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

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适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
  • 哲学史
  • 文化常识
  • 通俗哲学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思维方式
  • 知识普及
  • 不鄙文丛
  • 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465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71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常识》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百家哲学思想,以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子等圣哲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通过本书,读者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经典哲学,也能清晰地感受胡适严谨的治学态度。

作者简介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皆有建树。

目录

第一编   古代哲学

第一讲 哲 学

一 哲学的定义

二 哲学与人生

第二讲 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

一 中国哲学结胎的时代

二 那时代的思潮(诗人时代)

第三讲 老 子

一 老子略传

二 革命家之老子

第四讲 孔 子

一 孔子略传

二 孔子的时代

第五讲 墨 子

一 墨子略传

二 墨子的哲学方法

三 三表法

第六讲 杨 朱

第七讲 别 墨

一 墨辩与别墨

二 墨学结论

第八讲 庄 子

一 庄子时代的生物进化论

二 庄子的名学与人生哲学

第九讲 《大学》与《中庸》

第十讲 孟 子

第十一讲 荀 子

一 荀子

二 天与性

第十二讲 古代哲学的终局

一 前三世纪之思潮

二 所谓法家

三 古代哲学之中绝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一讲 中古时代

第二讲 齐 学

一 思想混合的趋势

二 齐学的正统

第三讲 汉之哲学

第四讲 道 家

一 道家的来源与宗旨

二 七十年的道家政治

第五讲 儒 家

一 儒教在汉代被确立为国教考

二 无为与有为

第六讲 中古第一期的终局

第七讲 佛 教

一 佛教的输入时期

二 佛教在中国的演变

三 禅学的最后时期

第三编   近代哲学

第一讲 近世哲学

第二讲 理学时期

一 周敦颐

二 邵雍

三 程颢

四 程颐

五 朱子

第三讲 清代思想史

第四讲 反理学时期

一 顾炎武

二 颜元

三 戴震

四 吴稚晖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哲学的定义

哲学的定义从来没有一定的。我如今也暂下一个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例如,行为的善恶,乃是人生一个切要问题。平常人对着这问题,或劝人行善去恶,或实行赏善罚恶,这都算不得根本的解决。哲学家遇着这问题,便去研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人的善恶还是天生的呢,还是学得来的呢;我们何以能知道善恶的分别,还是生来有这种观念,还是从阅历经验上学得来的呢;善何以当为,恶何以不当为;还是因为善事有利所以当为,恶事有害所以不当为呢;还是只论善恶,不论利害呢;这些都是善恶问题的根本方面。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想,方可希望有一个根本的解决。

因为人生切要的问题不止一个,所以哲学的门类也有许多种。例如:

一、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二、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及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三、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四、怎样才可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呢。(教育哲学)

五、社会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六、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史 这种种人生切要问题,自古以来,经过了许多哲学家的研究。往往有一个问题发生以后,各人有各人的见解,各人有各人的解决方法,遂致互相辩论。有时一种问题过了几千百年,还没有一定的解决法。例如孟子说人性是善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荀子说性是恶的。到了后世,又有人说性有上中下三品,又有人说性是无善无恶可善可恶的。若有人把种种哲学问题的种种研究法和种种解决方法,都依着年代的先后和学派的系统,一一记叙下来,便成了哲学史。”“

哲学史的种类也有许多:

一、通史。例如《中国哲学史》《西洋哲学史》之类。

二、专史。

(一)专治一个时代的,例如《希腊哲学史》《明儒学案》。

(二)专治一个学派的,例如《禅学史》《斯多亚派哲学史》。

(三)专讲一人的学说的,例如《王阳明的哲学》《康德的哲学》。

(四)专讲哲学的一部分的历史,例如《名学史》《人生哲学史》《心理学史》。

哲学史有三个目的:

(一) 明变。哲学史第一要务,在于使学者知道古今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

例如孟子、荀子同是儒家,但是孟子、荀子的学说和孔子不同,孟子又和荀子不同。又如宋儒、明儒也都自称孔氏,但是宋明的儒学,并不是孔子的儒学,也不是孟子、荀子的儒学。但是这个不同之中,却也有个相同的所在,又有个一线相承的所在。这种同异沿革的线索,非有哲学史、不能明白写出来。

(二)求因。哲学史目的,不但要指出哲学思想沿革变迁的线索,还须要寻出这些沿革变迁的原因。例如程子、朱子的哲学,何以不同于孔子、孟子的哲学?陆象山、王阳明的哲学,又何以不同于程子、朱子呢?这些原因,约有三种:

