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2017年度中國好書”入圍圖書
中國科學院院士 魏輔文 鼎力推薦!
中國科學院一綫工作者曆時5年,深入10餘個自然保護區,50餘萬字筆記整理成書。
動物與人性的思考,自然與社會的探尋!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團隊發聲,真實數據和記錄突齣顛覆性觀點。
內容簡介
棕熊會埋葬死去的同類?螳螂食夫並不是普遍現象?滇金絲猴阿姨行為,攜帶死嬰行為?大熊貓是多夫多妻製?杜鵑寄生的原因?
如果糾纏於人性與動物的區彆,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不妨換個角度——從動物的角度探討人性的答案。便一下子豁然開朗,從復雜變為簡單。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會閤作分工,會思考,也有感情,幾乎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在動物身上找到答案。
全書從求偶策略、婚配製度、親本撫育、閤作利它四個角度齣發,展開動物與人性的思考,解開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探尋,同時也想讓更多的人關愛野生動物,明白生態文明的尺度在於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
作者簡介
趙序茅,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中國科普作傢協會會員,從事中國瀕危動物的研究保護工作。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錶專業文章10餘篇,科普文章100餘篇。已齣版《西域尋金雕》《雪豹下天山》《鳥國:動物學者的自然筆記》《神雕迷蹤》《野性生肖》等多部科普作品。其中《西域尋金雕》獲得第五屆梁希科普奬一等奬,《鳥國:動物學者的自然筆記》被上海教委推薦為中學生課外閱讀資料。熱衷於青少年科普教育,在中國科技館和各學校開辦科普講座100餘場次,受到廣泛好評。
精彩書評
人性之光的極亮,往往要在黑暗的時刻顯現;人類本源的愛欲,常常會在動物的身上印證。《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用故事包裹哲思,說的是動物王國,隱喻著紅塵人間,傳遞的是博物情懷。
從刻苦攻讀、跋山涉水的有誌“書生”,到嚮社會傳播自然、保護正能量的熱心青年,再到現在嘗試於幽微處探索“萬物生”與“人之初”之間的本質關聯,我看到序茅由活躍奮進的小溪,成長為深邃奔騰的小河。但我想這還不夠,他應該擁有大海的胸懷和壯闊,讓更多人因為他的緣故,而沉醉綠野、上下求索。
——《中國綠色時報》 記者/編輯 張一諾
《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讓人們重新審視動物社會與自我社會的關係,喚醒人們對關愛動物、保護環境、親近大自然的意識,在動物身上找到人性的答案。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研究員 李明
讀完趙博士的書,感受到瞭進化的力量。書中所講“動物的世界沒有文化的沉澱,因此也沒有那麼復雜的虛僞。”從動物的角度,昭示瞭生活的真實,科普瞭動物的情愛世界,從另一個視角,打開瞭教育的大門,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感受動物世界純真的情感。在人類“情愛教育”缺失的今天,我們何不用動物世界的例子觀照人類的偉大的愛!
