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中的基督宗教

当代世界中的基督宗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卓新平 竺易安(Elisa Giunipero) 刘国鹏 著
图书标签:
  • 基督教
  • 当代社会
  • 宗教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政治
  • 全球化
  • 信仰
  • 宗教学
  • 现代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1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461
丛书名: 世界宗教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当代基督宗教三大教派在其发展中既有共同趋势、亦显各自侧重,在当代世界史和宗教史中有其重彩浓墨,给人印象深刻。其中天主教作为基督宗教中的教派在20世纪以来的世界宗教发展中地位突出、作用明显、影响巨大。天主教的精神领袖走出“梵蒂冈之囚”而回归世界,在国际事务中渐露头角、发挥作用。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15年底与意大利米兰天主教大学共同召开的“当代世界中的基督宗教”国际学术会议上部分学者的论文。

作者简介

卓新平,男,土家族,1955年3月出生,湖南慈利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曾兼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副主席。现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民族委员会委 员,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哲学组成员。学术专长为宗教学、宗教哲学。1991年被人事部、国家教委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1996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人事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4年被中宣部批准为首批“四个一批”人选。
刘国鹏,男,1972年生于陕西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助理研究员。1991~199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 1996~1999年,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99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2001~2006年,就读于意大利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8年1~10月,前往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 至今,工作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任助理研究员。

目录

“当代世界中的基督宗教”序
第一部分 20世纪的宗教与中西文化交往
20世纪的宗教
20世纪中西哲学思想

第二部分 基督宗教和当代世界
20世纪的天主教
20世纪的东正教
21世纪基督新教探微
当代中国基督教的同一性与多样性
20世纪的中国东正教

第三部分 当代天主教
天主教会与“梵二”大公会议
对“梵二”之后天主教会的几点观察
20世纪的教宗与世界和平——天主教有关“正义战争”的教义与人道主义干预
有关社会教义的教宗通谕:从《第四十年》到《在真理内持守爱德》
在华天主教修会
平信徒运动
天国、尘世、教会之间的关系——论第二届梵蒂冈大公会议后的新神学

第四部分 二十世纪中国的天主教
近代天主教中文报刊的特点及影响
从“卡普拉事件”看刚恒毅对梵蒂冈传教政策的贯彻
1949~1966年间的中国天主教
本笃十六世与中国:2005~2008年
重提徐光启一利玛窦,再续中西文化交流之缘