(甲)个人才性不同。

(乙)所处的时势不同。

(丙)所受的思想学术不同。

(三)评判。既知思想的变迁和所以变迁的原因了,哲学史的责任还没有完,还须要使学者知道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便叫做评判。但是我说的评判,并不是把做哲学史的人自己的眼光,来批评古人的是非得失。那种“主观的”评判,没有什么大用处。如今所说,乃是“客观的”评判。这种评判法,要把每一家学说所发生的效果表示出来。这些效果的价值,便是那种学说的价值。这些效果,大概可分为三种:

(甲)要看一家学说在同时的思想和后来的思想上发生何种影响。

(乙)要看一家学说在风俗政治上发生何种影响。

(丙)要看一家学说的结果可造出什么样的人格来。

例如古代的“命定主义”,说得最痛切的,莫如庄子。庄子把天道看作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因此他有“乘化以待尽”的学说。这种学说,在当时遇着荀子,便发生一种反动力。荀子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所以荀子的《天论》极力主张征服天行,以利人事。

但是后来庄子这种学说的影响,养成一种乐天安命的思想,牢不可破。在社会上,好的效果,便是一种达观主义;不好的效果,便是懒惰不肯进取的心理。造成的人才,好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不好的便是刘伶一类达观的废物了。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的位置 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西支也分希腊、犹太两系。初起的时候,这四系都可算作独立发生的。到了汉以后,犹太系加入希腊系,成了欧洲中古的哲学。印度系加入中国系,成了中国中古的哲学。到了近代印度系的势力渐衰,儒家复起,遂产生了中国近世的哲学,历宋元明清直到于今。欧洲的思想,渐渐脱离了犹太系的势力,遂产生欧洲的近世哲学。到了今日,这两大支的哲学互相接触,互相影响。

五十年后,一百年后,或竟能发生一种世界的哲学,也未可知。

中国哲学史的区分 中国哲学史可分为三个时代:

(一)古代哲学 自老子至韩非,为古代哲学。这个时代,又名“诸子哲学”。

(二)中世哲学 自汉至北宋,为中世哲学。这个时代,大略又可分作两个时期:

(甲)中世第一时期。自汉至晋,为中世第一时期。这一时期的学派,无论如何不同,都还是以古代诸子的哲学作起点的。例如《淮南子》是折衷古代各家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支;王充的天论得力于道家,性论折衷于各家;魏晋的老庄之学,更不用说了。

(乙)中世第二时期。自东晋以后,直到北宋,这几百年中间,是印度哲学在中国最盛的时代。印度的经典,次第输入中国。印度的宇宙论、人生观、知识论、名学、宗教哲学,都能于诸子哲学之外,别开生面,别放光彩。此时凡是第一流的中国思想家,如智顗、玄奘、宗密、窥基,多用全副精力,发挥印度哲学。

那时的中国系的学者,如王通、韩愈、李翱诸人,全是第二流以下的人物。他们所有的学说,浮泛浅陋,全无精辟独到的见解。故这个时期的哲学,完全以印度系为主体。

(三)近世哲学。唐以后,印度哲学已渐渐成为中国思想文明的一部分。譬如吃美味,中古第二时期是仔细咀嚼的时候,唐以后便是胃里消化的时候了。吃的东西消化时,与人身本有的种种质料结合,别成一些新质料。印度哲学在中国,到了消化的时代,与中国固有的思想结合,所发生的新质料,便是中国近世的哲学。我这话初听了好像近于武断。平心而论,宋明的哲学,或是程朱,或是陆王,表面上虽都不承认和佛家禅宗有何关系,其实没有一派不曾受印度学说的影响的。这种影响,约有两个方面:一面是直接的。如由佛家的观心,回到孔子的“操心”,到孟子的“尽心”“养心”,到《大学》的“正心”,是直接的影响。一面是反动的。佛家见解尽管玄妙,终究是出世的,是“非伦理的”。宋明的儒家,攻击佛家的出世主义,故极力提倡“伦理的”入世主义。明心见性,以成佛果,终是自私自利;正心诚意,以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伦理的人生哲学了。这是反动的影响。