——北京市海澱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 語文老師 白雲霞
目錄
求偶策略
波斑鴇炫耀求偶
紅腳鷸以舞示愛
螢火蟲緻命誘惑
翠鳥獻魚是情飼
先築巢穴後引鳳
海豚求偶獻海藻
豆娘交配爭地盤
墨魚僞裝騙情敵
大熊貓愛的儀式
參考文獻
婚配製度
一夫一妻猛金雕
一夫二妻長臂猿
一夫多妻金絲猴
一妻多夫三趾鶉
母係社會非洲犬
性愛社交黑猩猩
婚配任性林岩鷚
草原田鼠長相守
渡鴉夫婦要拆婚
參考文獻
親本撫育
靈長類育子有方
山噪鶥撫育有道
斑胸草雀會“胎教”
雌海豚單親育幼
黑頸鶴雙親護子
群居狼優生優育
根田鼠交叉撫育
章魚孵卵四年半
好父親雄性撫育
參考文獻
閤作利它
杜鵑寄生大葦鶯
阿姨照看小嬰猴
牛椋鳥尾隨犀牛
螳螂殺夫不可信
醜魚與海葵共生
大象田鼠救同伴
吸血蝠分享食物
幫手鳥閤作繁殖
工蜂捨己為蜂群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攜帶死嬰
沒人知道這位母親的心裏到底充斥著一種怎樣的情緒,隻見它把死嬰緊緊抱在胸前,就像孩子還活著一樣仍對其照顧有加。在其後的幾天、甚至幾周裏,母親走到哪裏,都會一直帶著死嬰,並對那些試圖奪走屍體的威脅者進行反擊。這是在觀察過程中所發現的滇金絲猴攜帶死嬰猴的場景。非人靈長類具有豐富的情感,比如滇金絲猴母子情深,即便嬰猴已經夭摺,很多母猴也會長期攜帶,為其理毛。不得不說,它們的這些行為與人類麵對親人死亡時的反應很相似。我們的研究小組在野外進行瞭404天的有效觀察,以下選取一例來瞭解滇金絲猴攜帶死嬰的情況。
2010年4月3日,下午15點34分,滇金絲猴群的一個小傢庭中剛齣生一個月的嬰猴夭摺瞭。死因不明,屍體錶麵沒有可見的傷痕,不是天敵所傷,猴群內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攻擊性行為,更沒有記錄到殺嬰行為,所以基本可以排除他殺的可能性。
隨後,母猴在取食時,用一隻手抱住死亡的嬰猴。在移動時,用一隻手抓住死嬰,用剩餘的三足前行。這種攜帶姿勢通常僅在嬰猴隻有幾日齡時齣現,因為初生的嬰猴無法獨立抓握母親腹部的皮毛。當猴群中有猴子發齣警戒的叫聲時,母猴就會迅速抓起死嬰抱在胸前,進行保護。在猴群休息時,母猴抓著嬰猴的屍體爬到樹上,為其理毛。
當日下午16點07分,傢庭中的一隻亞成年雌性靠近母猴,盯視瞭死嬰10秒鍾,而後離開,並沒有試圖碰觸嬰猴。母猴隨即攜帶死嬰離開。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傢庭成員接觸母猴。母猴也沒有主動與其他成員接觸。
第二天中午12點22分,猴群休息時,母猴攜帶死嬰爬上樹,連續為嬰猴理毛三次。其中最長的一次持續24.5分鍾。母猴為死嬰理毛的時間遠長於其他母親為正常嬰猴理毛的時間。母猴獨自坐著,輕拍著死嬰,就那樣看著它,15分鍾沒有動過。它還會偶爾擁抱死嬰。這隻母猴甚至趕走一隻想要觸摸死嬰的公猴,露齣鋒利的牙齒以示警告。
4月6日下午13點30分,母猴把死嬰放在地上,獨自爬上一棵樹。保護區管理員撿拾到死嬰,為瞭避免死嬰傳播寄生蟲和傳染病等,進行檢查後將其掩埋。此時,死嬰已經嚴重腐爛,被毛幾乎完全脫落,屍體發齣臭味。30秒鍾之後,母猴發現死嬰消失,即在觀察區域的樹冠上四處跑動、尋找,並發齣哇哇的叫聲。
4月7日,母猴不再尋找,恢復往常的生活。
攜帶死嬰這種行為在錶麵上看來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可能會隨著屍體的腐爛對攜帶者造成損害,如傳播寄生蟲、染病等。那母猴為何還要攜帶死嬰呢?靈長類研究學者提齣瞭幾個假說,試圖解釋母猴攜帶死嬰的行為。
假說一認為,母猴不能分辨死嬰,以為死嬰還是有生命的,隻是暫時停止瞭活動,所以纔會持續攜帶死嬰並加以照料。這個假說成立的前提是死亡的嬰猴還保持著與正常嬰猴相同的體貌特徵,因此母親纔會持續攜帶。如果嬰猴已經腐爛,母親將知道這是死嬰,便停止攜帶。
依據我們的觀察,母猴是産過孩子的成年雌猴,根據以往的育幼經驗,母猴應該能分辨正常的嬰猴和死亡的嬰猴。另外,死嬰的屍體已經部分腐爛,母猴不可能意識不到孩子已經死亡。再者,在滇金絲猴傢庭中,除母親之外的雌性個體也會對嬰猴進行照顧,尤其是對初生不久的嬰猴。但是,對死亡的嬰猴,除母親以外,其他傢庭成員都不再給予關愛瞭。說明傢庭成員有能力分辨死亡的嬰猴。因此推測,母猴不能分辨死嬰的假說不成立。
既然母猴能夠分辨死嬰,那它為何還要攜帶呢?
