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Major War]

大战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Major W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戴尔·科普兰(Dale C.Copeland) 黄福武 张立改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国际关系
  • 历史
  • 政治
  • 冲突
  • 军事史
  • 地缘政治
  • 战争原因
  • 大战略
  • 历史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93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467
丛书名: 国际安全研究译丛
外文名称:The Origins of Major Wa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次大战为何发生?国际体系为何总是从相对平静走向这样一个转折点——各国不得不展开体系规模的战争或采取甘冒这种战争之险的行动呢?《大战的起源》是美国学者戴尔?科普兰的代表著作。本书对大战的起源问题作了深入的解读,试图寻找历次大战原因的共有因素,认为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会加剧大战爆发的危险。

作者简介

[美]戴尔·科普兰(Dale C.Copeland),弗吉尼亚大学政府和外交事务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兴趣包括大国间经济相依的根源、现实主义者和建构主义者的分野、内集团/外集团理论、信誉建立的逻辑,以及国际政经和国际安全的相互作用等。在International Security,Security Studies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麦克阿瑟奖和梅隆奖(MacArthur and Mellon Fellowships)。

目录

鸣谢
原始文献缩略语
导论
问题的重要性
论证方法
史实证据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对现实主义大战理论的反思
动态差异理论
论证的意义
关于本书理论的逻辑问题
方法论:大战的定义
实际研究方法

第二章 对外政策选择与大战的可能性
模型概述
危机的引发与和解
冷战竞赛的初始阶段
各种理论假定的比较

第三章 德国安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备
现行理论无法解释的经验难题
德国预防性战争情绪日益强烈
大战时间推迟:德国的战争计划(1911~1913年)
最后的接触:德国准备全面战争(1913~1914年)
1912~1913年巴尔干危机:避免预防性战争
德国国内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四章 “ 7月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主要行为体(德国)的选择次序问题
7月初:构筑预防性战争平台
实施全面战争计划
决定命运的一个星期:7月26日至8月1日

第五章 苏联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战争原因分析
酝酿已久的大战
军事集结阶段:1933~1936年
进入危机阶段:1936~1937年
危机与“抵制”:1938年1~12月
迈向深渊:1939年1~9月
以最大优势作战: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
最后的疯狂——“巴巴罗萨”行动:1940年5月至1941年6月

第六章 两极体系、力量转化与冷战的起源:1945~1950年
关于冷战的论争
预防性遏制政策的起源:1945年
不惜代价夺取先机:长崎灾难之后的美国政策
美国1945年遏制政策的悲剧
斯大林对美国政策的反应与冷战的开始
美国的战略计划:1945~1950年

第七章 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危机:1948年
柏林危机:1961年
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古巴导弹危机
尾声

第八章 大战:从伯里克利到拿破仑
伯罗奔尼撒战争
第二次布匿战争
法国-哈布斯堡王朝战争:1521~1556年
三十年战争
路易十四战争
七年战争
拿破仑战争

第九章 论证的意义
现实主义与大战
体制形式、自由主义理论与大战
本书理论的现实意义
附录
索引

精彩书摘

  《大战的起源》:
  在1940~1941年的整个冬季,希特勒及其将军们一致认为,尽管未来的苏联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但如果立即采取行动,德国完全可以战而胜之。11月间,希特勒一再叫嚷,苏联“仍然是欧洲的一个大麻烦”。他在12月5日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指出,与苏联的战斗将决定欧洲霸权地位的归属,而到春季以后,德国的军事力量将出现暂时的巅峰期。12月18日,希特勒又指出,德国必须在决定与英国动手之前,用速战速决的方式彻底摧毁苏联。
  某些人认为,由于苏联人在军事上暂时处于低潮期,并不希望立即开战,所以德国的攻击不可能是预防性的。这种论点错误地认为,只有在对方成为一种直接威胁的情况下,战争才是预防性的。德国所面临的问题一直是,苏联很可能在其巨大的潜在力量基础上出现长期实力增长。希特勒和军界都认为,尽管苏联暂时处于弱势,眼下的确不堪一击,但它却是一个非常可怕的长期威胁。1940年秋,希特勒告诉伯恩哈德·冯·罗斯伯格( Bernhard von Lossberg)中将,目前是消灭苏联及其共产主义体系的佳并且可能是仅有的机会。苏联人正在变得强大起来,但如果我们能及时采取行动,他们可能在6个星期内完全崩溃。希特勒并非对这一目标的难度一无所知。在1941年1月9日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他告诉军界领导人,尽管斯大林对自己的军官队伍进行了清洗,但仍然不能低估苏联人的力量。因此,必须发动最强烈的攻势,以防止红军撤退到俄罗斯腹地。
  ……

