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学生生活/大学与现代中国

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学生生活/大学与现代中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蛟 著,朱庆葆 编
图书标签:
  • 抗战
  • 国立中央大学
  • 民国史
  • 高等教育
  • 学生生活
  • 大学史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文化史
  • 历史学
  • 教育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80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35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与现代中国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2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抗战全面爆发后,如何应对剧变的时局并自我调适成为彼时国人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的学生生活/大学与现代中国》以“战时环境与学生生活”为主题,将校方、政府以及政党等各方纳入考察范畴,以期呈现内迁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学生“战时化”与“平时化”的生活景观及内在的矛盾张力和造因,进而折射出战时大后方大学“断裂”与“延续”并存的发展样态,体现在“抗战烽火”与“弦歌不辍”之间蕴藏的莘莘学子深沉坚定的抗战力量与必胜信念,以此丰富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史与抗战史研究。

作者简介

  朱庆葆,1963年生,1982年考入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92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会长。在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研究等领域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10多种。主要代表作有《鸦片与近代中国》、《中国禁毒历程》、《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等。
  
  倪蛟,1979年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江苏社会科学》《江苏高教》《民国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中央大学内迁重庆
第一节 抗战爆发前的中央大学
第二节 抗战爆发与中大内迁
第三节 内迁后的中大校区

第二章 战时中央大学学生的学习状况
第一节 战时的“平时教育”方针与课程设置
第二节 院系设置与教学概况
第三节 求学态度和学习兴趣

第三章 战时中央大学学生的日常生活(上)
第一节 社团活动
第二节 宿舍生活
第三节 半军事化生活
第四节 跑警报

第四章 战时中央大学学生的日常生活(下)
第五节 举办壁报
第六节 观赏电影及话剧
第七节 听演讲会
第八节 体育活动
第九节 泡茶馆

第五章 战时中央大学学生的经济状况
第一节 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及心理状态
第二节 大学费用与救济制度
第三节 日常消费、生活压力与生存之道