有人提齣一個屍體腐爛延緩假說:在炎熱乾燥或寒冷等極端的氣候條件下,死亡的動物屍體腐爛較為緩慢,生活在這些地區的靈長類會較長時間地攜帶死嬰。也就是說,腐爛的程度影響瞭母猴攜帶死嬰與否,如果屍體明顯地腐爛瞭,母猴將停止攜帶死嬰。
滇金絲猴棲息在高海拔地區,氣溫較低,這樣的氣候環境可能使屍體腐爛較慢,這在錶麵上符閤屍體腐爛延緩假說。可是本次觀察的嬰猴死於4月,這時氣候較為溫暖、潮濕,攜帶4天後屍體已經有瞭明顯的腐爛跡象,但母猴依舊攜帶它。由此可知,母猴對死嬰猴攜帶與否,與腐爛速度沒有明顯的關聯,所以不符閤這個假說。
還有一個主流的假說是産後體徵維持假說:攜帶死嬰行為受母猴産後激素水平的影響。母猴在嬰猴死亡後,促使它照料幼仔的激素不會迅速下降而是仍保持在一定水平。母猴在妊娠期間和産後,在激素的誘導、刺激下,産生母性,從而繼續照料嬰猴。
我們的觀察還發現,嬰猴存活的時間越長,母猴攜帶死嬰的時間也越長。由此可見,母子的聯結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母猴與嬰猴共同的生活經曆和內分泌係統産生的激素共同起作用,使母猴和嬰猴之間産生強烈的情感。因此,當嬰猴死亡後,母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無法捨棄它,而是繼續攜帶、照顧死嬰。
……
《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序言 我們生活在一個由人類主導的世界,然而,當我們審視自身,卻常常感到睏惑。為何會有戰爭、貪婪、背叛?為何會有愛、犧牲、希望?這些看似復雜的“人性”議題,是否真的隻能在人類自身的紛繁曆史和個體經曆中尋找答案?如果,我們不將目光局限於人類,而是將視角投嚮那些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生靈,它們身上是否隱藏著我們解讀自身、理解“人性”奧秘的鑰匙? 本書《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並非一本簡單的動物科普讀物,它更是一次深入的跨物種哲學探索。它試圖打破人類中心主義的藩籬,邀請讀者跟隨作者的腳步,從動物的視角齣發,重新審視人類行為的根源,揭示那些被我們自身習以為常、甚至忽視的“人性”特質,在動物世界中那些驚人的相似與對照。 第一章:生存的本能與選擇的勇氣——生命最原始的驅動力 生命的誕生,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動物王國,都伴隨著最原始的生存本能。麵對嚴峻的環境,捕食者的威脅,以及資源的匱乏,每一個生命都在為延續而戰。然而,在這場殘酷的生存競賽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盲目的衝動,更是智慧的策略和令人動容的勇氣。 以非洲草原上的獅群為例,雌獅們為瞭族群的延續,會不遺餘力地捕獵,它們之間的配閤默契,分工明確,展現齣一種超越個體的集體智慧。當幼獅麵臨危險時,母獅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齣,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下一代的希望。這種為集體利益而犧牲自我的行為,難道不正是人類社會中“大義”、“奉獻”精神的縮影嗎? 再看候鳥的遷徙。每年,成韆上萬的候鳥遵循著古老的節奏,跨越韆山萬水,飛嚮遙遠的繁殖地。它們依靠著復雜的導航係統,剋服瞭惡劣的天氣和漫長的旅途,這份對生命的執著和對傢園的眷戀,何嘗不是一種深沉的“鄉愁”和“歸屬感”的體現? 即便在看似弱小的生物身上,我們也看到瞭生存的強大意誌。微小的螞蟻,在麵對巨大的障礙時,不會輕易放棄,它們會集結力量,用智慧和毅力去剋服。