明代以后,中国近世哲学完全成立。佛家已衰,儒家成为一尊。于是又生反动力,遂有汉学、宋学之分。清初的汉学家,嫌宋儒用主观的见解,来解古代经典,有“望文生义”“增字解经”种种流弊。故汉学的方法,只是用古训、古音、古本等等客观的根据,来求经典的原意。故嘉庆以前的汉学、宋学之争,还只是儒家的内讧。但是汉学家既重古训古义,不得不研究与古代儒家同时的子书,用来作参考互证的材料。故清初的诸子学,不过是经学的一种附属品,一种参考书。不料后来的学者,越研究子书,越觉得子书有价值。故孙星衍、王念孙、王引之、顾广圻、俞樾诸人,对于经书与子书,简直没有上下轻重和正道异端的分别了。到了最近世,如孙诒让、章炳麟诸君,竟都用全副精力,发明诸子学。

于是从前作经学附属品的诸子学,到此时代,竟成专门学。一般普通学者,崇拜子书,也往往过于儒书。岂但是“附庸蔚为大国”,简直是“婢作夫人”了。综观清代学术变迁的大势,可称为古学昌明的时代。自从有了那些汉学家考据、校勘、训诂的工夫,那些经书子书,方才勉强可以读得。这个时代,有点像欧洲的“再生时代”(再生时代西名Ponaissance,旧译文艺复兴时代)。 欧洲到了“再生时代”,昌明古希腊的文学哲学,故能推翻中古“经院哲学”(旧译烦琐哲学,极不通。原文为Scholasticism,今译原文)的势力, 产出近世的欧洲文化。我们中国到了这个古学昌明的时代,不但有古书可读,又恰当西洋学术思想输入的时代,有西洋的新旧学说可供我们的参考研究。我们今日的学术思想,有这两大源头:一方面是汉学家传给我们的古书;一方面是西洋的新旧学说。这两大潮流汇合以后,中国若不能产生一种中国的新哲学,那就真是辜负了这个好机会了。

第二章 哲学与人生

前次承贵会邀我演讲关于佛学的问题,我因为对于佛学没有充分的研究,拿浅薄的学识来演讲这一类的问题,未免不配;所以现在讲“哲学与人生”,希望对于佛学也许可以贡献点参考。不过我所讲的有许多地方和佛家意见不合,佛学会的诸君态度很公开,大约能够容纳我的意见的!讲到“哲学与人生”,我们必先研究他的定义:什么叫哲学?什么叫人生?然后才知道他们的关系。

我们先说人生。这六月来,国内思想界,不是有玄学与科学的笔战么?国内思想界的老将吴稚晖先生,就在《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一篇《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中下了一个人生的定义。他说:“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脑的动物。”人生即是这种动物所演的戏剧,这种动物在演时,就有人生;停演时就没人生。所谓人生观,就是演时对于所演之态度,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摇旗呐喊;凡此种种两脚两手在演戏的态度,就是人生观。不过单是登台演剧,红进绿出,有何意义?想到这层,就发生哲学问题。哲学的定义,我们常在各种哲学书籍上见到;不过我们尚有再找一个定义的必要。我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上所下的哲学的定义说:“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去找根本的解决。”但是根本两字意义欠明,现在略加修改,重新下了一个定义说:“哲学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一个比较可普遍适用的意义。”现在举两个例来说明他:要晓得哲学的起点是由于人生切要的问题,哲学的结果,是对于人生的适用。人生离了哲学,是无意义的人生;哲学离了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学。现在哲学家多凭空臆说,离得人生问题太远,真是上穷碧落,愈闹愈糟!

现在且说第一个例:二千五百年前在喜马拉亚山南部有一个小国——迦叶——里,街上倒卧着一个病势垂危的老丐,当时有一个王太子经过,在别人看到,将这老丐赶开,或是毫不经意的走过去了;但是那王太子是赋有哲学的天才的人,他就想人为什么逃不出老、病、死,这三个大关头,因此他就弃了他的太子爵位、妻孥、便嬖、皇宫、财货,遁迹人山,去静想人生的意义。后来忽然在树下想到一个解决:就是将人生一切问题拿主观去看,假定一切多是空的,那末,老、病、死,就不成问题了。这种哲学的合理与否,姑不具论,但是那太子的确是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意义上着想去找他以为比较普遍适用的意义。

我们再举一个例,“譬如我们睡到夜半醒来,听见贼来偷东西,我那就将他捉住,送县究办。假如我们没有哲性,就这么了事,再想不到“人为什么要作贼”等等的问题;或者那贼竟苦苦哀求起来,说他所以作贼的原故,因为母老,妻病,子女待哺,无处谋生,迫于不得已而为之,假如没哲性的人,对于这种吁求,也不见有甚良心上的反动。至于富于哲性的人就要问了,为什么不得已而为之?天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有多少?为什么社会没得给他做工?为什么子女这样多?为什么老病死?这种偷窃的行为,是由于社会的驱策,还是由于个人的堕落?为什么不给穷人偷?为什么他没有我有?他没有我有是否应该?拿这种问题,逐一推思下去,就成为哲学。由此看来,哲学是由小事放大,从意义着想而得来的,并非空说高谈能够了解的。推论到宗教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等,也无非多从活的人生问题推衍阐明出来的。


