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钦善 著
图书标签:
  • 古文献学
  • 中国古代文献
  • 文献史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学术史
  • 古籍学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30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2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6
字数:6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以重要的古文献学家及其著作为纲,以古文献学的成果,方法和理论为目,经纬分明、史论兼备。论及重要专题三十余个,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上百人。占有资料宏富,立论公允,难易合度,分量适中,宜作教材。

内容简介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分七章论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的古文献学史,以重要的文献学家及其著作为纲,以文献学的成果、方法和理论为目,微观分析与宏观考察相结合,经纬分明,史论兼备。全书论及重要专题30余个,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上百人。

作者简介

  孙钦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兼任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先秦
第一节 夏商周时代文献典籍的产生、保存和整理
第二节 我国古文献学的开拓者孔子
第三节 孔子后学与古文献整理
第四节 先秦诸子与古文献学
第五节 秦始皇焚书坑儒及其对先秦文献流传的影响

第二章 两汉
第一节 概述
一、政治思想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秦火之后,先秦文献典籍在汉代的流传整理情况
三、经今古文学
四、纬学与纬书
第二节 董仲舒
第三节 司马迁
第四节 刘向 刘歆
第五节 王充
第六节 许慎
第七节 郑玄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概述
一、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三、汉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古书四部分类的确立及经史子集各类书籍的的整理概况
五、魏正始三体石经的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与整理
第二节 何晏王弼
第三节 虞翻王肃
第四节 韦昭杜预
第五节 本时期的史书注家
一、《史记》注家徐广和裴驷
二、《汉书》注家
三、史料补辑注家裴松之、刘昭、刘孝标、郦道元
第六节 颜之推

第四章 隋唐五代
第一节 概述
一、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在思想上儒、佛、道并重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与古文献学的关系
四、由信伪到辨伪
五、本时期四部书整理概况
六、壁经、石经及雕版刻经
第二节 陆德明
第三节 孔颖达、贾公彦等与诸经疏
一、孔颖达等五经正义
二、贾公彦的《周礼疏》和《仪礼疏》
三、徐彦的《春秋公羊传疏》和杨士勋的《春秋觳梁传疏》
第四节 颜师古
第五节 《文选》注家李善及“五臣”
第六节 刘知几
第七节 司马贞 张守节

第五章 宋辽金
第一节 概述
一、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宋代疑辨之风的兴起和蔓延
三、宋代的思想学术流派与古文献学的关系
四、语言文字学的成就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五、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 欧阳修 曾巩
第三节 王安石
第四节 郑樵
第五节 洪迈
第六节 朱熹
第七节 廖莹中、岳氏及其他校勘家
第八节 王应麟
第九节 王若虚

第六章 元明
第一节 概述
一、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思想、学术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三、语言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四、校刻古书改窜之风的兴起
五、各类文献研究整理概况
第二节 胡三省
第三节 王守仁
第四节 杨慎 焦竑 陈第
第五节 宋濂 梅膐 胡应麟
第六节 方以智

