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文章包括以拉铁摩尔的生平经历为纵线的阶段性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上半叶其在中国的边疆考察和其著作在中国的传播。更为重要而集中的讨论则在于跨越历史学、民族学、地理学等学科的边疆理论、区域史、比较史、中国学等方面。
本书由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拉铁摩尔的代表性研究论文汇集而成,作者涵盖唐晓峰、姚大力、罗威廉等国内外、老中青三代学者,内容涉及社会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等领域。
欧文·拉铁摩尔(OwenLattimore,1900-1989)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研究学家、蒙古学家与汉学家,曾长期生活在中国,多次踏访中国的北部边疆,抗战时期,还曾到访延安,受到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接见。其名著《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在中国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的国内国际形势,在拉铁摩尔的个人经历与学术成就上得到了充分地体现,本书对于深入研究拉铁摩尔及其边疆理论、内亚史研究视角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教授,专业历史地理学,译有《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姚大力,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蒙元史、边疆史,代表作有《北方民族史十论》、《蒙元制度与政治文化》。
罗威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当代美国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东亚史、城市社会史,著有《汉口:一个城市的商业和社会》、《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中国最后的帝国》等。
拉铁摩尔不是“胡人”也不是“汉人”,没有站在某一边(特别是南边)而排斥另一边的天然立场,而具备旁观者的角度。另外,他对地域的分割不以国家而论,他的注意力亦不是重在“文明”不在“荒远”,而能放大视野,超yue政治与民族,将两边合观为一个“亚洲大陆”。在对亚洲大陆作如此宏观俯视,究其整体发展时,拉铁摩尔发现“对汉族是边缘的长城,对整个的亚洲内陆却是一个中心”。
——唐晓峰
长城边疆在拉铁摩尔的眼睛里,拥有主动参与中国历史的能力,而且事实上它就是中国历史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拉铁摩尔解读中国史的内亚视角,是对在他之前仅以汉族和汉文化作为中心视角去考察和论述中国历史变迁的旧有传统的一种重要修正和补充,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是要以此取代和颠覆从汉族和汉文化出发的分析视角。经拉铁摩尔阐发而得以显现的刻印在中国历史中的内亚特性,如今才刚刚开始受到国人的关注,开始重新对它进行认识和解读。
——姚大力
编辑缘起
辑一 文化共生中的拉铁摩尔
唐晓峰 长城内外是故乡
姚大力 拉铁摩尔的“内亚视角”
罗威廉 欧文·拉铁摩尔、亚洲与比较史学
程 龙 鲍培与拉铁摩尔:学术内外的纠葛
袁 剑 20世纪上半叶的内亚研究与地缘政治:以民国时期国内对拉铁摩尔及其学说的介绍与评价为例
辑二 拉铁摩尔的边疆范式
黄达远 边疆、民族与国家:对拉铁摩尔“中国边疆观”的思考
张世明 拉铁摩尔及其相互边疆理论
宋培军 拉铁摩尔“双边疆”范式的内涵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
辑三 拉铁摩尔的边地实践
黄达远 在古道上发现历史:拉铁摩尔的新疆史观述评
许建英 拉铁摩尔对中国新疆的考察与研究
袁 剑 拉铁摩尔与施坚雅:边疆研究内亚范式与西南传统中的歧异和互通
附录 拉铁摩尔的生平及著述
袁 剑 拉铁摩尔:拓荒者与思想者
袁 剑 拉铁摩尔主要著述目录
后 记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思想上的锋芒是极其锐利的,它敢于挑战一些既定的历史结论,特别是关于“国家能力”的构建与瓦解。作者对“行政真空”地带的关注,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近代国家形态的理解。在我看来,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地方教育和舆论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将文化与政治完全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展示了书院、义学等教育机构如何逐渐成为地方精英进行社会动员和文化改造的平台。这种对“软权力”运作机制的揭示,比单纯分析军事改革要深刻得多。每当读到地方精英如何通过修订族谱、编撰地方志来重塑历史叙事,从而为自己的当代政治行动寻找合法性基础时,我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原来,历史的解释权本身就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资源。这种将文化史、制度史与权力史融为一炉的写作技巧,使得全书的视野极其开阔,绝非一般学术著作所能比拟。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中国近代化”的全新视角,即从“自下而上”的视角去审视体制的韧性与变迁。