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無數人都在期盼的閱讀指導書
——語文教育界的*,葉聖陶先生的大師之作
——寫作培訓班專用教材,有效改善低效閱讀
——隨書贈送精美書簽
——自媒體工作者、公眾號運營、文案策劃、教師、學生、傢長、記者、編輯、文藝青年……都能從本書中有所收獲。
——開學季給孩子*好的禮物
內容簡介
《好讀書而求甚解》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部講述如何閱讀的作品,全名《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
《好讀書而求甚解》全書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彆從為什麼要讀書、讀書的難點、讀書的方法以及讀物的選擇幾個方麵,詳細闡述瞭閱讀的重要性及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方法。書中觀點精妙獨到,實用有效,是提升閱讀技巧、改善低效閱讀不可不讀的一本好書。
作者簡介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蘇州人,我國著名的教育傢、作傢、文學齣版傢,有“優秀的語言藝術傢”之稱,畢生緻力於我國的教育文化事業發展。著有《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落花水麵皆文章——葉聖陶談寫作》《給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學課》等,與夏丏尊閤著《七十二堂寫作課》《文心》。
目錄
目 錄
Contents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的態度 / 003
書·讀書 / 005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 009
語文是一門怎樣的功課 / 015
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 / 018
略談學習國文 / 031
《文章例話》序 / 036
略談學生讀書 / 042
讀書不是件容易的小事
要認真閱讀 / 047
驅遣我們的想象 / 054
訓練語感 / 061
不妨聽聽彆人的話 / 067
揣摩 / 074
讀書的方法
精讀的指導/ 083
略讀的指導/ 105
論國文精讀指導不隻是逐句講解 / 131
讀羅陳兩位先生的文章 / 147
中學國文學習法(節選) / 164
《大學國文(現代之部)》序 / 174
《大學國文(文言之部)》序 / 184
讀書二首 / 200
讀物的選擇
關於讀古文 / 205
讀經與讀外國語 / 208
讀《教育雜誌·讀經問題專號》 / 212
給與學生閱讀的自由 / 215
中學生課外讀物的商討 / 218
給少年兒童多介紹課外讀物 / 235
給中學生介紹古書——讀《經典常談》 / 243
精彩書摘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葉聖陶 著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和基本訓練都重要, 我看更要著重訓練。什麼叫訓練呢?就是要使學生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譬如學一個字,要他們認得, 不忘記,用得適當,就要訓練。語文方麵許多項目都要經過不斷練習,鍥而不捨,養成習慣,纔能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現在語文教學雖說注意練習,其實練的不太多,這就影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老師對學生要求要嚴格。嚴格不是指老師整天逼著學生練這個練那個,使學生氣都透不過來,而是說凡是要學生練習的,不要練過一下就算, 總要經常引導督促,直到學的東西變成他們自己的東西纔罷手。
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作不甚相乾的兩迴事,而且特彆 著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隻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本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齣版社齣版“怎樣作文”之類的書,好像有瞭這類書,依據這類書指導作文,寫作教學就好辦瞭。實際上寫作基於閱讀,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纔寫得好。這樣,老師臨時指導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學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實益。
閱讀課要講得透。叫講得透,無非是把詞句講清楚,把全篇講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感情是怎樣錶達的,諸如此類。有的老師熱情有餘,可是本錢不夠,辦法不多,對課文不能透徹理解,總希望求助於人,或是請一位高明的老師給講講,或是靠集體備課。這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功夫還在自己。隻靠從彆人那裏拿來,自己不下功夫或者少下功夫,是不行的。譬如文與道的問題,人傢說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你也相信文與道該是統一的,但是講課文,該怎樣講纔能體現文道統一,還得自闢蹊徑。如果詞句不甚瞭解,課文內容不大清楚,那就談不到什麼文和道瞭。原則可以共同研究商量,怎樣適當地應用原則還是靠自己, 根本之點還是透徹理解課文。所以靠拿來不行,要自己下功夫鑽研。
我去年到外地,曾經在一些學校聽語文課。有些老師話說得很多,把四十五分鍾獨占瞭。其實許多話是大可不講的。譬如課文涉及農村人民公社,就把課文放在一旁,大講農村人民公社的優越性。這個辦法比較容易,也見得熱情, 但是不能說完成瞭語文課的任務。
在課堂裏教語文,最終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學生將來經常要閱讀,老師能經常跟在他們背後嗎?因此,一邊教,一邊要逐漸為“不需要教”打基礎。打基礎的辦法,也就是不要讓學生隻是被動地聽講,而要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在聽講的時候自覺地動腦筋。老師獨占四十五分鍾固然不適應這個要求,講說和發問的時候啓發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學生自覺地動腦筋。怎樣啓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地動腦筋,是老師備課極重要的項目。這個項目做到瞭,老師纔真起瞭主導作用。
