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事保护是中国外交与海外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zui早的“领事”萌芽可以追溯至古希腊城邦时期。对于中国而言,这一先驱可以追溯至唐朝时期的“番长”。具有“现代意义”的“领事保护”,其最初的实践,可以追溯至晚清时期的“护桥”。本书主要是结合中国领事保护的历史发展,选择晚清、民国和新中国不同阶段的典型案例进行相应的分析,力图既能纵向展现中国领事保护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又能横向剖析不同阶段和不同案例中领事保护的特点。
黎海波,法学博士,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与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领事保护能力建设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重点和重大项目多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公共管理学报》、《现代国际关系》、《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俄罗斯研究》和《德国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二十余篇,专著有《海外中国公民领事保护问题研究:基于国际法人本化的视角》,译著有《全球史》(参与)。
目录
第一章 晚清领事保护发展的历程与特点(1)
第一节 晚清领事保护发展的历程与特点(1)
一 晚清领事保护发展的两个阶段(1)
二 晚清领事保护的总体特点(3)
第二节 案例分析:秘鲁华工案与晚清领事保护(4)
一 秘鲁华工案与外国使领等国际因素的促动(5)
二 秘鲁华工案与李鸿章等官员恤民意识的推动(8)
三 清朝政府“人权”理念与华侨观念的转变(9)
第二章 民国领事保护发展的历程与特点(12)
第一节 民国领事保护发展的历程与特点(12)
一 民国领事保护发展的三个阶段(12)
二 民国领事保护的总体特点(14)
第二节 案例分析:泗水惨案与民国领事保护(15)
一 从泗水惨案与红溪惨案的比较中看民国政府领事保护的人权动力(15)
二 泗水惨案的最终交涉协议体现出印度尼西亚以及荷属华侨人权待遇上的巨大进步(19)
三 泗水惨案的交涉成功是孙中山与袁世凯等共同努力维护华侨权益的结果(20)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领事保护的“国家困境”(1949-1977年) (23)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领事保护发展的历程与特点(1949-1977年) (23)
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领事保护发展的四个阶段(23)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领事保护的总体特点(28)
第二节 案例分析:巴西九人案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领事保护(1949—1977年) (32)
一 巴西九人案的历史背景(33)
二 巴西九人案中的代理领事保护(34)
三 巴西九人案中的社会性“领事保护” (37)
四 巴西九人案中“侨民”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统一(39)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领事保护的人本发展(1978—2015年) (42)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领事保护发展的历程与特点(42)
第二节 案例分析: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问题与领事保护(44)
一 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的安全状况及特点(44)
二 巴基斯坦中国公民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48)
三 中国领事保护的对策(50)
第五章 中国海外“撤侨”能力的总体评估(54)
第一节 基于危机生命周期视角的海外撤侨能力(54)
一 基于动态分析的危机生命周期理论(54)
二 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领事保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59)
三 基于领事危机管理节点模型的总体评估路径(68)
第二节 案例分析:2011年利比亚撤侨与中国海外撤侨能力(72)
一 2011年利比亚撤侨:案例概况(72)
二 2011年利比亚撤侨:基于领事危机生命周期的分阶段评估(74)
三 2011年利比亚撤侨:基于领事危机管理节点模型的总体评估(88)
参考文献(92)
一 中文文献(92)
二 英文文献(101)
附录一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 (105)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一) (105)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二) (108)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三) (112)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四) (114)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五) (115)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六) (127)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15年版)(七) (129)
附录二 中国公民海外安全常识(132)
出行必备(132)
行前推荐(133)
出行安全(135)
居住安全(137)
医疗安全(140)
突发事件应对(141)
特殊地理环境、气候应对(145)
附录三 中国企业海外安全风险防范指南(新) (147)
目录(147)
第一篇 组织领导(147)
第二篇 员工选派和雇用(148)
第三篇 安全培训(149)
第四篇 风险评估(150)
第五篇 安全软环境建设(151)
第六篇 安保硬件投入(152)
第七篇 日常管理(153)
第八篇 应急处置(154)
附录四 海外中国公民文明指南(156)
一 海外中国公民文明社交指南(156)
二 海外中国公民文明举止指南(157)
三 海外中资企业机构文明指南(158)
附录五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160)
后记(161)
序
我和海波因共同的研究兴趣而结识。他200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国际法的人本化与中国的领事保护》。而我自2000—2002年在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领事部工作后就一直关注并研究领事保护问题。海波博士毕业后任职于中南民族大学, 在科研方面勤奋刻苦, 不断有新成果发表。对于这个领域数量不多的专业级文章和著作, 我自然是认真拜读, 并受益颇多。对于双方在研究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我们也通过邮件或微信探讨。去年底, 海波联系我, 说他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领事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完成并即将出版, 希望我能为之写个小序。我欣然应允, 却又有些惶恐, 担心辜负了他的美意。
