理的隐喻性/
7.4美国道德伦理概念的隐喻学分析/
7.5严父慈亲模式的道德概念及其隐喻性/
7.6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
7.7小结/

第八章结语/
8.1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8.2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8.3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8.4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每当读到精彩的政治演讲,我们都会被其中的语言深深地打动。尤其是看到视频,现场观众更是激情澎湃,十分热烈。例如:今天,二月的星期二,在斯普林菲尔德的低声吟唱变成了来自东西南北四方八方的千百万人呼唤变革的大合唱。这一进程谁都不能视而不见,谁都无法阻止。这次的确不一样,因为这次美国总统竞选不同于以往的任何竞选。 (And today, on this Tuesday in February, in states north and south, east and west, what began as a whisper in Springfield has swelled to a chorus of millions calling for change. It’s a cours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a course that cannot be deterred. This time can be different, because this campaign for the presid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different.—Obama on Super Tuesday: “Our Time Has Come” February 6, 2008)这是奥巴马首次竞选期间的演讲片段。作为语言研究者,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观众?难道仅仅是语言?对此,奥巴马的另一段演讲做出了回答。别说语词无关紧要。“我有一个梦想”——难道仅仅是语词?“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即所有的人都生来平等”——难道仅仅是语词?“我们没有什么好害怕的,除了害怕本身”——难道仅仅是语词?难道仅仅是演讲?(Don’t tell me words don’t matter. “I have a dream”—just words?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瞖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just words? “We have nothing to fear but fear itself”—just words? just speeches? —Barack Obama, February 16, 2008)这段话揭示了政治演讲不仅仅涉及语言,而且关乎我们的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因为演讲者不只是去说服观众,而且是让观众认同你的价值观。正是这一点成为认知语言学与政治语言研究的交集。认知语言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对世界进行概念化的,政治语言也是表述自己的价值观的。正如Lakoff这里的Lakoff不是George Lakoff,而是指Robin Tolmach Lakoff。文章其余各处均指George Lakoff。曾指出:政治即是语言,同时语言也是政治(1990: 13)。近年来Lakoff在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和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架构”概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进一步完善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来解释政治语篇,并于1997年创立洛克里奇研究院(Rockridge Institute),其宗旨是重新审视美国的进步主义政治,分析政治语篇中的架构和隐喻,揭示架构方式在政策的接受中的重要性,唤醒民众的架构和隐喻意识,监控保守党对架构的操纵,从进步主义价值观的视角对公共辩论进行再架构(reframing),最终达到改变公共政策之目的。因此,本研究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去探究美国政治语篇的认知机制及其接受度高低的缘由。笔者以美国总统布什与奥巴马的演讲为语料库,对比其不同的架构隐喻模式及其社会架构功能,探讨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1.2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架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美国两党的道德模式为理论依据,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的表层架构与各种隐喻表达以及深层架构与概念隐喻,并探讨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着重探讨美国政治语篇中的表层架构、深层架构,研究不同语篇隐喻的疏密度和分布情况,总结出具有典型意义的概念隐喻;(2) 对美国政治领域的基本架构和概念隐喻进行批评性分析,分析其架构的不同特点和功能,揭示架构和概念隐喻背后的道德模式和价值观;(3) 将布什与奥巴马的政治演讲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其架构隐喻模式的异同和动因,并分析其演讲的接受度,归纳出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和一般规律。1.3研究的重难点为了完成以上研究任务,本研究将围绕以下两个重点和一个难点来展开。(1) 本研究的重点① 挖掘其理论基础。