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 内容简介 《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中国哲学史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引路人,旨在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那些初次接触中国哲学、或是希望系统梳理自身哲学认知的朋友,提供一套清晰、准确、易于理解的中国哲学常识框架。本书并非旨在进行高深的学术辨析,也非呈现前沿的研究成果,其核心在于“常识”二字,即萃取中国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流派、思想和人物,以一种不事雕琢、不炫技艺的朴素方式呈现出来。 本书的编写初衷,源于作者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深切体察到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对中国哲学认知上的模糊与碎片化现象。许多人在谈论中国哲学时,往往停留在一些笼统的印象,例如“道家”、“儒家”、“禅宗”,或是零散地听过“仁”、“义”、“礼”、“智”、“信”等词汇,却很难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难从中提炼出中国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因此,《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应运而生,它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读者与丰富而深刻的中国哲学传统。 本书的特色与结构: 一、 精选核心概念,化繁为简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思想流派众多,概念繁复。本书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精挑细选了那些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奠基性、引领性意义的核心概念。例如,在讲到“道”时,我们会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出发,阐释其形而上的本体意义,以及如何在《易传》中与“易”相联系,进而探讨其在中国哲学中的普遍性与基础性地位。在讲解“仁”时,则会从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入手,深入浅出地剖析“仁”作为儒家核心伦理范畴的丰富内涵,包括其个人修养、社会伦理以及政治实践等多个层面。 本书力求用最平实的语言,辅以恰当的例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对于“阴阳五行”这一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影响深远的学说,我们不会陷入复杂的术数计算,而是侧重于阐释其作为一种观察世界、理解事物运行规律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模式,以及它如何在哲学、医学、艺术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这种方式,旨在让读者在理解概念本身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哲学独特的“象数”思维和整体观。 二、 梳理主要流派,理清脉络 中国哲学史上,儒、道、释三家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三大思想体系。本书将分别对这三大流派进行梳理,但绝非简单地罗列其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我们会着力勾勒出它们各自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的历史进程。 儒家: 从孔子的“仁”与“礼”,到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再到荀子的“性恶论”和“隆礼”,本书会展现儒家思想内部的张力与发展。同时,也会触及宋明理学的出现,以及其如何回应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将儒家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在此过程中,我们会关注儒家思想在个人道德修养、家庭伦理、社会秩序构建以及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核心关切。 道家: 以老子《道德经》和庄子《庄子》为中心,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读“道”、“无为”、“自然”等核心概念。我们会探讨道家思想如何看待个体与宇宙的关系,以及它所倡导的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同时,也会简要提及道家哲学在政治、艺术、养生等方面的实践意义。 佛教: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它与中国本土哲学发生了深刻的融合。本书会简述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主要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如禅宗的形成。我们会侧重于阐释佛教的核心思想,如“缘起”、“空性”、“轮回”、“涅槃”等,并探讨它们如何被中国哲学所吸收和转化,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除了这三大流派,本书还会适时地提及诸子百家中的其他重要流派,如墨家、法家、名家等,简要介绍它们的代表性观点,以便读者能够对先秦时期思想的繁荣景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 聚焦关键人物,串联思想 任何思想的传承,都离不开具体的思想家。《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将选取中国哲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将他们的生平、思想和贡献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介绍孔子时,我们会从他的教育实践、对《诗》《书》《礼》《乐》的整理,以及他所提出的“仁”、“恕”、“中庸”等重要观念入手。在介绍老子时,则会强调《道德经》的语言风格和其对“道”的独特体悟。 本书并非进行严谨的学阀谱系分析,而是通过介绍这些关键人物,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哲学思想的传承与演变。我们会尽量呈现这些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面对的社会问题,从而理解他们思想产生的现实土壤。 四、 强调思维方式与价值导向 《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更注重引导读者体悟中国哲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导向。中国哲学并非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活泼的、动态的、注重实践的生活智慧。 整体观与辩证思维: 中国哲学普遍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反对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例如,“阴阳”、“五行”就是这种整体观和辩证思维的体现。本书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现这种思维方式如何指导人们理解世界。 天人合一的理想: 无论是儒家的“赞天地之化育”,还是道家的“与道同游”,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本书将探讨这种“天人合一”的理想如何在哲学、伦理、美学等领域产生影响。 道德实践的重视: 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高度重视道德修养和实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塑造。本书会强调中国哲学中的“知行合一”精神,以及如何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过程来实现道德的提升。 入世与出世的平衡: 在中国哲学中,既有积极入世、关注社会责任的思想,也有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主张。本书会展现这种“入世”与“出世”之间的张力与平衡,以及它们在中国人精神世界中的不同表现。 五、 语言通俗易懂,阅读体验友好 正如“不鄙”之名,本书力求“不自命不凡,不故作高深”。我们深知,哲学概念的艰深往往是阻碍读者深入了解的藩篱。因此,本书在语言表达上,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偶尔出现一些专有名词,也会辅以清晰的解释。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章节清晰、逻辑连贯的方式,引导读者循序渐进地掌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知识。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并配以适度的引申和总结,帮助读者巩固所学。 本书适合读者群体: 高中生及大学生: 作为哲学启蒙读物,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国哲学基础,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做好准备。 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了解中国哲学,是理解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本书将为广大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便捷的入门通道。 希望提升个人素养和人生智慧的朋友: 中国哲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挑战。 对西方哲学有一定了解,但希望拓展视野的读者: 了解中国哲学,能够为比较哲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视角,深化对人类思想的理解。 《不鄙文丛:中国哲学常识》并非一本面面俱到的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位温和的导游,带领你在中国哲学的广阔天地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地图,让你不再迷失方向,而是能够自信地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与魅力。它希望通过最朴实的语言,传递最真挚的思想,让中国哲学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在更多人的心中焕发出应有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极其精妙。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罗列思想家,而是更侧重于主题的串联和思想体系的构建。我注意到,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异同和继承关系时,总能找到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一条思想演进的脉络。比如,他将“心性论”和“理气论”放在一起比较时,那种对比和分析的力度非常到位,让人明白了后者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前者的回应和深化。这种宏观把握全局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教学智慧。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维框架”。在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都有了微妙的变化。以前看到社会现象或人际冲突时,往往停留在表象,但现在,我的大脑会自动搜索与之对应的哲学原理进行对照和反思。它像一把万能钥匙,虽然没有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但却教会了我“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构建起一个更加稳定和有深度的认知体系。这对于提升个人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是极其有益的投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一种素雅的米白色,搭配着简洁有力的黑色宋体标题,一下子就给人一种沉静而又不失格调的感觉。那种厚重感和纸张本身的纹理,拿在手里仿佛就能感受到作者对内容打磨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内敛又不张扬的气质,放在书架上,不喧宾夺主,却又自有其分量。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奢华,让人忍不住想去翻开它,一探究竟。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注重细节和质感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时所保持的那种审慎而又充满敬意的态度。面对那些流传千年的经典思想,作者没有采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武断态度,而是展现了一种兼容并蓄的胸怀。他总是先完整地呈现原典的精神实质,然后才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评述,即便是批判性的观点,也建立在对原意的充分尊重的基石之上。这种严谨的治学风范,让人感到非常信服。读完之后,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对待传统智慧应有的谦逊和探究精神。

