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小明,張傑鵬 等 著
圖書標籤:
  • 金屬有機框架
  • MOF
  • 多孔材料
  • 吸附
  • 催化
  • 氣體存儲
  • 分離
  • 化學
  • 材料科學
  • 納米材料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9280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924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納米材料前沿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408
字數:45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可供從事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及其相關領域研究的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參考使用。
本書是一本綜述性專著,由陳小明院士組織編寫,參與編寫的人員均為國內該領域的成果比較突齣的學者,選擇性地介紹瞭目前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研究比較熱門的內容,包括很多發錶在Science,Nature等國際一流期刊上的研究成果。

內容簡介

本書依據作者研究團隊以及國內外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新研究進展,係統介紹瞭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設計、閤成、功能及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包括金屬-有機框架的吸附與分離材料、異相超分子催化材料、熒光與傳感材料、手性結構與功能材料、膜分離與膜催化材料、離子導電功能材料以及機納米粒子/金屬-有機框架化閤物復閤材料,並闡述瞭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未來的發展方嚮和應用潛力。
本書可供從事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及其相關領域研究的人員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學生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陳小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IUPAC會士,中山大學教授、博導。主要從事功能配位化學與晶體工程研究,主要涉及功能配閤物、尤其是配位聚閤物的設計與閤成,晶體結構分析和性質(氣體吸附、光電磁及傳感功能等)研究。已在包括Nature Commun.、JACS、Angew. Chem.、Adv. Mater.、Acc. Chem. Res.、Chem. Rev.和Chem. Soc. Rev.等學術刊物上發錶論文380多篇;SCI引用次數纍計超過2萬6韆次,H指數高達85。曾獲得1項國傢自然科學奬二等奬(2007年)和3項廣東省科技成果奬一等奬。還先後獲得求是科技基金會傑齣青年學者奬(1999年)、TWAS化學奬(2012年),以及Thomson Reuters高被引用學者奬(2014年)等學術奬勵。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設計與閤成001
陳小明,張傑鵬,林銳標(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1.1 引言 002
1.2 金屬-有機框架的結構設計 004
1.2.1 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的特性 004
1.2.2 拓撲與幾何設計 006
1.2.3 單金屬離子節點的網絡 007
1.2.4 基於金屬簇節點的網絡 009
1.3 金屬-有機框架的閤成方法 015
1.3.1 常規閤成方法 016
1.3.2 閤成後修飾 020
1.4 總結與展望 024
參考文獻 025
第2章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吸附與分離029
李建榮,謝林華(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能源工程學院)
2.1 引言 030
2.2 氣相吸附與分離 030
2.2.1 儲氫 031
2.2.2 甲烷儲存 034
2.2.3 二氧化碳捕獲 036
2.2.4 有毒有害氣體捕獲與富集 040
2.2.5 低分子量烴類吸附與分離 043
2.2.6 揮發性有機蒸氣(VOC)吸附與分離 047
2.2.7 水蒸氣吸附及MOF水穩定性 049
2.2.8 其他氣體選擇性吸附與分離 052
2.3 液相吸附與分離 055
2.3.1 燃料脫硫脫氮 055
2.3.2 藥物控釋 059
2.3.3 離子交換與分離 062
2.3.4 溶劑及有機大分子選擇性吸附與分離 064
2.3.5 分子異構體選擇性吸附與分離 066
2.3.6 其他分子吸附與富集 068
2.4 吸附基功能設計與過程實施 071
2.4.1 吸附功能導嚮MOF分子設計 071
2.4.2 色譜柱與色譜分離 077
2.4.3 其他成型與器件 079
2.5 總結與展望 080
參考文獻 081
第3章金屬-有機框架異相超分子催化材料089
張利,蘇成勇(中山大學化學學院)
3.1 引言 090
3.1.1 金屬-有機框架結構與催化相關性 090
3.1.2 MOF異相催化的基礎特徵 093
3.1.3 MOF作為異相催化劑的常用評估及錶徵手段 094
3.2 MOF催化反應類型 096
3.2.1 Lewis酸催化反應 106
3.2.2 堿催化反應 112
3.2.3 縮閤反應 115
3.2.4 氧化還原反應 118
3.2.5 偶聯反應 126
3.2.6 環加成反應 131
3.2.7 多組分反應 134
3.2.8 串聯反應 135
3.2.9 卡賓X—H插入反應 137
3.2.10 仿生催化反應 139
3.3 其他MOF相關多孔材料 141
3.3.1 金屬-有機籠堆積形成的多孔材料 142
3.3.2 序金屬-有機框架 143
3.3.3 金屬-有機凝膠 145
3.4 總結與展望 147
參考文獻 147
第4章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熒光與傳感155
詹順澤,倪文秀,李冕,周小平,李丹(汕頭大學理學院,暨南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
4.1 設計策略及原理概要 156
4.1.1 發光原理及設計策略 156
4.1.2 傳感原理及設計策略 157
4.2 發光調控與物理傳感應用 159
4.2.1 發光調控及白光材料 159
4.2.2 分子發光溫度計 162
4.3 發光化學傳感應用 168
4.3.1 氣體分子傳感 169
4.3.2 有機分子傳感 171
4.3.3 離子傳感 174
4.4 生物檢測及成像應用 176
參考文獻 181
第5章手性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結構與功能187
劉燕,鞏偉,江宏,崔勇(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5.1 引言 188
5.2 手性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設計與閤成 193
5.3 不對稱催化性能 196
5.3.1 金屬節點催化 197
5.3.2 優勢手性配體催化 202
5.3.3 有機小分子催化劑催化 219
5.4 手性分離性能 226
5.4.1 吸附分離 227
5.4.2 共結晶分離 229
5.4.3 色譜分離 230
5.4.4 膜分離 233
5.5 總結與展望 235
參考文獻 236
第6章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膜分離(催化)與器件241
裘式綸,薛銘(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6.1 引言 242
6.2 MOF材料膜的製備方法 245
6.2.1 原位生長 246
6.2.2 晶種法二次生長 254
6.2.3 閤成後修飾法 260
6.2.4 基於MOF的混閤基質膜材料 263
6.3 MOF材料膜分離器件 266
6.3.1 氣體分離 267
6.3.2 液體分離 286
6.4 膜催化器件 293
6.4.1 膜催化的機理 294
6.4.2 膜催化器件的潛在應用 297
6.5 總結與展望 300
參考文獻 302
第7章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離子導電功能317
鮑鬆鬆,鄭麗敏(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7.1 引言 318
7.2 MOF質子導體 320
7.2.1 MOF質子導電機理 324
7.2.2 含水MOF質子導體 325
7.2.3 水MOF質子導體 345
7.2.4 MOF質子導電膜 348
7.3 其他MOF離子導體 351
7.4 總結與展望 352
參考文獻 353
第8章機納米粒子/金屬-有機框架化閤物復閤材料361
唐智勇,劉雅玲,李國棟(國傢納米科學中心)
8.1 引言 362
8.2 閤成方法 363
8.2.1 “瓶中造船”法 363
8.2.2 “船外造瓶”法 367
8.2.3 “一鍋”法 372
8.3 結構調控 374
8.3.1 單組分機納米粒子-MOF復閤材料 374
8.3.2 雙組分及多組分機納米粒子-MOF復閤材料 389
8.4 應用 390
8.4.1 氫氣存儲 390
8.4.2 催化 391
8.4.3 傳感 397
8.4.4 其他應用 399
8.5 總結與展望 400
參考文獻 401
索引 406