笔者将探讨认知科学中的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需要深入研究认知语言学,同时结合批评语言学和社会文化学理论;② 进行语料的收集和精加工。笔者将收集美国政治语篇的语料,并对其中的架构和隐喻进行识别、标注和加工处理。在归纳政治语篇架构隐喻系统的同时,对比同一政治概念的不同或截然相反的隐喻表达,探讨政治隐喻的复杂性、动因及社会架构功能。(2) 本研究的难点从认知视角在篇章层面上揭示美国政治语篇中的典型架构隐喻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所折射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使用目的和使用效果,并试图解析政治语篇的再架构功能,对我国的政策宣传和文化传播活动提供借鉴。1.4全书结构第一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重难点和每章要点。第二章主要综述国内外学者对政治语篇从修辞学、传播学、批评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方面所做的相关研究,并指出目前研究的特点和不足。第三章主要阐述本书的理论基础,在对认知科学、真实推理、躯体标记等相关概念做简要介绍,并厘清“架构”概念的演变和学术传承关系后,本章重点介绍Lakoff的架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美国两党的道德模式。第四章主要介绍本书的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即语料的选取与提取、架构提取、隐喻识别、概念隐喻分布和隐喻疏密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架构隐喻的分析方法。第五章主要对比分析布什与奥巴马政治语篇中的表层架构,涉及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七方面的演讲,旨在发现二者在隐喻性表层架构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方面使用的异同及其与两党道德模式的关系。第六章主要对比分析布什与奥巴马政治语篇中的深层架构,涉及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七方面的演讲,旨在探讨布什与奥巴马使用的架构在小政府与大政府的执政理念、严父慈亲的道德模式以及两位总统架构驾驭能力等方面的不同。第七章主要在阐释美国的道德伦理观,两大政党的道德模式和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归纳出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并以布什与奥巴马关于教育法案的演讲为例,详细分析重大议题的认知架构六大步骤,即从道德价值观,基本原则,议题蕴含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到表层架构与隐喻表达,推论和叙事角色。第八章为本书的主要发现,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研究的创新之处,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前言/序言

前言

对于政治语篇英文“discourse”一词主要指自然语言中各种形式的符号,它能够表示完整的语义,并且与语境以及社会诸多元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内有的学者译为“语篇”,有的学者译为“话语”,笔者使用“语篇”译法。(或话语),国外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学视角研究政治修辞格的运用和策略,从传播学视角研究政治语篇中的主要框架和语篇功能,从批评语言学视角研究政治语篇中语言和权力的关系,从功能语言学视角研究语篇的结构与功能和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政治语篇中的架构与概念隐喻等发展历程。国内研究经历了从修辞学视角研究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及其运用效果,从传播学视角研究中国政治传播中政治语篇的特征、困境和对策,从批评语言学视角综合运用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研究政治语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研究政治隐喻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和从历时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中国政治语篇中隐喻模式的特点、建构方式以及政治涵义等发展过程。可见,以往的研究经历了从语篇的形式与结构转向其功能与认知的过程,并呈现出多维视角和认知研究的两大趋势。但是,国内政治语篇研究大多侧重语篇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很少从受众的视角,从认知和社会两个维度来动态地研究政治语篇,也鲜有学者对政治语篇架构隐喻模式进行认知构建。纵观国内外研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Lakoff,近十年来他在美国社会学家Goffman和语言学家Fillmore提出的架构(frame英文“frame”一词曾译为“框架”,由于其既可以用做名词,又可用做动词,故译成“架构”。具体而言,“frame”,“framing”为“架构”,“reframe”,“reframing”为“再架构”。,曾译:框架)概念的基础上创立了架构理论(Framing Theory),完善了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并用其来引领和指导政治语篇研究。例如,Lakoff教授在课堂上让学生别想那只大象,学生们都无法做到,因为学生们必须通过想大象才能不去想大象。同样,政治语篇中如果运用了对方的语言或简单否定对方的语言,就会激活对方经常使用的架构,从而落入对方的陷阱。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整合了政治学和认知科学的最前沿理论,具有动态性和可操作性,更适合分析政治语篇。