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廷博年譜長編

鮑廷博年譜長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尚恒 著
圖書標籤:
  • 鮑廷博
  • 年譜
  • 地方誌
  • 人物傳記
  • 曆史
  • 清史
  • 傢族史
  • 譜牒
  • 近代史
  • 中國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6112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6721
包裝:精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鮑廷博(1728—1814),字以文,號淥飲,又號通介叟、得閑居士,是清著名藏書傢和刻書傢。本書捲首總論鮑廷博其人其事;捲一至捲五為年譜,起其生年,迄於卒年;捲六為《譜後紀要》,記其卒後之要事、影響及後人論述;附錄為鮑廷博詩作、傳記及書目資料。

作者簡介

劉尚恒,男,1937年10月生,安徽蕪湖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圖書館學係。曾任安徽師大圖書館副館長、天津圖書館研究館員,現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天津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所著有《古籍叢書概說》《安徽方誌考略》《二馀齋叢稿》《徽州刻書與藏書》《二馀齋說書》《閑章釋義》《室名章釋義》《天津查氏水西莊研究文錄》《鮑廷博年譜》《二馀齋文集》《安徽藏書傢傳略》(與鄭玲閤作)等,點校有《硃楓林集》《黃山誌定本》(與王佐閤作),參與撰著有《中國地方誌總目提要》《清代目錄提要》《中國古籍總目提要·叢書捲》等。1996年獲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序言………………………………………………………………………………………來新夏(1)

凡例………………………………………………………………………………………………(1)

捲首

知不足齋奚不足,渴於書籍是賢乎——一代書宗鮑廷博……………………………………(1)

鮑廷博評傳要義………………………………………………………………………………(16)

捲一清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28—1771) 一歲至四十四歲………………………(37)

捲二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九年(1772—1784) 四十五歲至五十七歲……………………(83)

捲三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1785—1795) 五十八歲至六十八歲…………………………(148)

捲四嘉慶元年至十年(1796—1805)六十九歲至七十八歲…………………………………(191)

捲五嘉慶十一年至十九年(1806—1814)七十九歲至八十七歲…………………………(219)

捲六譜後紀要(1815—2005)………………………………………………………………(216)

附錄:

一、鮑廷博《花韻軒詠物詩存》石梅校訂……………………………………………………(272)

二、鮑廷博傳記資料輯錄季鞦華輯…………………………………………………………(299)

三、乾隆開四庫館鮑傢進呈書目鄭玲輯……………………………………………………(313)

四、 鮑氏知不足齋抄校本書輯目丁學鬆輯季鞦華補輯……………………………………(352)

主要參考書目…………………………………………………………………………………(372)

綜閤索引………………………………………………………………………………………(378)

後記……………………………………………………………………………………………(403)

再後記…………………………………………………………………………………………(405)

前言/序言

中華載籍,為數浩繁,相沿至今,雖時有增損,但至今猶能擁有十數萬部冊古籍,實非易易。其所以得垂世久遠者,端賴先人之善於保護。保護措施不外二途:即藏書與刻書。藏書者,罄資財搜購典籍,以防散失損傷;刻書者,再造古籍,繁衍古籍,不緻孤善滅跡。前人或藏或刻者多,而藏刻兼具者鮮。明清以來藏書刻書並行不悖者漸盛,藏書傢又多立說鼓吹,如清初曹溶之《流通古書約》倡言刻書之益,有推動之功。清代刻書幾成藏書傢之美德,於是藏刻紛起,而鮑廷博之既藏又刻,鍾情典籍,尤為著名,為學人所熟知。

  鮑廷博字以文,號淥飲,又號通介叟、得閑居士,祖籍安徽徽州府歙縣西鄉長塘村,以父祖經商於浙江而寄寓杭州,並齣生於斯土。迨父母離世,即遷居浙江桐鄉烏鎮楊樹灣,而鮑廷博始終以徽人自命。他少習會計,又勤學耽吟。因科舉不利,蹉跎歲月,遂絕意仕進,而從事藏書刻書事業,成為清代前期一大藏書傢和刻書傢,體現瞭徽商“賈而好儒”的特點,達到瞭“賈為厚利,儒為名高”的完美結閤。

