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女书规范字书法字帖》
有一种字,周有光先生称之为“深山里的野玫瑰”。季羡林评之为“用敢竭诚推荐”。 这便是女书。这野玫瑰带着南岭的清芬和潇水的温情,仆仆而来,愿君采撷,接受这份爱与美的馈赠。
女书是神奇的,它是目前世界仅有的一种女性文字,完全由女性创作并使用,代表着别样的文化生态。
女书又是日常的。它曾是江永女人日常书写的文字,咏唱的歌谣,母女之情、姐妹之谊在此间蔓延,如花儿一般悄然绽放。
但女书同样是需要传承的。那么,何为依据?何谓标准?女书那样清纯,那样乡情。不是谁随意规定的,自封的。
国际编码是女书规范化的必经之路。女书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赵丽明30年倾力写就,力求通过以女书的逝者遗文22万字为素材穷尽性统计女书文字,再现女书文化传奇。
写着写着,你也成了女书书法家!
内容简介
《女书规范字书法字帖》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要写女书,女书的飘逸、清新、秀美、奇特,特别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女书成为一种时尚独特的文化工具。
那么何为依据?何谓标准?女书那样清纯,那样乡情。不是谁随意规定的,自封的。她属于女书的主人,属于这片土地。不是现代男人从外面随便找来“初学者”就可胡乱写出什么“通”来的,摇身一变就成了“标准”。在国际编码中,必须坚持以撰写女书的逝者遗文22万字穷尽性统计为唯yi标准,即以先人的女书为标准。在当地政府主持下,全体女书传人集体讨论,逐字认可。2015年国际编码日本松江会议上,排除干扰,全体专家全力支持,得以*后通过。
国际编码实际上是一次国际性规范工作。这本小册子是科学与美的结晶!
作者简介
《女书规范字书法字帖》:
赵丽明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师从张舜徽、陆宗达,1988年1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任教清华大学。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语言学史、汉语史、文字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包括方言学、社会语言学)、妇女学等。并课外指导学生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即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自2002年以来连续获清华大学挑战杯特等奖、校院金奖、一二等奖。主持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的抢救、整理与研究”、“清华大学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化研究中心”。兼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女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等。已出版著作20余部(包括合作),主要有:《中国女书合集》(5卷本)、《女书用字比较》、《女书与女书文化》、《古代汉语研读》(理工)、《汉字应用与传播》、《中越文化交流与汉字传播》、《中国西南濒危文字图录》、《神奇的刺青——西双版纳文身调查》等。主要论文80余篇,主要有:《字位理论探讨—从女书国际编码谈起》、《女书基本字与字源考》、《从出土邯郸合文现象谈起——兼谈文字体制与文字制度》、《从汉字传播看六书层次》、《段学述要》、《清儒说文古音研究》、《〈小学考〉的编撰及其学术史价值》、《坡芽歌书是文字吗》、《<康熙字典>对海外的影响——中外文化交通》、《马礼逊与传教士语言学》、《中国西南濒危文字抢救报告》等。
徐焰女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任北京学园文化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出生于书香门第,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尤其被中国女书的柳叶体书法所感动,并希望经过国际编码规范化(396个基本字)的女书得以正确传承,用女书文化核心的精神价值:“阳光、柔美、创造、智慧”感动和影响全世界的女性。
目录
大家是这样评价女书
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专家推荐语
001
女书规范字书法字帖说明
005
女书是什么
女书中英文简介
011
女书字怎么查
女书规范字书法字帖笔画检索表
021
女书字英文怎么查
女书规范字书法字帖英文检索表
041
女书规范字书法字帖
051
女书如何实现了国际规范化
中国女书基本字与字源考
119
女书实现了国际编码
女书国际编码提案
149
女书还有人写吗
女书传人作品欣赏
153
书后的话
后记
199
请在空白页书写你的女书作品,你也成了书者……
203
前言/序言
一见钟情——写在前面的话