例如,针对医保问题,民主党人奥巴马支持延续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主张依靠政府力量,为公司和个人设定医疗保险指引,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而共和党人麦凯恩则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认为应该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用“government takeover”这一词语批评奥巴马的医保政策。“takeover”激活了掌管、控制架构,激活了政府独裁、民众失去自由等场景,唤起了消极的情感,民主党犹如掌握生杀大权的“死亡小组”,从而招致主张共和党“小政府”民众的强烈反对。因此,虽然医保法案事实上对大多数人有利,其总体支持率却不到50%。可见,受众不但关注事实,而且关注事实背后的架构。不同的事实有不同的架构方式,而不同的架构方式则导致受众不同的接受度。相比而言,共和党比较善于运用架构,赢得受众的支持。因此,笔者主要运用架构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以及语料库研究的方法去研究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的表层架构与各种隐喻表达以及深层架构与概念隐喻,并探讨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本研究围绕以下三个主要问题:(1) 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政治语篇中隐喻性表层架构和非隐喻性表层架构是否具有丰富性?二者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的演讲中,表层架构的使用情况有何异同?原因何在?(2) 布什与奥巴马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的演讲中,深层架构的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差异?原因何在?是否能够分别体现两党不同的道德观?(3) 布什与奥巴马演讲的政治语篇体现出何种架构隐喻模式?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笔者首先对国内外有关政治语篇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以往研究,尤其是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然后通过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提取所选语料中的表层架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并对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的语篇做对比分析,概括出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具体内容在第五、六、七章,主要结论如下:(1) 通过对布什与奥巴马总统演讲的表层架构分析,我们发现,布什与奥巴马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七个方面的非隐喻性表层架构共性较多,无明显差异。但在关于教育、就业、税收、医保、经济、外交和移民的演讲中的隐喻性架构各有特色。例如,在布什与奥巴马关于教育方面的演讲中,赛跑架构占主导地位,关于就业、税收、经济、外交和移民方面的演讲中,旅程架构均占主导地位,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表层架构的详细分布规律将在第五章阐述。(2) 通过对布什与奥巴马总统演讲的深层架构分析,发现其不同之处基本上体现了两党不同的道德模式。布什的演讲主要体现了共和党小政府的执政理念,严父模式中强调个人负责、个人成功、个人独立的道德观,强调权威以及绝对服从。而奥巴马的演讲主要体现了民主党大政府的执政理念,慈亲模式中强调共情、集体成功的道德观,强调共同发展或彼此理解。这些深层架构究竟如何体现两党的不同道德模式?这是第六章的主要内容。(3) 重大议题的隐喻认知架构均遵循道德价值观→基本原则→议题蕴含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表层架构与隐喻表达→推论→叙事角色六个步骤。任何一个议题首先应从道德价值观出发,而不是从语言出发,遵循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发掘议题蕴含的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然后找出对应的表层架构和隐喻表达。所有的表层架构和隐喻表达均符合深层架构和概念隐喻的推论,保持其中的叙事角色。第七章将以布什和奥巴马关于教育的演讲为例,详细阐述两党的架构隐喻模式及其运作规律。同时,书中将通过布什与奥巴马演讲中政治语篇的表层架构和深层架构的对比分析揭示架构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解释力,以及政客究竟是如何运用符合自身道德观的架构来构建自己的语篇,提升演讲的接受度,以实现其政治目的。本研究不同于以往纯粹拘泥于语言本身的研究,它涉及认知科学、神经科学、政治学、传播学等领域,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本研究将以大量的例证和理论分析深刻剖析政治语篇中架构和隐喻的魅力和说服力,为从认知的视角来研究政治语篇提供一些参考,也为我国的政治宣传、新闻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等社会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咨询。得人心者得天下,善用架构与隐喻者得人心!深入研究美国政治语篇的架构隐喻模式是读懂美国的关键!揭开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赖以生存的架构与隐喻之神秘面纱是真正理解美国政治话语之根本!