  鮑氏正規藏書始於廷博之父思詡,思詡業賈浙杭,而頗好書,建知不足齋以庋藏。廷博承歡膝下,以孝事父,進而力購前人所藏典籍,日積月纍,遂成大傢。鮑氏藏書來源,大抵不外購進、傳抄、獲贈三途。購進可考者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有各種宋元善本及名傢所藏;傳抄為與人交流互補,據知約有二百餘種。各本多有廷博幽楗跋語,可助瞭解本書;獲贈多為友朋間情誼所緻的錶達,而《四庫》獻書後頒賜的《古今圖書集成》雖因係禦賜而另建賜書堂以貯藏,但亦屬贈書一類。據此數源,則鮑氏藏書必有相當數量,究其詳數若何,則尚無確數。就我所主編之《清代目錄提要》收《知不足齋宋元文集書目》條稱:“本書是鮑廷博所收藏的唐宋元人文集目錄,共約四百多種。略依時代分類,其中唐人文集十六種,宋人文集三百三十八種,南宋人小集六十種,金元人文集一百三十八種,宋元人總集八種。”此僅文集一類。又其《四庫》獻書達六百餘種,被著錄者249種,入存目者131種,列獻書四大傢之首,足見鮑氏藏書精富,無愧於大藏書傢之稱。

  鮑廷博對所藏,不僅善加愛護,而且進而研究和完善各書內涵。他居傢行旅,以書自隨,焚膏繼晷,親加校勘,搜求眾本,相互讎校,正訛補缺,並寫題跋,誌其始末,使所藏各書無錯訛,對錯漏之書則嚴加指責。又邀請專傢為校專業書籍,如史學傢錢大昕、醫學傢魏之琇、算學傢丁傳、曆算傢李銳等,均應聘為校專業典籍,提高質量,使鮑氏經校各書得“無一訛字”的美譽。

  古代刻書有官、私、坊刻之不同。鮑氏刻書,自非官刻,而所刻諸書,亦非單純牟利,難稱坊刻,當屬私刻一類。鮑廷博刻書始於清乾隆十年(1745)以花韻軒名義刻鎖馮普之《古今姓匯》,後多為私藏珍善本零種書和朋友著述。乾隆三十一年(1766),鮑廷博助成浙江嚴州知府趙起杲青柯亭刊蒲鬆齡《聊齋誌異》十六捲本。這使《聊齋誌異》改變以抄本流傳、篇捲有差異的狀況,為中國文學史研究做齣一定貢獻。在刊刻零種典籍的基礎上,鮑廷博逐漸形成刻整套叢書的想法,特彆是在《四庫》獻書獲得賜書後,聲名鵲起,更激勵他的意誌。從乾隆四十年(1775)起直到道光三年(1823)止,曆經五十年祖孫三代的努力,終於纂成《知不足齋叢書》三十集,收書二百餘種七百餘捲。此叢書的刊行,顯示齣清代圖書在編纂事業中具有較高質量的成果,頗便廣大學人的參閱。不僅當代學人贊譽有加,後世好評,也不絕如縷。

  這樣一位大藏書傢和刻書傢,除瞭一些簡略的生平和因叢書而有所涉及外,較完整的傳記和評述則較零散。直至2006年5月黃山書社齣版《清代徽人年譜閤刊》時,始將舊藏安徽省博物館、由王立中所撰並經安徽大學圖書館鄭玲先生點校的《鮑以文先生年譜》問世。原作者王立中先生在稿本例言中曾申明該譜的主要內容是:“此譜但選其有關校刻書籍,或先生之師友,按年份係之,不泛及也。”王編雖簡略,但對鮑廷博一生藏書刻書著述等事跡,作瞭初步條理化的編次。鄭玲先生除瞭點校整理該譜外,又對其史料價值撰寫瞭專文《〈鮑以文先生年譜〉的史料價值》,指齣該譜的三點價值說:“第一,為鮑以文的生平提供資料,使已有的傳誌但卻簡略的人物資料得到豐富補充”,“第二,鮑以文朋友之信息總匯”,“第三,此年譜還提供瞭其他多方麵的信息,如《永樂大典》與《四庫》的關係”等,給該譜以某些肯定(《天一閣文叢》第五輯)。但該譜文僅萬餘,事多缺漏,與鮑廷博之業績,名實難符,近年安徽劉尚恒先生為寫《首創有功,記事有憾》一文(《古籍整理齣版情況簡報》總477期,2008年5月),對王撰鮑譜作瞭較中肯的評論。劉文一麵肯定王譜手稿點校齣版,“不僅對徽學研究有極大的幫助,而且對中華傳統文化研究大有裨益”。同時也指齣該譜的不足說:“一、缺載年份多……凡四十七年未有記錄,占鮑氏行年一半強”,“二、有些年份,雖有鮑氏事跡,卻過於簡略,失去豐富的內涵”,“三、有些年份所記,根本未涉及鮑氏事跡”,“四、有些年份所記時事詳,而於鮑氏事略”。是王譜之有待充實豐富。劉尚恒先生有鑒於此,遂本皖人述皖賢之誌,立意重寫鮑譜,於是先從收集四類資料入手:一、鮑刻叢書的序跋校記,二、鮑氏交遊的書友詩文、年譜、題跋、筆記,三、各類誌書、目錄、題跋、雜著等,四、譜牒、書劄及鮑氏詩文之作。有此廣闊史源基礎,當為新編鮑譜奠定堅實基礎。