精彩书摘

  《当代世界中的基督宗教》: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社会已塑造了其文化或政治体制、社会和经济组织的一些重要方面,作为一种模式,从基督宗教传统当中吸取精华,或自教会机构吸纳有益的成果。例如,现代的欧洲国家所发展的许多功能,如法律体系的制定、人口统计、学校教育、卫生保障等,至少部分来自基督宗教,正如马克斯·韦伯的著名研究所表明的那样,资本主义经济始自新教伦理在经济领域的转化。如今,越来越清楚的是,世界的觉醒应当被解释为不是同宗教的彻底决裂,而是宗教的改革。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世俗化以自身的方式代表了基督宗教文化遗产突破保留给宗教的特定环境,并继续在欧洲现代社会当中产生作用的众多形式中的一种。
  不过,许多事情已然发生了变化,当现代性工程已开始步入一个被许多学者命名为晚期现代社会(tardo—moderna)或后现代社会的新阶段,而另一些人则谈论起所谓的:特别是在宗教方面——后世俗性(post—secolarita)。这是一个仍然难以在各个方面加以清晰界定的阶段,但却似乎打上了宗教和社会之间崭新关系的烙印。
  ……
《海权论:历史上的海洋力量与国家兴衰》 导论:海洋,命运的摇篮 从古老的航海民族乘风破浪,到近代列强的钢铁舰队纵横四海,海洋始终是塑造人类文明进程的决定性力量。它既是贸易的动脉,孕育了繁荣的经济,又是战略的要冲,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本书《海权论:历史上的海洋力量与国家兴衰》旨在深入剖析海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考察海洋力量如何影响国家的崛起与衰落,并揭示支配海洋的战略原则如何塑造了世界格局。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地力量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海知识的积累,一些先行者开始认识到海洋的巨大潜力。古希腊的雅典,凭借其海军舰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一度称霸,证明了制海权对于抵御外敌、保障贸易和建立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性。罗马的扩张,虽然更多依赖于陆地军事力量,但也离不开其地中海舰队对海上通道的控制,从而实现了对广袤帝国的有效统治和物资运输。 随着地理大发现的到来,海洋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探险家们的航行不仅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更是将不同大陆的文明联系在一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其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勇于冒险的精神,率先开启了全球性的贸易和殖民时代。他们的商船和战舰遍布各大洋,为各自的国家带来了巨额财富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 然而,真正的海洋力量革命发生在近代。火药武器的出现使得战船的威力倍增,而对高效的海军战略的理解则成为了国家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将全部国家资源投入到建立一支强大而精锐的海军上。从特拉法加海战的辉煌胜利,到日不落帝国的建立,英国的海权力量为其赢得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全球霸权。他们通过控制关键的海峡和贸易航线,将世界各地的资源源源不断地运往本土,并以此支撑其工业革命和强大的经济实力。 本书将聚焦于这一历史转变,系统地考察“海权”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并具体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如何通过掌握海洋力量来巩固自身地位,拓展势力范围,并最终影响全球力量对比。 第一章:海权理论的基石——从马汉到现代战略家 “海权”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可量化、可操作的战略原则的集合。美国海军将领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被誉为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人。他在其划时代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中,系统地阐述了海权的核心要素。马汉认为,一个国家的海权实力主要取决于其地理位置、海岸线长度、人口数量、殖民地数量以及海军的规模和质量。他强调,拥有强大的海军是保护贸易、投射力量、维持海外利益和赢得战争的必要条件。 马汉的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研究。他分析了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兴衰,发现那些能够有效利用海洋的国家,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例如,他详细描述了英国如何在拿破仑战争中,凭借其海军力量封锁法国,切断其经济联系,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 然而,海权理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航空母舰和潜艇的出现,以及核武器的扩散,海权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现代战略家们在继承马汉基本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例如,一些学者强调了“制海权”的战略意义,即通过控制关键海域,限制敌方海军的活动,从而达成军事和政治目标。同时,海上力量的运用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海军作战,还包括海上侦察、情报收集、海上运输、海上封锁以及在必要时进行的登陆作战等。 本书将深入探讨马汉理论的精髓,并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被解读和应用。我们将考察其他重要海权理论家的观点,例如朱利叶斯·凯瑟(Julian Corbett)强调的海上力量的“进攻性”和“防御性”使用,以及其与陆地力量的协同作用。通过梳理这些理论的演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权在国家战略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章:从亚历山大大帝到英国海军——早期海权国家的崛起 早在陆地征服者们横扫欧亚大陆的同时,海洋力量的萌芽已经悄然生长。亚历山大大帝虽然以其陆地军事天才闻名,但他也深知控制海上交通线对于维持其庞大帝国的重要性。他命令建造舰队,以确保其军队能够顺利跨越海峡,并有效控制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地区,从而切断敌人的补给线,并为自己的军队提供支援。 进入中世纪,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和热那亚,凭借其精湛的造船技术和敏锐的商业嗅觉,成为了地中海的海上霸主。它们通过控制东西方贸易路线,积累了惊人的财富,并组建了强大的海军舰队,不仅用于保护商船,也用于与其他城邦争夺海上霸权。这些城市的兴盛,充分证明了海洋贸易和海军力量如何能够支撑一个小规模国家发展出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是海权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崛起。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其对大西洋的深入探索,开启了全新的世界格局。葡萄牙的航海家如瓦斯科·达·伽马,开辟了绕过非洲到达印度的航线,打破了陆地贸易的垄断,将东方的香料和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西班牙则在哥伦布的指引下,发现了新大陆,并由此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掠夺了大量的贵金属,极大地增强了其国力。 然而,真正将海权理论推向极致的是英国。作为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英国的生存和发展天然地依赖于海洋。从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对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胜利,到17世纪中叶与荷兰争夺海上贸易主导权,英国的海军力量不断壮大。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海军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强军。它不仅仅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是英国全球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基石。英国海军保障了其庞大的殖民地免受敌人侵扰,维护了其全球贸易的畅通,并能在世界任何角落投射军事力量。 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早期海权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例如,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辉煌为何未能长久?