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

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炬,张晓星,肖淞 著
图书标签:
  • 局部放电
  • 高压设备
  • 电气绝缘
  • 传感器
  • 检测技术
  • 电力系统
  • 绝缘诊断
  • 电工学
  • 高电压
  • 放电检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5758
版次:31
商品编码:1220945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页数:36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电气设备局部放电(PD)检测用传感器为研究对象,对各类PD检测方法对传感器的性能要求、原理及性能提升、评价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全书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综述了电气设备内部常见绝缘故障及PD检测方法;第二章介绍了PD传感器的各项参数指标;第三章对PD脉冲电流传感器进行了探讨;第四章研究了适应不同电气设备的多类特高频PD传感器;第五章分析了常用的PD超声波传感器;第六章对紫外、光纤和红外等PD光测技术进行了探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结构
1.1.1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的总体结构
1.1.2 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的应用与发展
1.2 电力变压器结构
1.2.1 电力变压器的总体结构
1.2.2 电力变压器的分部构成
1.3 局部放电的危害、产生及发展过程
1.3.1 局部放电对电气设备绝缘的危害
1.3.2 局部放电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4 局部放电检测方法与评价
1.4.1 非电检测法
1.4.2 局放分解组分检测法
1.4.3 电检测法
1.4.4 各种主要检测方法的比较
1.5 传感器在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2章 传感器评价指标
2.1 基本参数指标
2.1.1 量程指标
2.1.2 灵敏度指标
2.1.3 精度指标
2.1.4 动态性能指标
2.2 环境参数指标
2.2.1 温度指标
2.2.2 抗冲振指标
2.2.3 大气环境参数
2.3 可靠性指标
2.4 其他指标
2.4.1 电源
2.4.2 结构
2.4.3 安装连接
参考文献

第3章 脉冲电流传感器
3.1 脉冲电流法原理
3.2 脉冲电流法传感器的分类
3.2.1 检测阻抗传感器
3.2.2 罗氏线圈传感器
3.2.3 光学电流传感器
3.3 脉冲电流法传感器评价标准
3.3.1 传感器检测灵敏度
3.3.2 脉冲分辨率
3.3.3 放电量校正
3.3.4 检测阻抗传感器评价标准
3.3.5 罗氏线圈评价标准
3.3.6 光学电流传感器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第4章 特高频传感器
4.1 特高频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及表征参数
4.1.1 特高频传感器接收原理
4.1.2 方向图
4.1.3 方向性系数
4.1.4 天线效率
4.1.5 增益
4.1.6 驻波比
4.1.7 输入阻抗
4.1.8 极化方式
4.1.9 带宽
4.2 应用于气体绝缘组合电器中的特高频传感器
4.2.1 内置型圆盘传感器
4.2.2 微带天线传感器
4.2.3 横向电磁波喇叭天线传感器
4.2.4 分形天线传感器
4.2.5 平面等角螺旋天线传感器
4.3 应用于变压器的特高频传感器
4.3.1 套简单极子天线传感器
4.3.2 终端加载的领结形天线传感器
4.3.3 对跖Vivaldi天线传感器
4.4 应用于电缆的特高频传感器
4.5 特高频传感器评价标准
4.5.1 基本参数指标
4.5.2 环境参数指标
4.5.3 可靠性指标
4.5.4 其他指标
参考文献

