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小儿脏气轻灵,易趋康复,与成人相比,易发病,病后又易传变。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气勃勃,虽为病邪所伤,但其机体再生修复能力强,修复也较快。小儿病因单纯,多为外感六淫,或内伤饮食,只要良好护理,密切观察,粗中有细,用简单的、物理的、绿色的推拿疗法,即可帮助孩子有效缓解症状。
腹部推拿可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通过腹部推拿,强化孩子的后天之本,加强患儿的正气,尤其是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关键之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就是要固护胃气的原因。只有固护胃气,培育孩子的抵抗力,才有可能祛邪外出。
要相信孩子的潜在抵抗力,要努力培养孩子的“正气”。
内容简介
《揉小肚肚的学问(彩图实操版)》是一本针对小儿按摩调理的家庭保健科普书,重点讲解小儿腹部按摩的作用原理和整套治疗疾病的手法及相关的穴位;详细介绍相关疾病,收录的疾病以脾胃疾病及与脾胃相关的疾病为主,分别介绍病因病机,腹部相关穴位及相应的套路手法,背部督脉调理手法,注意事项和其他相应的方药膳食疗法。《揉小肚肚的学问(彩图实操版)》对于小儿疾病的按摩治疗给出了具体操作细则,以图谱的形式生动展示给孩子的父母,简单易学,使其能够看图操作。孩子的父母可通过学习与体会《揉小肚肚的学问(彩图实操版)》内容,为自己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书中介绍的按摩方法简单易学,临床疗效显著,很容易被孩子接受。
作者简介
刘高峰,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曾就职于北京大学首钢总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工作。在临床工作中,对腹部推拿研究以及腹部诊断等有独到认识。曾出版畅销图书《揉肚子的学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现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传统中医腹部诊疗分会会长。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小儿推拿是孩子的第一个保健医
基础篇 小儿腹部按摩的作用与原理
中医说腹部按摩
从现代医学及解剖角度讲腹部按摩
技法篇 小儿腹部按摩手法操作指导
腹部常规手法
胸腹部常用穴位及手法
背部常规手法及常用穴位
其他穴位及手法操作
小儿腹部按摩手法的注意事项
实战篇 小儿常见疾病的实用调理法
发热
腹泻
小儿厌食
小儿遗尿
小儿生长发育不良
小儿晕车
小儿汗症
小儿脑瘫
小儿便秘
小儿积滞
小儿咳嗽
小儿脱肛
小儿贫血
小儿腹痛
小儿呕吐
小儿尿频
小儿湿疹
小儿肥胖
儿童多动综合征
抽动秽语综合征
假性近视
前言/序言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效果显著,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中西医理论表述虽然有一定的区别,有些人群对中医理论及其术语持谨慎态度,但中医治疗手段及方法是非常符合疾病的治疗本质的。
小儿疾病在非遗传基因影响及特殊原因(如生产过程的损伤、极度不良的生长环境等)之外,一般都集中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两方面。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来说,腹部推拿操作的重要性可以从现代解剖学角度得到有力的解释。
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生于外在感染引起的呼吸系统疾患,通过理璇玑及搓胁肋等局部手法,可以改善局部肋间内外肌的气血运行,加强自身的抵抗力。而腹部点压可以通过横膈膜改变胸腔的容积变化,变相改变肺的运动及肺泡的体容积变化,肺的运动及体容积变化可以带动支气管位置改变,而这些器官相应的运动变化可以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疾病恢复能力提升,从而间接促进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恢复。
呼吸系统疾病往往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感冒、发热等可以引起食欲下降、恶心、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从中医角度讲,逆向治疗一直是中医治病实践总结的宝贵经验。我们通过推拿腹部解决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等伴随症状,就能间接治疗其呼吸系统疾病。胃气得复,正气回升,大便通畅,感冒、发热、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就能得到解决。
对于消化系统疾病,着重在于脾胃。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推拿腹部可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提高身体的正气,强化小儿的后天之本。小儿的正气,尤其以胃气为重。固护胃气可增强抵抗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许多精神性疾病患者的腹部菌群有明显的共同特征。美国有医学权威认为小儿自闭症、多动症与肠道菌群有关。纠正肠道菌群或许可以改善症状甚至治愈相应疾病。中医的腹部按摩手法可以改变肠道的温度,改善蠕动功能,间接改变肠道菌群的生长环境。