女书是奇葩!是一朵文化奇葩,一朵文明奇葩。
她不浓郁、不张扬、不强势, 只是淡雅、静默、暗香,却很阳光。
这本小书走了30 年
此时问世,正逢必需、必要和可能。
30 多年前,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我在读博期间,跟杨潜斋老先生研读当时刚出版的《甲骨文合集》。女书古朴简拙的硬笔风格曾使我联想,她是否能填补甲骨文之前的汉字样品空白?一个字一个字研究许久,我认定女书是汉字楷书的变体,应与甲骨文无关。这个结论得到古文字大家、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接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我的博士毕业答辩委员会主席胡厚宣先生,以及北京大学裘锡圭先生的认可。尽管业师张舜徽老认为女书课题太新不宜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和陆宗达老商议,依然以《清代说文学史略》为毕业论文课题;但毕业告别时先生语重心长嘱咐我继续研究明白,“为国人争气”,并亲自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赠以励志。
1987 年用双脚完成的《女书流传地区示意图》,一直为后人所用。1991 年由清华大学牵头,中国社科院、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全国妇联、湖南省博物馆、华中师范大学、江永县政府等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女书学术考察研讨会在江永成功召开。1992 年《中国女书集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95 年*后一位百岁自然女书传人阳焕宜来北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东方女性文字”国际研讨会,季羡林、刘乃和、赵诚等出席;《奇特女书—全国女书学术考察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女书与女书文化》(新华出版社)出版。《江永县志》收录了1995年《扬子晚报》刊登冯京山发现的太平天国女书铜币。1998年我去了南京考察调研,访问了冯京山本人和三个博物馆,佐以文献,认定为迄今女书*早文献。2004年季羡林、周有光、李学勤、董琨、陶琳五位专家力荐女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百岁老人阳焕宜女书作品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女书基本字表与字源考》发表于中国社科院语言所与日本中国女文字研讨会联合主办的“女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2005年《中国女书合集》(5卷本,中华书局)出版。2006年支持女书成功入列首批国家非遗名录。《女书用字比较》(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2007年《女书国际编码提案》提交。2015年《女书国际编码提案》经过国际ISO/IEC JTC1/SC2/WG2#64次会议上全体专家确认达成一致意见。之后由各国标准化机构投票通过。
更早的一个30年
女书早在20个世纪50年代就进入学者视野,引起关注,并有学者写了介绍研究论文。“1956年,湖南省博物馆的李正光在一次全省文艺调演中担任摄影工作时,看到来自江永县的文化馆干部周硕沂的住处挂着一副对联,上面是一种奇怪的字。”李正光了解情况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文字,立刻告别生产三天的妻子,跟随周硕沂到江永新华乡(今上江圩)调研,写了*篇介绍研究文章,连同收集的原件寄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语文》杂志。责编潘慎据此写了一篇《稀有文字—妇女字》。由于时局影响,这些研究搁浅。1979年李正光、潘慎重新联系上,1991年在江永女书研讨会上*次见面。(见《奇特的女书—全国女书学术考察研讨会论文集》)
早在1959年,《永明(江永)解放十年志》用专门一章介绍了“女书”,收录《女书歌》《寡妇诉苦歌》等多篇女书作品,明确用了“女书”这个词。
近些年来又一次“女书热”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屋”讲述的中国故事中,女书展台前总是挤满了人。特别是近年谭盾先生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创作完成并在世界各地多次巡演,又引发了更广泛的女书热。
女书有什么用?还有人写女书吗?女书失传了吗?似乎已经不是问题。
越来越多的人对女书一见钟情。有的迷恋她的清新秀美,有的看到商机做文创产品,有的找到弘扬文化的机会。各种女书作坊、培训班、书法协会等团体,纷纷兴起。几十个各种女书大使在到处演绎。江永上江圩的女书博物馆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真真儿“后女书时代”来了!