第5章 超声波传感器
第6章 光测量传感器
第7章 电化学气体传感器
第8章 纳米气敏传感器
第9章 光谱类气体传感器
第10章 电力变压器局部放电监测
第11章 气体绝缘设备局部放电监测
第12章 电力电缆局部放电监测
索引
《精密机械加工中的表面质量控制》 本书深入探讨了精密机械加工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表面质量控制技术。内容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层面,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 第一部分:精密加工表面质量的基础理论 本部分首先阐述了表面质量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在机械产品性能中的作用。详细分析了表面粗糙度、表面波纹度、表面形状误差、表面层冶金状态以及表面几何特征(如棱角、划痕、毛刺等)对机械零件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评价表面质量的常用参数,如Ra、Rz、Ry、Rp、Rv、Rt、Sm、Wk、Wca等,并深入解析了这些参数的测量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它们与零件实际性能之间的关联。此外,还探讨了表面缺陷的成因,包括加工工艺、刀具状态、材料特性、环境因素等,为后续的控制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精密机械加工工艺与表面质量 本部分将重点聚焦于各种精密机械加工工艺对表面质量的影响。 车削与铣削: 详细分析了切削参数(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刀具几何参数(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刀尖圆弧半径)、刀具材料与涂层、切削液的使用以及机床刚性等因素如何影响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针对不同材料(如硬质合金、高强度钢、铝合金、铜合金等)和加工条件,提出了优化工艺参数以获得最佳表面质量的策略。 磨削与抛光: 深入剖析了磨削过程中的磨料特性、结合剂类型、磨粒粒度、磨削用量、磨削速度、砂轮修整方式以及冷却润滑方式等对表面质量的决定性影响。针对不同的磨削类型(外圆磨、平面磨、内圆磨、无心磨等)和工件材料,给出了控制表面粗糙度、消除磨削烧伤、提高表面光洁度的具体方法。在抛光部分,则着重介绍了不同抛光技术(如机械抛光、电解抛光、超声波抛光、化学机械抛光等)的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影响因素。 电火花加工(EDM)与电解加工(ECM): 阐述了电火花加工中的脉冲参数、电极材料、电介质、加工间隙等如何影响电蚀坑的形成和表面粗糙度,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参数获得细微的加工表面。对于电解加工,则分析了电解液成分、电压、电流密度、加工速度以及电极形状等对表面光洁度和精度控制的影响。 超精密加工: 重点介绍金刚石车削、研磨、抛光等超精密加工技术,详细讲解了其在纳米级表面精度控制方面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对设备、环境、刀具的极高要求。 第三部分:表面质量的检测与评价技术 本部分系统介绍了精密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各种检测与评价方法。 表面粗糙度测量: 详细讲解了触针式表面粗糙度仪、光学轮廓仪、白光干涉仪、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测量技术的原理、操作规范、数据处理和结果解读。强调了测量方法的选择应与工件材料、加工工艺及评价标准相匹配。 表面形貌与结构分析: 介绍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观察表面微观形貌、分析缺陷类型及尺寸方面的应用。同时,还涉及X射线衍射(XRD)等技术在分析表面晶格结构、残余应力及相组成方面的作用。 表面功能特性检测: 探讨了摩擦磨损测试、硬度测试、表面接触电阻测量、表面能量测量等,以评价加工后的表面是否满足其预期功能要求。 第四部分:表面质量的控制与改进策略 本部分提供了实际操作层面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读者有效控制和提升加工表面质量。 工艺参数优化: 基于前两部分内容,总结了针对不同加工工艺和工件材料的系统性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包括实验设计(DOE)、响应面法(RSM)等统计学工具的应用。 刀具管理与维护: 强调了刀具状态对表面质量的关键影响,详细介绍了刀具磨损的监测、刀具寿命预测、刀具刃磨与修整技术,以及新型刀具材料和涂层的选择。 切削液的选择与管理: 论述了不同类型切削液(油性、水性、合成切削液)的性能特点、选择原则及其对润滑、冷却、排屑和表面质量的影响,以及切削液的污染与处理。 环境与设备因素: 探讨了温度、湿度、振动等环境因素以及机床精度、刚性、动态特性等设备因素对表面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表面改性技术: 简要介绍了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离子注入、热处理等表面改性技术,以及它们如何进一步提升工件表面的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 质量管理体系: 强调了将表面质量控制纳入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包括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实施过程控制、进行首件检验和过程检验、以及建立追溯体系。 附录 本书还包含相关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常用材料的加工特性参数表、典型加工缺陷的诊断与排除指南等,为读者提供实用的参考资料。 目标读者 本书适用于机械制造、航空航天、汽车制造、模具制造、精密仪器等行业的工程师、技术人员、操作工人、质量检验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和研究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精密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控制的理论精髓,掌握实用的检测评估技术,并能独立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表面质量问题,从而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循序渐进,从基础到进阶,对于想要系统学习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书中对各种传感器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其内部结构、工作机理、材料选择以及制造工艺等细节。例如,在讲解介质损耗传感器时,书中不仅介绍了其原理,还详细分析了不同介质材料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传感器设计来提高测量精度。对于射频传感器的章节,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笔墨来讲解电磁耦合机制、频率特性以及不同频段的信号特征,这对于理解电磁干扰的来源和抑制方法非常有帮助。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出彩的部分在于其对实际应用场景的细致描述。书中列举了多种典型高压电气设备,如GIS(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L(气体绝缘输电线路)、高压电缆、发电机和电动机等,并分析了在不同设备上局部放电的特点以及适合采用的检测传感器类型。此外,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现场监测数据和分析案例,这些鲜活的实例极大地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让理论知识能够更好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帮助读者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

这本《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确实是一本非常扎实的专业书籍。从目录上看,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局部放电这一在高压电气设备运行中至关重要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现象。我最开始关注这本书,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变压器、开关柜等设备出现一些难以排查的故障,而很多时候根源都指向了局部放电。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各种检测传感器的原理、选型、安装和实际应用。比如,书中对超声波传感器、射频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的物理原理、灵敏度、抗干扰能力等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供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对于我们这些在现场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结。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传感器联合检测的章节,多传感器协同工作能够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单一传感器可能带来的误判。此外,书中对局部放电的产生机理、发展过程以及对设备寿命的影响也有深刻的论述,这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为何需要进行局部放电检测,以及如何通过检测来预测设备健康状况。可以说,这本书为高压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这本书时,我就被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详实的案例分析所吸引。书中对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这一复杂现象的剖析,以及围绕它而展开的传感器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传感器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发现问题”的书。书中对不同传感器的物理基础、设计理念、测量精度以及局限性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读者能够深刻理解每一种传感器的优势所在。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不同绝缘材料对局部放电信号影响的分析,这对于理解信号的产生和传播至关重要。同时,书中对现场安装和维护的建议也十分贴心,确保传感器能够发挥最佳性能。书中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电力设备的设计制造,到运行维护,再到科学研究,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案,更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例如如何开发更高灵敏度、更强抗干扰能力的传感器,如何利用先进的信号处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智能化的诊断。