前言/序言

配位聚閤物是由金屬離子或金屬簇與機/有機配體通過配位鍵組裝形成的化閤物,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就有孔洞結構的多孔配位聚閤物。而由有機橋聯分子(即配體)與金屬離子/金屬簇形成的多孔配位聚閤物通常被稱為金屬-有機框架材料。近30年來,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因在吸附、分離、催化、傳感、離子導電等方麵具有齣色的性能和應用前景,吸引瞭各國化學、化工、材料科學傢們的廣泛興趣和深入研究,不僅成為重要的研究熱點,而且呈現齣交叉學科研究趨勢,並開始展示商業應用的端倪。我國化學傢較早開展這一領域的研究。近年來,國內在此領域的發錶論文數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一,而且創新性強、高水平的成果不斷湧現。可以認為,我國科學工作者已經成為國際上該領域研究的主力軍。
目前,國際上已經有多部總結、介紹配位聚閤物和金屬-有機框架材料的專著,但是,國內迄今未有中文專著的齣版。應化學工業齣版社和“納米材料前沿”叢書編委會主任萬立駿的邀請,我們組織瞭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領域多位活躍的國內學者,按各人的專長分工,撰寫瞭這一比較簡明的綜述性專著,期望通過這本書,為初學者和研究生提供該領域研究的基本概念和進展概況。
由於篇幅等原因,本書並沒有囊括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性質功能研究的全部內容,而隻是選擇性地介紹其中比較熱門的研究內容,包括其吸附功能、異相催化功能、熒光與傳感功能、膜分離與膜催化功能及離子電導功能等方麵的研究內容。
因為時間、能力等原因,書中難免有所欠缺、疏漏之處,還望專傢和讀者見諒並不吝賜教。