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人類麵對睏難時,往往被贊頌為“堅韌”和“毅力”。 然而,生存的本能並非總是直白的衝動,它也孕育著選擇的勇氣。當一隻狐狸在被捕獸夾夾住腿後,會麵臨一個殘酷的選擇:是忍受劇痛,拖著殘肢繼續生存,還是為瞭擺脫痛苦,不得不咬斷自己的肢體?這樣的抉擇,充滿瞭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對未來的渴望,這種在絕境中做齣艱難選擇的勇氣,也是構成“人性”復雜性的重要一環。 第二章:愛與連接的紐帶——情感的深度與廣度 愛,是人類情感中最核心也最令人著迷的元素。我們歌頌母愛,贊美友情,渴望愛情,但這些情感的根源,是否也深藏在動物世界的脈動之中? 海豚,以其高度的社會性和發達的情感而聞名。它們會形成緊密的社群,彼此關懷,互相幫助。當有成員受傷或生病時,其他海豚會圍在它身邊,用觸碰和聲音傳遞安慰。它們會共同撫養幼崽,分享食物,甚至在麵對捕食者時,也會團結一緻,共同抵禦。這種超越血緣的深情厚誼,不就是我們所說的“友愛”和“互助”的生動寫照嗎? 企鵝的求偶儀式,更是充滿瞭儀式感和忠誠。雄企鵝會精心挑選最美麗的石子,贈予心儀的雌企鵝。一旦雙方確定關係,它們便會相守一生,共同孵化和哺育後代。這種忠貞不渝的愛情,在人類社會中,同樣是被我們所珍視和傳頌的美德。 貓咪的依戀,狗兒的忠誠,母熊對幼崽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些在動物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現象,都在訴說著情感的強大力量。它們用最純粹的方式錶達著喜悅、悲傷、依賴和愛。當我們凝視它們那閃爍著生命光芒的眼睛時,我們仿佛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部分。 動物之間的連接,也並非僅限於同類。許多動物展現齣瞭跨越物種的同情心。有記錄顯示,大象會為死去的同伴哀悼,用鼻子輕輕觸碰它們的骨骼,仿佛在訴說著不捨。甚至有一些例子錶明,野生動物會在危險時刻,主動保護其他弱小的生物,這是一種多麼純粹而無私的“同情”和“憐憫”。 第三章:社會的遊戲與規則——秩序的建立與挑戰 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運轉,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各種社會規則和秩序。然而,這些規則的雛形,是否也早已在動物的世界裏生根發芽? 狼群的等級製度,便是典型的例子。狼王和頭狼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它們能夠有效地組織狩獵、分配食物,並維護族群的穩定。這種清晰的等級劃分,保證瞭狼群的生存效率,也體現瞭社會秩序的重要性。 蜜蜂和螞蟻的社會結構,更是堪稱“高度文明”。它們擁有明確的分工——蜂王、工蜂、兵蜂,每個成員都恪盡職守,為瞭整個蜂巢或蟻群的利益而辛勤勞動。這種犧牲個體利益,服務集體的行為,在人類社會中,被視為“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的重要體現。 當然,動物社會也並非總是和諧一片。權力鬥爭、領地爭奪、資源分配不均,這些都可能引發衝突。然而,即便是在衝突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一些不成文的“規則”在起作用。例如,在許多動物的爭鬥中,當一方錶現齣明顯的退讓或服輸姿態時,另一方往往會停止攻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這是一種原始的“公平”意識,也是對生命邊界的尊重。 這種社會的遊戲和規則,不僅僅是為瞭生存,更是為瞭讓群體能夠更有效地運作,更長久地延續。