此时,女书规范成了迫切问题。
接连几年陪同来江永调查的日本学者远藤先生本是研究日本女性语言的。1993年她*次见到我时问道,中国有女性语言吗?看到女书她很兴奋,甚至情不自禁地问我说,能不能推广成全民文字?我笑了,女书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不可能像日本平假名那样由“女手”成为全民族文字。但是感谢她对女书的热爱!对美丽的期待!
过去女人处于社会*底层,不能上学读书。但是,她们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写着写着,苦难就淡了;唱着唱着,心里就亮了。原来女书可以疗伤,可寻知音,可见天光。
现在追求生活品味的人,把女书作为一种品质文化来熏陶;女书的清秀柔美,特别吸引了女性朋友,也引起了一些男人的喜爱。浮躁的社会,紧张的节奏,人们需要放慢脚步,小憩一下。放下手机电脑,拿起笔来,回归到纸上描写那优美的线条。写着写着,心就静了。写着写着,生活更有了诗情画意。
百岁老人阳焕宜用女书写的《四时诗》,你无法不喜欢!
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
冬吟白雪诗。
她本是南岭大山深处,从没有机会走进学堂的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妇,有了女书,她却有了诗和远方!
女书急需规范化
女书国际编码是女书规范化的必经之路。经过科学整理,女书基本字只有390多个。一个汉字不识的百岁女书老人阳焕宜只用了304个基本字,不仅写了清新小诗,还写了洪水传说。常见有人写了十几米的长卷,如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等。学理上讲,作为表音文字,用假借的方法,女书字无所不能写。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要写女书,女书的飘逸、清新、秀美、奇特,特别受到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女书成为一种时尚独特的文化工具。
那么何为依据?何谓标准?女书那样清纯,那样乡情。不是谁随意规定的,自封的。她属于女书的主人,属于这片土地。不是现代男人从外面随便找来“初学者”就可胡乱写出什么“通”来的,摇身一变就成了“标准”。在国际编码中,必须坚持以撰写女书的逝者遗文22万字穷尽性统计为唯一标准,即以先人的女书为标准。在当地政府主持下,全体女书传人集体讨论,逐字认可。2015年国际编码日本松江会议上,排除干扰,全体专家全力支持,得以*后通过。
国际编码实际上是一次国际性规范工作。这本小册子是科学与美的结晶!
女书在涅槃
女书是非遗转化为今天正能量的样板。女书没有消亡,而是在人们的喜爱中重生!她是一种柔美的符号,更是人们追求静雅生活的方式。
付梓之际正值新年,收到一份惊喜。徐焰的挂历,是她写的大大的女书“福”字。两年前去江永游学,一见钟情,一下子爱上了女书,痴迷了女书!这位女建筑设计师,到处讲,天天习,现在居然可以拿出作品送人了!
在微信上也看到一份喜悦,谭盾先生创作了微电影交响诗《女书》,在世界各地多次巡演。“2017年2月11日悉尼歌剧院指挥“春节序曲与女书?春节音乐会”;2017年秋季,谭盾将指挥匈牙利国家交响乐团东欧巡演《女书?世界非遗之音》。”
女书可以写,可以歌,可以“交响”世界!可以人类共享!
写着写着,你也成了女书书法家;写进书中空白页,你也成了作者。
一见钟情,融为一体。沉浸在美妙中,静净中。
雾霾中有了女书,似乎天地清新了!