編著者
2016年12月於中山大學
《空間維度:現代建築中的麯麵與幾何》 本書深入探索瞭麯麵和幾何學在現代建築設計中的應用與演變。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技術和形式的理論著作,更是一次對空間感知、結構創新以及人與建築互動關係的深度解讀。 內容概要: 第一部分:麯麵幾何學的理論基礎與演變 經典幾何學的再審視: 本部分追溯瞭從古希臘幾何學到解析幾何學的發展曆程,重點關注瞭麯麵作為一種基本幾何形態的數學描述。我們將探討二次麯麵(如拋物麵、雙麯拋物麵、球麵)的數學特性,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比例、對稱性和流暢的綫條來影響視覺感受。 現代數學工具的賦能: 接著,本書將聚焦於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軟件和參數化建模技術在麯麵生成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將詳細介紹NURBS(非均勻有理B樣條)、細分麯麵等現代建模方法,以及它們如何賦予設計師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來創造復雜且精確的麯麵形態。此外,還會討論算法設計在生成非傳統幾何形狀上的潛力。 麯麵在不同文化與時代的應用: 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哥特式教堂的拱頂,再到20世紀的有機建築,本書將考察麯麵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的錶現形式及其象徵意義。這有助於理解麯麵並非現代獨有,而是人類建築智慧的傳承與創新。 第二部分:麯麵在現代建築中的錶現與實踐 流綫型與動態的敘事: 本部分重點分析瞭流綫型麯麵在20世紀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建築中的應用,如巴塞羅那展館、悉尼歌劇院等。我們將探討流綫型如何營造動感、速度和開放性,以及它們如何與周邊環境産生對話。 自由形態與非綫性空間: 隨著計算能力和材料科學的進步,自由形態麯麵建築在當代建築中日益興盛。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建築的結構邏輯、建造挑戰以及它們如何打破傳統的盒子式空間,創造齣更具沉浸感和趣味性的室內外環境。例如,紮哈·哈迪德的許多作品,以及一些新興的創新建築項目。 幾何學的解構與重構: 除瞭流暢的麯麵,本書還將關注棱角分明但又充滿幾何趣味的結構。例如,多麵體、摺疊結構、以及由基本幾何單元疊加組閤而成的建築形態。我們將分析這些設計如何通過大膽的棱角和幾何切割來挑戰傳統的空間體驗,並創造齣獨特的視覺衝擊力。 材料與結構的協同: 麯麵和復雜的幾何形態的實現,離不開先進的材料技術和精密的結構設計。本書將探討鋼結構、混凝土、玻璃幕牆以及新興材料(如ETFE膜、3D打印材料)在支撐和塑造麯麵建築中的作用。我們將分析結構的力學原理,以及如何通過優化設計來實現美學與功能的統一。 第三部分:空間感知與用戶體驗 麯麵與光的互動: 光綫在麯麵建築中的反射、摺射和漫射,能夠極大地影響空間的氛圍和感知。本書將分析不同的麯麵形態如何與自然光和人造光進行互動,創造齣豐富的光影效果,從而增強空間的深度感、層次感和情感體驗。 人體工程學與空間體驗: 麯麵設計不僅關乎視覺美學,更與人體工學密切相關。本書將探討麯麵如何影響人們的行走動綫、視綫引導以及整體的舒適度和參與感。例如,如何通過麯綫設計來引導人流,或如何通過麯麵牆體來營造私密或開放的空間。 城市肌理與環境對話: 現代建築中的麯麵和幾何形態,如何融入或挑戰既有的城市肌理?本書將從城市設計的角度,分析這些建築在尺度、體量、色彩和材質上如何與周邊環境進行對話,以及它們對城市景觀的塑造作用。 結論: 《空間維度:現代建築中的麯麵與幾何》是一本麵嚮建築師、設計師、學生以及對建築藝術和空間探索感興趣的讀者的重要參考書。它將幫助讀者理解麯麵和幾何學在現代建築中的深遠影響,啓發對未來建築形式和空間體驗的思考,並認識到數學、技術與藝術在建築創作中的和諧統一。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角度、深層次的視角,揭示建築空間如何通過對麯麵和幾何學的巧妙運用,超越單純的功能性,成為一種深刻的文化錶達和感官體驗。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新材料應用充滿興趣的工程師,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突破現有技術瓶頸的解決方案。《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技術平颱。書中關於MOFs在傳感領域的應用,讓我看到瞭其在精準監測和智能化控製方麵的巨大潛力。我瞭解到,MOFs的孔道結構和化學性質可以被設計成能夠特異性識彆並吸附特定的分析物,例如氣體分子、離子或生物標誌物。當這些分析物與MOFs發生相互作用時,會引起MOFs的物理或化學性質發生可檢測的變化,如熒光信號的改變、電導率的變化等,從而實現對分析物的靈敏、選擇性檢測。書中列舉瞭多種MOFs基傳感器的設計和應用實例,例如用於檢測有毒氣體、爆炸物、生物分子等,這些都展示瞭MOFs在環境監測、食品安全、醫療診斷等領域的光明前景。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如何通過調控MOFs的結構和錶麵性質來提高傳感器的靈敏度和選擇性的討論。這對於開發高精度的實時監測係統至關重要。這本書不僅讓我認識瞭MOFs在傳感領域的獨特優勢,也為我如何利用MOFs開發創新的傳感器應用提供瞭寶貴的思路。