聽見有些老師和傢長說,現在學生瞭不起,一部《創業史》兩天就看完瞭,頗有點兒沾沾自喜。我想且慢鼓勵,最要緊的是查一查讀得怎麼樣,如果隻是眼睛在書頁上跑過, 隻知道故事的極簡略的梗概,那不能不認為隻是馬馬虎虎地讀,馬馬虎虎地讀是不值得鼓勵的。一部《創業史》沒讀好,問題不算大,養成瞭馬馬虎虎的讀書習慣,可要吃一輩子的虧。閱讀必須認真,先求認真,次求迅速,這是極重要的基本訓練,要在閱讀課中訓練好。
閱讀習慣不良,一定會影響到錶達,就是說,寫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須好好教閱讀課。譬如講文章須有中心思想,學生聽瞭,知道文章須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說:“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閱讀課,引導學生逐課逐課地體會,作者怎樣用心思,怎樣有條有理地錶達齣中心思想,他們就仿佛跟作者一塊兒想過考慮過,到他們自己作文的時候,所謂熟門熟路,也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瞭。
總而言之,閱讀是寫作的基礎。
作文齣題是個問題。最近有一個學校拿來兩篇作文讓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級學生寫的,題目是《偉大魯迅的革命精神》。兩篇裏病句很多,問我該怎樣教學生避免這些病句。我看,病句這麼多,毛病主要齣在題目上。初中學生讀瞭魯迅的幾篇文章,就要他們寫魯迅的革命精神。他們寫不齣什麼卻要勉強寫,病句就不一而足瞭。
有些老師說《難忘的一件事》《我的母親》之類的題目都齣過瞭,要找幾個新鮮題目,搜索枯腸,難乎其難。我想,現在老師都是和學生經常在一起的,對學生瞭解得多,齣題目該不會很睏難。
有些老師喜歡大傢掛在口頭的那些好聽的話,學生作文寫上那些話,就給圈上紅圈。學生摸準老師喜歡這一套,就幾次三番地來這一套,常常得五分。分數是多瞭,可是實際上寫作能力並沒提高多少。特彆嚴重的是習慣於這一套,往深處想和寫齣自己真情實意的途徑就給擋住瞭。
老師改作文是夠辛苦的。幾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勞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變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要求本本精批細改,事實上是做不到的。與其事後辛勞,不如事前多作準備。平時不放鬆口頭錶達的訓練,多注意指導閱讀,鑽到學生心裏齣題目,齣瞭題目作一些必要的啓發,諸如此類,都是事前準備。作瞭這些準備,改作文大概不會太費事瞭,而學生得到的實益可能多些。
1962 年1 月22 日作
刊4 月10 日《文匯報》
署名葉聖陶
前言/序言
穿越字裏行間,探尋閱讀的真諦——《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 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葉聖陶先生的名字如同一座巍峨的精神豐碑,他以畢生的心血,播撒知識的種子,啓迪智慧的火光。而他關於閱讀的思考與實踐,更是凝聚瞭深刻的洞見與寶貴的人生經驗,如同一盞明燈,照亮瞭無數讀者前行的道路。本書《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便是匯集瞭葉聖陶先生關於閱讀這一主題的精華論述,深入剖析瞭他對閱讀目的、方法、態度以及閱讀與人生的關係等方麵的獨到見解。這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閱讀的指南,更是一次與一位教育大傢的心靈對話,一次對閱讀價值的深度挖掘,一次對人生意義的溫情探索。 閱讀,何以“好”?——喚醒內心的閱讀渴望 葉聖陶先生深知,閱讀的起點在於“好”。他並非一味強調閱讀的功利性,而是著力於喚醒人們內心深處對閱讀的渴望。他認為,真正的閱讀,源於對知識的好奇,對未知世界的嚮往,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他筆下的“好”,不是被迫的學習,不是應付的任務,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充滿愉悅和期待的自主行為。 他曾用生動的比喻,描繪瞭“好讀書”的狀態。如同飢餓的人渴望食物,口渴的人盼望甘泉,一個真正愛書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沉浸在書本的世界裏,體會字裏行間的妙處,感受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這種“好”,是純粹的,是快樂的,它讓我們在閱讀中找到慰藉,找到樂趣,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葉聖陶先生尤其強調,這種“好”需要從小培養,並在成長過程中不斷鞏固。他反對填鴨式的教育,提倡營造寬鬆、自由、充滿書香的閱讀環境。他鼓勵孩子們從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入手,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當閱讀不再是負擔,而是源源不斷的樂趣時,人們自然會“好讀書”。 甚解,何以為貴?——探究閱讀的深度與廣度 如果說“好讀書”是閱讀的入口,那麼“求甚解”便是閱讀的精髓所在。葉聖陶先生對“求甚解”的闡釋,絕非停留在字麵意思的理解,而是將其上升到瞭對知識的批判性思考,對事物本質的探究,以及對人生哲理的體悟。 “甚解”,意味著我們要超越淺嘗輒止的閱讀,深入到文本的肌理之中,去理解作者的意圖,去把握文章的邏輯,去體味字詞的精妙。葉聖陶先生提醒我們,讀一本書,不能隻看熱鬧,更要看門道。要學會分析,學會比較,學會質疑。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刨根問底,反復推敲,直至豁然開朗。 然而,“甚解”的範圍遠不止於文本本身。葉聖陶先生倡導將閱讀與現實生活相結閤,將書本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和判斷。他鼓勵讀者將書本的智慧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從而實現知識的轉化與升華。 他特彆強調,求甚解也包含著對不同觀點的理解與包容。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裏,我們接觸到的信息是多元的,觀點是各異的。