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罗伯特·伯姆纳早期作品《美国贫困问题调查》的完美补充。书中,优秀的学者罗伯特·伯姆纳以一手的、成熟的慈善和公益历史观,将每一种意思的丰富内涵都囊括在内。伯姆纳描述了对待捐赠和乞讨的古代和古典观点;中世纪和现代早期的宗教和世俗慈善;19世纪的慈善和公共救济改革;并用多章篇幅对20世纪的现代公益做了回顾。其结果就是任何对公益史、公益文化或公益经济感兴趣的人都一定会手不释卷。
作者简介
[美]罗伯特·H.伯姆纳(Robert H.Bremner),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终身荣誉教授,著名慈善史专家,曾出版《美国慈善,公共善行:内战时期的慈善与福利》一书,产生了巨大影响力。。褚蓥,男,1983年出生,管理学博士后,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师从中国非营利组织研究著名专家王名教授。2002年9月—2006年6月,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9月—2012年7月,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2014年7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学博士后。兼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国内知名机构的专家成员、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慈善募捐、慈善法。
目录
总 序
中文版序
致 谢
引 言
第一部分 古代世界
引 子 第一个博爱家
第一章 关于捐赠与乞讨的古典主义观点
第二章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文中的捐赠与慈善
第二部分 中世纪和近代世界
引 子 一座老医院和它的病人们
第三章 乞讨、募捐和慈善
第四章 捐赠人和对慈善的看法
第五章 上帝与邻人
第三部分 18世纪
引 子 “人人皆同”
第六章 仁善时代
第七章 诗人和博爱家
第八章 纠缠不清与长久铭记的乞丐
第四部分 19世纪
引 子 若人人皆一般幸福
第九章 济贫
第十章 好撒玛利亚人:查尔斯·狄更斯论公共救济和私人慈善
第十一章 公益与改革
第十二章 爱与仁慈
第五部分 19世纪80年代到现在
引 言 能不是这样吗?
第十三章 贫民、流浪汉与乞丐
第十四章 现代公益与团队式的慈善
第十五章 公益基金会和高等教育与艺术中的公益运用
第十六章 穷人的捐赠与给穷人的捐赠
第十七章 现代:来自生活的故事
后 记
参考文献
索 引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罗伯特·H.伯姆纳教授(1917~2002年)的《捐赠:西方慈善公益文明史》是西方慈善学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罗伯特先生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的荣誉教授,常年从事济贫、慈善等相关研究,曾出版过《美国公益事业》(American Philanthropy)、《公共之善:内战时期的公益与福利》(The Public Good:Philanthropy and Welfare in the Civil War Period)、《美国贫困调查》(The Discovery of Poverty in the United States)等书,在学界引起较大影响。
为何我们应认为《捐赠:西方慈善公益文明史》是西方慈善学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呢?笔者有四点理由。
第一,该书是罗伯特教授退休后一直在研究与撰写的一部作品,也是罗伯特教授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集罗伯特教授毕生研究之精华,是一个史家的学问达到人生的顶点时的绝唱之作。
第二,罗伯特教授在该书中旁征博引,从古希腊开始到近现代,收录了为数众多的慈善文献。这些文献既有正统的史实,如新闻报道、历史记录等,也有各类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戏剧等,更有圣经、古兰经等神学典籍。其文献量之丰富,品类之庞杂,非一般史家所能驾驭。这尽现了罗伯特教授作为一个优秀史学家考据的功力。
