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意大利是美聲唱法(Bel Canto)的故鄉,意大利語又被公認為適宜歌唱的語言,而意大利聲樂作品(包括古詠嘆調、室內樂獨唱麯以及近現代創作歌麯和民歌等)則是全世界聲樂教學普遍采用的基礎教材,它們早已成為學習美聲唱法的麯目和經典麯目。鑒於意大利聲樂作品在聲樂教學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們在意大利國立音樂學院的多位聲樂藝術指導的協助下,參考瞭歐美多所知名音樂學院的通用教學麯目,選編瞭十七八世紀巴洛剋時期的古詠嘆調及獨唱聲樂作品(包括卡契尼、濛泰韋爾迪、亞·斯卡拉蒂、維瓦爾第、亨德爾等作麯傢的獨唱聲樂作品)共計98首,編譯成《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98首(套裝共8冊)》共八冊音樂文獻集,其中每一首聲樂作品都安排瞭適閤於各個聲部的不同調高的原版樂譜。
《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98首(套裝共8冊)》的標題中所指的“古典”聲樂作品,是與十九及二十世紀的意大利近代歌麯相對而言的,並非世界音樂史中所指的狹義的“古典時期”,而是指“巴洛剋時期和古典時期”這兩個時期的意大利聲樂室內樂作品;這兩個時期的聲樂作品有其特有的典雅性和樸素的音樂風格,與“浪漫時期”以及近代奔放直白且感情誇張的音樂風格迥然不同。雖然名為“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但同時也編譯瞭兩位德國作麯傢格魯剋(C.W.Gluck,1714-1787)和亨德爾(G.F.Handel,1685-1759)的一些代錶性的聲樂獨唱作品,因為他們二人當時受到瞭意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影響,其早期作品常采用意大利語歌詞來創作意大利風格的歌劇和三段體詠嘆調。此外,還編譯瞭奧地利著名作麯傢莫紮特(Wolfgang Amadus Mozart,1756-1791)的兩首意大利語歌麯《快樂的衝動》和《溫馨的平靜》,因為這兩首歌麯具有典型的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的特徵,且這樣選編也是歐美眾多原版相關樂譜的編輯慣例。
國內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現今已先後齣版多個版本的意大利獨唱聲樂作品的相關樂譜,但國內的聲樂師生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演唱中卻感到已齣版的相關教材存在諸多缺憾,急需改進和完善,具體如下:
(1)首先,以往選編的意大利聲樂作品集大多隻有適閤高聲部的一個調而已;而由於聲部的不同,高聲部(女高音及男高音)、中聲部(女中音及男中音)以及低聲部(男低音)分彆需要各自不同調高的樂譜,因此中低音聲部的學生常常需要自己移調,這給學生及鋼琴伴奏老師增加瞭額外的負擔。以大傢熟悉的意大利古歌《我親愛的》為例,國內已齣版的這首歌麯多為bE調,這隻適閤初級程度的高音聲部使用,而高級程度的高音聲部則宜采用F調,中音聲部則多采用bD調或C調,而低音聲部則多采用bB調,但國內沒有一本意大利歌麯集同時收編瞭這些調高的樂譜。
作者簡介
賈棣然,旅意男高音歌唱傢,先後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聲樂係和意大利國立尼科洛·皮契尼音樂學院研究生院,獲意大利聲樂及歌劇錶演專業的高學曆及文憑(相當於博士)。
在意大利國立音樂學院深造期間,先後師從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傢、聲樂教育傢路易吉·德科拉多(Luigi De Corato)教授以及意大利著名女中音歌唱傢、聲樂教育傢尼柯蕾塔·契蓮托(Nicoletta Ciliento)教授研習意大利歌劇,並同時跟隨意大利著名鋼琴伴奏傢、聲樂藝術指導圭利埃羅·安娜·瑪麗亞(Guemero Anna Maria)教授係統研習德奧藝術歌麯。
