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事保護是中國外交與海外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zui早的“領事”萌芽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城邦時期。對於中國而言,這一先驅可以追溯至唐朝時期的“番長”。具有“現代意義”的“領事保護”,其最初的實踐,可以追溯至晚清時期的“護橋”。本書主要是結閤中國領事保護的曆史發展,選擇晚清、民國和新中國不同階段的典型案例進行相應的分析,力圖既能縱嚮展現中國領事保護曆史發展的總體脈絡,又能橫嚮剖析不同階段和不同案例中領事保護的特點。
黎海波,法學博士,中南民族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政治與民族地區公共管理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領事保護能力建設研究”,參與國傢社科基金一般、重點和重大項目多項。在《光明日報》理論版、《公共管理學報》、《現代國際關係》、《華僑華人曆史研究》、《俄羅斯研究》和《德國研究》等刊物發錶文章二十餘篇,專著有《海外中國公民領事保護問題研究:基於國際法人本化的視角》,譯著有《全球史》(參與)。
目錄
第一章 晚清領事保護發展的曆程與特點(1)
第一節 晚清領事保護發展的曆程與特點(1)
一 晚清領事保護發展的兩個階段(1)
二 晚清領事保護的總體特點(3)
第二節 案例分析:秘魯華工案與晚清領事保護(4)
一 秘魯華工案與外國使領等國際因素的促動(5)
二 秘魯華工案與李鴻章等官員恤民意識的推動(8)
三 清朝政府“人權”理念與華僑觀念的轉變(9)
第二章 民國領事保護發展的曆程與特點(12)
第一節 民國領事保護發展的曆程與特點(12)
一 民國領事保護發展的三個階段(12)
二 民國領事保護的總體特點(14)
第二節 案例分析:泗水慘案與民國領事保護(15)
一 從泗水慘案與紅溪慘案的比較中看民國政府領事保護的人權動力(15)
二 泗水慘案的最終交涉協議體現齣印度尼西亞以及荷屬華僑人權待遇上的巨大進步(19)
三 泗水慘案的交涉成功是孫中山與袁世凱等共同努力維護華僑權益的結果(20)
第三章 新中國成立以來領事保護的“國傢睏境”(1949-1977年) (23)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以來領事保護發展的曆程與特點(1949-1977年) (23)
一 新中國成立以來領事保護發展的四個階段(23)
二 新中國成立以來領事保護的總體特點(28)
第二節 案例分析:巴西九人案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領事保護(1949—1977年) (32)
一 巴西九人案的曆史背景(33)
二 巴西九人案中的代理領事保護(34)
三 巴西九人案中的社會性“領事保護” (37)
四 巴西九人案中“僑民”利益與國傢利益的統一(39)
第四章 改革開放以來領事保護的人本發展(1978—2015年) (42)
第一節 改革開放以來領事保護發展的曆程與特點(42)
第二節 案例分析:中國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問題與領事保護(44)
一 中國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狀況及特點(44)
二 巴基斯坦中國公民安全問題産生的原因分析(48)
三 中國領事保護的對策(50)
第五章 中國海外“撤僑”能力的總體評估(54)
第一節 基於危機生命周期視角的海外撤僑能力(54)
一 基於動態分析的危機生命周期理論(54)
二 基於危機生命周期的領事保護能力評估指標體係(59)
三 基於領事危機管理節點模型的總體評估路徑(68)
第二節 案例分析:2011年利比亞撤僑與中國海外撤僑能力(72)
一 2011年利比亞撤僑:案例概況(72)
二 2011年利比亞撤僑:基於領事危機生命周期的分階段評估(74)
三 2011年利比亞撤僑:基於領事危機管理節點模型的總體評估(88)
參考文獻(92)
一 中文文獻(92)
二 英文文獻(101)
附錄一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 (105)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一) (105)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二) (108)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三) (112)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四) (114)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五) (115)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六) (127)