评分

在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链条中,局部放电检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这本书,恰恰是连接这一环节的坚实桥梁。我之所以高度推崇这本书,是因为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介绍,更侧重于技术的实际应用。书中对不同传感器的物理机制、电磁特性、声学特性以及光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详细介绍了它们如何在高压电气设备中进行部署和应用。例如,书中关于电磁兼容性(EMC)的章节,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和选择传感器以尽量减少外部电磁干扰,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传感器故障诊断和维护的内容,这对于保障监测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们能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局部放电检测技术,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是工程师的案头必备,更是科研人员探索新技术的宝贵参考。

评分

我一直对高压电气设备中的“隐形杀手”——局部放电——保持着高度警惕。这本书《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双“火眼金睛”。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倾听”设备“心跳”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内容详实,从物理学原理出发,层层剥茧,将复杂的局部放电现象及其检测技术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传感器校准和不确定度分析的章节印象深刻。在精准测量领域,校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而书中对校准方法的详细介绍,以及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对测量结果的信心。书中还探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局部放电检测中的应用,这为我们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传感器数据进行模式识别,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局部放电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令人赞叹,对于电力系统运行、设备制造、技术研发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电力设备维护的老工程师,我深知局部放电对设备寿命的潜在威胁。这本书《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无疑是近年来我阅读过的最实用、最具深度的一本技术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各种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的原理、特性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书中对不同传感器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大量实际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设备和监测需求选择最合适的传感器。例如,对于SF6气体绝缘设备,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选择和布置射频传感器以有效捕捉高频脉冲信号;对于油浸式变压器,则重点讲解了超声波传感器在检测气隙放电和绝缘纸老化方面的应用。此外,书中还关注了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这些都是实际应用中必须考虑的因素。本书的参考文献也非常丰富,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总而言之,这本书为高压电气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预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

初次拿到《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就被其厚重而严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我曾长期在绝缘材料领域工作,深知局部放电对高压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破坏性是多么显著。这本书恰恰聚焦于如何“看得见”这些无形的“杀手”。它构建了一个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开篇对高压电气设备概况及局部放电的本质进行了清晰界定,为后续章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如基于电磁感应的传感器、基于电荷感应的传感器、基于声波的传感器以及基于光学信号的传感器等。对于每一种传感器,作者都对其工作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且配有大量的图示和公式,这对于理解其精妙之处至关重要。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传感器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的部分,因为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准确捕捉微弱的局部放电信号确实是一大挑战。此外,书中还探讨了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特征分析等关键技术,这对于将传感器获取的原始信号转化为有意义的诊断信息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它将助力我们更有效地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评分

这本书《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确实是一部关于“隐患排查”的杰作。它将原本难以捉摸的局部放电现象,通过各种精密的传感器技术,变得“有迹可循”。我之所以对其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书中对于每一种传感器的介绍都非常到位,不仅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还细致地分析了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例如,书中对光学传感器的介绍,不仅涵盖了其对紫外、可见光以及红外波段的响应特性,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滤光片和信号放大技术来提高信噪比。此外,书中对于传感器之间的协同作用和数据融合的探讨,也为构建更强大的局部放电监测体系提供了思路。这种多维度、全方位的解析,使得读者能够全面理解传感器的技术内涵,并能够将其有效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书中还涉及了标准化的检测流程和数据分析方法,这对于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具有重要意义。总而言之,这本书为高压电气设备的健康诊断和寿命预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是电力行业从业者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评分

翻阅《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电磁波、声波和光信号构成的“战场”,而书中介绍的各种传感器,正是我们在这场“战斗”中的利器。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它不仅仅是对各种传感器技术原理的介绍,更着重于这些技术如何在真实的高压电气设备中落地生根。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局部放电(如表面放电、电晕放电、内部放电)的信号特征,以及各种传感器如何捕捉这些特征。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传感器集成和多参数协同诊断的章节,这代表了当前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不同传感器的优势互补,可以构建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监测系统。书中还探讨了检测标准的制定、数据管理以及检测报告的撰写等工程实践中的重要环节,这些内容对于一线技术人员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将枯燥的科学原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为提升电力设备的运行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电力设备研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局部放电检测技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传感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实践指导性于一体的佳作。书中对各种传感器的原理、性能指标、制造工艺以及应用场景都进行了详尽而系统的阐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传感器在不同绝缘介质(如固体、液体、气体)中性能差异的分析,以及如何针对不同介质优化传感器设计。此外,书中关于噪声抑制和信号去卷积技术的内容,也为我们解决实际监测中的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技术信息的堆砌,更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复杂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高压电气设备局部放电检测的宏伟蓝图,并提供了实现这一蓝图的“地图”和“指南针”。这本书将极大地推动我国高压电气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并为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重要贡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