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国际反法西斯的大好局势与日本的投降(1944年1月--1945年8月)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国际反法西斯的大好局势与日本的投降(1944年1月--1945年8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宪文,陈谦平 等 著
图书标签:
  • 抗日战争
  • 二战
  • 历史
  • 军事
  • 政治
  • 国际关系
  • 日本投降
  • 反法西斯
  • 中国近代史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5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2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字数:3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爱好者;中国近代史爱好者。
1.经典。本套书前身为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承担的国家"七五"社科重点基金项目,由省内外学术单位的13名学者历10年合作完成。
2.详尽。从1931年到1945年,对14年中国抗战历程做了全方位全视角的讲述。
3.图文并茂。本版除了在原版基础上进行了内容的增订外,还增加了许多老照片,由文到图,由图到文,多维度地展现了14年中国抗战史。

内容简介

历史是好的教科书。
“幢幢华裔,将即为奴;寂寂江山,日变其色”。1931年,侵华日军蓄意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到1938年10月,武汉、广州等地相继失守,华北、华中、华南等大片河山沦陷。
中华民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生存还是毁灭,独立还是亡国,要自由还是被奴役?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长城内外、大江上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甘屈辱的中华儿女共同发出了血战到底的怒吼。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伟大的卫国战争的胜利。

四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由抗战史专家张宪文教授领衔,组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多名学者集体编写,洋洋百万言,完整叙述了从1931年至1945年14年抗战的烽火历史,编织了一幅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抗战图卷,是一部全面系统、客观科学的抗战史巨作。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时间跨度为1944年1月—1945年8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转而在中国大陆发动了一场的大攻势——“一号作战”。洛阳守城战、四守长沙、衡阳鏖战、反攻缅北滇西作战……1944年战局的发展给中日两国都带来了至关重大的影响。1944年春至1945年夏,敌后战场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局部反攻,予敌沉重打击。与此同时,国际形势的变化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末日的到来。

作者简介

张宪文,山东泰安人,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江苏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等。
从事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教学与研究约60年。出版《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专题史》、《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南京大屠杀全史》等十余种。多次主持国家及部省重大科研项目、多次获国家和部省奖励,并出国访问讲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豫湘桂正面战场的重挫
第1章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一、太平洋战场美日力量的逆转 / 003
二、日本策划“一号作战” / 006
第2章 河南境内的战斗
一、日军打通平汉线 / 010
二、洛阳守城战 / 015
三、豫西山地的作战 / 021
第3章 四守长沙与衡阳鏖战
一、长沙、衡阳作战的中日部署 / 030
二、日军合围与长沙失陷 / 034
三、日军“扫荡”湘江两岸 / 042
四、血战衡阳 / 046
第4章 日军打通交通线与中国军队的华南反攻
一、湘桂边界的争夺 / 058
二、桂林、柳州之战 / 062
三、日军突入黔南 / 069
四、湘西会战前的中日双方部署 / 077
五、湘西反攻 / 082
第5章 反攻缅北滇西作战
一、反攻计划的形成和战前准备 / 094
二、驻印军反攻胡康河谷作战 / 098
三、中英美联军孟拱河谷与密支那作战 / 107
四、驻印军攻占八莫与腊戍 / 118
五、中国远征军反攻滇西作战 / 128
第6章 战云笼罩下的大后方
一、经济的发展与萧条 / 141
二、国民党腐败的加剧 / 146
三、民主宪政运动之再兴 / 150
四、史迪威事件与中美关系的低潮 / 156
五、美国与中共的关系 / 165
小结 / 175

