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企業人類學引入“社會結構轉型”理論,作為其新的基礎理論,實現瞭研究範式的轉變:不再是個案式地研究企業,而是從市場轉型和社會結構轉型的整體性視角,探討瞭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因及其社會結構性因素。國內外一大批學者經過80多年的持續探索,最近幾年創新地形成瞭一套比較完整的學科體係。企業人類學的興起意味著人類學發展的局部突破,標誌著人類學的第四次革命。作為一門世界性的前沿學科,企業人類學打通瞭中國與西方的人類學通道。中國學者不僅應該而且已經提齣瞭既與國際接軌又有中國特色的新理論。
作者簡介
張繼焦,男,1966年生,博士,中國社科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社會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兼任國際人類學與民族學聯閤會副主席、國際企業人類學委員會創辦人和主席,中國民族研究團體聯閤會副會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國際研究員;曾訪問過的國傢和地區有33個。已齣版中外文著作26部,發錶中外論文近200篇。
目錄
導論 國內外理論綜述與本書的分析框架…………………………… (1)
第一章 人類學的學科建設: 企業人類學的新探索………………… (8)
第一節 企業人類學: 作為一門世界性的前沿學科……………… (8)
一 美國: 從工業人類學到組織人類學或工商人類學………… (9)
二 中國: 從探討農村工業化到創立企業人類學……………… (16)
三 日本: 從“工商人類學” 到“經營人類學” …………… (28)
四 企業人類學: 已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前沿學科……………… (30)
第二節 企業人類學: 應用研究和案例分析……………………… (31)
一 知名企業裏的人類學調查與研究…………………………… (32)
二 企業人類學的案例分析與實證研究: 15 個領域…………… (34)
三 企業人類學與中國人類學和民族學的學科建設…………… (62)
第三節 企業人類學的最新學術活動及其研究動嚮……………… (64)
一 2009 年: 企業人類學的安身立命之年……………………… (64)
二 2010 年: 企業人類學在亞洲的崛起………………………… (67)
三 2011 年: 企業人類學繼續發展其亞洲的學術網絡………… (68)
四 2012 年: 企業人類學立足中國? 與國際學術界開展閤作…………………………………………………………… (69)
五 2013 年: 企業人類學的世界性影響不斷擴大……………… (73)
六 2014 年: 企業人類學立足亞洲? 增強世界性影響力……… (75)
七 2015 年: 企業人類學的世界性影響進一步增強…………… (79)
八 總結: 由中國學者主導的企業人類學已形成世界性影響…………………………………………………………… (79)
第四節 企業人類學的最近學術成果和研究進展………………… (81)
一 不斷推齣新的學術成果……………………………………… (82)
二 世界各國學者對企業人類學的探討………………………… (87)
三 不斷增強應用性研究和社會影響力………………………… (96)
四 結語: 現狀總結、存在的不足與未來前景………………… (98)
第五節 企業人類學: 學科體係建設、發展現狀與未來前景… (100)
一 企業人類學的“名” 與“實”: 學科名稱的整閤……… (100)
二 從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看企業人類學的國際性………… (102)
三 研究範疇的不斷擴展: 從傳統的到新興的……………… (103)
四 研究方法的持續創新: 三個方麵的轉變………………… (113)
五 總結、思考和啓示: 企業人類學的興起和未來發展前景………………………………………………………… (118)
第二章 企業人類學的新範式: 對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探索…… (122)
第一節 觀察經濟社會轉型的三大方麵: 新一輪的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 (122)
一 研究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的緊迫性和重要意義…… (123)
二 企業人類學的新視角: 新一輪的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 (126)
三 小結: 關於城市化、工業化、市場化、文化多元化、現代化、全球化的初步看法……………………………… (137)
第二節“傘式社會” ———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一個新概念…………………………………………………… (138)
一 問題的提齣………………………………………………… (138)
二 理論準備和分析框架……………………………………… (139)
三 從“地方” 和“企業” 兩類案例? 看中國的“傘式社會” ……………………………………………………… (141)
四 討論與分析: 社會結構轉型下的“傘式關係” ———另一隻看不見的手…………………………………………… (150)
五 小結: 經濟社會轉型中“傘式社會” 依然發揮作用…… (155)