近几年,输液疗法的弊端在逐渐显现,如发热的抗感染治疗造成的重复感染,免疫力低下,脾胃虚寒,盗汗自汗等,以及不少小儿瘦小,毛发干枯,睡眠差,脾气暴躁。在手脚干燥等心肝火旺、阴常不足的现象下“回归自然”,非药物疗法得到越来越多百姓的认可,小儿推拿成为妈妈们的选择。
看问题当然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小儿推拿不是万能的,应重视多维结合治疗。要用灵活的思维,中西医结合,密切关注患儿体征,避免不当治疗而引发意外。
由于生活阅历等种种局限,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都有不同之处。如有不足,诚心希望相关中医人士提出宝贵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
刘高峰
2017年4月于北京
《肚腹的智慧:中医温和调理的奥秘》 引言:探寻身体的语言,解锁内在的平衡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体最古老、最忠实的伙伴——我们的腹部。它不仅仅是容纳消化器官的“仓储”,更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汇聚之地,是连接身心健康的枢纽。千百年来,中医的智慧便深谙此道,将腹部视为“第二颗心脏”,强调对它的温和照料,是维持生命活力、预防疾病、提升生活品质的关键。 本书《肚腹的智慧:中医温和调理的奥秘》并非一本简单的保健指南,而是试图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腹部在人体健康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并从中医的视角出发,揭示一系列安全、有效、易于实践的自我调理方法。我们相信,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方法,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守护者,重新连接身体的内在智慧,拥抱更健康、更充盈的生活。 第一篇:腹部:生命的源泉与健康的罗盘 第一章:腹部,不止于“肚” 腹部的多重身份: 在中医理论中,腹部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紧密相连,是气血运行、津液代谢、免疫防御的重要场所。我们将从解剖学的基本认知出发,结合中医经络学说,深入浅出地阐述腹部的结构与功能,让读者认识到腹部在生命活动中的举足轻重。 为何关注腹部? 现代医学已普遍认识到腹部健康的重要性,如肠道菌群失调、腹部肥胖对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的关联。而中医则更进一步,将腹部的异常视为身体失衡的早期信号。本书将重点解析腹部为何成为健康问题的“晴雨表”,以及为何对腹部进行温和调理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积极效果。 腹部的“语言”: 胀气、疼痛、便秘、腹泻、腹胀、冷感……这些看似寻常的腹部不适,在中医看来,都在诉说着身体的“语言”。我们将教会读者如何倾听和解读这些信号,识别不同腹部不适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隐患,为后续的调理提供精准的方向。 第二章:中医视角下的腹部健康密码 脏腑与腹部的联动: 中医认为,腹部是脾、胃、肝、胆、肾、大小肠等多个脏腑的集聚之地。这些脏腑的功能状态,直接反映在腹部的形态、温度、触感和反应上。我们将详细阐述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肾阳不足等常见症候如何在腹部体现,帮助读者建立起脏腑与腹部的联系。 经络在腹部的运行: 腹部是多条重要经络的交汇处,如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以及任脉等。这些经络的畅通与否,关系到全身气血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协调。我们将介绍这些与腹部密切相关的经络,以及它们在腹部的循行路线,为理解腹部穴位按摩打下基础。 气血津液与腹部平衡: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血是生命物质的基础,津液是身体的“滋养液”。腹部是气血津液生成、运化和储存的关键区域。腹部不适常常源于气滞血瘀、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等。本书将深入探讨气血津液在腹部的运行规律,以及如何通过调理促进其平衡。 第二篇:温和调理,唤醒腹部生命力 第三章:食饮有节,从“胃”开始的养生之道 “药食同源”的腹部智慧: 中医强调“饮食乃安身之本”。对于腹部健康,合理的饮食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有效的调理手段。我们将介绍适合不同体质人群的食疗方,以及一些能够温和健脾、助消化、理气的常见食材(如山药、红枣、生姜、陈皮等)的妙用。 避开腹部“敌人”: 哪些食物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腹部胀气、腹泻?哪些烹饪方式对腹部更友好?我们将分析现代饮食中常见的“腹部杀手”,并提供规避建议。例如,过度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及加工食品等。 “吃对”比“吃少”更重要: 许多人认为减肥就是要少吃,但对于腹部健康而言,懂得如何“吃对”比单纯减少食量更为关键。我们将引导读者理解食物的性味归经,学会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能滋养腹部的食物,并掌握正确的进食习惯。 