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获奖词如下:一个出色的专栏,*难得的品质在于“吾道一以贯之”。徐百柯的“钩沉”专栏就符合这种品质。从《冰点周刊》创刊之日起,他独自承包了这个专栏,从历史记忆深处,为今天的人们钩出一个个已被遗忘的人物和一段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钩沉”专栏的出色之处在于:它是史与诗、学与识、才与情、旧与新的融汇贯通。它像一壶陈年佳酿,越品越有滋味。“钩沉”絮絮叨叨、呢呢喃喃、没完没了,其实在向读者叙述一个主题: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将这些过往人物,端上今天的报面,首先要有一个充足的新闻由头,才能将历史和现实嫁接起来,徐百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总是从今天相关的人物或场景切入,从而“激活”一段陈年往事。
  推荐理由:
  “钩沉”栏目曾获誉《青年报·冰点周刊》专栏。作者徐百柯为写活每一个人,作者采访了传主的后人、学生,或者忘年的朋友,记录了大量手的材料。书中兴味深长的逸事颇多,还有弥足珍贵的老照片,使《民国风度》内容丰厚脱俗,如品陈年佳酿,生动耐读。
  《民国风度》将民国那些人物的风骨和气节勾画得形神兼备,不仅满足了我们的文化怀旧口味,还勾起了心中家、国合一的文化情怀。阅读《民国风度》,提供一种看人看世界的新视角,对现今讲求金钱和物质的社会是一剂清醒剂,唤醒国人寻求自身与社会的风骨和气节。
  打捞一段不可复制的记忆,还原一段段精彩的人生。由于长期以来,课本教材中的选择性记忆,使得那些从旧时代走过来的风云人物大多湮没无闻,或成为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只是一个反动的名词,甚至消失殆尽。作者在努力打捞那些记忆,发现那些真人真面,让我们*终发现,原来有的人可以活得如此精彩,至情至性、有声有色、有棱有角。
  书中的每篇人物虽不过两千字的篇幅,但读完后,犹能令人低徊不已。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尺幅千里之势。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是提供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激起我们想去护持那个时代所有的光荣和辉煌,来丰富我们当下的精神家园。
  ★悲天悯人——我不知道徐百柯本人是否同意把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也不知用得是否准确,但只是当我写到这个词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真正读懂了徐百柯,认识了他。追寻历史,臧否人物,拥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极为难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完人,即便再伟大的人物,要挑出瑕疵并不难。但作为旨在填补现实的历史钩沉者,其首要职责无疑是把历史作为镜子,不苛求故人,而是侧重于从历史人物身上发现值得重视的光彩处,以此照出现实中人的精神、人格的种种缺陷,促使人们的反省,从而,现实能够变得更丰满,更符合人的理想。《民国风度》的出色正在于此。
  ——《北京青年报》作家李辉
  ★那一代人,无论做学问,讲课,还是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的,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的。这样,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使他自身的生命不断获得新生和升华,从中体会、体验到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本书就记述了这样一个很有名的故事:金岳霖教授在西南联大讲逻辑学,有学生(我记得这是后来成为巴金夫人的萧珊)觉得这门学问很枯燥,就问先生:“你为什么要搞逻辑?”金教授答:“好玩”。大语言学家赵元任也是对他的女儿说,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诚如作者所说,“在今人看来,淡淡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世界上许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他们自己常常是为了好玩。‘好玩者,不是功利主义,不是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不是一本万利’。”还可以补充一句:不是职业式的技术操作,不是仅仅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生命的欢乐与自由。
  ——《南方都市报》钱理群教授
  ★我们看到作者为了追踪一个人在当代留下的痕迹,煞费周章地检索资料,寻找亲友,而在此之外,则是一片沉默的空白。一面是建立新的文化偶像,一面却是更多更深的遗忘。这似乎提示着,无论表面看上去多么热闹,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认识,仍然是不完整的。而一个打捞者的姿态,自然和一切文化消费的动机绝缘。他常是敏锐地从大量素材中抓取*有表现力的细节,然后用特写式的笔法勾勒出来,只需短短几句,便画面感十足。在细节的穿插点染中,可以不按一语,而境界全出。加之时间不断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闪回对照,作者的笔触愈是冷静,其中包含的情感却愈显得炽热。虽然每篇不过一千来字的篇幅,读完后犹令人低徊不已。就其中情感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称其有尺幅千里之势或许并不为过吧。
  ——《广州日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季剑青
  ★为了这本书史料的真实性,作者寻访了许多民国文人的晚辈,学生以及在世的朋友。在他们眼中的长辈,不但可敬,更为可亲。为了能写人所未写,叙人所未知,作者的笔常常触及名人光环之下的一些琐事,逸事。淡墨写功业,浓墨写性情。使这些渐行渐远的名字和读者们有了沟通的语言。一个个人物,一段段往事,勾勒出一个时代的背影,读人又如读史,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轻松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南都周刊》画里真真
  ★在周刊众多栏目中,人物版的“钩沉”堪称冰点中的亮点,年轻的徐百柯担纲主笔,出手不凡,在故纸堆中“钩沉”摸索,在现实中寻访缅怀,每周1600字的小文章让那些曾经鲜活而后落寞的人物浮出水面,一路写下来七八十人,恍惚间已然立起了一批民国人物的群像。欣闻百柯的“钩沉”作品结集成书,不禁大喜,又可以一气呵成温故知新了。在那个时代曾经生活着那样一批纯粹的真人,创造着那样本色的历史,发生着那么多耐人寻味的逸事,回荡着那样多余音不绝的言语。
  ——《成都晚报》山水间
  ★徐百柯的剪裁、勾勒功夫的确令人钦佩。他所写的这组人物,涉及外交家、政治家、学者、教授、文人、报人、传教士等多个领域。其中一部分人像吴组缃、梅贻琦、邵飘萍,他们的名字今天仍然被频繁地提及;而另一部分人像蒋南翔、张申府、杨晦,虽然当时曾名播四方,随后却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姓被隐名被埋,时至今日,一般民众竟不知其为何许人。然而,这些人的思想、学识、情操、气节、志趣等,今天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他们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可以写成大部头的传记,用千字文来状摹他们,诚非易事。徐百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三言两语,人物的性情、品格、相貌、风度等立即跃然纸上。