前言/序言

鸣 谢/001
原始文献缩略语/001
导 论/001
  问题的重要性/004
  论证方法/005
  史实证据/010
  本书的结构/013
第一章 对现实主义大战理论的反思/015
  动态差异理论/024
  论证的意义/031
  关于本书理论的逻辑问题/035
  方法论:大战的定义/041
  实际研究方法/043
第二章 对外政策选择与大战的可能性/054
  模型概述/057
  危机的引发与和解/064
  冷战竞赛的初始阶段/077
  各种理论假定的比较/083
第三章 德国安全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准备/086
  现行理论无法解释的经验难题/092
  德国预防性战争情绪日益强烈/095
  大战时间推迟:德国的战争计划(1911~1913年)/098
  最后的接触:德国准备全面战争(1913~1914年)/108
  1912~1913年巴尔干危机:避免预防性战争/113
  德国国内冲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19
第四章 “ 7月危机”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25
  主要行为体(德国)的选择次序问题/128
  7月初:构筑预防性战争平台/130
  实施全面战争计划/136
  决定命运的一个星期:7月26日至8月1日/143
第五章 苏联崛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86
  战争原因分析/187
  酝酿已久的大战/194
  军事集结阶段:1933~1936年/198
  进入危机阶段:1936~1937年/203
  危机与“抵制”:1938年1~12月/207
  迈向深渊:1939年1~9月/213
  以最大优势作战:1939年9月至1940年5月/218
  最后的疯狂——“巴巴罗萨”行动:1940年5月至1941年6月/223
第六章 两极体系、力量转化与冷战的起源:1945~1950年/234
  关于冷战的论争/235
  预防性遏制政策的起源:1945年/240
  不惜代价夺取先机:长崎灾难之后的美国政策/262
  美国1945年遏制政策的悲剧/267
  斯大林对美国政策的反应与冷战的开始/272
  美国的战略计划:1945~1950年/276
第七章 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286
  柏林危机:1948年/292
  柏林危机:1961年/295
  肯尼迪、赫鲁晓夫与古巴导弹危机/304
  尾声/341
第八章 大战:从伯里克利到拿破仑/343
  伯罗奔尼撒战争/344
  第二次布匿战争/348
  法国-哈布斯堡王朝战争:1521~1556年/352
  三十年战争/356
  路易十四战争/365
  七年战争/374
  拿破仑战争/380
第九章 论证的意义/391
  现实主义与大战/393
  体制形式、自由主义理论与大战/396
  本书理论的现实意义/399
附 录/410
索 引/418
《暗影与黎明:风暴前夕的世界》 一、序章:潜流涌动的千年 历史的长河,并非总是波澜壮阔的史诗,更多时候,它是在无数细微的湍流与静默的深渊中悄然前行。在我们即将展开的画卷之前,不妨先回溯至那漫长而又模糊的千年。这是一个充斥着帝国兴衰、民族迁徙、信仰变革与技术萌芽的时代。在欧亚大陆的广袤土地上,古老的文明在抵御外敌入侵的同时,也在内部孕育着新的思想火花。罗马的余辉在西方逐渐黯淡,留下了法律、语言和教会的印记;东方的强大帝国,无论是中国的汉唐还是阿拉伯的哈里发,都在不断地扩张与内省中塑造着各自的文化版图。 这千年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无数细碎的节点构成。例如,诺曼人征服英格兰,将日耳曼语系与拉丁语系碰撞融合,为未来的英格兰身份奠定了基础;十字军东征,虽然以宗教名义为号召,却在无形中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同时也加剧了文明间的隔阂与猜忌。在学术领域,古希腊哲学的复兴,伊斯兰世界的科学成就,以及中国在四大发明上的突破,都在为人类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而这些积累,在不经意间,就为未来的巨变埋下了伏笔。 同时,在这千年之中,人类对自身存在的探索从未停歇。宗教的传播与演变,不仅塑造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基督教在欧洲的最终确立,到伊斯兰教的迅速扩张,再到佛教在东方的深入人心,这些信仰体系不仅定义了道德伦理,也划定了社群的边界。而这些边界,在历史的进程中,既是文明得以延续的屏障,也常常是冲突的导火索。 二、文艺复兴的曙光与民族国家的觉醒 当历史的指针拨向十五世纪,一股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席卷欧洲。文艺复兴,这场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名,实则是对人本身价值重新发掘的运动,如同一股清流,冲刷着中世纪的沉重枷锁。艺术、科学、哲学、文学,各个领域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达·芬奇的画笔勾勒出人体的精妙,哥白尼的望远镜颠覆了宇宙的中心,马基雅维利的著作洞察了权力的本质。这场运动,不仅仅是知识精英的狂欢,它更是对个体解放的呼唤,为后来的启蒙思想奠定了哲学基础。 伴随着文艺复兴的,是欧洲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分散的封建领地逐渐被强大集权的君主所取代,民族国家的雏形开始显现。英格兰、法兰西、西班牙等国,通过统一的语言、法律和行政体系,凝聚起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君主们为了巩固权力,积极推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新航路的开辟,如同一扇巨大的门,将原本隔绝的世界连接在一起。哥伦布的船队,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不仅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利益和殖民竞争。 然而,这并非一派和谐的景象。宗教改革,这场由马丁·路德掀起的深刻变革,如同一把利剑,刺破了天主教会的统一神话。新教的兴起,不仅在宗教上引发了长期的冲突与战争,更在政治上削弱了教皇的权威,强化了各国君主的独立性。德意志地区的宗教分裂,法国的胡格诺战争,都让欧洲陷入了长期的动荡。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对外扩张的同时,也加剧了内部的矛盾与对立。 三、启蒙的火炬与工业的轰鸣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将理性与科学的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洛克、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家,高举“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挑战着传统的君权神授和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他们对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的阐述,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潮,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提供了思想武器。