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比爾`布萊森、北京大學前校長許智宏作序
★中國科學院院士甘子釗、何祚庥,國際知名科學傢彼特·阿金斯、提姆·弗蘭納裏,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摩根大通CEO傑米·戴濛,著名科普作傢葉永烈、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聯袂推薦
★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冊,簡體中文版銷量超過100萬冊
★英文版榮獲歐盟委員會笛卡兒科普奬、英國皇傢學會安萬特奬、美國《科學》雜誌科學著作奬
★簡體中文版榮獲首屆中華優秀齣版物(圖書)奬、第三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奬佳作奬、第二屆國傢圖書館文津圖書奬、第一屆中國科普作傢協會優秀科普作品奬等在內的數十項大奬
★入選新中國60年具影響力的600本書、改革開放30年具影響力的300本書、改革開放30年30部優秀科普翻譯圖書、新聞齣版總署嚮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互聯網時代100本必讀書單,大學生必讀書目100本、《中學生閱讀行動指南》基礎書目、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百所名校中學生閱讀書目、100位語文特級教師給中小學生的假期閱讀推薦書目
◎一捲在手,乾坤宇宙盡在掌握,古往今來盡收眼底。仰望蔚藍的星空,感受宇宙的神奇與浩渺;俯瞰蒼茫大地,領略生命的驚奇與美妙。
◎《萬物簡史》把人類的生命和生活放到大宇宙的廣袤時空中,來導引人們深入地觀察、思索、體驗,將他們帶嚮一種更開闊的精神境界中去。
◎左手英式睿智,右手美式搞笑,比爾`布萊森絕對是個“段子手”。再平常枯燥的東西,被他一描述,都能讓你興味盎然。
這是一部有關現代科學發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勝的書,作者用清晰明瞭、幽默風趣的筆法,將宇宙大爆炸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所發生的繁多妙趣橫生的故事一一收到筆下。驚奇和感嘆以及曆曆在目的天下萬物組成瞭本書,有助於人們瞭解大韆世界的無窮奧妙,掌握萬事萬物的發展脈絡。
結閤科學史上的重大發現,本書以故事的形式勾勒瞭人們認識宇宙、探索萬物的科學曆程,再現瞭科學發展史上激動人心的一幕一幕。從宏觀的宇宙大爆炸學說建構,到微觀的誇剋粒子理論創立;從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到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誕生;從萊爾地質漸變理論的形成,到闆塊構造學說的完善;從達爾文生物進化學說的提齣,到人類基因工程的實施;從冰川理論的齣現,到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探討……作者談天話地、說古論今,帶領讀者進入天地萬物的深處,將他們帶嚮一種更開闊的精神境界中去。
本書在講述科學的奇跡與成就的同時,還浸潤著濃鬱的悲天憫人的人文關懷和深邃哲思。全書從科學發展史的角度對“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到哪裏去?”這一韆古命題做瞭精當的闡釋,每一個人在閱讀此書之後,都會對生命、對人生、對我們所生活的世界産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國讀者說,讀過《萬物簡史》之後,他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作者認為,這是一本書所能獲得的高評價。
比爾`布萊森,1951年齣生於美國艾奧瓦州,後定居英國,曾任職於《泰晤士報》與《獨立報》,也為《紐約時報》、《國傢地理雜誌》等刊物撰文。2005年,他被任命為英國久負盛名的杜倫大學校長。2006年12月,為錶彰他在文學上的傑齣貢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授予他大英帝國官佐勛章(OBE)。2013年,布萊森被選為英國皇傢學會榮譽院士。
布萊森擅長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他所遊曆的世界,他的尖刻加上博學,讓他的文字充滿瞭幽默、機敏和智慧,使他成為“目前活在世上的zui有趣的非虛構類作傢”(《泰晤士報》)。
國際贊譽:
《萬物簡史》注定成為一部現代科普的經典之作。
── 美國《紐約時報》
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通過一種富於智慧和極易理解的方式,將科學廣大的潛在讀者聯係在瞭一起。
── 羅伯特·溫斯頓(英國皇傢學會安萬特奬評委會主席)
《萬物簡史》可以躋身於引人入勝的圖書之列。
── 彼特·阿金斯(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國際理論和應用化學聯閤會會長)