第三,罗伯特教授在考据之余,还不忘对诸多材料做出点评。书中有不少点睛之笔,使原本略显枯燥的素材增色不少。在经常的情况下,罗伯特教授略带诙谐的一句评语,在使人会心一笑的同时,还能品出素材背后的深意。这绝非普通史学家所能达致。
第四,如果仅有精致的考据,精彩的点评,则这本书也不过是一本优秀作品,甚或经典作品,但也难以成为一座丰碑。而之所以称其为西方慈善学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更主要的是因为罗伯特教授的这部作品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那就是慈善文学史。熟悉慈善史的读者都知道,世界领域主流的慈善史作品都是对历史事实的记录与整理,而罗伯特教授这一部篇幅不算长的作品则打破了这一研究思路。它是从历史文献,特别是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记述历史的。比如,在本书一开篇,罗伯特先生就以荷马史诗为载体,介绍了古希腊人的慈善捐赠观念,然后他话锋一转,论及了赫西俄德的《工作与时日》,再然后就进入了古罗马,以西塞罗和塞内加的作品作为研讨对象。这种叙事方式在之前的慈善史作品中是从未见过的。而敢于尝试这一题材,并成功写出这样作品的人,也只有罗伯特教授了。
综合以上四点,笔者以为,罗伯特教授的这部作品是西方慈善学上一座难以逾越的丰碑。就笔者而言,我素来偏爱精致的有学力的学术作品。早在2012年,我就已经注意到这部作品了。但是,当时苦于学力有限,其中有不少内容非猝然可以读懂,故而,我一直不敢尝试挑战这部经典作品。因此,我又苦读数年,潜心为翻译这部作品做准备。到2015年初,我认为自己已经基本能看懂这部作品了,便开始动手翻译。其间经历了近两年的时间,我边翻译边查阅书中提到的文献,竟也把其中提到的很多部小说的中文版读了一遍。在初稿完成后,该书又经过两道审校,是由我和我的助手李晋蓉一起完成的。由此,才算是完成了这部译稿。
但是,笔者的学力毕竟有限,而罗伯特教授的学术功力又十分深厚,非我一个学界晚辈可以轻易比及。故而,译稿中的错讹之处是在所难免的。也望读者能够不吝指出,帮助我在未来的修订中不断完善这部作品。
褚 蓥
2016年9月30日于广州
致 谢
我首先要感谢文中所引文献和故事的作者们。他们有的还在世,有的已经故去。我还要感谢国家城市联盟(National Urban League Inc.),因为它允许我引用蓝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的作品《毯子何其薄》(How Thin a Blanket)。
在我的写作过程中,玛丽(Merle Curti)、理查德(Richard Margat)、托马斯(Thomas R.Buckman)、欧文(Irving Louis Horowitz)和保罗(Paul A.Varg)都给我提供了很多鼓励和有用的建议。弗兰克(Frank Annunziata)很用心地给我提供了很多关于慈善的剪报和杂志剪辑。
约瑟夫(Joseph Lynch)教授与我分享了他关于教会史与圣徒传的知识。他和他的继任者,也就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中心的主席迈克尔(Michael J.Hogan),很热心地给我提供了办公场地以及文秘协助。我还要感谢该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他们很热诚地给我提供了不少帮助。我要感谢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负责索引、流通、馆际互借等工作的人员。在很多年里,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多协助。我还要特别感谢史蒂芬(Stephen W.Roger),他协助我找到了很多很难找的文献,也帮我解决了文末的参考文献的问题。
克莱顿(Clayton Roberts)、安·伯姆纳(Ann Bermner)、迈克尔(Michael Spicer)都曾向我提供过有关历史悠久的英国慈善基金会的现状的信息。苏·伯姆纳(Sue Bremner)就编辑和文体向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我还要特别感谢玛丽安(Maria Mazon),她很娴熟且有耐心地将我的手稿打了出来,以及凯瑟琳(Catherine Marting Bremner),她在本书写作的各个阶段都很热情地给我提供了很多帮助。
引 言