評分

我是一名在稀土材料領域工作的研究人員,一直關注著高性能功能材料的最新進展。《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在其中關於稀土金屬在MOFs中的應用方麵,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我瞭解到,將稀土金屬引入MOFs的結構中,能夠賦予MOFs一係列獨特的性能,例如優異的發光性能、磁性能以及催化活性。書中詳細介紹瞭稀土金屬MOFs在熒光傳感、磁共振成像(MRI)、催化等領域的應用。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稀土金屬MOFs的發光機理時,所采用的清晰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的圖示,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稀土元素在MOFs中的能量傳遞和發光過程。此外,書中對於稀土金屬MOFs在催化領域的應用,如用於氧化還原反應和不對稱催化,也讓我看到瞭將其與我現有的稀土催化劑研究相結閤的可能性。這本書為我打開瞭新的研究思路,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利用MOFs這一平颱,進一步挖掘稀土金屬在高性能功能材料中的應用潛力。

評分

我是一名在製藥公司從事藥物研發的化學傢,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更有效地遞送藥物的載體。《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全新的思路和靈感。書中關於MOFs作為藥物載體的章節,讓我看到瞭MOFs在醫藥領域的巨大潛力。作者詳細介紹瞭MOFs的納米尺寸、高孔隙率以及可調控的錶麵性質,這些特點使其成為理想的藥物遞送係統。我瞭解到,MOFs的孔道可以容納大量的藥物分子,並通過控製MOFs的降解速率或對外界刺激(如pH、溫度)的響應,實現藥物的控釋和靶嚮遞送。書中還列舉瞭多種MOFs作為載體遞送抗癌藥物、抗生素等的研究案例,這些案例都展示瞭MOFs在提高藥物療效、降低副作用方麵的優勢。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如何通過錶麵修飾來提高MOFs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嚮性的討論。這對於確保藥物能夠安全有效地到達病竈部位至關重要。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MOFs作為藥物載體的基本原理,還為我提供瞭許多實際的實驗設計思路和潛在的分子結構選擇,這對於我未來的藥物研發工作具有極高的價值。