理性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科学成为探索世界的利器。 与此同时,一场同样深刻的变革,在英国的土地上悄然孕育——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纺织机的自动化,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厂取代了作坊,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物质生产时代。 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新的社会问题。贫富差距的加剧,工人阶级的出现,城市环境的恶化,都成为了社会矛盾的焦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资本的积累,但也带来了剥削与不公。与此同时,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日益激烈,对原材料和市场的争夺,成为国家间关系紧张的根源。 四、帝国主义的阴影与民族主义的狂潮 十九世纪,是帝国主义扩张的黄金时代。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生产力和军事技术,欧洲列强将触角伸向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英国的“日不落帝国”,法国的殖民体系,以及后来居上的德国、意大利,都疯狂地瓜分着非洲和亚洲。殖民地的财富被掠夺,当地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压制。 这种扩张,是以民族主义的狂潮为助推器的。在欧洲内部,民族国家的边界进一步巩固,而“我们”与“他们”的界限也变得更加鲜明。各国为了维护和扩大自身的国家利益,常常将其他民族视为竞争对手甚至敌人。在非欧洲地区,殖民统治也常常激发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意识,民族解放的运动开始萌芽,但这种反抗,往往又被帝国主义的强大武力所镇压。 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各国在争夺殖民地和市场时,彼此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外交上的角力,军事上的竞赛,如同滚雪球般,将整个欧洲推向了一个危险的边缘。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形成,是这种地缘政治博弈的典型代表,它将欧洲国家分成了两个相互敌对的阵营,随时可能爆发全面的冲突。 五、技术革新与战争的变貌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战争的形态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火药的改良,机关枪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战术变得不堪一击。蒸汽动力和内燃机的运用,催生了火车、汽车和轮船,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机动性。电报和电话的发明,使得指挥和通信变得更加快捷高效。 更具革命性的是,科学的发展也为毁灭性武器的诞生提供了可能。化学武器的出现,使得战场上的伤亡变得更加惨烈。而海军的巨大发展,尤其是战列舰的出现,使得海上力量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陆军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常备军的建立和军事动员的成熟,使得一旦爆发战争,其规模和破坏力都将远超以往。 这种技术革新,并非仅仅是为了防御,它更是为了进攻。各国都在积极研发和储备新型武器,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军事理论家们也在不断地探索新的战术,试图在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冲突中占据优势。 六、潜藏的火药桶:未来的预兆 回溯千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图景:古老文明的挣扎与新生,启蒙思想的火炬与工业革命的轰鸣,民族国家的崛起与帝国主义的扩张,以及技术革新对战争形态的改变。这一切,都如同在一只巨大的火药桶上,堆积了无数的易燃之物,而导火索,也早已在不经意间被点燃。 在表面繁荣的背后,是深刻的矛盾与难以调和的冲突。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民族主义的膨胀,以及军事力量的不断增长,都使得欧洲乃至世界,都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下。各国都在为未来的冲突做准备,而这种准备,本身就加剧了紧张的局势。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看似微小的事件,都可能成为连锁反应的开端。每一次的外交斡旋,每一次的军事演习,每一次的民族主义的呐喊,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巨变积累着能量。而在这股即将爆发的巨大洪流面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将被裹挟其中,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但也孕育着改变的时代。这,便是风暴前夕的世界,它充满了不确定性,也预示着一场席卷全球的巨大变革的到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大战的起源》——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究竟会如何拆解那些导致世界格局被彻底颠覆的巨大冲突。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或许书中会着重描绘意识形态的对撞,那些极端化的思想如何被传播和煽动,最终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全面对抗。我也会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比如贫富差距的加剧、资源的分配不均,以及全球经济的动荡,是如何潜移默化地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更吸引我的是,我想知道作者是否会探讨,那些隐藏在权力斗争之下的权力欲望和政治野心,是如何在关键时刻被释放出来,将国家和民族推向战争的边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别具一格的解读,让我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战争,其实都有其深刻而必然的“起源”。

