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与解释:斯威夫特与启蒙(辑刊47期)

经典与解释:斯威夫特与启蒙(辑刊47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娄林,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编
图书标签:
  • 斯威夫特
  • 启蒙运动
  • 文学批评
  • 文化史
  • 18世纪文学
  • 思想史
  • 英国文学
  • 经典文学
  • 文本解读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14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767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4
字数:2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斯威夫特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的基督教欧洲。“古今之争”不仅堪称是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三足鼎立的文化思想史事件,甚至堪称西方近代史上更具标志性的文化事件。或者可以说,古今之争即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内在本质。而斯威夫特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的所有写作可以说都脱不开古今之争这一本质。《格列佛游记》可以与柏拉图的《王制》对举,亦呼应莫尔的《乌托邦》,隐含着对政制的思索。《木桶的故事》以寓言的方式呈现了英国当时的宗教革新问题。《书籍之战》则是他接替坦普尔参与“古今之争”的论战而写。
  《经典与解释:斯威夫特与启蒙(辑刊47期)》是“经典与解释辑刊”2017年总47期,以“斯威夫特与启蒙”为论题,所选择的几篇主题文章分别关注斯威夫特的几部作品,揭示其作品中所蕴含的对启蒙、理性、宗教、政治等的反思。其他常设栏目所收文章也各有亮点。

目录

论题 斯威夫特与启蒙
理性与共同体:斯威夫特对慧驷国的批评
斯威夫特与斯巴达:《格列佛游记》中的乡愁
斯威夫特与柏拉图的政治哲学
兴起与衰亡:《格列佛游记》与乌托邦的失败
启蒙之前的理性与启示:沃格林的分析与斯威夫特的例证