第三節“蜂窩式社會” ———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的另一個新概念…………………………………………… (156)
一 研究緣起和問題的提齣…………………………………… (156)
二 研究假設、理論基礎與實證材料來源…………………… (156)
三 就業性“蜂窩” 結構及其功能…………………………… (159)
四 經營性“蜂窩” 結構及其功能…………………………… (164)
五 小結: 對“蜂窩式社會” 的總體性闡釋………………… (176)
第四節 對“傘式” 關係和“蜂窩式” 關係發展趨勢的分析……………………………………………………… (177)
一“傘式” 關係的發展趨勢及政府行為模式的變化………… (177)
二 對蜂窩式社會發展趨勢的看法…………………………… (180)
第三章 人類學的新課題: 從東部到中西部的産業轉移及其影響………………………………………………………… (181)
第一節 中國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産業轉移: 影響因素分析……………………………………………………… (181)
一 産業轉移: 相關理論及其在中國的發展曆程…………… (182)
二 影響東部嚮中西部産業轉移的因素分析………………… (184)
三 影響中西部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因素分析……………… (187)
四 小結: 産業轉移不是簡單的“企業搬傢” ……………… (190)
第二節 食品工業嚮中西部地區的産業轉移: 環境汙染及其對策……………………………………………………… (190)
一 問題的提齣………………………………………………… (190)
二 本節采用的環境經濟學理論……………………………… (191)
三 食品工業: 從東部嚮中西部的轉移……………………… (192)
四 食品工業: 環境汙染及其對策…………………………… (194)
五 小結………………………………………………………… (196)
第三節 新一輪産業轉移與中西部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196)
一 新一輪産業轉移與中西部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 (196)
二 處理好承接産業轉移與民族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198)
第四章 人類學視角下的城市轉型: 老字號、老商街與城市競爭力……………………………………………………… (212)
第一節“自下而上” 的視角: 對老字號、老商街與城市競爭力的分析…………………………………………… (212)
一 引言: 從習總書記吃慶豐包子、逛南鑼鼓巷談起……… (212)
二 研究思路…………………………………………………… (213)
三 第一個層次: 微觀地對老字號的分析……………………(214)
四 第二個層次: 中觀地對老商街的聚集經濟分析………… (222)
五 第三個層次: 宏觀地對城市競爭力的整體性分析……… (227)
六 討論與小結………………………………………………… (232)
第二節“自上而下” 的視角: 對城市競爭力、老商街、老字號的分析…………………………………………………… (233)
一 研究思路: 從“自下而上” 到“自上而下” …………… (233)
二“自上而下” 的三層次分析………………………………… (233)
三 小結………………………………………………………… (245)
第五章 民族産業的典型代錶——— “老字號” 企業的現代轉型… (246)
第一節 中華民族之代錶企業——— “老字號” 的研究現狀、
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246)
一 為什麼要研究“老字號” 企業…………………………… (246)
二 企業人類學研究“老字號” 的獨特視角………………… (247)
三“老字號” 研究的學術價值………………………………… (255)
四“老字號” 研究的現實意義………………………………… (256)
五 小結: 逐漸構建“老字號” 研究學術體係……………… (258)
第二節 中國企業是否都“富不過三代”: 對“老字號” 長壽秘籍的分析……………………………………………… (259)
一 問題的提齣: 中國企業都“富不過三代” 嗎? ………… (259)
二 中國的商業傳統源自本土、曆史悠久…………………… (260)
三 對“老字號” 企業的調研及有關數據…………………… (263)
四 從競爭的角度? 看“老字號” 企業的長壽秘籍………… (265)
五“老字號” 企業的發展前景………………………………… (270)
六 小結: 中國企業並非都是“短命郎君” ………………… (272)
第三節“老字號” 企業的盛典性“事件營銷”: 以上海杏花樓為例……………………………………………………… (272)
一 以往的相關研究與上海世博會…………………………… (273)
二 分析框架…………………………………………………… (277)
三 世界各國企業與中國“老字號” 企業: 上海世博會上的儀式性“事件營銷” …………………………………… (278)
四 上海世博會: 上海杏花樓的典禮性“事件營銷” 案例分析………………………………………………………… (281)
五 小結: 盛大的世博會典禮與上海“老字號” 企業的“華麗變身” ………………………………………………… (289)
第四節 中國“老字號” 企業的經營現狀與發展前景………… (291)
一 受訪“老字號” 企業的行業分布情況…………………… (291)
二“老字號” 企業的經營現狀與發展前景…………………… (294)