荷兰作为当时的商业帝国,其海军力量又存在何种局限性?而英国海军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成为“海上马车夫”?这些历史案例将为我们理解海权的重要性提供生动的例证。 第三章:近代海洋战争的演变——从风帆战舰到航空母舰 军事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海权演变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早期海战主要依靠风帆战舰,战术以舰炮对轰和接舷白刃战为主。然而,随着火药武器的普及和改进,战船的设计和作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6世纪末,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战舰,但英国海军灵活的战术和更轻便的舰船,在面对庞大而笨重的西班牙舰队时,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性。这场战役标志着海上力量的战术革新。 进入18世纪,战列舰成为海军力量的核心。这些装备着密集火炮的巨型战舰,能够进行远程炮击,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英国海军的“林德”级战舰,以及其所采用的“舰队线”战术,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海上作战模式。特拉法加海战,纳尔逊海军上将以其卓越的战术智慧,以少胜多,彻底摧毁了法国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确保了英国在接下来一个多世纪里的海上霸权。 然而,真正的革命性变化发生在20世纪。蒸气机的出现使得战舰摆脱了风力的束缚,行动更加灵活和快速。装甲技术的进步使得战舰能够承受更猛烈的炮击。而革命性的创新——航空母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航空母舰将海权的力量投射能力从海面向天空延伸。舰载机不仅能够进行侦察和攻击,更能够发动远程打击,对敌方海军和陆地目标造成毁灭性打击。 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成为了航空母舰决斗的舞台。中途岛海战,日军的两栖登陆计划被美军航母舰载机摧毁,标志着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核心地位。珍珠港事件,则展示了空袭对海军基地和舰队的毁灭性威力。 本书将详细分析近代海洋战争的演变过程。我们将考察不同时期代表性的海战,分析其战术、战略和技术特点。我们将深入探讨航空母舰的崛起对海权理论和实践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它如何重塑了全球军事力量的平衡。 第四章:海洋与国家兴衰——历史案例分析 纵观历史,无数国家的兴衰都与海洋力量的消长息息相关。 荷兰的黄金时代与衰落: 17世纪,荷兰凭借其强大的商船队和海军,成为了欧洲的商业中心和海上强国。它们控制了重要的贸易航线,积累了巨额财富,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贸易据点。然而,荷兰的崛起也引起了英国的警惕。连续的海上战争,加上其相对狭窄的国土和有限的人口,使得荷兰最终无法与英国抗衡,海权逐渐旁落。 西班牙帝国的辉煌与失落: 16世纪,西班牙依靠从美洲掠夺的大量黄金和白银,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它的海军舰队遍布全球,维持着其庞大的殖民体系。然而,西班牙过度依赖殖民掠夺,忽视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技术创新,其海军力量也逐渐被其他欧洲国家超越,最终走向衰落。 日本的海上扩张与覆灭: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成为东亚的海上强国。它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获得了亚洲海权。然而,日本的扩张野心最终导致其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美国的强大海空力量,日本海军遭受重创,其海上霸权也随之覆灭。 美国的崛起与全球海权: 20世纪,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技术优势,建立了一支全球无敌的现代化海军。航空母舰、核潜艇等先进武器装备,使其能够将军事力量投射到世界任何角落。美国海军的全球存在,不仅保障了其国家利益,也塑造了战后世界的安全秩序。 本书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案例,深入分析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与海权的关系。我们将考察它们如何利用海洋力量实现崛起,又在何种程度上因海洋力量的衰退而走向没落。通过这些生动的历史叙事,我们将更深刻地理解海洋力量对于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第五章:现代海权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进入21世纪,全球海洋力量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一些新兴大国正在大力发展其海军力量,挑战现有的海上秩序。技术进步,如无人机、人工智能、网络战等,也为海权战略带来了新的维度。 新兴大国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国家正在大力投资于海军建设,购买先进的作战舰艇,发展航空母舰编队,并积极参与国际军事演习。这无疑对传统的海权大国构成了挑战。 技术革新与非对称战争: 无人作战平台、网络攻击、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战略的出现,使得传统的海军优势面临新的威胁。如何在新的技术环境下维持海权优势,成为各国海军面临的重大课题。 全球化与海洋治理: 海洋资源的开发、国际航道的安全、海洋污染等问题,都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海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促进全球海洋的和平与繁荣,是未来需要深思的问题。 能源与战略通道: 全球能源供应和贸易运输高度依赖于海上通道。控制或影响关键的战略水道,例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至关重要。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探讨现代海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将分析当前国际海洋力量的动态,探讨未来海权发展的趋势,并思考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中,更好地利用海洋力量,维护国家利益,并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海权论:历史上的海洋力量与国家兴衰》是一部集历史、战略、军事和国际关系于一体的著作。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海洋力量如何塑造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为理解当今世界的权力格局提供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处理得如同精心编排的音乐剧,高潮与低谷的转换流畅而富有张力,尽管其核心主题是内向和哲学的沉思,但其戏剧冲突的设置却异常引人入胜。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独白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些冗长而充满张力的内心戏,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它们如同手术刀般,一层层剥开人物的伪装,直至暴露其最原始的恐惧与渴望。最让我震撼的是,故事的结局采取了一种开放到近乎残酷的方式,它拒绝提供任何情感上的宣泄口,而是将最终的判断权完全推给了读者。这种处理方式极其高明,因为它避免了主题的简单化,使得全书的复杂性得以保持到最后一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具有强烈个人风格和深刻时代洞察力的作品,它会让你在合上封面的那一刻,感到一种既疲惫又充实的满足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读此书时,我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智力上的挑战。作者似乎并不打算让读者轻松地消费他的思想,而是用一种近乎学术论文的严谨性,辅以文学叙事的复杂交织,构建了一个需要反复咀嚼和对照阅读的文本迷宫。叙事结构的处理尤其大胆,时间线索被故意打碎、重组,仿佛在模仿记忆碎片化的过程。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固然增加了阅读的门槛,却也成功地模拟了当代信息爆炸环境下心智运作的真实状态——一种在无数平行宇宙中不断切换的认知负荷。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探讨社会结构性压迫时,没有落入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在微观层面如何渗透和运作的图景。它不是一本提供慰藉的书,更像是一面冰冷的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最本质的矛盾与悖论。