古典作品研究
隐秘的颂词:尼采读卢梭

思想史发微
章太炎学说对清末民初蜀学界的影响

古文今刊
直注道德经

旧文新刊
然疑待徵錄·詩說十三則
1933/1934年校长任职:事实与思想

评论
评布利茨《古典共和的末路:莎士比亚的<尤里乌斯·凯撒>》

精彩书摘

  《经典与解释:斯威夫特与启蒙(辑刊47期)》:
  格列佛在第六章详尽阐释英国极好的法律与习俗之后,巨人国国王“对每件事情都提出了许多疑点、问题和不同意见”(《作品集》卷十一,页129),最终,国王总结说,尽管英国的体制最初可能还“过得去”,但最初的优点现在已经遭到“毁灭”,或者“全被腐败政治所玷污、抹杀了”(页132)。这里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制度应然的以及所宣传的状况与其现实之间出现了如此明显的差异?格列佛从未提出这个问题,因为他只有在难以向国王掩藏这点时才意识到英国的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在小人国,巨人般的格列佛在解释小人国的原则与实践之间的差异时,认为这是由“人类的堕落天性”造成,他对小人国居民推理过程的描述,还暗示了一种更为全面的解释。在巨人国,格列佛的语言一度让人回想起他之前提到的堕落天性,巨人国国王则解释了英国的原则与实践之间出现的偏差,结论是,英国人是“大自然让它们在地面上爬行的最可憎的害虫中最有害的一类”(页132)。
  这段叙述中关于《圣经》创世描述的重要暗示,意味着一种更加全面的解释。格列佛与国王的谈话发生在七次数小时的召见之中,很可能是发生在连续的七天当中,就此来看,对应了《创世记》中创世所用的七天;此外,格列佛的叙述已经为关于《创世记》的暗示做好了铺垫,他两次告诉我们,巨人国有安息日(同上,页98、106)。前五次谈话,格列佛描述了看似完美无瑕的英国体制。第六天则对应亚当与夏娃被造的那天,国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①第七天对应于上帝歇了工作并且发现被造的世界“非常美好”的那天,这一天巨人国国王总结格列佛之前讲过的所有内容,评论了英国人将他们高贵的制度以及他们自己搞成了什么样子。他将格列佛擎在手中,轻轻抚摸他,和蔼地指出,由于旅行的缘故,格列佛“也许至今为止尚未沾染上自己国家的许多罪恶”,但是,随后对英国人的评价,总体来说即“大自然让它们在地面上爬行的最可憎的害虫中最有害的一类”。①接下来一章的四段话中暗示了关键性的事件——诱惑与堕落,而谈话的当口,格列佛建议依靠火药来建立绝对的权力,但国王厌恶地加以拒斥,他“惊异于像我这样一个卑微无能的昆虫(借用他的说法)竟能有如此不人道的想法”,并且断言“这些毁灭性机器”的“发明者一定是魔鬼之流,人类公敌”(《作品集》卷十一,页135)。这些对《圣经》中创世与堕落描述的暗示缓和了国王严厉的评判。人类确实是有害的,但他们并非一直如此。他们在被造时是好的,后来犯了罪。他们不只是获得大自然的允许而爬行在地球表面,相反,他们获得了上帝的恩准,上帝也给他们提供了拯救或者更新的方法——我们在第三卷会看到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
《启蒙的回响:理性、道德与社会变革》 导论 启蒙运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以理性为火炬,照亮了人类的认知边界,开启了现代社会的曙光。它不仅是对传统权威的挑战,更是对人类自身潜能的重新发现。在这场思想的洪流中,涌现出无数闪耀的思想家,他们的智慧之光穿越时空,至今仍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世界。本书《启蒙的回响:理性、道德与社会变革》旨在深入探讨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剖析其对哲学、政治、伦理及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并考察其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与传承。我们将拂去历史的尘埃,重温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时代的思想火花,理解启蒙精神如何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石。 第一章:理性的觉醒与知识的边界 启蒙运动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对理性的尊崇。理性被视为人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根本工具,取代了神学和传统权威的教条。本章将追溯理性主义的哲学根源,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对“公共理性”的强调,探讨理性如何成为启蒙思想家们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基石。我们将分析科学革命的催化作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展示了宇宙的秩序与可预测性,从而鼓舞了人们运用理性去探索自然和社会规律的信心。 这一章还将审视启蒙思想家如何挑战旧有的知识权威,如教会和君主制的思想垄断。百科全书的编纂,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它致力于汇集和传播世俗知识,打破信息的壁垒。我们将探讨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工作,他们如何通过文字的力量,普及科学知识,启迪民智,批判迷信和不合理的社会习俗。同时,我们也会思考理性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启蒙思想家们如何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修正对理性的理解,为后世的认识论发展留下宝贵的遗产。 第二章:道德的重建与人性的光辉 启蒙运动不仅关乎智识的解放,更深刻地触及了道德和伦理的重建。在旧有的神圣契约和等级制度瓦解之后,如何确立新的道德准则,成为摆在思想家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章将聚焦于启蒙时期关于人性和道德的讨论,审视不同思想家对此的看法。 我们将深入探讨卢梭关于“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论断,以及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理论,如何为理解人性的本善与社会制度的必要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洛克对天赋人权的倡导,特别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为现代人权观念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政治制度的设计,以及为何这些权利被视为不可剥夺,我们将进行详细的剖析。 此外,本章还将关注启蒙思想家如何将道德的根基从宗教信仰转向人类的普世情感和理性判断。休谟对情感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亚当·斯密对“同情心”作为道德基础的论述,都为理解道德的世俗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我们将探讨启蒙思想家如何试图建立一种普遍适用的道德体系,以促进个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和社会整体的进步。 第三章:政治的革命与自由的曙光 启蒙运动对政治思想的冲击尤为剧烈,直接催生了多场影响世界的革命。对政治权力来源、合法性以及公民权利的重新思考,是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本章将深入剖析启蒙时期政治思想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思想驱动力。 孟德斯鸠对权力分立学说的阐述,为现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将分析他如何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经验,论证分权制衡对于防止暴政、保障自由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将考察洛克和卢梭关于社会契约的不同理解,以及他们如何将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的同意之上。卢梭的“公意”理论,更是对民主政治的早期探索,尽管其解释和实践充满争议,但其对人民主权的强调,无疑是革命性的。 本书还将详细阐述启蒙思想如何直接转化为政治行动。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这两场标志性的历史事件,都深深烙印着启蒙的印记。我们将分析《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理解其中蕴含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理念,以及它们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我们还将探讨启蒙思想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和本土化实践。 第四章:社会的重塑与文明的进步 启蒙运动不仅仅是思想家的理论构建,更是对社会结构和文明形态的深刻反思与重塑。它挑战了传统的等级制度,倡导了一种更为开放和进步的社会模式。本章将关注启蒙运动如何影响了教育、经济、法律等社会领域,并推动了文明的整体进步。 我们将考察启蒙思想家对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传播理性、启迪民智的关键。卢梭的《爱弥儿》所提出的自然教育观,以及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对后世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的普及化和世俗化,正是启蒙精神在社会层面的重要体现。 在经济领域,亚当·斯密《国富论》的问世,标志着现代经济学思想的开端。我们将分析其自由市场理论、劳动分工以及“看不见的手”等核心概念,探讨它们如何挑战重商主义,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并对后世经济政策产生持久影响。 此外,本章还将审视启蒙思想对法律体系的改造。法治精神的兴起,对证据和程序的重视,以及对酷刑和不公判决的批判,都体现了启蒙运动对建立更公正、更人道的社会秩序的追求。我们将探讨贝卡里亚等人的贡献,他们如何倡导改革刑罚制度,强调罪刑法定和预防犯罪。 第五章:启蒙的回响与当代挑战 启蒙运动并非历史的终结,而是现代性的开端。其核心理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解读。本章将探讨启蒙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演变。 我们将分析启蒙思想如何影响了现代民主制度、人权保障以及法治国家的构建。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依然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启蒙之后出现的反思和批判。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对启蒙的理性主义和普世价值提出了质疑。 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些批判性的声音,以及它们如何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启蒙的遗产。例如,启蒙理性在实践中是否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征服,以及其普世价值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适用性。我们将分析启蒙思想家对多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的早期思考,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的多样性提供启示。 最后,我们将思考如何在当下复杂的世界中,继承和发扬启蒙精神的积极方面,同时警惕其潜在的局限。在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何运用理性去辨别真伪,如何坚守道德底线,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公正和可持续的社会,是每一个现代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书希望通过对启蒙运动的深入回顾,为理解这些当代挑战提供深刻的洞见。 结语 《启蒙的回响:理性、道德与社会变革》是一次对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时代的致敬。通过对启蒙运动核心理念的细致梳理和深入剖析,本书旨在揭示这场思想革命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以及其精神遗产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相信,重温启蒙的智慧,理解其复杂性,对于我们在当下时代的变革与挑战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集刊,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思想的迷宫,但幸运的是,每一条路径都铺设了清晰的逻辑砖石,指引着我们穿梭于晦涩的理论与鲜活的文本之间。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其中几位作者在处理跨学科议题时所展现出的游刃有余的技巧。他们巧妙地将哲学思辨引入到对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中,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干瘪的纯粹形式分析立刻丰满了起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关于“空间叙事学”的论述,它不仅仅局限于描述场景的布局,而是将物理空间视为社会权力结构和心理状态的物质化体现。这种超越传统文学批评范畴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叙事深层含义的可能性。读完之后,我立刻回过头去重读了几部经典小说,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是任何单一学科的理论都难以给予的,它提供了理解世界的全新透镜。