  ——《京华时报》储劲松
读完《民国那些人》典藏版,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逝去的时代,亲眼见证着那些风云人物的风采。徐百柯先生的叙述,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入的洞察,将冰冷的历史变成了有温度的故事。我尤其被书中对梅兰芳先生的描写所打动。他不仅仅是京剧大师,更是那个时代文化与艺术的象征。 书中描绘的梅兰芳,不仅仅是舞台上光彩照人的旦角,更是生活中温文尔雅,有着高尚情操的艺术家。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梅兰芳先生在日本人威逼利诱下,宁可“蓄须明志”,也不愿为日本人唱戏的坚定。那种对民族气节的坚守,对艺术尊严的捍卫,让我看到了“风度”的另一种含义——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在强权面前的傲骨。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在国家危难之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的缩影。徐百柯先生在描述这一事件时,并没有用大篇幅的抒情,而是通过梅兰芳先生在家中的平静生活,与亲友的细语,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将这种强大的民族气节描绘得淋漓尽致。他的“蓄须”,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守护他所珍视的一切。读到这里,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梅兰芳先生的“风度”,是艺术的极致追求,更是人格的独立与坚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也让我对“风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包含了艺术的魅力,更包含了人格的脊梁。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视那个充满传奇与故事的年代。徐百柯先生的笔触,如同精美的丝线,将那些鲜活的人物串联起来,织就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我被书中对张学良先生晚年的描写所深深吸引,那是一种洗尽铅华后的平静与智慧。 我常常觉得,历史人物的故事,往往是成王败寇,聚焦于他们的辉煌或落魄。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张学良先生在漫长的软禁岁月里,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信仰的坚守,以及那份与世无争的从容。作者没有渲染他过往的“少帅”风光,而是着重描绘他晚年在台湾的日常生活,他与赵四小姐相濡以沫的深情,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虔诚,以及他对往事的回顾与反思。那份“风度”,不再是年轻时的张扬,而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淀,一种看透世事后的豁达。他能在孤独与寂寞中找到内心的平和,能在岁月流转中保持对生命的敬畏,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徐百柯先生在描写他晚年的阅读、绘画,以及与友人的交流时,捕捉到了许多细节,例如他对于自己过去的坦然,对于家国的眷恋,以及他对来访者的温和与真诚。这些细节,都展现了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他即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着优雅的仪态和乐观的心态,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动容的“风度”。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风度,是一种内心的力量,一种面对困境的韧性,一种在岁月洗礼后依然不失纯粹的灵魂。张学良先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更是一曲关于人生、信仰与爱的悠扬乐章。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让我沉浸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感受着那些伟人的独特魅力。徐百柯先生以其精湛的文笔,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为欣赏书中对胡适先生的描绘,他不仅是思想家,更是那个时代文化改革的先行者。 我总觉得,胡适先生身上的“风度”,在于他的开放、包容和对新思想的拥抱。书中没有把他描绘成一个僵化的学者,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热爱生活,关心时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者通过描绘他对于白话文运动的倡导,对于自由思想的追求,以及他与朋友们在学术上的切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胡适。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对于西方思想的引进与转化,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解放者的远见卓识。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绘了他与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互动,以及他对年轻一代的鼓励和引导。那份“风度”,是一种温文尔雅的学识,一种循循善诱的教诲,一种对理性思辨的推崇。他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是多么重要。徐百柯先生在描写胡适先生在教育、学术、社会评论等方面的贡献时,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改革者和启蒙者的角色。他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追求,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的深切期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胡适先生身上那种兼容并蓄,勇于创新的“风度”,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点亮了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一页。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徐百柯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笔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民国群像。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林徽因先生的描绘,她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才女,更是那个时代女性独立精神的代表。 