评分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境界,它成功地营造出一种疏离、冷峻的美学风格。如果你期待一个充满温情或英雄主义叙事的读者,那么你可能会感到失望。作者似乎对“浪漫”二字嗤之以鼻,转而拥抱一种后工业时代的荒芜感。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段落都仿佛压缩了大量的意象和隐喻,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文化储备和联想能力才能完全跟上其思维的跳跃。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城市景观和技术异化的描绘,那种将冰冷的钢铁森林与人类情感的脆弱性并置的手法,既令人不安,又具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午夜时分独自穿越一座霓虹闪烁、却空无一人的大型购物中心,所有的光鲜亮丽都无法掩盖内在的虚空感。这是一次文学上的冒险,考验着读者的耐心和对晦涩之美的接受度。

评分

关于这本书的社会学意义,我感到它提供了一种极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它没有直接批判主流意识形态,而是通过构建一个高度程式化、符号化的世界,巧妙地解构了当代社会中那些被我们奉为圭臬的“常识”。作者对符号学和符号消费的探讨,精准地捕捉到了消费主义陷阱的微妙之处——我们以为我们在选择,实际上我们只是在不同的预设脚本中进行排列组合。书中对“身份标签”的戏谑与解构,尤其令人深思。它提醒我们,在数据和算法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主宰的今天,我们自我定义的边界正在被无形地重塑。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放下既有的知识框架,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审慎态度去对待文本中的每一个设定和对话。看完后,我开始怀疑自己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每一个词汇是否都已经被异化了。

评分

这部作品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印象深刻,它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叙事框架,聚焦于后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的重塑与流变。作者似乎对人类心理的幽暗角落有着近乎病态的洞察力,笔下的角色仿佛行走在理智与疯狂的边缘,他们的挣扎与抉择,无不折射出时代精神的焦虑与不安。尤其赞赏其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那些如同雕刻般打磨的句子,时而如冰冷的解剖刀般精准地剖开现象的表象,时而又化为迷幻的呓语,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疏离的梦境。读罢全书,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事件,而是一种弥漫性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沉重感。它迫使你停下来,审视自己被日常琐事掩盖的真实处境,思考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而逐渐模糊的价值锚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提出了足够尖锐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读者,久久不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