第二部分 敌后战场的战略出击
第7章 根据地的局部反攻
一、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的攻势作战 / 179
二、八路军晋冀鲁豫部队的攻势作战 / 184
三、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攻势作战 / 191
四、八路军晋绥军区部队的攻势作战 / 195
五、华中新四军的攻势作战 / 199
六、华南抗日武装向日伪军出击 / 207
第8章 解放区的扩大
一、发展河南,开辟中原 / 211
二、八路军挺进湘鄂赣边 / 215
三、山东军区对伪军的讨伐 / 217
四、晋察冀军民开辟雁北察南新区 / 221
五、新四军创建苏浙皖抗日根据地 / 224
第9章 敌后战场的全面出击
一、晋察冀军区部队进攻大中城市 / 226
二、晋绥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广泛进攻 / 229
三、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全面出击 / 231
四、山东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全面出击 / 233
五、新四军各部队的全面出击 / 236
六、华南各抗日游击队的全面出击 / 238
小结 / 240

第三部分 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10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展
一、苏联的战略大反攻与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 243
二、雅尔塔会议和雅尔塔密约 / 247
三、美军在太平洋上的攻势 / 253
第11章 日本帝国主义的垂死挣扎
一、日军对苏联参战的判断和对策 / 256
二、日本的“本土决战”计划和准备 / 258
三、日本摆脱困境的对华战略 / 260
四、汪伪政权的垂死挣扎 / 262
第12章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胜利前夕的国内政治力量 / 266
二、苏联出兵东北 / 269
三、波茨坦会议与《波茨坦公告》 / 278
四、苏联红军进军东北 / 281
五、《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 / 291
六、中国战场的战略出击 / 298
七、日本投降与中国战区受降 / 302
八、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311
小结 / 313