它們為個體提供瞭行為的框架,也塑造瞭群體的性格。當我們觀察動物社會時,我們不禁會思考,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製度和法律,是否也是對這種自然法則的某種迴應和升華? 第四章:智慧的閃光與溝通的奧秘——理解與錶達的邊界 人類的智慧,常常被認為是獨一無二的。然而,動物在解決問題、適應環境的過程中,也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智慧。 烏鴉能夠利用工具,將樹枝伸進洞裏捕捉昆蟲,甚至會計算彈珠的重量來取水。猩猩能夠學習使用手語,並與人類進行簡單的交流。這些行為,都錶明動物並非隻有本能,它們也擁有學習、思考和創造的能力。 動物的溝通方式更是多種多樣,從歌聲、氣味到肢體語言,它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錶達著情感、傳遞信息。一隻狗搖晃尾巴,是在錶達喜悅;一隻貓弓起背,是在示威;一隻鳥的鳴叫,可能是在宣示領地,也可能是在呼喚伴侶。 這些溝通方式,雖然不如人類語言般復雜,卻同樣高效而精準。它們能夠準確地傳遞意圖,避免誤解,維護群體內部的和諧。當我們研究動物的溝通時,我們不禁會反思,人類語言的誕生和發展,是否也源於對這種基本溝通需求的渴望?而我們,是否又常常因為過度依賴復雜化的語言,而忽略瞭最直觀、最真誠的溝通方式? 第五章: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循環——終結與新生的思考 死亡,是生命最無法迴避的結局。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和對永生的渴望,塑造瞭我們獨特的文化和信仰。然而,在動物世界中,我們看到瞭對死亡的另一種態度。 許多動物在生命走到盡頭時,會選擇獨自離開,迴到自然的懷抱,而不是給族群帶來負擔。這種平靜的告彆,充滿瞭對生命的尊重,也體現瞭一種對生命循環的理解。 動物對逝去同伴的反應,也常常觸動人心。它們會通過觸碰、舔舐、發齣哀鳴來錶達悲傷。一些靈長類動物甚至會守護在死去的同伴身邊,不願離開。這種對生命的珍視,以及對失去的痛苦,是跨越物種的共同情感。 生命的循環,在動物世界中顯得尤為自然和坦然。春天播種,鞦天收獲,生生不息。沒有人類的憂慮和掙紮,它們隻是遵循著自然的節律,將生命的火種傳遞下去。這種對生命循環的接受和順應,也許正是我們理解“生死”這一復雜議題的另一條路徑。 結語 《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並非試圖將動物神化,也不是要貶低人類的獨特性。它隻是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一種不帶偏見的觀察。當我們剝去人類社會賦予的層層外衣,當我們以一種更宏大的視野去審視生命時,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那些我們引以為傲的“人性”,那些我們苦苦追尋的答案,早已在無數生靈的眼中閃爍。 它們在生存中展現齣的勇氣,在情感中流露齣的深情,在群體中建立的秩序,在溝通中傳遞的智慧,以及在麵對終結時的坦然,都為我們理解“人性”提供瞭豐富而深刻的啓示。 或許,人類的“人性”並非獨一無二的創造,而是生命共同體中最普遍、最深刻的印記。通過理解動物,我們或許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深刻地洞察生命的本質,從而找到那份失落已久的,屬於生命的平靜與和諧。這本書,邀請您一同踏上這場跨越物種的智慧之旅,去傾聽那些來自動物世界,卻直抵我們心靈深處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