捐赠,和爱一样,都属于慈善的构成元素。不过,有时爱是可以没有的,但捐赠却是必不可少的。受助也是十分重要的,但首先得有捐赠。现在我们打开邮箱,接电话,或者在城市街道里漫步,都经常会遇有捐赠的机会。在捐赠过程中,除了物质之外,我们还表达(或隐忍)了对他人的爱、信任、友情、鼓励、同情、帮助和建议。关于慈善与公益的差异,我们做出捐赠,以减轻贫困、受苦或悲伤者的不幸,这是慈善(charity);我们做出捐赠,以避免或矫正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改善陌生人和各种其他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且也没有人对此提出要求,这是公益(philanthropy)。
本书穿越了历史,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了各个时期人们对慈善的不同态度。这一慈善史讲的是仁善之人与组织所为之事,如何为之,以及其努力成效何如。本书之研究,基于各类文献——传说、诗歌、民谣、经文、诵经、小说、传记、论文和戏剧——对文献作者及其刻画的人物之捐赠观以及向贫民、乞丐和良善事业做捐赠之看法做了品评。他们所做出的建言或警告,皆展露出他们之自私、自利和高傲;他们也论及其对宗教、政治、社会阶层、容忍观或批判观之态度;除这些主题以外,他们还经常涉及牺牲、骄傲、招摇、奢侈、善功以及懒惰等主题。这些主题的言说者在倾吐时皆带有强烈的情绪,且经常表达反对意见,由此,他们所论及的这些主题也就显得越发有价值了。他们尖锐的评论使这一话题避免落到俗套的善举之列。
慈善与公益有诸多共通之处(主要是捐赠),因此,这两个词也经常混用。关于两者的不同之处,一者在于两者对贫民的兴趣有差异。所谓慈善,乃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徒之神圣义务,即负有救助贫民、孤儿、无所依靠者,及无家可归者之困境的义务。对不幸者的同情,以及对人们所作出的“爱其邻人”和“爱同教之友”的告诫皆属于上述宗教的教义。这些教义拓展了慈善的含义,将之拓展到仁善且关心地对待他人的程度,而无论其需要与否,信仰为何。慈善的特性,即在于给予他人未知之神的恩赐。而有些所谓的聪明人,其行为或许属于善举,但其思想却并非如此。
所谓公益,源于世俗,强调的乃是对人之爱,而非对神之爱。它也不像慈善一样,牵涉对穷人之救助。在17世纪,公益的意思是思想的仁善倾向,及其人道主义之转变。在18世纪和19世纪,公益又牵扯到了人道主义改革,即改善囚犯和精神病人的待遇,废除奴隶制,以及争取妇女和劳工权利等。到19世纪末期,公益又变为向多种事业捐赠,以增进社会各个阶层的福利。近年来,公益指的是政府承担其中多数职责,支付多数费用,以救助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有的人认为这的确是政府的职责,但就算是这些人,也还认为帮助穷人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创新和尝试新的济贫服务种类,监测政府的项目以确保公平、合理,为被遗忘者呼喊,为弱势者的赋权而奔走。
对于两种善,世间皆不乏批评之声。人们对慈善的批评主要是认为其在救助贫困时,也催发了贫困;人们也同时批评两种善,即认为其皆专注于捐赠人的利益,却未能顾及受助人的诉求。公益所施行的缓慢改良的路径亦为激进社会改革者们所不耻;同时,公益的改革者们一心献身于其事业之中,这也令那些世俗之人怀疑改革者们的头脑是否健全。此外,人们还认为慈善事业的实践者们普遍是伪善者,行为高大,意图阴暗,宛如教士或政客一般。这些书的作者们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涉及这些指责,有的还对部分指责做出了回应。他们犀利地指出了利他主义背后隐藏的自利之心,高尚外表下隐藏的吝啬之魂。
本书除脚注数量较多以外,并不算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它主要是一本故事书,讨论了捐赠、索取,偶然也会涉及获取。脚注的目的是给出文中所论及文献的出处,以便有兴趣的读者获取更多信息。文中所涉及文献的出版年份,以及作者之生卒年月都已经标注清楚,也是为了免于读者再另行查找。考虑部分经典文献包含多个版本,且所列页码又不相同,故脚注所列书名和页码皆为所引或所论及文本之书名和页码。书末的文献表列有书中所引主要文献的名录。
捐赠:西方慈善公益文明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
评分
☆☆☆☆☆
对京东的客服很无语了,态度极其不好,果断选择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