我一直认为,林徽因身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魅力,她既有女性的温柔婉约,又有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艺术家的浪漫情怀。书中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符号,而是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成长与挣扎。作者通过对她与梁思成先生的爱情,她与徐志摩的友情,以及她参与建筑设计的严谨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面的林徽因。她对梁思成先生的扶持与支持,她对于国家建筑事业的热情,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都让我感受到了她身上那种独特而强大的“风度”。那是一种智慧与美貌并存,才情与担当兼备的女性气质。徐百柯先生在描写她与梁思成先生在事业上的合作,在生活中的默契,以及她对于中国古建筑的深刻理解与热爱时,都展现了她作为一名学者和艺术家的专业素养和独特魅力。她既能穿梭于社交场合,谈笑风生,又能深入田野,考察古迹,这种跨越不同领域的才华与韧性,构成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典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林徽因身上那种独立、自信、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风度”,她不仅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更是那个时代女性 emancipated 的象征。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如同一本打开的时光宝盒,让我得以穿越时空,与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对话。徐百柯先生的文字,如同充满魔力的画笔,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的灵魂。我尤其被书中对徐志摩先生的描写所触动,他是一个时代的浪漫诗人,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我一直觉得,徐志摩先生的“风度”,在于他对生活的热情,对爱情的执着,以及他对美的极致追求。书中没有回避他对爱情的探索与纠葛,而是以一种更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情感丰富的诗人的内心世界。作者通过描绘他与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对于诗歌的热爱和创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拘一格,追求自由的徐志摩。他敢于挑战传统的婚姻观念,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种勇气本身就是一种“风度”。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绘了他对于诗歌的狂热,以及他对人生短暂的感悟。他用生命去拥抱爱情,用诗歌去记录美好,这种纯粹的艺术追求,令人动容。徐百柯先生在描写他的人生轨迹时,并没有简单评判,而是试图去理解他内心的冲动与渴望。他那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与他短暂而绚烂的人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徐志摩身上那种极致的浪漫与对生活的热情,也让我对“风度”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包含了勇气,包含了对美的追求,更包含了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徐百柯先生用他细腻的笔触,将那些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重新唤醒,让他们焕发出新的光彩。我尤其被书中对宋庆龄先生的描绘所深深打动,她的一生,是奉献与坚持的传奇。 我常常觉得,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宋庆龄先生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是多么不容易。书中没有渲染她作为“国母”的光环,而是从她青年时期的革命激情,到中年时期的默默奉献,再到晚年的仁爱与担当,展现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宋庆龄。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她与孙中山先生的爱情,以及她独立承担革命事业的描绘。那份“风度”,是坚定的政治信仰,是无私的奉献精神,是面对困境的从容不迫。她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发展而奋斗,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念。徐百柯先生在描写她晚年的生活时,着重刻画了她对于教育事业的投入,对于孤儿的关爱,以及她对于和平的呼吁。这些细节,都让我们看到了她身上那种博大的仁爱之心和深远的国际视野。她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天下为公”的理想,成为那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女性之一。她的“风度”,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的担当,一种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一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人民的无私精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宋庆龄先生身上那种伟大的品格,也让我对“风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个人气质,更是一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评分读罢《民国那些人》典藏版,徐百柯先生笔下的民国,不再是单调的历史符号,而是鲜活的人格画廊,生动地勾勒出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独特气质。我始终觉得,理解一个时代,最直接的方式便是走进那个时代的人物内心。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洪流中闪耀或沉寂的灵魂,感受他们内心的波澜壮阔,也体味他们细腻的情感世界。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陈寅恪先生的描绘。他并非如教科书般严肃刻板的“国学大师”,而是有着血肉之躯,有其坚持,也有其无奈。徐百柯先生没有渲染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高高在上,而是从他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坚守学术的书桌前,从他与学生那份超越师生关系的深情厚谊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有人情味的陈寅恪。他为求真理而固执,为守护学术尊严而不屈,那份“独立”并非与世隔绝,而是对内心道德和学术良知的坚守,对外部压力的傲骨。读到他晚年,在动荡年代里,即便身体备受摧残,眼神中依然闪烁着求知的火光,我深受触动。那是一种超越物质与权势的精神力量,一种即使在黑暗中也拒绝熄灭的智慧之光。作者笔下的细节,如他病痛中的一颦一笑,与来访者的寥寥数语,都蕴含着深沉的智慧和人生的洞察。