领事保护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兼具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 而中国领事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究更是一个作用于现实的学术研究课题。领事保护是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寥寥, 亟待加强。仅以中国知网收纳的论文和文章为例, 我2017年2月15日输入检索词“领事”, 显示查询结果为407条; 输入“领事保护”,显示结果只有区区145条, 但输入“外交”, 显示结果达13600条。在这个学术研究狭窄而外交实践分量日益加重的领域中, 领事保护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些年来变得尤其突出。一方面, 领事保护任务艰巨, 保护对象和保护案件数量大增。仅中国出境游客而言,2016年达1.22亿人次, 比2015年的1.17亿人次增长4.3%, 中国继续蝉联全球出境旅游人次世界冠军。近三年, 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处理的领事保护案件以每年近2万起的幅度在增加,2014—2016年, 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处置的领事保护与协助案件的数量分别约为6万、8万和10万起。另一方面, 中国政府在领事保护方面的资金和人员投入却十分有限。2005年底设立的“领事保护专项经费” 至2015年底时约为3000万人民币。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的编制为15人。某些驻外使领馆的专职领保干部一人要服务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中国公民。中国领事保护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海波承担的这一课题从立项到现在已历时近5年。在此期间, 他阅读了大量文献, 梳理了自晚清以来中国领事保护发展的脉络; 就当前领事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多达千人的问卷调查; 对领事保护的一些经典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 并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行了中外比较研究; 提出了“政府性领事保护” 和“社会性领事保护”的概念; 创建了基于危机生命周期的领事保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将领事危机管理生命周期分为基础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善后学习四个阶段, 并在每个阶段下设立二级评估指标, 建立了危机生命周期与管理节点模型等。
作为一位同样对领事保护问题感兴趣的研究者, 我非常高兴看到这样的佳作问世。在得到学术启发的同时, 我也希望有更多关于领事保护和领事问题相关的优秀研究成果涌现。我相信, 在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 领事问题研究这朵外交研究花园中的小花也会绽放出属于她的璀璨。
是为序!
夏莉萍
外交学院教授
2017年2月16日于北京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虽然是学术著作,但并不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人文关怀。作者在叙述历史事件和分析案例时,常常会穿插一些感性的描述,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氛围。例如,在描述一些中国公民在海外遭遇困难时的场景,文字中透露出的同情与关怀,以及对国家力量能够及时伸出援手的期盼,都极大地打动了我。 同时,作者在分析问题时,也展现了一种冷静的理性思考,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剖析问题,不回避争议,不回避不足。这种成熟的学术态度,使得本书具有很高的可读性和研究价值。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领事保护的历史和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更对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更好地保护公民权益,以及个人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安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主标题“中国领事保护”几个字沉甸甸地压在心头。翻开扉页,纸张的触感温润,字迹印刷清晰,仿佛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初读序言,便被一种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作者以一种历史的视角,追溯了中国领事保护的起源与演变,从古代的藩属体系下的庇护,到近代屈辱的开埠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独立自主,直至改革开放后的积极作为,每一个节点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印记。 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停留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对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国内社会变迁以及文化观念演化的深刻洞察。例如,在讲述近代中国在海外遭遇的困境时,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国民的无助与国家的积弱,以及由此催生的对于国家力量的渴望。而进入新中国时期,书中则强调了中国作为独立主权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民权益的决心与能力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这种历史叙事方式,不仅让我对中国领事保护的发展有了清晰的认知,更引发了我对于国家强大与国民海外安全之间深刻联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独特的案例分析视角。作者并没有将领事保护仅仅视为一项外交事务,而是深入到一个个具体的事件之中,去剖析其发生的背景、涉及的各方力量、中国政府的应对策略,以及最终的结果和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近代早期中国人在海外遭受不公正待遇,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如何通过外交斡旋、法律途径、甚至必要时的军事支持,成功解救海外公民的案例记忆犹新。 这些案例的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涵盖了从早期在海盗猖獗地区的保护,到近代在列强欺凌下的抗争,再到当代在战乱地区、恐怖袭击、自然灾害以及跨国犯罪中的救援。作者在分析每一个案例时,都力求客观公正,既肯定了中国政府在保护国民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也坦诚地指出了其中的挑战和不足。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性的读物,更是一份具有研究价值的参考。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是理解了“领事保护”这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接送”或“遣返”,而是涉及到国际法、外交实践、跨国政治、甚至不同国家文化习俗的碰撞。作者在书中对这些方面的阐述,使我对领事保护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书中对领事官员在海外所面临的各种挑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比如信息不对称、语言障碍、当地法律法规的陌生、甚至是极端情况下的生命危险。同时,作者也着重强调了中国领事保护工作在不断发展壮大,从早期较为被动地应对,到如今能够主动预警、提供法律援助、以及组织大规模撤侨行动。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对那些默默在海外为国人服务的领事官员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严谨,学术范十足。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总能引用大量的史料、国际条约、外交文件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使得其论述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在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或具体案例时,作者都能够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和国际背景下进行考察,避免了简单化和片面化。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历史发展阶段时所表现出的细腻之处,例如,他并非简单地将历史划分为几个孤立的时期,而是注重不同时期之间的联系与过渡,以及内在逻辑的演变。这种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得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领事保护的知识普及,更是一次对中国国家发展与国际关系演变的深刻反思。读完之后,对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角色定位的理解,以及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认识,都有了质的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