评分

这批文章的整体基调,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感,但绝非盲从。它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的“高强度对话”。那些对古典文学的梳理,并非仅仅是引经据典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对“何为永恒”的追问。有几篇对文艺复兴时期散文的研究,尤其精妙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性与信仰之间摇摆不定的那种内在张力。作者们并未试图用现代的视角去“修正”古人的思想缺陷,而是以一种近乎“同情式理解”的态度,去重构他们面临的困境与选择。这种对历史情境的忠实还原,使得那些陈旧的文本重新焕发出强烈的现实感。对于那些渴望真正深入理解西方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因为它教会的不是“答案”,而是“提问的方式”。

评分

这部文集汇集了众多精辟的见解,深入探讨了文学经典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命力与解读的复杂性。其中一篇关于文本权威性的讨论,尤其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经典视为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知识生产场域中进行考察。他们通过对某些被奉为圭臬的文本进行细致的、甚至可以说是“解构式”的审视,揭示了阐释者自身立场和时代语境对意义构建的巨大影响。例如,在比较了十九世纪和二十一世纪对同一部史诗的不同译本时,那种语词选择上的微妙差异如何映射出社会价值取向的巨大分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种方法论上的审慎和对“真理”的谦逊态度,使得整部作品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扎实的、带着批判精神的学问。我个人认为,这种对文本的“持之以恒的追问”,才是真正的学术良知所在。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部文集在语言运用上的多样性,几乎让人怀疑这是出自一个庞大学术集体的成果。有的论述行文如流水,逻辑缜密,充满严谨的学术术语,让人感受到知识的厚重;而另一些段落则充满了散文诗般的韵律感,尤其是在描述审美体验时,文字本身就具有了一种艺术感染力。这种风格的鲜明对比,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张力。例如,其中一篇关于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中“无限”主题的探讨,几乎是用一种近乎迷狂的笔调来书写,成功地模拟了文本所描绘的激情状态。这表明,好的学术写作绝不意味着枯燥乏味,它完全可以同时承载高深的理论洞察和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对表达方式的丰富性追求,使得它超越了一般学院派刊物的刻板印象。

评分

更让我感到兴奋的是,这批研究者对于方法论的自我反思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他们并不回避自身的局限性,甚至将批评理论本身的“盲点”作为讨论的对象。这在当下许多急于给出定论的学术风气中,显得尤为珍贵。其中一篇批判性地考察了某个主流批评流派在处理性别议题时的内在偏见,指出其理论工具在面对某些特定文本时是如何失效的。这种“向内看”的勇气,要求作者不仅要精通外部文本,更要对自身的学术立场保持警惕。这种高度的自觉性,为未来更公平、更全面的文学解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它让我意识到,每一次阅读和阐释,都是一次全新的、带有自我修正机制的探索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