他与学生们在困境中的相互扶持,那种超越功利的师生情谊,更是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之间难能可贵的纯粹。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民国风度,不仅仅是衣着谈吐,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撑,一种在艰难时世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的力量。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历史故事的重现,更是对“风度”二字的深刻解读。徐百柯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跨越时空的时代群像。我尤其对书中对鲁迅先生的刻画印象深刻。他不是那个高举批判大旗,冷峻孤傲的斗士,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挣扎与温情。书中并非仅仅罗列他的战斗语录,而是深入挖掘他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常,他与亲友的往来,他文字之外的情感流露。 我记得有段描写他与许广平先生的日常,那种即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保留着小小的生活情趣,互相体谅,互相扶持的场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烟火气的鲁迅。他笔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在字里行间之外,似乎也流淌着对人性更深沉的关怀与悲悯。作者通过对鲁迅先生生活细节的捕捉,例如他对于儿子的教育,对于朋友的关怀,甚至他偶尔流露出的疲惫与无奈,都让我们感受到这位伟大思想家并非神坛上的雕塑,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那些犀利的文字,正是源于他对这片土地上人民深深的爱与痛。读完这段,我才真正理解,鲁迅的“风度”,是建立在他无与伦比的智慧、深邃的洞察力,以及那份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之上。他用一生在黑暗中摸索,用文字点亮前行的道路,这种精神的力量,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复杂而真实的一面,他的坚持,他的孤独,他的爱,他的痛,都构成了那个时代最深刻的印记。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是一本让我读来欲罢不能的书。徐百柯先生的笔触,如同清泉般流畅,将民国时期那些光彩照人的人物,一一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书中对张爱玲先生的描绘所吸引,她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她的文字,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韵。 我一直觉得,张爱玲先生的“风度”,在于她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在于她文字中那种独特的苍凉与精致。书中没有仅仅罗列她的小说情节,而是试图去探寻她创作背后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作者通过描绘她与胡兰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她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理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敏感又独立的张爱玲。她能够将生活中细微的情感,放大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探讨,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凡的才华。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绘了她对于战争、对于命运的思考,以及她文字中那种近乎冷酷的真实。她能够用最美的语言,描绘最无奈的现实,这种艺术的张力,令人叹为观止。徐百柯先生在描写她独特的写作风格时,都展现了她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独特魅力。她笔下的“苍凉”,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时代变迁和人性困境的深刻反思。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张爱玲身上那种独树一帜的文学才华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让我对“风度”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包含了艺术的精湛,包含了情感的细腻,更包含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
评分《民国那些人》典藏版,是一本能让人沉思的书。徐百柯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为我们描绘了民国时期一群令人难忘的人物。我特别被书中对蔡元培先生的描绘所打动,他的一生,是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投入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 我总觉得,蔡元培先生的“风度”,在于他的高瞻远瞩,在于他对人才的尊重,以及他对教育改革的坚定决心。书中没有将他描绘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校长,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充满智慧和远见的教育家,如何在动荡的环境中,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石。作者通过描绘他对北京大学的改革,他对学术自由的倡导,以及他对中西文化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蔡元培。他提倡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为北大赢得了“思想的海洋”的美誉。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描绘了他对于学术人才的渴求,以及他对学生们成长环境的营造。他不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引路人,他用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徐百柯先生在描写蔡元培先生对教育的贡献时,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他的一生,是对“教育兴国”理念的最好诠释。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蔡元培先生身上那种深刻的教育情怀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也让我对“风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包含了远见,包含了担当,更包含了对未来世界的深切期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