三 小結………………………………………………………… (305)
第六章 人類學的新視角: 對“經濟文化類型” 變遷的思考…… (307)
第一節 少數民族城市移民經濟文化類型: 從“原生態型” 到“市場型” 的轉變………………………………………… (307)
一 文獻迴顧: 關於“經濟文化類型” 理論的有關探討…… (307)
二 在城市移民研究中重構“經濟文化類型” 理論………… (313)
三 影響“經濟文化類型” 轉變的因素分析………………… (319)
四 城市移民的經濟文化類型: 從“原生態型” 到“市場型” …………………………………………………… (323)
第二節 經濟文化類型的轉變: 民族企業與民族企業傢的作用……………………………………………………… (326)
一 文獻迴顧: 對城市移民、民族企業與民族企業傢的有關研究………………………………………………………… (327)
二 對調查資料的描述與分析………………………………… (330)
三 總結與討論: 民族企業和民族企業傢在形成新的經濟文化類型中的作用……………………………………………… (336)
結語 企業人類學———人類學第四次革命對中國的意義………… (338)
參考文獻……………………………………………………………… (341)
精彩書摘
《企業人類學:從社會結構視角分析經濟行為》:
由於外齣打工的人口遷移規模越來越大,因此也齣現瞭更多的全國性調查與研究。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首次全麵調查瞭中國人口遷移的狀況,為遷移研究提供瞭強有力的資料支持。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策研究部門和學術研究機構繼續對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對社會形成強烈衝擊的“民工潮”展開瞭較為深人的調查和研究,其研究方法和主要成果帶有濃厚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特色。
1993年底到1995年,可以說是研究的高峰期。不同主管部門和行業分彆資助瞭四項大規模的調查:中國農業銀行調查係統1993年12月至1994年1月對全國26個省、區、市的600多個縣14343個樣本戶進行瞭調查;全國政協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1994年對全國15個省、區、市的28個縣的28個村進行瞭調查;農業部“民工潮”跟蹤調查與研究課題組1994年5月對全國11個省區75個固定觀察村莊進行瞭調查;農業部農研中心1994年11月到1995年4月對全國29個省、市、區318個固定觀察點村莊的25600個樣本戶的調查。此外,1994—1995年在聯閤國糧農組織的資助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曾主持一項涉及中國8個省的8個村莊的流動人口的研究項目;1995年美國福特基金會曾資助北京有關研究單位從事8個關於流動人口的專題研究課題。
……
企業人類學:洞察組織脈絡中的人類互動與經濟決策 在瞬息萬變的商業世界中,成功並非僅依賴於精密的財務報錶或高效的生産流程。深植於人類學視角的“企業人類學”,為我們提供瞭一副獨特的透鏡,用以審視企業這一復雜的人類組織,並深刻理解其內部成員的行為模式、權力結構以及由此催生的經濟決策。本書並非一本簡單的商業管理指南,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探索,一次對組織肌理的解剖,一次對經濟活動背後“人”的追溯。 人類學視角下的企業:超越冰冷的機器 傳統管理學往往將企業視為一個理性的、目標驅動的係統,成員被視為可替換的組件。然而,人類學提醒我們,企業本質上是一個由個體組成的社群,每一個個體都攜帶著自身的文化背景、價值觀、信仰、情感和人際關係網絡。這些非理性、卻又極其真實的因素,深刻地影響著企業內部的溝通方式、決策過程、創新能力、員工敬業度,乃至最終的經濟績效。 本書將企業置於人類學研究的框架之下,探討企業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場域”是如何形成和運作的。我們將分析企業內部的儀式(如例行的會議、慶典、晉升機製)、神話(如公司創始人故事、成功案例的傳承)、符號(如企業標誌、著裝規範、辦公室布局)以及亞文化(如不同部門、層級、地域團隊之間的獨特風格和行為準則)。理解這些文化元素,對於洞察企業決策的深層動因,預測員工的行為反應,以及設計更有效的組織策略至關重要。 社會結構:無形的力量塑造經濟行為 “社會結構”是本書的核心分析工具。我們將運用人類學中關於社會結構的概念,如地位、角色、群體、網絡、權力關係和規範,來審視企業內部的層級體係、部門劃分、團隊構成以及非正式的網絡連接。這些結構性的安排,無論是有意為之還是自然形成,都對個體和群體的經濟行為産生著深刻的影響。 權力與層級: 企業中的權力分布如何影響信息流動、資源分配和決策製定?高層管理者和基層員工在信息獲取和決策參與上的差異,如何塑造他們的行為傾嚮和風險偏好?本書將通過案例分析,揭示權力結構如何通過威懾、激勵、同化等多種方式,引導或限製個體的經濟行為。例如,在權力集中的企業中,員工可能更傾嚮於執行上級指令,而非主動探索和創新,這可能抑製瞭潛在的經濟機會。 群體動力與社會網絡: 員工並非孤立存在,他們構成瞭一個個相互連接的社會網絡。這些網絡如何影響知識的傳播、信任的建立、閤作的發生以及衝突的解決?非正式的網絡往往比正式的組織架構更能有效地傳遞信息和資源,並對個體的行為産生強大的社會規範效應。我們將探討社會網絡分析如何幫助企業識彆關鍵的意見領袖,理解信息流動的瓶頸,並促進跨部門的閤作,最終提升組織的經濟效率。 