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名家印:第十三卷 钱松胡震

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名家印:第十三卷 钱松胡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鈺霖 编,张钰霖编撰 编纂
图书标签:
  • 篆刻
  • 印学
  • 钱松
  • 胡震
  • 中国篆刻聚珍
  • 名家印
  • 艺术
  • 书法
  • 传统艺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73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240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名家印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80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繁体竖排
附件:书签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钱、胡两家金石审美能力强,篆刻创作天赋高。浙派因为有钱、胡这样一些古典精神与开放意识兼具的继起者,为后世浙派的拓展与转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从这个角度看,钱、胡篆刻的风格意义与印史价值值得关注。

作者简介

張鈺霖,女,1977年生,浙江嵊州人。1999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西溪校區(原杭州大學)中文系,入西泠印社出版社任編輯。現爲西泠印社社務委員會藝術創研處副處長、副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史專業博士研究生。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史和篆刻艺术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篆刻名家,但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书目信息。 《清代及民国篆刻艺术流派与印风探微》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篆刻艺术在清代中后期至民国时期所展现出的丰富面貌与重要转折。这一阶段,篆刻艺术告别了前代的藩篱,在理论、技法和风格上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形成了诸多具有鲜明地域性和个人风格的流派。本书旨在通过对代表性篆刻家的印风、理论贡献及社会影响力的考察,构建一幅详尽的时代艺术图景。 第一章:清代篆刻的理论复兴与印学思潮 清代,是篆刻艺术从技艺走向学问的关键时期。本书首先探讨了乾嘉时期的印学复兴,重点介绍了以邓石如为代表的“皖派”如何将书法与篆刻紧密结合,确立了“以书入印”的核心理念。邓石如的印风,以其雄浑朴茂、气势磅礴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详细分析了其如何从汉碑、金文等古文字中汲取营养,打破了元明以来对“吴门”一派的过度模仿。 此外,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晚清“浙派”的崛起。在吴昌硕的引领下,浙派展现出更为自由奔放的艺术追求。吴昌硕的印风,融合了金石入书、以刀代笔的独特手法,其“缶庐”印风的形成,不仅是技法的革新,更是对传统文人趣味的反叛与超越。我们细致考察了其受“汉印”和“碑学”思潮影响的路径。 第二章:地域流派的兴衰与风格演变 篆刻艺术的地域性在清代尤为显著。本书系统梳理了不同地域流派的特征: 皖派的传承与发展: 在邓石如之后,皖派的代表人物如黄易、陈鸿寿(曼生)等人的印风各具特色。曼生的“曼生十八式”,强调印面布局的意趣,将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引入篆刻,使得印章不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而成为表达性灵的载物。 浙派的革新与突破: 浙派不仅有吴昌硕,还包括了诸多致力于开拓印风的实践者。他们更注重印面气势的营造和刀法的变化,使得浙派成为晚清最具活力的艺术群体。 第三章:民国时期的篆刻格局与传承 进入民国,篆刻艺术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社会变迁,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受到冲击,但艺术创新并未停滞。本书重点分析了吴昌硕晚期及弟子群体对民国篆刻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篆刻家们一方面继承了吴昌硕的雄强气魄,另一方面也开始探索更为内敛、写意的印风。 我们关注了在这一时期活跃的几位重要艺术家,他们如何将前人的成就融入到新的时代背景中。他们的作品展现出更加成熟的笔意和更为精湛的刀法控制力,使得民国时期的篆刻艺术在继承中实现了风格的深化。 第四章:刀法、章法与印学理论的再审视 本书不仅关注风格的流变,更深入探究了技术层面的细节。 刀法探讨: 详细对比了“钝刀法”(如邓石如的圆劲)与“锐刀法”(如吴昌硕的挺健)在印面肌理上的不同效果。刀法的运用直接决定了印文的气韵和古拙感。 章法布局: 分析了如何通过对文字的变形、错位和穿插,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张力。尤其是对“残损感”和“古意”的营造,是衡量印人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 结语: 《清代及民国篆刻艺术流派与印风探微》力图通过严谨的学术梳理和大量的印例分析,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理解这一时期篆刻艺术如何从复古走向革新,最终确立了现代篆刻的审美基调。本书是理解中国近现代金石艺术发展脉络的必备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篆刻艺术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表层的欣赏阶段,直到我开始阅读这套书,才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印章作品集,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明清文人生活史。通过对这些印章的细致观察,我能感受到当时士大夫阶层对“闲章”和“吉语印”的偏爱,窥见他们那份超脱世俗的雅致情趣。作者的文字功底也相当了得,对每一位篆刻家的生平、艺术主张以及他们与同时代文人的交往都有着精辟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对于初学者来说,它无疑是一本绝佳的入门指南;而对于资深爱好者而言,其中收录的那些罕见精品和独家考证,也绝对能带来惊喜。我特别喜欢其中对边款的单独介绍,那一方寸之间,往往蕴含着比印文更丰富的故事。

评分

这套书真是太让人爱不释手了!我最近沉迷于古代金石拓片的研究,手里正好缺一本系统梳理明清篆刻名家作品的权威图录,没想到这套书正好填补了我的空白。光是翻阅那些精美的印章图片,就足以让人心神荡漾,每一个朱文、白文的布局,刀法的顿挫起伏,都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位刻印大师面对面交流。尤其是那些对印泥运用和纸张选择的考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尤其欣赏作者团队在收录作品时的严谨性,每件作品都有详细的出处和流传记载,这对于我们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太重要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大气,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顶级水准,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绝对称得上是传世之作。我打算把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品味一番,相信它能持续给我带来新的启发和感动。

评分

我一直有个“病”,就是对那些能够体现传统文人“格”的书籍有着近乎偏执的喜爱,这套书完美契合了我的审美。从封面烫金的书名设计,到内页的留白处理,无不透露着一种沉稳内敛的古典气质。阅读体验极佳,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现代设计元素来分散注意力,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了印章本身的美学价值上。我特别喜欢它对印章与书法、绘画之间相互影响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篆刻绝非孤立的技艺,而是整个文人艺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那些印章上的“拙朴”与“秀逸”之间的平衡感,实在令人玩味无穷。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日常放松心情、陶冶性情的重要精神食粮,每当我感到思维枯竭时,翻开它,总能从中汲取到一丝宁静与灵感。

评分

最近在筹备一个小型展览,急需一些可靠的参考资料来丰富展品的介绍说明。幸好及时发现了这套书,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发现书中对于一些署名模糊、流传存疑的印章的处理态度非常审慎和客观,没有盲目断论,而是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和考证方向,这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操守。我用了其中关于某一印章流变过程的分析来完善我的展品介绍,效果非常好,受到了同行的一致好评。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人性化,既适合案头细看,也方便携带到文物现场进行比对参考。它的内容详实程度,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图集”范畴,更像是一部内容翔实的“篆刻断代史”。能将如此海量的珍贵资料系统化地整理出版,编撰团队的付出绝对是巨大的。

评分

作为一个常年与古籍打交道的收藏家,我深知一套好的图录对保护和研究的重要性。这套书在文物摄影和后期制版上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很多细微的刀痕和印泥的渗化效果,在其他出版物上往往被模糊处理,但在这本书里,几乎是毫发毕露,那种立体感和肌理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能听到刻刀划过石头的声音。更难得的是,它突破了以往图录的单一模式,加入了大量的背景资料和相关题跋,使得每一方印章都有了鲜活的生命。我尤其关注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篆刻风格在书中的对比呈现,这种宏观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建立了对明清篆刻艺术脉络的清晰认知。我已将它列入我个人图书馆的“珍藏系列”,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会持续攀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