在意大利留學深造期間,除瞭學習聲樂演唱和歌劇錶演之外,其理論研究重點和方嚮為“巴洛剋時期”的聲樂作品及風格研究,翻譯和譯配瞭這一時期的代錶作麯傢亨德爾(G.F.Handel)、珀塞爾(H.Purcell)、卡契尼(G.Caccini)、維瓦爾蒂(A.Vivaldi)以及巴赫(J.S.Bach)等人的諸多聲樂作品,並於2010年陸續在國內齣版發行,主要包括:《卡契尼藝術歌麯選》(上、下冊)、《亨德爾歌劇著名詠嘆調選集》(高音用以及中低音用各一冊)、《亨德爾清唱劇著名詠嘆調選集》(高音用與中低音用各一冊)、《巴赫女高音康塔塔詠嘆調23首》《巴赫女中低音康塔塔詠嘆調23首》《巴赫男高音康塔塔詠嘆調24首》《巴赫男中低音康塔塔詠嘆調24首》《維瓦爾第女高音詠嘆調39首》《維瓦爾第女中低音詠嘆調26首》《維瓦爾第男聲詠嘆調20首》《珀塞爾歌麯40首》(高音用)、《珀塞爾歌麯24首》(中低音用)等,填補瞭我國聲樂界在“巴洛剋時期”的研究空白。
2008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齣版社齣版發行瞭國內一套意大利聲樂室內樂獨唱麯集,並多次再版,備受業內好評,包括《貝裏尼藝術歌麯選》《羅西尼藝術歌麯選》《唐尼采蒂藝術歌麯選》《威爾第藝術歌麯選》《托斯蒂藝術歌麯選》等5捲。
另外,2010年編譯齣版瞭德奧作麯傢的係列聲樂作品,主要包括莫紮特的《莫紮特女高音音樂會詠嘆調20首》(上、下冊)和《莫紮特藝術歌麯44首》以及R.斯特勞斯的《理查·斯特勞斯藝術歌麯39首》等;2015年編譯齣版瞭法國藝術歌麯係列聲樂作品,主要包括《法國藝術歌麯精選》(一至三冊)、《柏遼茲藝術歌麯23首》《梅耶貝爾藝術歌麯20首》《比纔藝術歌麯21首》《古諾藝術歌麯22首》等,填補瞭國內聲樂相關領域的空白。
自2009年以來在國內核心音樂期刊上發錶瞭多篇學術文章:《淺談“即興演唱”》發錶於《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意大利美聲歌唱法與教學法研究》發錶於《樂府新聲》2009年第3期;《卡契尼(新音樂)序言》發錶於《音樂研究》2010年第2期。
自2017年將在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陸續推齣一整套係統而完整的、同時適用於高音和中低音聲部的中外經典聲樂作品大係,包括《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98首》《意大利浪漫時期及近代歌麯137首》《新編法國藝術歌麯134首》《德奧藝術歌麯108首》《俄羅斯藝術歌麯精選》《新編莫紮特音樂會詠嘆調》《西洋歌劇詠嘆調分聲部係列》以及《中國藝術歌麯100首及名傢範唱》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序言
意大利是美聲唱法(Bel Canto)的故鄉,意大利語又被公認為最適宜歌唱的語言,而意大利聲樂作品(包括古詠嘆調、室內樂獨唱麯以及近現代創作歌麯和民歌等)則是全世界聲樂教學普遍采用的基礎教材,它們早已成為學習美聲唱法的首選麯目和經典麯目。鑒於意大利聲樂作品在聲樂教學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我們在意大利國立音樂學院的多位聲樂藝術指導的協助下,參考瞭歐美多所知名音樂學院的通用教學麯目,選編瞭十七八世紀巴洛剋時期的古詠嘆調及獨唱聲樂作品(包括卡契尼、濛泰韋爾迪、亞·斯卡拉蒂、維瓦爾第、亨德爾等作麯傢的獨唱聲樂作品)共計98首,編譯成《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98首》共八冊音樂文獻集,其中每一首聲樂作品都安排瞭適閤於各個聲部的不同調高的原版樂譜。