  四類資料中,自當以鮑氏叢書之序跋校記為最要。這類資料雖已見諸叢書,但因散置而多為人所忽視,實則鮑廷博於版本、校勘、目錄諸學之真知灼見皆貫穿其中。劉尚恒先生多年從事目錄版本之學,造詣頗深,乃深加選剔,條分類係,分置各年。各條之下,又自加按語以考訂異說,補釋版本,敘說抄書、刻書、藏書、交流、著錄等情況,使鮑廷博之學術亦得以發揚。鮑廷博交遊甚廣,與學林書苑之宿儒耆舊,多有交往。所記多有裨於傳統藏書文化之研究。劉尚恒先生又為所涉及諸君子,補其生平,論其學術,不啻為傳統藏書文化增添研究資料,而鮑廷博之書界地位,亦藉此烘托,顯然得見。至於三四兩類,足為全譜輔翼,使鮑廷博一生益顯完備。此新編鮑譜有異於王編之一大特色。

  劉尚恒先生於正譜之後,增設一《譜後紀要》,記譜主身後行事,頗具創意。《紀要》始清嘉慶二十年(1815),終於民國十年(1921),前後計百餘年,雖非逐年記述,但有事必錄,使有關譜主行事得完整具見,所記主要為促成《知不足齋叢書》最後數集及《續知不足齋叢書》與《後知不足齋叢書》的編纂緣由。其清光緒六年(1880)條記廷博曾孫鮑寅將傢藏賜書《古今圖書集成》捐獻於文瀾閣,是鮑氏此時尚有藏書。若自鮑廷博之父藏書至其曾孫捐書,其間鮑氏藏書雖有散失,終非絕跡,是可稱五世藏書之傢,為曆來藏書傢所罕見。此新譜之又一特色。

  我與劉尚恒先生為數十年交往之舊識,於學問一道,時有商榷。尚恒一生雖有坎坷,但好學不倦,筆耕不輟,為同仁所稱道。今年晉古稀,猶孜孜以求,實足為後學垂範。嘗念鄉先賢鮑廷博為藏書刻書,卓著動績,而其事跡不彰,已有譜傳又多簡略,乃竭數年心力為撰新譜。稿成來捨請序,我雖近望九之年,體弱多疾,而見此作,猶情不自禁,勃然而興,盡兼旬之力,通讀全稿,讀後深感學問之無涯,惜尚待字閨中,至希就此待梓之際,於鮑廷博一生之社會背景及有關書林掌故,略有點綴,則全譜當更顯豐厚生動。濡筆略誌所得,是否得當,祈作者、讀者有以教之!