評分

作為一名對新能源材料充滿熱情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關注著能夠改變我們能源未來的新型材料。《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嚮我展示瞭MOFs在能源領域的巨大潛力。書中關於MOFs在儲能和催化方麵的應用,讓我對未來的能源技術充滿瞭期待。我瞭解到,MOFs可以被設計成高性能的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它們的獨特結構能夠提供優異的離子傳輸通道,並且能夠有效地緩衝充放電過程中産生的體積變化,從而提高電池的循環穩定性和能量密度。此外,書中對於MOFs作為催化劑在氫氣生産和儲存方麵的應用也進行瞭詳細的闡述。我曾經聽說過MOFs在CO2捕獲和轉化方麵的研究,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們在更廣泛的能源循環中的角色。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通過調控MOFs的組成和結構來優化其在儲能和催化過程中的性能。這本書讓我認識到,MOFs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新奇材料,它們正逐步走嚮實際應用,有望在解決全球能源危機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更多關於MOFs在太陽能電池、燃料電池等領域的應用,這本書為我打開瞭通往這些前沿技術的大門。

評分

我是一名化學專業的本科生,對功能材料領域充滿瞭好奇。在老師的推薦下,我接觸瞭《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坦白說,一開始我對“金屬-有機框架”這個詞組感到有些陌生,甚至覺得它離我的日常學習有些遙遠。但是,當我真正開始閱讀這本書時,我纔意識到這是一個多麼迷人且潛力巨大的材料體係。作者以一種非常友好的方式,循序漸進地引導我進入MOFs的世界。他並沒有使用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插圖,將復雜的化學結構和閤成原理變得易於理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MOFs的“框架”概念的解釋,它不僅描述瞭材料的物理結構,更強調瞭其內部孔道的設計和調控如何賦予材料獨特的性能。我以前總覺得材料的性能是由其化學成分決定的,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結構纔是材料性能的基石,而MOFs正是結構可設計性達到極緻的材料之一。作者在介紹MOFs的應用時,也選取瞭非常貼近生活和前沿科技的例子,比如氣體吸附與分離、催化、藥物輸送等等。這些應用場景的描述,讓我看到瞭MOFs在解決現實世界問題中的巨大潛力,也激發瞭我對未來材料科學研究的無限遐想。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用最簡單易懂的方式,為我打開瞭材料科學領域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篇章,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研究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評分

我是一名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生,對汙染物的吸附與降解技術非常感興趣。《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在環境修復領域的內容,讓我看到瞭MOFs解決環境問題的巨大潛力。書中關於MOFs在吸附和催化降解汙染物方麵的章節,讓我耳目一新。我瞭解到,MOFs憑藉其獨特的結構特點,如巨大的比錶麵積、可調控的孔徑和功能化的錶麵,能夠高效地吸附水體和空氣中的多種汙染物,如重金屬離子、有機染料、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等。更重要的是,書中詳細介紹瞭MOFs作為催化劑在催化降解汙染物方麵的研究進展。作者通過生動的例子,展示瞭如何利用MOFs的金屬節點或引入的功能化配體作為催化活性中心,將汙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MOFs吸附-催化一體化機製的探討,這種“一鍋齣”的解決方案,無疑大大提高瞭汙染物處理的效率。這本書讓我認識到,MOFs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它們正逐步成為解決現實環境挑戰的有力工具。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更多關於MOFs在廢水處理、空氣淨化等領域的應用,這本書為我打開瞭通往綠色化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大門。

評分

作為一個多年從事催化劑研發的工程師,我深知新型催化材料的重要性。《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催化劑的設計與開發。書中關於MOFs作為多相催化劑的章節,讓我眼前一亮。作者詳細闡述瞭MOFs獨特的結構特點,如高比錶麵積、可調控的孔道結構以及可引入的功能化位點,這些都為設計高效、選擇性強的催化劑提供瞭理想的平颱。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如何將金屬節點或有機配體進行功能化以增強催化活性的討論。例如,作者通過介紹幾種典型的MOFs催化劑,如用於氧化反應、加氫反應以及CO2轉化的例子,清晰地展示瞭MOFs在催化領域的應用前景。書中對於MOFs催化劑的穩定性、可迴收性以及失活機理的分析,也十分細緻,這對於工業應用至關重要。我過去在設計傳統多相催化劑時,常常麵臨結構設計受限、活性位點分布不均等問題,而MOFs的齣現,似乎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突破口。作者在書中提齣的,如何通過理性設計MOFs的骨架結構來精確調控催化中心的微環境,以及如何利用MOFs的孔道效應來提高底物的選擇性,這些都給瞭我極大的啓發。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充滿瞭實踐的指導意義,它讓我看到瞭MOFs在催化領域的巨大潛力,並促使我開始思考如何將這些先進的材料理念融入到我未來的研發工作中。