《语篇的隐匿之手:政治叙事的结构与解码》 一、 引言:洞察政治语言的深层逻辑 政治,从来不是冰冷的政策条陈的堆叠,而是生动鲜活的言语实践。在每一次竞选演讲、政策阐释、国会辩论中,政治家们并非仅仅在陈述事实,更是在构建一种理解世界的框架,一种价值判断的导向。这种构建,往往借助一种强大而微妙的语言工具——架构隐喻。它如同无形的结构,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听众的认知,引导着他们对政治议题的理解与立场。 本书《语篇的隐匿之手:政治叙事的结构与解码》正是致力于揭示这种“隐匿之手”的力量。我们不探讨具体的政治事件,不分析具体的政治人物的政策得失,而是将目光聚焦于语言本身,聚焦于政治语篇中那些最核心、最普遍、却又常常被忽略的隐喻结构。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洞察政治语言深层逻辑的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政治话语是如何通过精妙的隐喻设计,来影响我们的思想,左右我们的判断。 二、 架构隐喻:概念的重塑与认知的引导 架构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是认知语言学领域的一项核心发现,它认为我们通过将一个抽象的概念(目标域)理解为另一个更具体、更易于理解的概念(源域)来把握抽象概念。例如,“论战即战争”(ARGUMENT IS WAR)这一隐喻,使我们倾向于用“攻击”、“防御”、“溃败”、“获胜”等与战争相关的词汇来描述论证过程。这种隐喻并非仅仅是修辞技巧,而是深深植根于我们的认知结构,影响着我们如何思考和表达。 政治语篇是架构隐喻最活跃、最富于表现力的舞台之一。政治家们巧妙地运用架构隐喻,将复杂的社会议题、抽象的政治理念,转化为听众熟悉且易于接受的具象概念。这不仅使得政治信息更容易传播,更能有效地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塑造其政治态度。 本书将深入剖析政治语篇中常见的架构隐喻模式,例如: “国家即家庭” (THE NATION IS A FAMILY): 将国家比作一个大家庭,领导人则如同家长。这种隐喻强调团结、责任、关爱和血脉相连。它使得领导人的决策更容易被视为“为家庭好”,而反对者的声音则可能被描绘成“不孝”或“分裂”。 “政治即竞赛/运动” (POLITICS IS A RACE/GAME): 竞选活动被描绘成一场激烈的比赛,候选人是运动员,选民是观众或裁判。这强调竞争、输赢、策略和观众的参与。它使得政治过程更具观赏性,但也可能导致对复杂政策问题的过度简化,聚焦于“谁领先”而非“谁的政策更好”。 “社会即有机体” (SOCIETY IS AN ORGANISM): 将社会比作一个生命体,各个部分(如经济、医疗、教育)是器官。这种隐喻强调整体的健康、平衡与和谐。它使得对社会问题的干预被理解为“治疗疾病”,而改革则可能被视为“维持生命”。 “问题即敌人/障碍” (PROBLEMS ARE ENEMIES/OBSTACLES): 将贫困、犯罪、腐败等社会问题描绘成需要被征服的敌人,或需要被跨越的障碍。这种隐喻激发斗志,强调对抗与克服,但有时也可能导致忽视问题的复杂性,而采取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 “进步即向上移动” (PROGRESS IS UPWARD MOVEMENT): 将进步描绘成一条向上攀升的道路。这使得“发展”、“繁荣”、“提升”等概念与“高处”紧密联系。它鼓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但同时也可能忽略了前进过程中的代价与方向。 本书将通过对这些以及其他典型架构隐喻的细致分析,揭示它们如何作用于政治话语,构建特定的意义空间,并最终影响公众的政治认知。 三、 文本分析方法:从微观到宏观的解读 要揭示架构隐喻的运作机制,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必不可少。本书并非停留在概念的阐述,而是将通过实际的语篇分析来印证理论。我们将借鉴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一套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具体而言,本书的分析方法将包括: 语料选取与标注: 精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语篇样本,并对其进行细致的标注,识别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隐喻表达。 隐喻映射分析: 识别出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并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例如,在“论战即战争”的隐喻中,源域“战争”的哪些概念(如攻击、防御、战术)被映射到目标域“论战”中。 语篇功能考察: 分析特定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它是在构建领导者的形象?是在塑造某个议题的紧迫性?还是在构建特定的敌我关系? 跨语篇比较: 在对比不同语篇(例如,不同领导人、不同时期、不同议题的语篇)时,考察隐喻模式的异同,以及这些异同所反映的认知与情感差异。 本书的分析将注重细节,但绝不拘泥于细节。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词汇的选择,更是词汇在特定语境下所承载的深层意义,以及这些意义如何通过隐喻的串联,形成连贯的政治叙事。 四、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语篇的隐匿之手:政治叙事的结构与解码》旨在实现以下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深化对政治语篇的认知: 本书将为学术界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分析工具,以更深入地理解政治语言的本质。通过揭示架构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核心作用,我们可以突破对政治言论的表面解读,触及更深层的认知与情感驱动。 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需要具备识别和批判性解读政治信息的能力。本书将为普通读者提供一种“解码”政治话语的视角,帮助他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政治宣传的技巧,从而做出更独立、更理性的判断。 反思政治沟通的策略: 对于政治传播者、政策制定者而言,本书的分析可以为他们提供反思自身沟通策略的借鉴。