它成功地将原本被视为“边缘”或“次要”的地方治理细节,提升到了理解整个王朝命运的核心层面。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克制与审慎,他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对比和逻辑推演,构建起一个充满张力、不断自我调适的社会图景。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在面对巨大内忧外患时,其社会内部的“缓冲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读完后,你不再会将晚清的衰亡简单归咎于某几个昏庸的皇帝或某个失败的改革,而是会看到一个庞大、复杂、充满内在矛盾的社会系统是如何在适应与僵化之间艰难徘徊的。这本书的格局很大,视野极远,是研究中国社会变迁不可绕过的一部力作。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尤其是它对清代中后期地方治理模式的细致剖析。作者仿佛是一位手持放大镜的历史学家,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复杂而充满张力的社会结构之中。我特别欣赏他对“士绅”与“地方精英”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上下级隶属,而是在权力真空地带,通过人际网络、宗族势力以及对地方资源的掌控能力,形成了一种既合作又制衡的微妙平衡。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引用,比如某县的赈灾过程,展现了地方官僚如何利用这种“半正式”的权力网络来维持社会稳定,也揭示了这种模式在面对大规模危机时的脆弱性。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如何阐释这种地方权力结构如何反过来形塑了中央政府的政策推行——很多“圣旨”到了地方,都因为这些看不见的“中间人”而发生了变异或折扣。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只关注朝廷决策的传统历史观,让我认识到,理解清朝的稳固,必须深入到乡土的肌理之中去寻找答案。那种对具体田野调查资料的扎实运用,让整本书的论证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厚重感。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多次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精妙之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小品文,而是需要你带着问题意识去细细品味的硬核研究。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地方权力网络”的社会学模型构建特别感兴趣。作者援引了大量的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但又巧妙地将其融入到传统的史学研究框架中,避免了空泛的理论说教。书中对不同地域之间治理模式差异的对比分析,尤其具有启发性。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北边疆地区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反应机制有显著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不同的精英-民众关系基础。这种地域性的细致辨析,避免了将“清代中国”脸谱化处理的倾向。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拆解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每当你以为找到了关键齿轮时,作者又会告诉你,其实真正驱动它的,是隐藏在背后的看不见的张力线索。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非常到位,读起来有一种层层递进的史诗感,尽管它讨论的很多是微观的制度变迁,但读完后,你对整个晚清政治生态的宏观图景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处理“冲突”与“适应”这一对核心概念时的辩证手法。很多历史著作倾向于将晚清描绘成一个不断衰败、被动应对的线性过程,但这本书展示的却是无数地方精英在系统性压力下的“能动性”。他们不是墨守成ませんので,而是灵活地调整策略,比如在厘金制度的设立中,地方如何利用新税源来巩固自身在地方财政上的发言权,这简直就是一部绝妙的权力再分配教科书。行文之中,那种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使得即便是对清代财政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生动的描述所吸引。那种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行于清朝复杂的官僚迷宫,每走一步都能发现新的结构性张力。
评分很喜欢 希望京东多搞一些图书 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讲拉铁摩尔不可错过的好书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都是正品,物流快,推荐购买る
评分十分好,物美价廉,值得购买。
评分这本书老早想看了,阅读经典,回味无穷
评分拉氏对中国研究的影响,有正面有负面,该好好梳理
评分看看学界对半个世纪前的拉铁摩尔的理论的新阐释
评分值得珍藏的好书
评分久闻大名,今日到手,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