参考文献 / 314
首版后记 / 324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聚焦于1944年1月至1945年8月这一波澜壮阔的收官阶段。本书深刻剖析了在此关键时期,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大好局势如何深刻影响并最终促成了日本的彻底投降。 一、 战略转折与全球反攻 1944年,太平洋战场迎来了决定性的战略转折。美军在“跳岛战术”的精妙运用下,步步紧逼,收复了菲律宾、硫磺岛、冲绳等一系列战略要地,彻底切断了日本本土与东南亚资源的联系。航空母舰编队成为海战的主角,对日本海军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与此同时,欧洲战场也进入了反攻的白热化阶段。诺曼底登陆的成功标志着德军节节败退,盟军从东西两线夹击,直捣德国心脏。苏联红军在东线发起强大攻势,解放了东欧各国,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本书详细描绘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如何从战略防御转入全面战略反攻的全过程。它不仅呈现了宏大的战役场面,更深入分析了各国在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协同作战,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战略合力。从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到诺曼底登陆,从中途岛的辉煌到莱特湾的海战,书中将这些决定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国际背景下进行解读,揭示了不同战场之间的联动效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对法西斯轴心国的致命包围圈。 二、 中国战场的艰苦卓绝与战略反攻 在中国战场,尽管面临日军发动的“一号作战”等大规模攻势的严峻挑战,中国军民依然以无比顽强的意志和巨大的牺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并逐步展开战略反攻。本书详细呈现了中国战场在这一时期的复杂态势。一方面,我们要正视日军在局部地区取得的战术进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损失。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国军队在艰苦卓绝中展现出的战略韧性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 书中将重点阐述中国军队如何通过局部反击、收复失地,逐渐收紧对日军的战略包围。从滇西战役的胜利,到缅北反攻的推进,再到豫湘桂战役后期中国军队重新组织防御和反击的努力,都将得到细致入微的描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将深入分析中国军队在此阶段的军事策略调整,如何借鉴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先进经验,如何克服装备和补给的困难,如何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歼灭战,为日军最终的覆灭贡献了力量。 三、 国际援助与中国抗战力量的壮大 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重要的东方主战场,得到了来自同盟国日益增长的援助。本书将细致梳理并分析在这一时期,来自美国、苏联等国家的军事、经济、技术援助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从驼峰航线的物资运输,到军事顾问团的协助,再到武器装备的提供,这些援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战场的物资压力,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本书也关注中国自身抗战力量的壮大。在艰苦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地日益巩固,人民武装力量不断发展。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军队在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书将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抗战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四、 法西斯轴心国的瓦解与日本的投降 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场形势的日益明朗,法西斯轴心国开始走向最后的崩溃。德国于1945年5月无条件投降,标志着欧洲战场的结束。日本帝国在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其军力、经济和民心均已濒临极限。 本书将重点描绘日本走向投降的最后历程。从美国在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战略轰炸,到苏联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加速了日本的灭亡进程。特别是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的投下,给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慑。最终,天皇裕仁被迫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无条件投降。本书将深入分析日本投降背后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因素,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五、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不仅是对1944年至1945年间历史事件的客观呈现,更是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团结抗争的伟大胜利的深刻总结。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考证和深入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段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以及它对中华民族和世界和平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警惕战争的阴影,并从中汲取奋发图强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战争的转折点非常感兴趣。这本书恰恰聚焦于抗日战争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期。1944年至1945年,这仿佛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也是曙光最终冲破黑暗的时刻。作者在书中对这一转折点的描绘,可谓是鞭辟入里。他详细分析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战场上陷入泥潭的深层原因,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在欧洲和太平洋战场的重大战略突破,是如何一步步压缩日本的战略空间。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以空间换时间”战略的阐述,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在这种战略背景下,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消耗和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书中对一些重要战役的复盘,比如豫湘战役、桂柳战役的失利,以及随后中国军队如何重整旗鼓,展开反攻的描写,都让我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书中对盟国战略轰炸、海上封锁等手段的运用,以及这些手段如何与中国战场上的地面作战相互配合,形成战略合力,也让我对整体战争进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事实,更在于它能否引发读者的思考。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在描述日本投降的前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之视为战争的结束,而是深入分析了日本投降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压力。书中对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略收缩、苏联对日宣战的意义,以及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持续打击,是如何共同促使日本最终走向覆灭的,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我尤其被书中对日本国内政治气候、军部思想以及经济崩溃等因素的分析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帝国走向衰亡的必然性。同时,作者也探讨了投降过程中,中国人民所面临的复杂局面,以及如何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告诉我们“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意味着什么”。它让我在重温历史的同时,也对战争的根源、和平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反思性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看重的。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最终促使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走向了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在1945年8月这段历史的描写上,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作者在分析日本投降的背景时,不仅仅将目光放在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更全面。他详细阐述了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跳岛战术”的威力,以及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对日军的持续牵制作用,是如何一步步消耗着日本的国力和士气。同时,书中对苏联出兵东北的战略意义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更多地关注原子弹的威力,而这本书则让我认识到,日本的投降,是多重战略打击、内外压力以及自身内部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作者对日本高层决策过程的细致还原,以及对当时国际舆论对日政策的分析,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客观的认识。