中國領事保護和協助指南(2015年版)(七) (129)
附錄二 中國公民海外安全常識(132)
齣行必備(132)
行前推薦(133)
齣行安全(135)
居住安全(137)
醫療安全(140)
突發事件應對(141)
特殊地理環境、氣候應對(145)
附錄三 中國企業海外安全風險防範指南(新) (147)
目錄(147)
第一篇 組織領導(147)
第二篇 員工選派和雇用(148)
第三篇 安全培訓(149)
第四篇 風險評估(150)
第五篇 安全軟環境建設(151)
第六篇 安保硬件投入(152)
第七篇 日常管理(153)
第八篇 應急處置(154)
附錄四 海外中國公民文明指南(156)
一 海外中國公民文明社交指南(156)
二 海外中國公民文明舉止指南(157)
三 海外中資企業機構文明指南(158)
附錄五 中國公民齣境旅遊文明行為指南(160)
後記(161)
序
我和海波因共同的研究興趣而結識。他2009年畢業於暨南大學,博士論文題目為《國際法的人本化與中國的領事保護》。而我自2000—2002年在中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領事部工作後就一直關注並研究領事保護問題。海波博士畢業後任職於中南民族大學, 在科研方麵勤奮刻苦, 不斷有新成果發錶。對於這個領域數量不多的專業級文章和著作, 我自然是認真拜讀, 並受益頗多。對於雙方在研究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我們也通過郵件或微信探討。去年底, 海波聯係我, 說他承擔的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中國領事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研究” 的階段性成果已經完成並即將齣版, 希望我能為之寫個小序。我欣然應允, 卻又有些惶恐, 擔心辜負瞭他的美意。
領事保護研究本身就是一個兼具理論和現實意義的研究領域, 而中國領事保護可持續發展能力探究更是一個作用於現實的學術研究課題。領事保護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內容, 但相關學術研究成果寥寥, 亟待加強。僅以中國知網收納的論文和文章為例, 我2017年2月15日輸入檢索詞“領事”, 顯示查詢結果為407條; 輸入“領事保護”,顯示結果隻有區區145條, 但輸入“外交”, 顯示結果達13600條。在這個學術研究狹窄而外交實踐分量日益加重的領域中, 領事保護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近些年來變得尤其突齣。一方麵, 領事保護任務艱巨, 保護對象和保護案件數量大增。僅中國齣境遊客而言,2016年達1.22億人次, 比2015年的1.17億人次增長4.3%, 中國繼續蟬聯全球齣境旅遊人次世界冠軍。近三年, 外交部和駐外使領館處理的領事保護案件以每年近2萬起的幅度在增加,2014—2016年, 外交部和駐外使領館處置的領事保護與協助案件的數量分彆約為6萬、8萬和10萬起。另一方麵, 中國政府在領事保護方麵的資金和人員投入卻十分有限。2005年底設立的“領事保護專項經費” 至2015年底時約為3000萬人民幣。外交部領事保護中心的編製為15人。某些駐外使領館的專職領保乾部一人要服務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中國公民。中國領事保護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海波承擔的這一課題從立項到現在已曆時近5年。在此期間, 他閱讀瞭大量文獻, 梳理瞭自晚清以來中國領事保護發展的脈絡; 就當前領事保護中存在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瞭多達韆人的問捲調查; 對領事保護的一些經典案例進行瞭詳細分析; 並對比發達國傢的經驗進行瞭中外比較研究; 提齣瞭“政府性領事保護” 和“社會性領事保護”的概念; 創建瞭基於危機生命周期的領事保護能力評估指標體係, 將領事危機管理生命周期分為基礎預防、監測預警、應急處置和善後學習四個階段, 並在每個階段下設立二級評估指標, 建立瞭危機生命周期與管理節點模型等。
作為一位同樣對領事保護問題感興趣的研究者, 我非常高興看到這樣的佳作問世。在得到學術啓發的同時, 我也希望有更多關於領事保護和領事問題相關的優秀研究成果湧現。我相信, 在同仁們的共同努力下, 領事問題研究這朵外交研究花園中的小花也會綻放齣屬於她的璀璨。
是為序!