第六章 战时中央大学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政治倾向
第一节 民族主义与抗日救亡活动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在中大的活动影响
第三节 国民党和三青团对中大的渗透控制
结语
第一节 战争震荡与自我调适:学生生活的“战时化”与“平时化”
第二节 私域生活与学术空间:“泛政治化”的大学校园
第三节 “不平静”与“平静”:抗战烽火中的大学与大学生
附录
第一节 中央大学学生生活调查表
第二节 中央大学学生生活调查表统计(录入版)
参考文献
索引
《烽火中的学府: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战岁月中》 引言 “国家将亡,匹夫有责。”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无数热血青年肩负民族复兴的重任,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斗争中,大学作为国家民族的知识与精神的火种,其生存与发展,以及师生们的学习、生活与精神风貌,成为记录时代变迁、烛照民族韧性的一面镜子。国立中央大学,作为战前中国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综合性大学,在抗战时期经历了颠沛流离,却依然坚守学术阵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英才。本书旨在深入挖掘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学生生活,展现那个特殊年代青年学子的求学之路、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以此折射出“大学与现代中国”发展脉络中那段至关重要的篇章。 第一章:历史的召唤与迁徙的足迹 1.1 风雨欲来:抗战爆发前的中央大学 在抗战爆发前,国立中央大学已是名声赫赫的国立高等学府。其前身可追溯至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多次变革与合并,最终于1927年在南京成立国立中央大学。学校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汇聚了众多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如数学家熊庆来、物理学家吴大猷、文学家胡小石、教育家郭秉文等。学科设置齐全,涵盖文、理、工、农、医、法、商等多个门类,在科研与教学上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级人才。其校园环境优美,学术氛围浓厚,是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典范。 1.2 沦陷的警钟:南京的陷落与初步的迁徙 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成为日军的重点进攻目标。随着战局的急转直下,国立中央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早在日军逼近南京之前,学校就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疏散和迁移准备。然而,战火无情,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学校遭受重创,许多建筑被毁,设备损失惨重,师生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央大学的师生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撤离,将学术的火种带往更安全的地方。 1.3 背井离乡:西迁之路的艰辛与决心 南京的陷落,标志着国立中央大学进入了其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西迁。学校的迁徙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历经了数次辗转,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从南京出发,经过武汉、长沙、安顺,最终在重庆歌乐山落脚,成立了“国立中央大学重庆校区”。这段迁徙之路,是物质条件的极端匮乏,是战乱的威胁,是思乡的愁绪,更是全体师生坚守教育使命的信念支撑。每一次的转移,都伴随着对家园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但更充满了对民族复兴的希望与决心。 1.4 “临时”的校园:颠沛流离中的求学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园并非固定的建筑群,而是由临时征用的校舍、民房,甚至帐篷组成。在安顺、重庆等地,师生们克服了居住条件简陋、教学设备奇缺、生活物资短缺等种种困难。教室可能是在民房改造的简易空间,实验室可能只是几件简陋的仪器,图书馆的书籍也因为运输的限制而损失不少。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中央大学的学生们依然坚持着他们的学业,在烽火硝烟中,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期盼,从未熄灭。 第二章:烽火中的学子: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2.1 简朴的食与住:战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抗战时期,国立中央大学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和平时期相比,天差地别。食物的供应是最大的挑战之一。米面粮油价格飞涨,物资匮乏,学生们不得不依靠定量配给,甚至自己种植蔬菜、采摘野菜来补充营养。许多学生食不果腹,营养不良成为普遍现象。住宿条件同样艰苦,多人挤在一间简陋的房间里,或是在帐篷中露宿,隔音效果差,也抵挡不住冬天的寒冷和夏天的酷热。即便如此,学生们依然相互扶持,共同度过艰难岁月。 2.2 “简陋”的课堂:知识的火种在传递 尽管教学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国立中央大学的教师们依然尽最大努力维持教学秩序。他们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在简陋的教室里,为学生们传授知识。许多教授,即使年事已高,也坚持随校西迁,他们用饱满的热情和深厚的学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点亮学生们求知的灯火。课堂上,学生们虽然物质上困苦,但精神上却格外充实。他们深知,知识是拯救民族的武器,是建设国家的基石。 2.3 课余的风景:紧张中的放松与思考 除了紧张的学习,中央大学的学生们也寻求着在战时生活中的放松与自我调节。体育活动、文艺演出、歌咏比赛等,成为他们缓解压力、增进友谊的重要途径。在一次次的歌声中,在一次次的运动场上,他们表达着对国家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也传递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此外,学生们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讨论和社会调查,他们关注国家命运,思考民族未来,展现出极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深度。 2.4 革命的浪漫与现实的抉择:爱情、友情与理想 在动荡的年代,爱情与友情显得尤为珍贵。许多年轻的生命在校园里萌生情愫,他们的爱情在战火的考验中更加坚定。同时,同学之间的友情也如同兄弟姐妹般,共同分担忧愁,分享喜悦。然而,随着战事的深入,许多学生也面临着现实的抉择。毕业后,他们有的选择投身军旅,直接奔赴抗日前线;有的选择加入抗战相关的教育、科研机构,用自己的知识报效祖国;还有的则继续深造,为战后的国家建设储备人才。这些青春的抉择,都闪耀着理想的光芒。 第三章:民族的脊梁:国立中央大学学生的贡献与精神 3.1 抗战的参与者:走向前线的战士与后方的支援者 国立中央大学的学生,不仅仅是课堂里的学子,更是民族解放战争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热血青年,在学业之余,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宣传队,募集捐款,慰问伤兵。当国家需要时,他们更是毫不犹豫地拿起枪杆子,奔赴抗日前线,成为一名名勇敢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即使留在后方,他们也通过各种方式支援抗战,或是在工厂劳动,或是在农田耕作,或是参与地方的抗日组织,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学术的坚守:在逆境中延续文明的火种 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国立中央大学的师生们仍然坚持着学术研究,努力延续着中华文明的火种。他们尽可能地收集和整理散失的文献资料,保护珍贵的学术成果。许多教授在迁徙途中,仍然坚持学术写作和研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学生们也在教师的指导下,努力钻研学问,他们深知,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是国家强盛的根本,是赢得抗战、建设未来的关键。 