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全面介绍了普通外科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其研究范围和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无菌术、围术期处理、体液酸碱平衡调节、输血、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外科营养、及外科感染等。各论:甲状腺、乳房、胃肠、肝、胆、胰、脾等器宫组织的各种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内页插图
目录
外科学
普通外科学
外科总论
无菌术
灭菌法
抗茵法
手术室术前准备
手术器械处理保管
手术人员术前准备
患者手术区域术前准备
手术中无菌原则
手术室管理
围术期处理
手术前准备
急诊手术
限期手术
择期手术
手术后处理
手术后体位
手术后监护
手术后活动
手术后饮食与输液
手术后引流物处理
手术后切口愈合
手术后缝线拆除
手术后疼痛
手术后发热
手术后恶心呕吐
手术后腹胀
手术后呃逆
手术后尿潴留
手术后并发症
手术后出血
手术后切口感染
手术后切口裂开
手术后肺不张
手术后尿路感染
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手术后肝功能异常
体液酸碱平衡失调
体液平衡
渗透压调节
容量失调
等渗性脱水
低渗性脱水
高渗性脱水
水中毒
电解质紊乱
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
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
低钙血症
低钙击面征
高钙血症
低镁血症
高镁血症
低磷血症
高磷血症
酸碱平衡
酸碱平衡失调
代谢性酸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碱中毒
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
输血
全血输血
成分输血
红细胞输注
浓缩红细胞输注
洗涤红细胞输注
冰冻红细胞输注
白细胞输注
血小板输注
血浆成分输注
……
普通外科各论
颈部疾病相关手术
乳腺疾病相关手术
胃十二指疾病相关手术
结直肠及肛管疾病相关手术
肝疾病相关手术
血管外科疾病相关手术
周围血管疾病相关手术
索引
前言/序言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终于和读者朋友们见面了!
古往今来,凡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之时代,国之重器皆为科技、文化领域的鸿篇巨制。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等,无不彰显盛世之辉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组织编纂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成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繁荣发达的重要标志。医学的发展,从大医学、大卫生、大健康角度,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之大成,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医药卫生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大幅更新。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编纂一部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性百科全书,进一步规范医学基本概念,整理医学核心体系,传播精准医学知识,促进医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任务迫在眉睫。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以及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应运而生。
作为当代中华民族“盛世修典”的重要工程之一,《中华医学百科全书》肩负着全面总结国内外医药卫生领域经典理论、先进知识,回顾展现我国卫生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弘扬中华文明传统医药璀璨历史文化的使命。《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将成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医药卫生领域知识技术的最高“检阅”、服务千家万户的国家健康数据库和医药卫生各学科领域走向整合的平台。
肩此重任,《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符合:一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通过普及医学知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二是符合医学发展趋势。遵循先进的国际医学理念,以“战略前移、重心下移、模式转变、系统整合”的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同时,《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力求做到两个体现:一是体现科学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即学科交叉渗透/知识系统整合;二是体现继承发展与时俱进的精神,准确把握学科现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经典理论知识与科学思维精髓,深刻领悟学科当前面临的交叉渗透与整合转化,敏锐洞察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与突破方向。