评分

《大战的起源》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巨大的问号,悬挂在所有对历史和国际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心中。我满心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揭开那些导致世界陷入大规模战乱的神秘面纱。我猜测,作者可能会从地缘政治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地理环境、战略要地以及资源分布,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激化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最终成为战争的导火索。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那些被遗忘的微小事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是如何被放大并演变成足以引发世界大战的连锁反应。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梳理“大战”的发生过程,更在于通过对“起源”的深刻剖析,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规律,从而避免重蹈覆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清晰而又深刻的解读,让我能够更透彻地理解人类为何会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战争的泥潭。

评分

读到《大战的起源》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充满了硝烟与呐喊。我忍不住去想象,作者究竟会从哪个角度切入,去剖析那些足以颠覆世界格局的重大战役背后,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原因。或许,书中会详细描绘出不同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鸿沟,是如何被不断加剧,最终成为彼此猜忌和敌视的温床。我也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分析经济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比如资源争夺、贸易壁垒,甚至是全球经济的失衡,是如何成为催生冲突的催化剂。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权力政治的运作逻辑,那些国家间的合纵连横、利益交换,以及野心勃勃的扩张欲望,是如何一步步将世界推向战争的边缘。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通过严谨的分析和细腻的笔触,呈现在我面前,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那些决定战争命运的“起源”究竟是什么。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它直截了当地点出了一个宏大而又令人深思的主题——“大战的起源”。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和分析那些将人类推向冲突深渊的根源性因素。也许,书中会深入探讨历史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导火索,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关系、经济压力、意识形态分歧以及权力博弈中被点燃,最终酿成燎原之火的。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勾勒出这些“起源”的轮廓,是侧重于政治决策的失误,还是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亦或是经济利益的冲突?我期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宏观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大规模冲突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同时,我也会关注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史料和研究方法,希望它能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让我对“大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这不仅仅是关于战争本身,更是关于人类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深刻反思,我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宝贵的洞见。

评分

《大战的起源》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在翻开扉页之前,就已经被一种探究真相的冲动所吸引。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解读那些导致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冲突的根本性因素。也许,作者会从文化与民族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的文明之间,是如何因为固有的认知差异和历史恩怨,而产生难以弥合的裂痕,最终导致冲突的爆发。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个体领导者的决策对战争起源的影响,那些雄心勃勃的领袖,他们的野心、判断以及可能存在的失误,又是如何成为推动历史走向战争的关键。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事件,发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更深层次的驱动力。我非常期待能从中获得一种超越事件本身的理解,去触碰那些构成“大战”最核心的 DNA。

评分

经典数目,值得拥有

评分

书是正版,京东快递给力。

评分

618京东诚意十足,比当当强太多了,以后买书首选京东!品质高,物流快,赞!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吧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吧好好

评分

很不错,卡普兰2000年的著作,以前主要看米尔斯海默

评分

这本书定价稍高但内容扎实

评分

发货很快,包装严实,正版书籍,值得收藏

评分

很不错,卡普兰2000年的著作,以前主要看米尔斯海默

评分

这本书定价稍高但内容扎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