第七章 清及近代
第一节 概述
一、政治概况及其对古文献学的影响
二、清、近代古文献学的特点和分期
三、清、近代古文献学在各个方面的成就
四、本时期经、史、子、集各类古文献的整理概况和主要成果
第二节 顾炎武
第三节 黄宗羲王夫之
第四节 阎若璩胡渭姚际恒
第五节 惠栋王鸣盛
第六节 江永钱大昕
第七节 戴震
第八节 段玉裁
第九节 王念孙 王引之
第十节 卢文招 顾广圻
第十一节 章学诚 崔述
第十二节 龚自珍魏源 康有为
第十三节 俞樾 孙诒让
第十四节 章炳麟 王国维
后记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并非一部著作,它更像是一个概念,一个对中国古籍整理、研究、传播历史演变过程进行梳理和概述的框架。如果我们要构建一个围绕这个概念的详尽介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但请注意,这并非指代一本具体的、已经存在的实体书籍。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追溯文献之源,洞悉文化之脉 中国古文献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问,其研究对象涵盖了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历史文献、哲学著作、文学作品、科技典籍、宗教经典、官方档案等等。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内容,更深入探究文献的起源、流传、版本、校勘、注释、整理、传播及其在历史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古文献学史,则是对这门学问自身发展演变轨迹的一次系统梳理与回顾,它犹如一条历史的长河,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见证着文明的传承与创新。《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这个概念,旨在对这条长河中的重要节点、关键人物、核心理论和代表性事件进行精炼却又不失详尽的勾勒,使读者能够快速把握中国古文献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与时代特征。 源起与滥觞:文字的诞生与早期文献的萌芽 追溯中国古文献学的源头,我们不得不回到文字的产生。从甲骨文、金文的出现,到竹简、帛书的广泛使用,中国古代先民便开始了记录与传播思想、事件的实践。早期的文献,如《尚书》、《诗经》、《易经》等,不仅是思想文化的宝库,更是中国早期文献学的雏形。《尚书》中的“政事”记录,《诗经》中的“歌谣”,《易经》的“占筮”,都体现了文献的实用性与艺术性。 这一时期,文献的整理与保管已初具规模。官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文书的编撰与收藏,如殷商的“史官”,周代的“左史”、“右史”等。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文献学”学科,但对文献的重视程度已然可见。早期对文献的“校勘”和“传承”行为,例如在传抄过程中纠正讹误,以及通过口传心授、师徒相授的方式传递知识,都可以看作是古文献学萌芽阶段的体现。 春秋战国与秦汉:学派纷呈与学术典籍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空前繁荣,诸子百家争鸣,产生了大量的哲学、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典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著作,如《论语》、《道德经》、《墨子》、《韩非子》等,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基石。这一时期,文献的抄写、流通方式也更加多样,竹简成为主要的载体,为知识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可能。 秦统一中国后,实行“书同文”,对文字进行了规范,为文献的统一和保存奠定了基础。汉代是古文献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儒学的独尊地位的确立,大量的经典著作得到整理和研究。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其严谨的考证精神和宏大的叙事结构,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学术著作的编纂和文献的校勘也日益受到重视。刘向、刘歆父子奉汉成帝之命整理皇家藏书,进行了著名的“校雠”工作,编成了《别录》和《七略》,这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和文献学研究的开创性工作。《别录》详细记载了各类书籍的篇章、篇名、内容摘要,而《七略》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和评价,标志着中国古代文献学开始走向系统化和理论化。《七略》的体例,如“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阴阳略”、“杂家略”、“医方略”、“卜筮略”等,为后世文献分类提供了重要参考。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佛教东传与文献的融合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却异常活跃。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大量的佛经文献,对中国原有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促进了新的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大量的佛经被翻译、抄写、流通,其传播方式和整理方法也为中国古文献学带来了新的课题。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普及,对文献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官方对文献的整理和编纂达到了新的高度。 官方文献整理与编纂的辉煌: 官修史书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在史学体例和文献考证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唐代官府组织编纂了浩如烟海的类书,如《艺文类聚》、《初学记》等,这些类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古代文献资料,成为后人研究古籍的重要工具。 学术研究的深入与文献学理论的形成: 这一时期,学者们在文献的校勘、辨伪、注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颜师古对《汉书》的注释,李贤对《后汉书》的补注,都体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考证技巧。同时,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理论化,例如,对“校勘”、“注释”、“辨伪”等概念的界定和方法的探讨,为后来的文献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佛教文献的研究与传播: 佛教文献的翻译、整理和研究形成了庞大的体系。玄奘等高僧的译经活动,不仅引入了大量的佛教经典,也促进了翻译学的发展。僧侣们对佛经的注疏、编目,也丰富了文献学的研究内容。 宋元明清:印刷术的普及与文献整理的制度化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流通,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古籍。这对于文献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文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文献的刊刻与流传: 宋代官府和民间都兴起了大规模的图书刊刻活动,许多重要的古籍得以大量复制和流传。这一时期,文献的版本问题也日益凸显,不同版本的优劣、真伪的辨别成为文献研究的重要课题。 学术研究的深化与文献学著作的涌现: 宋代出现了大量对古籍进行校勘、注释、评论的著作,如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包拯的《注唐书》等。学者们对文献的来源、流传、版本进行细致的考证,形成了严谨的治学方法。 清代:考据学的高峰与文献学体系的成熟 清代是中国古代文献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在考据学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乾嘉学派的学者们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历代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勘、考证和整理。 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工程: 官府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这是一项空前浩大的文献整理工程,汇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重要图书,并对其进行了分类、编目、校订,对后世文献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各种官修、私修的史书、典籍的校注工作也层出不穷。 文献学理论的系统化与深化: 严密的考证方法,如“校勘”、“辨伪”、“辑佚”等,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和应用。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等著作,对文献学的本质、方法、目的进行了深刻的论述,标志着文献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成熟。对于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辑佚学等分支学科的梳理和研究也更加深入。 近现代的转型与发展: 进入近现代,随着西方学术体系的引入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中国古文献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研究方法的更新: 结合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如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对古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 研究领域的拓展: 除了传统的史学、文学、哲学等领域,古文献学研究也拓展到社会生活、科技、艺术等更广泛的领域。 文献保护与数字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籍的保护和数字化成为新的研究重点,为古文献的传承和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的意义: “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这一概念,虽然不指向一本具体的书籍,但它代表着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文献传承与研究历史的高度概括与提炼。通过对其关键时期、重要人物、核心理论和代表性成就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文献学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发展、成熟,又如何不断创新,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贡献力量。它不仅是对一门学科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一次深刻探寻。 理解“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文献的珍贵,学问的严谨,以及文化传承的艰辛与伟大。它提醒我们,每一部流传至今的古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与智慧,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与文化的基因。对古文献学的历史进行梳理,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过去,启迪现在,并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是太精彩了,我简直爱不释手。尤其是它对中国古代文献整理和研究脉络的梳理,非常清晰明了。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看似枯燥的文献学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读完之后,我对古代典籍的形成和流传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自己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宝库的大门。书中引用的实例也很恰当,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文献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它不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文献学的历史演变,还巧妙地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学术趣闻轶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文字功底深厚,表达精准,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绝对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普及读物。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感都非常出色,拿在手里爱不释手,有一种庄重典雅的感觉。内容上,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史料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发展趋势分析,既有宏观的把握,又不失对细节的关注。这本书无疑是相关领域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必备参考书。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文献学这类题材不太感兴趣,觉得会很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书中对一些经典文献的解读独到深刻,有很多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感觉收获颇丰。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逻辑性极强。从古代文献的起源到发展,再到各个重要阶段的代表性成果,作者都做了详尽的论述。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理论时,总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使得理论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

评分

了解一下我们大中国的文学史,增加一下自己的阅读量,提高一下自己的文学修养!

评分

京东物流就是快,满减用卷后价格划算!

评分

物美价廉,发货速度很快,质量不错,有保障。

评分

葫芦娃女魔请你明明ing红好哦going明明咯干嘛咯咯lol

评分

葫芦娃女魔请你明明ing红好哦going明明咯干嘛咯咯lol

评分

既可以作教材,又可以用作自学读物。

评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是目前最新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材,出版后影响很大,多次重印,修订版已列入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

评分

入门必读哲学经典,看得懂能理解由浅入深的好书,佩服赵敦华老师,美中不足京东包装差劲,折角了

评分

很哈,老师上西哲课当做教材的,一直信赖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