第四章:形体运动,让腹部“动”起来 八段锦与腹部律动: 八段锦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养生功法,其中许多动作都巧妙地与腹部运动相结合,能够有效促进腹部气血循环,增强脾胃功能。我们将详细解析八段锦中与腹部相关的几个动作,并演示其要领,指导读者在家中安全练习。 腹式呼吸的奥秘: 呼吸是生命的基础,而腹式呼吸则是最能调动腹部深层肌肉、促进膈肌运动、改善内脏功能的呼吸方式。本书将详细讲解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并阐述其对缓解压力、改善消化、提升免疫力的多重益处。 舒缓的腹部按摩: 除了外力运动,轻柔的腹部按摩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温和调理方式。我们将介绍几种简单易学的腹部按摩手法,包括顺时针揉腹、逆时针揉腹、推腹等,并强调其在疏通经络、促进消化、缓解便秘等方面的神奇效果。我们将强调按摩的力度和频率,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情志调养,心腹相连的深层治愈 “思伤脾”,情志对腹部的影响: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过度或不及都会影响脏腑功能,其中“思虑过度”尤其容易损伤脾胃,导致腹部不适。我们将探讨不良情绪如何影响腹部健康,并提供情绪疏导的方法。 腹部与情绪的“双向沟通”: 就像我们常常说“心里堵得慌”,腹部的某些不适也可能源于情绪。反之,通过调理腹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良情绪。我们将介绍一些通过腹部调理来调节情绪的思路和方法。 身心合一的健康观: 本章旨在强调身心合一的健康理念,引导读者认识到,真正的腹部健康,离不开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我们将鼓励读者通过冥想、正念练习等方式,达到身心和谐的境界。 第六章:起居有常,与自然同频的养腹之道 规律作息与脾胃同步: 熬夜、不规律的饮食和睡眠,是现代人腹部问题的常见诱因。我们将强调规律作息的重要性,特别是与脾胃消化吸收最佳时段相匹配的作息安排。 寒热平衡的穿衣之道: 腹部是阳气的重要聚集地,尤其容易受寒。不注意腹部保暖,容易导致腹泻、痛经等问题。我们将提供关于腹部保暖的实用建议,以及根据季节和天气选择合适的衣物。 顺应四时,呵护腹部: 春夏秋冬,自然界有其运行规律,我们的身体也应顺应自然。我们将分析不同季节对腹部健康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养护对策。例如,夏季注意防暑祛湿,冬季注意温补阳气。 第三篇:常见腹部问题的中医辨证与调理 第七章:辨证施治,对症下药的智慧 脾胃虚寒: 表现为腹部冷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我们将解析其成因,并提供针对性的食疗、按摩及穴位按压建议。 肝胃不和: 表现为腹部胀痛、走窜不定、嗳气频作、情志抑郁等。我们将分析其与情志的关系,并指导读者如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湿热内蕴: 表现为腹部胀满、口苦口黏、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不爽等。我们将介绍如何清热利湿,缓解腹部不适。 瘀血内阻: 表现为腹部刺痛、痛处固定、有包块、月经不调等。我们将探讨活血化瘀的方法,改善腹部循环。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列举更多常见腹部问题,如腹胀、腹泻、便秘、胃痛、胆囊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每种问题都附带中医辨证和相应的调理方法,并强调个体差异,鼓励读者寻求专业中医师的诊断。) 第八章:自我疗愈的实践指南 穴位按摩的细节: 在前文提及的基础上,本书将进一步详细介绍与腹部健康密切相关的关键穴位,如神阙、天枢、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等。我们将提供精确的定位方法、按摩手法、力度、频率和注意事项,确保读者能够安全有效地进行自我按摩。 拔罐与艾灸的辅助应用(安全提示): 对于一些顽固的腹部问题,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拔罐和艾灸也可以作为辅助疗法。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些方法的原理,但会着重强调其使用的风险,并强烈建议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何为“适度”?如何判断调理效果? 在进行任何调理时,掌握“适度”原则至关重要。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观察身体反应,判断调理是否有效,以及何时需要停止或调整方法。 何时寻求专业帮助: 尽管本书提供了丰富的自我调理方法,但我们始终强调,遇到严重或持续的腹部不适,务必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 结语:腹部的内在和谐,身心的整体健康 腹部的智慧,是生命最基础的智慧。通过《肚腹的智慧:中医温和调理的奥秘》,我们希望读者不仅能掌握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保健方法,更能建立起一种全新的健康观念——关注身体的细微信号,尊重身体的内在规律,用最温和、最自然的方式,唤醒腹部潜藏的生命力,从而实现身心的整体和谐与健康。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这趟探索腹部智慧的旅程中,收获健康,拥抱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