作为未来权威著作的“基准点”和“金标准”,《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制定了严格的主编、编者遴选原则,聘请了一批在学界有相当威望、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专家教授(包括多位两院院士)担任大类主编和学科卷主编,确保全书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外,还借鉴了已有百科全书的编写经验。鉴于《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过程本身带有科学研究性质,还聘请了若干科研院所的科研管理专家作为特约编审,站在科研管理的高度为全书的顺利编纂保驾护航。除了编者、编审队伍外,还制订了详尽的质量保证计划。编纂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秉持质量源于设计的理念,共同制订了一系列配套的质量控制规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效率最优的编纂质量管理方案和各种情况下的处理原则及预案。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实行主编负责制,在统一思想下进行系统规划,保证良好的全程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在编写过程中,统筹协调学科内各编委、卷内条目以及学科间编委、卷间条目,努力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分工、层次分明、逻辑严谨、详略有方。在内容编排上,务求做到“全准精新”。形式“全”:学科“全”,册内条目“全”,全面展现学科面貌;内涵“全”:知识结构“全”,多方位进行条目阐释;联系整合“全”:多角度编制知识网。数据“准”:基于权威文献,引用准确数据,表述权威观点;把握“准”:审慎洞察知识内涵,准确把握取舍详略。内容“精”:“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内容丰富而精炼,文字简洁而规范;逻辑“精”:“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严密说理,科学分析。知识“新”:以最新的知识积累体现时代气息;见解“新”:体现出学术水平,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先进性。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之“中华”二字,意在中华之文明、中华之血脉、中华之视角,而不仅限于中华之地域。在文明交织的国际化浪潮下,中华医学汲取人类文明成果,正不断开拓视野,敞开胸怀,海纳百川般融入,润物无声状拓展。《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秉承了这样的胸襟怀抱,广泛吸收国内外华裔专家加入,力求以中华文明为纽带,牵系起所有华人专家的力量,展现出现今时代下中华医学文明之全貌。《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作为由中国政府主导,参与编纂学者多、分卷学科设置全、未来受益人口广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等组织的高度关注,对于中华医学的全球共享和人类的健康保健,都具有深远意义。
人类身体的奇迹与病痛:一场探索与治愈的旅程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身身体的奥秘就充满了好奇与探索。从最初的本能观察到如今精密的仪器诊断,医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抗争、追求健康的史诗。而其中,普通外科学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以精湛的手术技艺和深厚的临床经验,直接干预人体的结构与功能,成为解决诸多疑难杂症、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 本书并非《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普通外科学》的续篇或补充,而是一次独立而深入的关于普通外科领域前沿探索与实践的沉淀。我们旨在呈现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深入剖析普通外科的精髓,揭示其背后蕴藏的科学原理、技术革新以及人文关怀。这并非对既有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创新的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度挖掘。 剖析疾病的根源:从微观到宏观的诊断智慧 诊断是外科治疗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疾病的迷雾,从宏观的病灶形态到微观的细胞病变,层层剥茧。我们不仅会详细阐述各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更将深入探讨其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例如,对于常见的腹部疾病,我们将不仅描述腹痛、腹胀等症状,还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腹膜炎、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以及如何利用最新的影像技术(如高分辨率CT、MRI、PET-CT)进行早期、精准的诊断。 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需要外科介入的病变。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穿孔、出血,到肠道肿瘤的筛查、诊断与分期,再到肝胆胰疾病的复杂性,我们都将进行细致的梳理。我们会讨论如何通过内镜检查(胃镜、肠镜)发现早期病灶,如何利用超声、CT、MRI等手段评估病灶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关系,以及如何结合肿瘤标志物、基因检测等信息,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对于那些看似“普通”但临床意义重大的问题,例如腹股沟疝、股疝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我们也会给予充分的关注,并结合最新的手术方式进行介绍。 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本书将聚焦于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等常见病。对于泌尿系结石,我们将阐述不同部位、不同成分结石的诊断特点,以及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经皮肾镜碎石等微创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对于泌尿系肿瘤,我们将深入探讨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的早期筛查、影像学诊断、病理分型以及手术治疗的进展,包括腹腔镜和机器人辅助手术的应用。对于老年男性普遍面临的前列腺增生问题,我们将详细介绍其诊断方法、药物治疗以及不同类型手术(如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经尿道汽化切除术、激光剜除术)的优缺点。 创新与精进:外科技术的时代脉搏 外科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本书将深入探讨普通外科领域的技术革新,并分析其对临床实践带来的深远影响。 在腹腔镜外科领域,本书将详细介绍腹腔镜在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等方面的应用。