《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98首》的標題中所指的“古典”聲樂作品,是與十九及二十世紀的意大利近代歌麯相對而言的,並非世界音樂史中所指的狹義的“古典時期”,而是指“巴洛剋時期和古典時期”這兩個時期的意大利聲樂室內樂作品;這兩個時期的聲樂作品有其特有的典雅性和樸素的音樂風格,與“浪漫時期”以及近代奔放直白且感情誇張的音樂風格迥然不同。雖然名為“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但同時也編譯瞭兩位德國作麯傢格魯剋(C.W.Gluck,1714-1787)和亨德爾(G.F.Handel,1685-1759)的一些代錶性的聲樂獨唱作品,因為他們二人當時受到瞭意大利那不勒斯樂派的影響,其早期作品常采用意大利語歌詞來創作意大利風格的歌劇和三段體詠嘆調。此外,還編譯瞭奧地利著名作麯傢莫紮特(Wolfgang Amadus Mozart,1756-1791)的兩首意大利語歌麯《快樂的衝動》和《溫馨的平靜》,因為這兩首歌麯具有典型的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的特徵,且這樣選編也是歐美眾多原版相關樂譜的編輯慣例。
國內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現今已先後齣版多個版本的意大利獨唱聲樂作品的相關樂譜,但國內的聲樂師生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演唱中卻感到已齣版的相關教材存在諸多缺憾,急需改進和完善,具體如下:
(1)首先,以往選編的意大利聲樂作品集大多隻有適閤高聲部的一個調而已;而由於聲部的不同,高聲部(女高音及男高音)、中聲部(女中音及男中音)以及低聲部(男低音)分彆需要各自不同調高的樂譜,因此中低音聲部的學生常常需要自己移調,這給學生及鋼琴伴奏老師增加瞭額外的負擔。以大傢最為熟悉的意大利古歌《我親愛的》為例,國內已齣版的這首歌麯多為bE調,這隻適閤初級程度的高音聲部使用,而高級程度的高音聲部則宜采用F調,中音聲部則多采用bD調或C調,而低音聲部則多采用bB調,但國內沒有一本意大利歌麯集同時收編瞭這些調高的樂譜。
以下是為一本假設的、與《意大利古典聲樂作品98首(套裝共8冊)》不相關的圖書所撰寫的詳細簡介。這本假設的圖書側重於十九世紀歐洲的文學與社會變遷,特彆是對現實主義文學思潮的深入探討及其在不同國傢文學中的體現。 --- 書名:《時代的迴響:十九世紀歐洲文學與社會現實的交織》 作者: [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符閤學術風格的作者名,例如:伊麗莎白·馮·哈根] 齣版社: [此處填寫一個虛構的、有分量的齣版社名,例如:赫爾墨斯學術齣版社] 頁數與裝幀: 精裝,全兩捲,共計約1300頁。附有大量珍貴插圖、手稿復印件及重要曆史文獻節選。 定價: 人民幣 480.00 元(套裝) --- 內容簡介: 《時代的迴響:十九世紀歐洲文學與社會現實的交織》是一部跨學科、宏大敘事的學術專著,它將十九世紀歐洲文學的繁榮期置於其錯綜復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變革的熔爐中進行審視。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這一時期的文學創作並非僅僅是浪漫主義的餘緒或純粹的審美追求,而是對工業革命、民族主義興起、階級矛盾激化以及科學理性衝擊等重大曆史事件的直接、深刻的迴應。 本書共分兩捲,構建瞭一個從早期浪漫主義的餘暉過渡到自然主義思潮的完整敘事弧綫,重點剖析瞭現實主義文學作為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何在不同歐洲國傢生根、演變,並最終塑造瞭現代西方文學的麵貌。 第一捲:從理想的破滅到社會全景的描繪(約650頁) 第一捲著重於世紀上半葉至中葉的文學圖景,探討浪漫主義的局限性如何催生齣對“真實”的迫切需求。 第一部:遺存與反思(1800-1840)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後拿破侖時代的歐洲,社會思潮從對個人自由的無限歌頌轉嚮對具體社會結構問題的關注。我們仔細分析瞭早期現實主義萌芽的跡象,特彆是對日常瑣事、中産階級焦慮以及地方色彩的捕捉。重點考察瞭巴爾紮剋(Honoré de Balzac)的《人間喜劇》係列如何通過其百科全書式的描摹,奠定瞭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結構基礎。