夏莉萍
外交學院教授
2017年2月16日於北京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雖然是學術著作,但並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滿瞭人文關懷。作者在敘述曆史事件和分析案例時,常常會穿插一些感性的描述,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命運和時代的氛圍。例如,在描述一些中國公民在海外遭遇睏難時的場景,文字中透露齣的同情與關懷,以及對國傢力量能夠及時伸齣援手的期盼,都極大地打動瞭我。 同時,作者在分析問題時,也展現瞭一種冷靜的理性思考,能夠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剖析問題,不迴避爭議,不迴避不足。這種成熟的學術態度,使得本書具有很高的可讀性和研究價值。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領事保護的曆史和現狀有瞭深入的瞭解,更對國傢如何在全球化時代更好地保護公民權益,以及個人如何更好地維護自身安全,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評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收獲之一是理解瞭“領事保護”這四個字背後所蘊含的復雜性和多麵性。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接送”或“遣返”,而是涉及到國際法、外交實踐、跨國政治、甚至不同國傢文化習俗的碰撞。作者在書中對這些方麵的闡述,使我對領事保護工作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書中對領事官員在海外所麵臨的各種挑戰進行瞭詳細的描述,比如信息不對稱、語言障礙、當地法律法規的陌生、甚至是極端情況下的生命危險。同時,作者也著重強調瞭中國領事保護工作在不斷發展壯大,從早期較為被動地應對,到如今能夠主動預警、提供法律援助、以及組織大規模撤僑行動。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對那些默默在海外為國人服務的領事官員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一本厚重的書,封麵設計簡潔大氣,主標題“中國領事保護”幾個字沉甸甸地壓在心頭。翻開扉頁,紙張的觸感溫潤,字跡印刷清晰,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初讀序言,便被一種宏大的敘事所吸引,作者以一種曆史的視角,追溯瞭中國領事保護的起源與演變,從古代的藩屬體係下的庇護,到近代屈辱的開埠時期,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獨立自主,直至改革開放後的積極作為,每一個節點都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時代的印記。 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並沒有停留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瞭對當時國際政治格局、國內社會變遷以及文化觀念演化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講述近代中國在海外遭遇的睏境時,書中生動地描繪瞭國民的無助與國傢的積弱,以及由此催生的對於國傢力量的渴望。而進入新中國時期,書中則強調瞭中國作為獨立主權國傢,在國際舞颱上維護國民權益的決心與能力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的。這種曆史敘事方式,不僅讓我對中國領事保護的發展有瞭清晰的認知,更引發瞭我對於國傢強大與國民海外安全之間深刻聯係的思考。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獨特的案例分析視角。作者並沒有將領事保護僅僅視為一項外交事務,而是深入到一個個具體的事件之中,去剖析其發生的背景、涉及的各方力量、中國政府的應對策略,以及最終的結果和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近代早期中國人在海外遭受不公正待遇,以及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如何通過外交斡鏇、法律途徑、甚至必要時的軍事支持,成功解救海外公民的案例記憶猶新。 這些案例的選取非常具有代錶性,涵蓋瞭從早期在海盜猖獗地區的保護,到近代在列強欺淩下的抗爭,再到當代在戰亂地區、恐怖襲擊、自然災害以及跨國犯罪中的救援。作者在分析每一個案例時,都力求客觀公正,既肯定瞭中國政府在保護國民方麵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坦誠地指齣瞭其中的挑戰和不足。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性的讀物,更是一份具有研究價值的參考。
評分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嚴謹,學術範十足。作者在闡述觀點時,總能引用大量的史料、國際條約、外交文件以及相關學術研究成果,使得其論述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在分析每一個曆史事件或具體案例時,作者都能夠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和國際背景下進行考察,避免瞭簡單化和片麵化。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梳理曆史發展階段時所錶現齣的細膩之處,例如,他並非簡單地將曆史劃分為幾個孤立的時期,而是注重不同時期之間的聯係與過渡,以及內在邏輯的演變。這種深度挖掘和係統梳理,使得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領事保護的知識普及,更是一次對中國國傢發展與國際關係演變的深刻反思。讀完之後,對於中國在國際舞颱上角色定位的理解,以及對國傢治理能力的認識,都有瞭質的提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