求甚解,就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去接納不同的聲音,去理解不同立場背後的邏輯,而不是簡單地排斥或否定。通過深入的理解,我們纔能形成更加全麵、客觀的認識。 閱讀的態度:靜心、耐心與批判 葉聖陶先生在談論閱讀時,十分注重閱讀的態度。他認為,良好的閱讀態度是實現“好讀書而求甚解”的基石。 首先是“靜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被各種碎片化的信息乾擾,難以集中精力閱讀。葉聖陶先生主張,閱讀需要一份寜靜的心境,需要拋卻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書本的世界中。他提倡營造一個安靜的閱讀環境,減少外界的乾擾,讓自己的思緒沉浸在書本之中。 其次是“耐心”。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尤其是在閱讀一些比較深刻或復雜的書籍時。葉聖陶先生反對急功近利,鼓勵讀者保持耐心,循序漸進。對於一些難懂的內容,不要輕易放棄,而是要反復閱讀,多方查閱資料,慢慢消化。他認為,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它能鍛煉我們的毅力與韌性。 最後是“批判”。葉聖陶先生並非鼓吹全盤接受書本的內容,而是提倡讀者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去閱讀。他鼓勵讀者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不盲從書本。要學會辨彆信息的真僞,分析觀點的閤理性,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這種批判性思維,是深度閱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閱讀的目的:認識自我,豐富人生,貢獻社會 葉聖陶先生認為,閱讀的最終目的,並非僅僅是為瞭獲取知識,更是為瞭認識自我,豐富人生,並最終為社會做齣貢獻。 認識自我: 閱讀是認識自我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我們可以瞭解人類豐富的情感,洞察人性的復雜,學習他人的經驗與教訓。我們可以從書本中找到與自己相似的靈魂,也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審視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閱讀,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是誰,想要什麼,以及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豐富人生: 書籍為我們打開瞭認識世界的窗口,讓我們得以超越時空的限製,體驗不同的人生。我們可以跟隨偉大的探險傢,馳騁於壯麗的山河;我們可以與智慧的哲學傢,探討生命的意義;我們可以與浪漫的詩人,感受心靈的觸動。閱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們的人生閱曆,開闊瞭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充實和多彩。 貢獻社會: 葉聖陶先生作為一位傑齣的教育傢,深知閱讀對於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性。他認為,通過閱讀,我們可以吸收前人的智慧,學習科學的知識,瞭解社會的現狀,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一個熱愛閱讀、善於思考的公民,能夠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閱讀,是個人實現社會價值的重要途徑。 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互為錶裏 葉聖陶先生認為,閱讀與寫作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如同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他強調,良好的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而寫作則是檢驗和深化閱讀效果的重要手段。 他鼓勵讀者在閱讀時,要細心體會作者的語言運用,學習他人的錶達方式。通過大量的閱讀,我們可以積纍詞匯,熟悉句式,掌握寫作的技巧。他認為,沒有大量的閱讀,就很難寫齣優秀的文章。 同時,他也提倡通過寫作來鞏固閱讀成果。將閱讀所得轉化為自己的文字,可以加深理解,理清思路,發現問題。他鼓勵讀者勤於動筆,無論是寫讀書筆記,還是寫心得體會,都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通過寫作,我們可以將書本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實現知識的升華。 閱讀的時代意義:在碎片化信息中堅守深度 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下,葉聖陶先生關於閱讀的論述,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他所倡導的“求甚解”,正是對抗信息碎片化、淺層化閱讀的有力武器。 他提醒我們,在這個充斥著短視頻、快餐資訊的時代,更需要保持一份閱讀的定力。不要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沒,而是要學會甄彆,學會選擇,學會深入。他鼓勵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之餘,留齣一份屬於自己的閱讀時間,去閱讀那些能夠觸及靈魂、啓迪智慧的書籍。 葉聖陶先生關於閱讀的智慧,跨越瞭時代,曆久彌新。他的話語,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們浮躁的心靈;他的思想,如同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嚮。閱讀,是通往智慧的階梯,是滋養心靈的甘泉,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不二法門。《好讀書而求甚解:葉聖陶談閱讀》,將帶領我們走進葉聖陶先生的閱讀世界,感受他對閱讀的赤誠與熱愛,汲取他關於閱讀的寶貴經驗,從而點燃我們內心的閱讀火焰,踏上真正意義上的深度閱讀之旅,讓生命因閱讀而更加豐盈,因理解而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