赵丽明
2016年1月8日于北京海淀蓝旗营
墨韵千载:汉字书写艺术探索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汉字书写艺术发展脉络、技法精要与文化内涵的综合性著作。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系统梳理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楷、行、草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字体演变,并着重剖析了不同书体在结构、笔法、章法上的核心特征与美学价值。 第一章 汉字起源与早期形态:刻在石头与青铜上的文明印记 本章追溯了汉字的源头,详细考察了甲骨文的契刻特征、贞卜文化背景及其朴素而生动的象形意味。随后,深入分析了金文(钟鼎文)的铸刻工艺与周代礼制对书风的影响,重点辨析了不同时期金文在线条粗细、结体方圆上的细微差异。我们不仅关注字形的记录功能,更侧重于早期书写材料(刀、笔、范)对书写形态的决定性作用,揭示了早期书写者在有限媒介中对秩序与美感的初步追求。 第二章 秦汉变革:统一文字与隶变之魂 秦始皇推行的“书同文”政策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里程碑。本章详述了小篆的规范化过程,解析了李斯等人对六国异体字的整理工作,以及小篆规范背后蕴含的政治哲学。随后,焦点转向对后世影响至深的隶变。我们详细阐述了隶书如何从篆书的圆转走向方折,确立了“蚕头燕尾”的波磔笔法。通过对汉代隶书碑刻(如《乙瑛碑》《曹全碑》)的细致摹写与分析,探讨了隶书在结构上如何确立了横向取势的基调,以及它如何成为篆书向今文字过渡的关键桥梁。本章还收录了大量出土简牍墨迹的拓片,对比展示了官方碑刻与民间手写体在风格上的张弛有度。 第三章 楷书定型与魏晋风骨:中正平和中的个性表达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汉字书写的规范化达到顶峰。本章深入剖析了楷书的结构原则、点画提按的精微控制,以及如何平衡“中宫收紧,四面开张”的内在张力。重点研究了钟繇在楷书初创时期的影响,随后重点聚焦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书风的融合与分野。 北碑的雄强与质朴: 详细分析了以《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为代表的北魏墓志的方峻、古拙之美,探讨了民间石刻的率真如何孕育出雄浑的书写精神。 南帖的秀雅与内敛: 对王羲之、王献之的楷书风格进行细致的笔法拆解,阐明了南派楷书如何注重笔势的连绵与结构的秀美,为后世帖学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 行草流变:速度、情感与书写者的心性 行书和草书是展现书写者个性和情感最自由的载体。本章首先界定了行书作为“可行可止”的艺术形式,如何在楷书的规矩中融入流动性。通过对神仙体、瘦金体等特殊行书的分析,展示了行书形式的多样性。 随后,我们将笔触深入草书的殿堂: 章草的古朴: 作为隶书的草写形式,章草(如《急就篇》)的连笔与分行特点。 今草的狂放: 重点研究张旭、怀素的“颠张醉素”对笔法力度的极致运用,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疾徐变化来表达磅礴的气势与内心的波澜。本章尤其注重分析草书的“意连”而非“形连”,以及如何通过笔断意连来维持章法的整体性。 第五章 笔墨技法精要:从用笔到章法 本章从技术层面回归书写本体,为学习者提供详尽的实践指导。 1. 执笔与运笔: 详细讲解了“五指执笔法”的不同变体,并着重解析了中锋、侧锋、偏锋在不同笔画中的实际应用,区分了“提、按、顿、挫”对线条质量的影响。 2. 点画的“生命”: 探讨了横、竖、撇、捺、钩、挑等基本点画的起笔(藏锋、露锋)与收笔(回锋、出锋)的技法要点,强调每一下笔都应是蓄势与释放的过程。 3. 结构与间架: 阐述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原则,如“中宫之主”、“偏旁之辅”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控制字内空间的疏密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4. 章法布局: 探讨了整篇作品的气韵贯通,包括行款的安排、字距与行距的协调,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在篇幅整体效果中的作用。 第六章 碑帖融合与当代视野 在总结了传统书体的历史演变后,本章展望了近现代书法的变革。探讨了清代碑学的兴起如何对帖学产生了冲击与补充,以及如何通过碑帖融合,在继承古人精粹的基础上,形成个人独特的书写面貌。最后,本书提出了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如何珍视和传承汉字书写的文化价值,鼓励学习者在掌握规范的同时,发掘自身独特的“墨迹”与“性灵”,使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书力求成为一部集历史研究、技法分析与艺术鉴赏于一体的权威性参考书,旨在帮助读者系统、深入地理解汉字书写这门古老而常新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