理解隐喻的强大力量,有助于更有效地构建与公众的沟通,同时也能警惕过度依赖或滥用隐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石: 尽管本书侧重于特定语境下的分析,但其提出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角,也为未来开展跨文化、跨语言的政治语篇隐喻研究奠定了基础。 五、 结语 政治语言并非透明的媒介,而是充满着隐喻的建构。这些建构,如同精密的齿轮,驱动着我们的认知,塑造着我们的价值,最终影响着我们的选择。 《语篇的隐匿之手:政治叙事的结构与解码》期望成为一把钥匙,开启您洞察政治语言深层奥秘的大门。通过本书,您将不再仅仅是政治话语的被动接受者,而将成为一个能够主动辨析、深度理解的批判性思考者。我们相信,每一次对政治语篇中隐喻模式的深刻理解,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认知边界的拓展,一次对我们参与公共生活能力的提升。 本书不是一本教您如何“说”政治的指南,而是一本帮助您“听懂”政治的解读。它邀您一同走进政治语篇的语言迷宫,去发现那些隐匿其中的结构,去理解那些无形的力量,去掌握那双“解读”政治的慧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布什与奥巴马——本身就极具历史和政治张力。这不仅仅是两位总统的比较,更代表了美国在“九一一”前后,从保守强硬到渐进务实(或至少是表象如此)的意识形态转向的缩影。因此,我对书中如何处理这种时代背景下的语境差异尤为关注。架构隐喻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处的文化和历史土壤。一个强大的隐喻,比如将“国家安全”比作“堡垒”或“家园”,在特定历史时刻会获得巨大的情感共鸣。我期待作者能够超越简单的词频统计,深入挖掘这些核心隐喻在不同政治危机和选举周期中是如何被激活、被重新定义,甚至是被削弱的。如果书中能展现出,奥巴马团队如何巧妙地继承或颠覆了布什时代建立的隐喻结构,以实现政治目的,那将是对当代政治策略的深刻剖析。这要求作者不仅是语言学家,更是一位敏锐的政治史学家。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政治传播的观察者,我对于这类基于实证的文本分析抱有极高的期望,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丝审慎的期待。语言分析的魅力在于其细致入微的洞察力,然而,学术性的深度往往容易导致一定的可读性下降。我真切希望作者在构建其分析模型时,没有过度沉溺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能够找到一种优雅的平衡——即在保持方法论的严密性的同时,也能让非语言学专业的读者清晰地理解其推导过程和核心结论。尤其是在处理“架构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这种复杂的理论工具时,如何避免将语料库中的语言现象机械地套入预设的框架,而是真正让数据驱动理论的阐释,是检验本书成色的一大标准。如果能够通过具体的、令人拍案叫绝的例子来生动地展示“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映射关系,让读者恍然大悟“原来我们一直这样思考政治问题”,那这本书就成功了一半。我期待看到它在学术严谨性和公共知识传播性之间架设的桥梁是否稳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对语言学和政治学交叉领域的深度探索,读起来让人立刻感受到其学术的严谨性。对于一个对当代美国政治话语结构深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蓝图。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语料库中精准筛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政治文本,并运用一套成熟的认知语言学框架来解析其背后的隐喻系统。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即从宏观的政治语篇出发,逐步深入到微观的词汇和句法层面,以揭示隐藏在语言表层之下的思维定式和意识形态建构,是学术研究的精髓所在。如果书中能将布什时代的“战争”叙事与奥巴马时代的“变革”或“希望”叙事通过架构隐喻这一工具进行清晰的对比和反差呈现,那么其价值将不仅仅停留在描述层面,更能上升到对政治修辞学演变规律的总结高度。我希望看到丰富的图表和数据支持,用无可辩驳的实证来支撑那些关于“政治人物如何用隐喻塑造民众认知”的论断。

评分

从编辑和装帧的角度看,一本关于语料库分析的书籍,其清晰度和逻辑连贯性至关重要。我对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好奇。它大概率会遵循一个严谨的学术论文结构:引言(界定问题与理论基础)、方法论(语料选择与分析工具)、主体分析(分议题或分时间段的隐喻解读)、结论与讨论。我非常看重其“方法论”章节的详尽程度。在计算语言学日益强大的今天,读者需要知道作者使用的语料库规模、清洗标准以及统计工具的可靠性。如果这些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后续的隐喻解读无论多么精彩,都可能沦为美丽的“文学评论”而非严谨的“科学分析”。我希望看到作者能提供足够的透明度,使用户能够对研究的外部效度进行初步判断。这种对研究过程本身的尊重,是衡量一本优秀学术专著的重要标尺。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影响,我认为超越了纯粹的学术圈子,它能够为媒体评论人和政策分析师提供一套全新的批判性阅读工具。很多时候,政治语言的迷惑性就在于其“自然性”——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跑赢通胀”、“击败敌人”、“重建桥梁”这些表达的内在逻辑。这本书的价值,正在于它强迫我们慢下来,拆解这些看似日常的表达,审视其背后的政治意图和权力分配。如果作者的分析能够有效地“去魅”这些被神圣化的政治修辞,让读者意识到自己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些结构性隐喻所引导和限制的,那么这本书就完成了从知识生产到社会批判的重要飞跃。我希望它不仅能成为图书馆里一本被引用的专著,更能成为一些有识之士在解读下一任总统演讲时,手中常备的“解码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