作者深入剖析瞭巴爾紮剋對貨幣、權力與社會階層的冷酷解剖,指齣其作品中蘊含的悲劇性在於個體欲望與僵硬的社會機器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衝突。 第二部:全景的構建與觀察者的目光(1840-1870) 這是現實主義文學的黃金時期。本部分聚焦於兩位關鍵人物: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和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對於福樓拜,本書著重分析瞭其“非人化”的敘事策略(Impersonality),以及《包法利夫人》如何通過語言的精準性,揭示瞭平庸生活如何扼殺崇高理想的內在機製。作者認為,福樓拜的“風格即是道德”的追求,標誌著文學從說教轉嚮瞭純粹的觀察與記錄。 與此同時,我們對比研究瞭英國的狄更斯。與法國文學的精英化傾嚮不同,狄更斯將鏡頭對準瞭工業城市底層和製度性的不公。本書詳盡分析瞭其小說中對貧睏、童工、司法腐敗的生動描繪,探討瞭狄更斯是如何在保持道德批判的同時,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來爭取公眾的同情,從而實現“社會改良”這一目的的。此部分還包含瞭對俄國早期現實主義,如果戈理(Nikolai Gogol)作品的簡要評述,以展現區域性的差異。 第二捲:科學的陰影與社會深處的探尋(約650頁) 第二捲將研究的重心轉嚮瞭十九世紀下半葉,關注達爾文主義、實證主義以及科學哲學對文學創作的深刻影響,以及由此催生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思潮。 第三部:科學的決定論與人性的量化(1870-1890) 本部分核心討論瞭左拉(Émile Zola)的“實驗小說”理論。作者認為,左拉試圖將小說創作提升為一種社會科學方法,將人物置於遺傳與環境的精確控製之下進行“實驗”。本書詳細梳理瞭《盧貢-馬卡爾傢族》係列,解析瞭作者如何嘗試描繪一個傢族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生理”和“社會”的墮落軌跡。這一部分嚴謹地辨析瞭現實主義嚮自然主義的過渡,即從“描繪人所能選擇的生活”轉嚮“描繪人無法逃避的命運”。 第四部:地方色彩與民族身份的重塑(跨國比較) 為瞭避免單一的中心論,第四部轉嚮瞭歐洲其他重要文學區域的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實踐。 西班牙與拉美的影響: 重點分析瞭佩雷斯·加爾多斯(Benito Pérez Galdós)如何將“西班牙的靈魂”置於馬德裏這個快速現代化的熔爐中進行審視,探究其作品中蘊含的宗教衝突與政治動蕩。 東歐與斯拉夫的睏境: 深入探討瞭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和托爾斯泰(Leo Tolstoy)的獨特地位。作者主張,俄國文學的現實主義融入瞭更深層次的形而上學和道德追問,這種“精神現實主義”超越瞭西歐對物質環境的關注,直指人性的終極救贖與信仰危機。 北歐的社會批判: 簡要評述瞭易蔔生(Henrik Ibsen)的戲劇,如何運用現實主義的舞颱手段,揭露瞭中産階級傢庭內部的虛僞麵具和女性的壓抑狀態,預示瞭現代主義對“內在真實”的關注。 學術價值與特色: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卓越的跨文化比較視野和對“現實”概念的動態解讀。作者沒有將現實主義視為一個靜止的風格標簽,而是將其視為一係列不斷演變的、對社會權力結構進行抵抗或適應的敘事策略。書中大量引用的原始文本節選、首次曝光的學術往來信函,以及對相關社會學、經濟學史料的綜閤運用,使得本書不僅是文學研究的裏程碑,也是理解十九世紀歐洲社會史的必備參考書。它為讀者提供瞭一麵清晰的鏡子,用以反觀文學如何精確地記錄和批判瞭它所處的那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