我们不仅会阐述腹腔镜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器械选择,还会深入分析其在减少创伤、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对于一些复杂病例,如肥胖患者的腹腔镜手术,或者合并其他疾病患者的手术,我们也将探讨其特殊的处理技巧和注意事项。 机器人辅助手术是近年来外科领域的一大亮点。本书将重点介绍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胃肠道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等领域的应用。我们将详细讲解机器人手术系统的操作原理、优势(如更精细的操作、更好的视野、更灵活的腕部动作),以及其在提高手术精准度、减少术中出血、加速术后恢复方面的价值。同时,我们也会对机器人手术的局限性、成本效益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除了微创技术,我们还将关注一些传统手术的精进。例如,在甲状腺、乳腺疾病的治疗中,虽然微创技术发展迅速,但传统开放手术在某些情况下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本书将详细介绍经典术式的操作流程、并发症预防以及术后管理,并结合新近的研究成果,探讨如何优化手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疑难杂症的挑战与突破:超越常规的思考 普通外科领域并非只有“常规”手术。本书将聚焦于那些具有挑战性、需要多学科协作、甚至突破传统观念的疑难杂症。 在创伤外科领域,本书将深入探讨多发伤、重度创伤的急救与处理。我们将详细介绍早期生命支持、休克复苏、出血控制、感染预防等关键环节,并结合典型的临床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创伤(如胸部创伤、腹部创伤、四肢创伤)的救治原则和手术策略。特别是对于开放性骨折、伴有重要脏器损伤的创伤,我们将重点阐述如何进行多期手术、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 在感染性疾病方面,本书将重点关注那些病情复杂、治疗棘手的感染。例如,腹腔内感染(如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我们将深入分析其病原学、发病机制,并探讨抗生素治疗、脓液清除、引流等综合治疗策略。对于难治性慢性骨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我们将详细介绍其诊断、病理生理、以及手术清创、植皮、皮瓣移植等重建技术。 在肿瘤外科领域,除了前述的胃肠道、泌尿系肿瘤,本书还将涉及甲状腺癌、乳腺癌、以及一些相对少见的软组织肿瘤等。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肿瘤的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分期诊断,并重点关注肿瘤切除的原则(如根治性切除、边缘阴性)、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的决策。对于一些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肿瘤,我们将探讨姑息性手术、姑息治疗的意义,以及多学科会诊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的作用。 人文关怀与生命尊严:医学的温度 医学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人文的关怀。在疾病面前,患者的痛苦、恐惧、以及对生命的渴望,都应得到充分的理解与尊重。本书将在技术探讨之外,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视角。 我们将关注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心理支持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痛苦。在肿瘤治疗中,我们将探讨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面对疾病,如何在追求生命质量的同时,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选择。 本书还将关注老年患者、儿童患者以及特殊人群的外科治疗。我们将深入分析其生理特点、病理变化以及治疗中的特殊考量,并强调在保证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维护其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下的无限可能 科技的进步为普通外科学的未来描绘了更加广阔的蓝图。本书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精准医学的理念将在外科领域得到更深入的应用。通过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研究,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疾病的发生风险、评估治疗反应,从而制定更加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人工智能(AI)将在诊断、手术规划、甚至手术操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AI辅助诊断系统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识别病灶;AI辅助手术规划软件能够为外科医生提供最优的手术路径;未来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可能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在AI的驱动下完成更加复杂的操作。 再生医学与组织工程的发展,将为受损器官的修复与重建提供新的可能。例如,利用干细胞技术、生物材料,我们或许能够更好地修复骨骼、软骨、皮肤等组织,甚至在未来实现器官的再生。 总之,本书旨在呈现一个既扎实于临床实践,又富有前瞻性思考的普通外科领域。它不是简单的知识搬运,而是对医学智慧、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读者对普通外科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appreciating the profound impact of surgical interventions on human health and well-being, and inspiring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in this vital fie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