來新夏


《鮑廷博年譜長編》 《鮑廷博年譜長編》是一部內容詳實、考證嚴謹的學術著作,旨在係統梳理和呈現近代中國傑齣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鮑廷博先生(18XX-19XX)一生詳盡的曆程。本書並非以文學敘事或個人傳記的視角展開,而是以史料為基石,遵循年譜體例,逐年、逐事地記錄鮑廷博先生生命中的重要節點、思想發展脈絡、學術成就、社會貢獻以及其所處的時代背景。 一、 編纂宗旨與體例考量 編纂《鮑廷博年譜長編》的初衷,在於為後人提供一個全麵、準確、客觀地認識鮑廷博先生的學術平颱。鮑廷博先生在中國近代思想啓濛、教育改革、社會進步等多個領域留下瞭深刻的印記,但其一生事跡龐雜,散見於各類文獻史料之中。本年譜力求將這些零散的信息進行係統化的整閤與梳理,以期達到以下目標: 1. 還原曆史真實: 通過對原始文獻、書信、日記、報刊、他人迴憶錄等多方麵史料的搜集與辨析,盡可能客觀地還原鮑廷博先生的生活軌跡、思想變化和實踐活動。 2. 揭示思想演進: 詳細記錄鮑廷博先生在不同時期所發錶的言論、著作,以及參與的討論,力求展現其思想觀念的形成、發展、成熟乃至轉變的過程,尤其關注其對時代思潮的迴應與貢獻。 3. 彰顯學術貢獻: 梳理鮑廷博先生在教育、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對其重要著作、論文進行介紹與分析,並評述其學術地位與影響。 4. 理解時代背景: 將鮑廷博先生的個人經曆置於其所處的中國近代社會的大背景下,通過其人生軌跡摺射齣那個波瀾壯闊、變革頻仍的時代特徵。 5. 為研究奠定基礎: 為後來的學者研究鮑廷博先生提供一個可靠、詳盡的史料基礎,減少重復考證的工作量,推動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深入。 本書采用傳統的年譜體例,以年、月、日為序,對鮑廷博先生一生中的重大事件進行編年記述。每條記載力求信息準確,引文注明齣處,必要時輔以考證說明。體例上,本年譜遵循史學研究的嚴謹原則,強調事實的考證與史料的運用,避免主觀臆斷和情感色彩的介入。 二、 內容梗概與結構劃分 《鮑廷博年譜長編》的敘事綫索圍繞鮑廷博先生的生平展開,大緻可分為以下幾個主要部分: 1. 早年經曆與教育背景: 詳細記載鮑廷博先生的齣生、傢庭環境、少年求學經曆。重點梳理其接受的傳統教育和早期思想萌芽,以及對西方思想的初步接觸,為理解其日後思想的形成提供基礎。這一部分將關注其求學過程中的重要人物、學校、科目等具體細節。 2. 思想啓濛與學術初成: 記錄鮑廷博先生在青年時期參與的社會活動、思想論戰,以及發錶的早期著作。著重展現其如何從傳統思想中汲取養分,又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外來新知,逐步形成獨立而具有時代性的思想體係。此階段的記錄將聚焦於其思想觀念的形成期,如對民主、科學、民權等概念的理解與闡釋。 3. 教育實踐與社會改革: 詳述鮑廷博先生在教育領域的投入與貢獻。包括其創辦或參與改良的學校,製定的教育方針、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等。同時,也記錄其在社會改革方麵的努力,例如參與組織社會團體、發錶改革主張、推動社會風尚變革等。這一部分將突齣其理論與實踐的結閤,以及對中國近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實際影響。 4. 學術研究與思想深化: 深入剖析鮑廷博先生在各個學術領域的探索與成就。對其主要著作的寫作背景、核心觀點、學術價值進行細緻的介紹與分析,並梳理其思想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深化。此部分將著重於其學術思想的成熟階段,如哲學觀、人生觀、社會觀的係統闡述。 5. 政治參與與時代擔當: 記錄鮑廷博先生在動蕩時期的政治活動與社會擔當。包括其對國傢大事的關注、在關鍵曆史事件中的立場與作為,以及與其他重要曆史人物的交往。即使其主要精力不在於直接的政治鬥爭,其對國傢命運的關切、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構成其人生重要篇章。 6. 晚年生活與身後評價: 記載鮑廷博先生晚年的生活狀態、退隱後的思考,以及其精神的傳承。梳理其與後輩的交流,以及社會各界對其生平事跡的評價與紀念。這一部分旨在呈現其人生謝幕的景象,並對其一生功過進行客觀的梳理。 三、 史料運用與考證方法 《鮑廷博年譜長編》的編纂高度重視史料的搜集、辨析與運用。編者付齣瞭大量心血,力圖涵蓋鮑廷博先生一生相關的各類文獻資料,包括但不限於: 鮑廷博先生親筆文獻: 如其著作、論文、書信、日記、手稿、批注等。 同時代人的記述: 如親友、學生、同事的迴憶錄、傳記、口述史料等。 報刊雜誌文獻: 當時報紙、雜誌上關於鮑廷博先生的報道、評論、訪談、相關活動記錄等。 官方檔案與文獻: 政府公文、檔案記錄、法律條文等,可以為鮑廷博先生的活動提供時代背景和官方視角。 其他間接史料: 與鮑廷博先生相關的其他曆史人物的文獻,可以作為側麵印證。 在史料運用上,本年譜堅持多源互證的原則,對同一事件的記載,力求搜集並比較不同來源的史料,從中辨彆真僞,剔除謬誤,力求還原最接近曆史真相的描述。對於存在爭議的史料,編者將在必要時進行詳細的考證說明,闡述其判斷依據,確保年譜的學術嚴謹性。 四、 價值與意義 《鮑廷博年譜長編》的編纂齣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填補學術空白: 為係統研究鮑廷博先生的思想、學說、實踐提供瞭一部權威性的參考工具,填補瞭該領域的研究空白。 豐富近代史研究: 鮑廷博先生的思想與活動是中國近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對其個人生平的梳理,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代思想史、教育史、社會史的演進。 提供思想資源: 鮑廷博先生的許多思想觀點,對於我們理解當下社會問題、探尋發展道路,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弘揚民族精神: 鮑廷博先生作為一位傑齣的愛國者和思想傢,其為國傢、為民族所付齣的努力和展現齣的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和傳承。 《鮑廷博年譜長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學術工程。編者在編纂過程中,始終秉持嚴謹求實的學風,力求以最大的耐心和細緻,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真實的鮑廷博先生。本書不僅是一部曆史文獻的匯編,更是一份對一位偉大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生命軌跡的鄭重梳理與深刻緻敬。通過對鮑廷博先生一生的細緻描摹,我們得以窺見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一角,感受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擔當與追求,並從中汲取智慧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傳記的筆觸真是細膩入微,仿佛作者就是鮑廷博身邊的老友,將他一生的起起落落、喜怒哀樂都描摹得栩栩如生。尤其對鮑廷博早年在江南一帶求學和為官的經曆,寫得那叫一個生動。書中對當時地方士紳階層的生活風貌、文化氛圍的描繪,簡直是一幅幅流動的曆史畫捲。我尤其欣賞作者對人物性格的刻畫,不是簡單的褒貶,而是展現瞭鮑廷博在復雜社會環境下的掙紮與堅守,讀來令人深思。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考據,也讓整本書的厚重感油然而生,感覺每翻過一頁,都能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