这种深入的分析,远比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考究,沉甸甸的质感,配合着那个年代特有的那种略显肃穆却又充满力量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兴趣,尤其是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最终胜利的曙光是如何一点点点燃的。拿到这本《中国抗日战争史·第四卷:国际反法西斯的大好局势与日本的投降(1944年1月--1945年8月)》,我怀揣着极大的期待,希望它能深入细致地描绘出那个决定性的转折时期。书的开篇,没有直接切入战役的细节,而是先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国际背景,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迫感,以及盟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都在作者笔下徐徐展开。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当时世界格局的分析,从欧洲战场的重大突破,到太平洋战区的激烈厮杀,再到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每一个层面的叙述都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是如何逐渐汇聚,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最终将法西斯势力推向覆灭的深渊。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当时各国领导人的战略决策、外交博弈,以及不同战场之间战略协同的重要性,都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史,更是一部关于国际政治、军事战略和人民意志力的百科全书,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战争中的战略博弈和战术运用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无疑是我的“菜”。1944年至1945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期,作者在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战役,无论是国共两党领导下的军队,都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我尤其关注书中对正面战场一些大型战役的复盘,比如作者如何分析国军在这些战役中的得失,以及他们是如何在遭受重大损失后,重新组织反攻的。同时,书中对敌后战场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如何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以及如何逐步建立和巩固敌后根据地,并对日军进行消耗战的描写,也让我印象深刻。这些战术层面的分析,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军队是如何以弱胜强,最终将日军逼入绝境的。书中还穿插了对当时一些国际军事战略的介绍,这些对比和分析,也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对于这本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对“国际反法西斯大好局势”的描绘,既有宏观的战略视野,又不乏微观的细节呈现。作者在梳理1944年至1945年初的国际局势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盟国军队的军事进展,更深入地剖析了各个战场之间的联动效应。比如,欧洲战场上盟军的节节胜利,如何牵制了日本的兵力,又如何为太平洋战区的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作者也详细阐述了中国战场在中国军队的浴血奋战下,对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意义。那些关于盟国之间情报共享、战略协调的叙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但又更加紧密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书中的一些分析,比如对当时国际力量对比的评估,以及各国在战争目标上的差异和妥协,都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中,能够跳出单一国家的视角,展现出一个全球性的反法西斯斗争图景,这种国际化的视野,让这本书的格局显得更加开阔。它让我明白,中国人民的抗战,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解放,更是对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在严谨的历史考证基础上,融入了文学性的笔触,使得那些沉重的历史事件读起来并不枯燥。我特别喜欢他描写一些关键性战役的段落,比如那些围绕着战略要地的攻防,以及普通士兵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书中对1944年至1945年间,中国战场上几次大规模战役的细节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炮火的硝烟、士兵的汗水,以及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痛。作者并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他用写实的手法,展现了战争对个体生命的摧残,但也正是在这种残酷中,更凸显了中国人民的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小人物的关注,他们可能是普通的士兵,也可能是支援前线的后勤人员,甚至是默默无闻的根据地民众,正是他们的付出,构成了抗战胜利的坚实基础。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历史变得更加有温度,也更加感人。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展现中国人民在1944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里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我常常在想,在那段最艰难的日子里,究竟是什么支撑着无数普通中国人,在枪林弹雨中、在饥寒交迫中,依然坚守阵地,顽强抵抗。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它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也没有回避胜利的来之不易。作者通过大量的史料,生动地描绘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上的每一次重大战役,无论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的殊死搏斗,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根据地开展的游击战争,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尤其被那些描写基层士兵和普通民众抗战场景的段落所打动,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简短却充满力量的对话,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书中对中国军队在关键战役中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以劣势装备与强大的日军周旋,最终取得胜利的描写,让我深感震撼。它让我明白,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绝非偶然,而是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前赴后继的伟大奋斗的结果。这种对个体英雄主义和集体意志力的深刻刻画,让我对“民族精神”有了更真切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部分,是它对中国人民在抗战末期,那种百折不挠、誓死不屈精神的生动展现。1944年至1945年,虽然胜利的曙光已经显现,但战争的残酷性并未减弱,日军的抵抗依然顽强。作者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史料和细致的描写,让我看到了无数普通中国人在那个生死关头所表现出的伟大。无论是那些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还是那些在后方默默支援、忍饥挨饿的民众,他们的故事都充满了力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具体战役的描写,比如在一些被日军占领的城市,中国人民是如何组织各种形式的抵抗,哪怕是以卵击石,也要展现出民族的尊严。书中也描绘了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所面临的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以及他们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对人民力量的赞颂,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挖掘,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鼓舞人心的篇章。

评分

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体现在细节之中,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作者在梳理1944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的历史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战略层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战役、每一次战斗的具体细节之中。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式的梳理,那种清晰的时间脉络,让我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和相互联系。同时,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动态的描绘,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时,非常严谨,并且在不同的观点之间,也尽可能地呈现出客观的分析。这种严谨的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都是由无数个微小的事件和无数个人的选择共同构成的。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整部作品更加生动、真实,也更有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