评分

阅读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与古人的深度对话。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一般哲学著作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读者。他擅长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来阐释那些看似玄奥的概念,比如在谈到“道”的时候,他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术语辨析,反而从日常的自然现象入手,让人豁然开朗。我发现自己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很多以前觉得难以理解的哲学流派,经过他的梳理,脉络变得清晰可见。这对于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缺乏专业基础的读者来说,简直是救星一般的存在。

评分

618半价+优惠券确实很实惠,书不错,有空慢慢看,期待许久。

评分

还不错哦~棒棒棒棒棒棒棒哒

评分

从文物研究来说,我所研究的问题多半是比较新的问题,是一般治历史、艺术史、作考古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机会接触过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工作若做得基础好一点,会使中国文化研究有一个崭新的开端、对世界文化的研究也会有一定的贡献。——沈从文在美国圣若望大学发表的讲演

评分

一直在京东购买,价格实惠,满减活动给力

评分

用优惠券买的,很便宜,超值

评分

——儿童文学作家,魔法童书会创始人:张弘

评分

了解一些哲学有病,理解生活的意义,让我们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评分

一直以为沈从文只是文学大师,想不到他涉猎甚广。就是只有文字,喜好钻研者可读,消遣的话恐怕难读进去。

评分

书更好,就是包装太差,有点小贵,能接受快递速度很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