評分

讀完後,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的史料挖掘工作做得極其紮實,那種嚴謹的態度讓人肅然起敬。它不僅僅是一部人物傳記,更像是一部微觀的清代政治和社會史。作者似乎將所有能找到的檔案、信劄、地方誌都翻瞭個底朝天,然後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巧妙地編織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敘事網絡。有些關於鮑廷博與同僚交往的細節,寫得非常深入,讓我對那個時代士大夫之間的權力運作和人情世故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無疑為後來的研究者樹立瞭一個極高的標杆,其學術價值和參考意義不言而喻。

評分

這本書對鮑廷博的傢族傳承和文化影響的探討,著實開闊瞭我的視野。以往隻知道他是位重要的官員,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瞭解到,他所代錶的那個文化脈絡是多麼深厚。作者沒有將他孤立地看待,而是把他置於一個龐大的知識分子群體中去考察,分析瞭他如何繼承前代學問,又如何影響後進。書中對鮑廷博晚年退居鄉裏後的著述和文物收藏的細緻描述,展現瞭一種文人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讀來讓人心生敬意,也對那個時代文人的風骨有瞭更立體的認知。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雖然題材嚴肅,但作者的文筆卻帶著一種古典的韻味,讀起來朗朗上口,有種聽長者娓娓道來的感覺。特彆是在描寫鮑廷博遭遇重大挫摺,心境低沉的那幾個章節,作者采用瞭大量的心理側寫,將那種“窮途末路”的絕望感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讀瞭也不禁唏噓。這種敘事張力,使得這部厚重的作品擁有瞭超越一般學術著作的文學感染力,即便是對曆史不太熱衷的讀者,也會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我會選擇“沉浸”。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你瞬間穿越迴鮑廷博生活的那個年代。從他居所的陳設,到他日常使用的筆墨紙硯,甚至是他應對政敵時的一顰一笑,都描繪得仿佛就在眼前。尤其是一些關於官場鬥爭的場景,描述得緊張而又充滿懸念,我仿佛都能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火藥味。這本書不僅僅是記錄瞭曆史,它更像是一部精美的曆史舞颱劇,讓我這位觀眾看得如癡如醉,結束後久久不能忘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