評分

我對仿生材料和智能材料領域充滿瞭濃厚的興趣。《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在其中關於MOFs在響應性材料和仿生應用方麵的內容,讓我看到瞭MOFs在模擬生物體功能方麵的潛力。我瞭解到,MOFs的結構和性質可以通過外界刺激(如光、電、磁場、pH、溫度、分子信號等)發生可逆的變化,從而錶現齣響應性行為,這與生物體內的許多過程非常相似。書中詳細介紹瞭MOFs作為“智能”材料在藥物釋放、分子識彆、自修復材料以及人工肌肉等方麵的應用。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MOFs如何模擬生物酶催化活性時,所采用的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這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MOFs在模仿生物體復雜功能方麵的潛力。這本書讓我認識到,MOFs不僅僅是簡單的化學物質,它們可以通過巧妙的設計,展現齣類似生命體的智能和適應性。這激發瞭我對開發更先進的仿生和智能材料的濃厚興趣。

評分

我是一名在讀博士生,研究方嚮是多孔材料在吸附與分離領域的應用。《金屬-有機框架材料》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個全新的寶庫。在我的研究領域,吸附與分離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而MOFs憑藉其超高的比錶麵積、可控的孔徑和化學性質,無疑是這一領域的明星材料。這本書係統地梳理瞭MOFs在氣體吸附與分離方麵的研究進展,讓我對這個方嚮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作者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的MOFs,以及它們在吸附不同氣體(如CO2、H2、CH4等)時的性能差異。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MOFs吸附機理的深入剖析,例如,作者如何解釋MOFs內部的化學吸附位點和物理吸附位點如何協同作用,以及如何通過改變MOFs的化學環境來優化其對特定分子的選擇性。書中還列舉瞭大量具體的MOFs材料,並詳細介紹瞭它們的吸附容量、選擇性、再生性能等關鍵參數,這為我的實驗設計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此外,作者還探討瞭MOFs在實際分離過程中的挑戰,比如大規模製備、成本以及長期穩定性等問題,並提齣瞭一些潛在的解決方案,這讓我對MOFs的應用前景有瞭更現實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拓寬瞭我的視野,也為我未來的博士論文研究指明瞭方嚮。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是《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我拿到它的時候,就深深被這個充滿前沿氣息的書名所吸引。我本身是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生,平時接觸的文獻和書籍也比較多,但說實話,關於MOFs的書籍,我之前涉獵的並不算太深。市麵上很多MOFs的書籍,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側重於某個單一的應用方嚮,很難找到一本能夠係統地、深入淺齣地介紹整個學科體係的書。當我翻開《金屬-有機框架材料》時,我立刻感受到瞭它的不同。首先,它的整體結構非常清晰,從MOFs的基本概念、結構單元的分類,到閤成方法的多樣性,再到錶徵手段的詳解,幾乎涵蓋瞭MOFs研究的方方麵麵。作者在介紹基本概念時,並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模型,而是從最基礎的金屬離子和有機配體的相互作用講起,循序漸進,即使是對MOFs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很快建立起對這類材料的基本認識。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解釋MOF結構多樣性時,引入的那些生動的類比,比如將不同的金屬節點和有機連接體比作搭積木,形象地展示瞭MOF結構的可設計性。而且,這本書並沒有迴避MOFs閤成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挑戰,比如如何控製晶體的形貌、如何提高産率等等,並提供瞭不少實際的解決方案和建議,這對於正在進行實驗的科研人員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我尤其贊賞作者在介紹錶徵技術時,不僅列舉瞭常用的XRD、SEM、TEM等,還詳細闡述瞭它們在解析MOF結構和性能方麵的獨特作用,並配以大量的實例圖譜,讓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這些技術是如何幫助我們認識MOFs的。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MOFs研究的一扇新大門,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瞭解書中的每一個細節。

評分

質量還不錯,我媽很喜歡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充電學習。

評分

很不錯的書,之前書有破損,快遞也盡快給更換瞭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正在學習,基本上近年來金屬有機框架的文章都收錄瞭,算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一大綜述。紙質很好,值得一讀。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幫傢人買的,傢人說很好不錯,值得推薦!希望能更多優惠,以後再來買

評分

很不錯的書,之前書有破損,快遞也盡快給更換瞭

評分

很不錯的書,之前書有破損,快遞也盡快給更換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