群體規範與認同: 每一個群體都會形成自身的行為規範和共享的認同感。在企業中,這錶現為團隊的凝聚力、部門的歸屬感,甚至是對公司文化的認同。當個體認同於其所屬的群體時,他們更有可能遵循群體的規範,承擔群體責任,並與群體目標保持一緻。本書將探討如何通過強化群體認同和建立積極的群體規範,來引導員工做齣符閤企業長遠利益的經濟決策,例如鼓勵風險投資、節約成本或提升客戶滿意度。 地位與角色: 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帶來瞭不同的期望和行為模式。管理者需要承擔決策和領導的責任,而一綫員工則需要執行和貢獻。這些角色定位如何影響個體的自信心、工作滿意度以及對經濟機會的感知?本書將深入分析這些結構性因素,解釋為何在某些情況下,特定的群體或個體更容易抓住經濟機遇,而在另一些情況下,他們則可能錶現齣規避風險或墨守成規的行為。 經濟行為的文化根源與多重解讀 企業中的經濟行為,如投資決策、風險承擔、創新嘗試、市場競爭、成本控製、員工激勵等,並非僅僅是理性的數學計算。本書將從人類學的角度,深入挖掘這些行為背後的文化根源和多重解讀。 風險感知與規避: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和群體對風險的感知和應對方式截然不同。本書將探討文化價值觀(如集體主義 vs. 個人主義,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如何影響企業對新産品開發的投入、對市場波動的反應,以及對失敗的容忍度。一個強調穩定和風險規避的文化,可能會抑製企業大膽的擴張性投資;而一個鼓勵試錯和快速迭代的文化,則可能催生更多的創新和經濟增長。 信任與互惠: 信任是經濟活動有效進行的基礎。在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信任、員工與管理者之間的信任,以及企業與外部夥伴之間的信任,都直接影響著閤作的深度、交易的成本和創新的意願。本書將分析信任是如何在企業文化和製度中構建起來的,以及信任的缺失如何導緻效率低下、欺詐行為和經濟損失。互惠原則在經濟往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建立公平的奬懲機製來強化互惠關係,也將是探討的重點。 激勵機製的文化適配: 傳統的激勵機製往往側重於物質迴報,但人類學告訴我們,非物質因素,如認可、尊重、歸屬感、發展機會,在激勵員工方麵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員工對不同激勵方式的偏好,並探討如何設計更具文化敏感性和針對性的激勵方案,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潛力和創造力,從而提升企業的經濟績效。 “理性”的邊界與局限: 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在企業人類學看來,是對復雜人性的過度簡化。我們將揭示“經濟人”在實際企業環境中如何被情感、偏見、認知局限、社會壓力和文化價值觀所影響。例如,錨定效應、確認偏誤等認知偏差,如何在投資決策中誤導管理者;從眾心理如何導緻群體盲從,錯失良機。理解這些“非理性”因素,有助於企業管理者做齣更周全、更符閤現實的經濟決策。 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應用於企業管理的啓示 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的闡述,更緻力於將人類學洞察轉化為可操作的企業管理實踐。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我們將展示企業人類學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幫助企業: 優化組織設計: 理解企業內部的社會結構,可以幫助管理者設計更具效率和適應性的組織架構,減少層級阻礙,促進信息流通,並提升團隊協作。 提升溝通效果: 洞察不同群體之間的溝通習慣和文化差異,有助於管理者製定更有效的溝通策略,避免誤解和衝突,建立更和諧的工作氛圍。 促進變革管理: 深刻理解企業文化和員工的心理,有助於管理者更順暢地推行組織變革,剋服阻力,並最大程度地贏得員工的支持。 加強人纔管理: 瞭解員工的需求、動機和群體歸屬感,有助於企業設計更具吸引力的招聘、培訓和保留策略,提升員工的敬業度和滿意度。 製定更優的經濟策略: 從人類學的視角審視市場競爭、消費者行為和商業閤作,可以幫助企業發現隱藏的經濟機會,規避潛在的風險,並製定更具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經濟策略。 結語 “企業人類學:從社會結構視角分析經濟行為”是一次對企業內在邏輯的深度探索。它邀請讀者放下對企業“機器”的刻闆印象,以更具人文關懷和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企業內部復雜的社會關係、文化力量以及它們如何交織在一起,最終塑造齣韆姿百態的經濟行為。本書旨在為管理者、研究者和所有對企業運作充滿好奇的人們,提供一套全新的分析工具和思考框架,幫助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企業,更有效地管理組織,並最終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中取得長遠的成功。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種看待企業和經濟行為的全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