3.3 精神的洗礼:从忧国忧民到民族自强 国立中央大学学生的生活,是民族苦难与坚韧的缩影。在颠沛流离中,他们体验了人生的艰辛,也磨砺了坚强的意志。从最初的忧国忧民,到最终的民族自信与自强,他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深刻的洗礼。他们明白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的成长必须融入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之中。这种精神上的成长,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3.4 “吾校精神”的塑造:抗战岁月中民族精英的养成 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战时期的经历,塑造了一种独特的“吾校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爱国主义、牺牲精神、求真务实、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等多种品质。在抗战的熔炉中,中央大学不仅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国家精英。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战后成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者、改革者,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现代中国的崛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论:历史的回响与现代的启示 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学生生活,不仅仅是一段艰苦卓绝的求学经历,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教育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那个时代的学生们,用他们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他们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能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不能丢失对民族的责任感。 “大学与现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在烽火中坚持下来的学术殿堂,更离不开那些在苦难中锻造出坚强意志的学子们。他们的精神,至今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激励着当代青年,在和平年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本书,希望能成为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光辉岁月,铭记那些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而默默奉献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现代性”在中国特定历史情境下萌芽与挣扎的细腻捕捉。它成功地跳脱了传统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深入挖掘教育机构内部的微观生态。那些关于课程设置的调整、图书馆藏书的抢救、以及不同地域文化在临时迁徙中发生的碰撞与融合,都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切面。特别是书中对学术自由与政治干预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展现了那一代学者和学生在坚守学术良知与服从国家大局之间所做的艰难抉择。这种抉择不是非黑即白的口号式表达,而是渗透在日常生活琐碎中的挣扎与妥协,充满了人性的复杂性。作者的文字功力令人赞叹,他擅长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来串联起分散的史料,使整部作品具有一种凝练而深沉的文学质感,绝非一般枯燥的学术编年史可比拟。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展现了非凡的审慎与功力。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日记、信件,而是将这些一手资料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宏大的社会背景网中,使得每一个引用的片段都获得了更深层次的解读空间。我个人对其中关于“学科重塑”的部分尤其感兴趣,战乱迫使许多传统人文学科不得不与应用科学或具有紧迫国家利益的学科进行融合,这种“功利性”的转向,究竟对中国现代学术的根基产生了怎样的长远影响?作者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通过呈现大量鲜活的案例和矛盾的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开放性的叙事策略,让这本书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每次重读都能发现新的侧重点和新的疑问,它更像是一份邀请,邀请读者参与到对那段历史意义的再探寻之中。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特有的沉郁和厚重感,为我们保存了一份关于“坚守”与“传承”的珍贵记忆。它不渲染个人的英雄主义,而是着重刻画了集体在逆境中展现出的韧性与知识分子的担当。阅读过程中,我被那种穿越时空的共情所吸引,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简陋教室里,用仅存的油灯光亮坚持抄写笔记的学子们对知识的敬畏。作者的文字是克制而有力的,没有过多煽情,但恰恰是这种克制,反而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那份“士”的操守,表现得淋漓尽致。它成功地将“教育”这一宏大命题,还原到了一个个具体而可感的“人”的生活场景之中,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充满了体温与呼吸的鲜活存在。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群体精神气质”的绝佳窗口。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群像时的手法,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能代表特定群体心境的瞬间,并将其放大、定格。例如,关于学生自治组织的日常运作,以及他们在后方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如何尝试构建一种理想化的“大学共同体”的努力,这些细节的描摹,比直接引用官方宣言更有力量。它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人们对秩序、理性与未来构建的本能渴望。这种渴望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显得尤为脆弱,却也因此显得格外珍贵。整本书的结构如同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后勤保障的难题,还是思想教育的侧重——都精确地咬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历史的叙事。

评分

这部作品以一种近乎纪实的笔触,描绘了近代中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知识分子群体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它没有过多渲染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特别是那些身处高校围墙之内,却又无时不刻感受到外部世界剧烈震荡的青年学子。作者对于当时教育体制的革新与坚守有着深刻的洞察,那种在物质极度匮乏和精神极度亢奋的双重挤压下,师生们如何维系学术尊严与民族气节的描写,读来令人动容。特别是对某些学科教学模式的变迁,从战前相对安逸的学术探讨,到战时那种“以身殉国”般的急迫感,描绘得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闻到油墨和尘土混合的味道。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悠远舒缓,如追忆往昔的清茶淡饭;时而陡然紧张,仿佛耳边又响起了空袭警报。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如何在残酷现实中淬火重生的精神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