閱讀布萊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聽一個個妙趣橫生的故事。和作者一起,穿越時空的隧道,去與達爾文、愛因斯坦、牛頓這樣的巨匠一起遨遊科學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奧秘,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都是十分有意義的一件事。
── 美國《齣版商周刊》
再過一二十年,布萊森一定會收到不少年輕科學傢的來信。他們告訴他,是他的書帶他們走進瞭科學的,使他們明白瞭應該怎樣度過他們的一生。
── 美國《俄勒岡人報》
一本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如果所有學校都將其列入科學教育的教材,那麼它們將變得更加富有吸引力。
── 提姆·弗蘭納裏(澳大利亞南澳大利亞州科學委員會主席、《自然的缺環》作者)
國內名傢推薦:
我十分樂意嚮中國的廣大讀者推薦這本既妙趣橫生而又令人大開眼界的書,希望它能喚起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在他們的心裏播下熱愛科學的種子。其實這本書對於成年人來說同樣也是一本十分具有可讀性的作品,它可以使人們瞭解到科學其實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樣神秘和高深,它每天都發生在我們的周圍。
── 許智宏(北京大學前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閱讀《萬物簡史》,你會有一種感覺,作者是一位真正的“博”士:從冥王星到三葉蟲,從臭氧到地震,從DNA到恐龍,從天氣到海洋,無所不包,無所不談,容萬物滄桑於這本書中。讀瞭這本書,你也“博”瞭起來。廣博的知識會使你眼界開闊,使你思維活躍,使你曉古通今,使你對科學産生濃厚的興趣。比爾·布萊森可以說是一位難得的科學導遊,《萬物簡史》是一本優秀的科學啓濛讀物。
──葉永烈(著名科普作傢)
這一部書,是那類隻要喜歡讀書的人讀上幾行,就立刻會被吸引住的書。並且,立刻會感到這是一部不尋常的書。……此書文采飛揚,智慧巧妙的比喻不勝枚舉。將極具科學性的書以極具文學性的風格來寫,一嚮不多。《萬物簡史》是我讀過一部這樣的書。它的文字不但饒有趣味而且極為優美,有些章節、段落,堪稱科普美文。其美少見。
──梁曉聲(中國當代著名作傢)
《萬物簡史》中譯本序
本書作者英國皇傢學會榮譽院士?比爾`布萊森
學生時代的我一直不擅長科學課,雖然大多數時候我都努力想學好它,但是我似乎不具備那種頭腦。在我的絕大多數科學課上,除瞭一位老師用龍飛鳳舞般的闆書嘎吱嘎吱飛快地將黑闆寫得滿滿的,幾乎沒留下任何彆的印象。每當老師一轉身將一個公式或方程寫在黑闆上,我已是一頭霧水瞭。
我還記得,各式各樣的神秘符號包含著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可是那些人竟然能弄明白它們。每當想到這一點時,我總是覺得不可思議,真的太不可思議瞭。遺憾的是,我不是那些人當中的一個。
不過我依然對科學著迷——它能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我們來自何方,我們去往何處;作為一個物種,如果我們想繼續生存,我們必須做些什麼。我堅信在某種程度上,我一定可以和科學結緣,欣賞它的成就,而不至於陷入公式和方程以及其他令人犯難的技術性東西的泥沼。
這本書就是這樣一種信念的結果。它是我為探究我們的世界及環繞著它的宇宙從創立之初一直到今天的發展曆程所做的嘗試。有大約4年時間,除瞭設法理解科學及其成就,我幾乎沒做彆的任何事情。我遊曆瞭五大洲十一個國傢,閱讀瞭許許多多的書籍、雜誌、手稿和專著,嚮許多世界領先的研究機構不同學科的極為友善而又耐心的專傢請教瞭無數問題。
我心裏沒有任何特彆的結論,沒有彆的什麼企圖或任何類似的東西,我隻是盡可能地讓更多的有趣的信息塞滿我那空空如也的心。讓我尤其感興趣的事情之一是科學傢們是怎樣解決問題的。他們怎麼知道3億年前大陸在哪兒,或者太陽錶麵有多熱,或者基因核心的情況,或者宇宙在最初3分鍾發生瞭什麼?他們怎麼能知道宇宙起始於最初3分鍾的大爆炸,而不是一直以來就在那裏?是哪個人把這些事情弄清楚的?因此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瞭一次探尋之旅,不僅要探尋我們知道些什麼,並且要探尋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你可以想象得到,我學到瞭許多,同時,令我羞愧難當的是,我也在幾乎一開始的時候就忘掉瞭許多。但是,有一個基本卻又非常深刻的事實自始至終與我相隨,那就是:宇宙裏的每件事物都是令人驚嘆的——萬物皆然。
我希望讀完本書之後,你也會産生同樣的感覺。
第三十章一個星球,一次實驗
17世紀80年代初,差不多就在埃德濛·哈雷和他的朋友剋裏斯托弗`雷恩及羅伯特`鬍剋坐在倫敦的一傢咖啡屋裏隨便打賭的時候——他們的這一賭注最終導緻瞭艾薩剋`牛頓的《原理》、亨利`卡文迪許關於地球的重量以及本書前麵所提及的其他不少令人鼓舞和贊嘆不已的成果的齣現——在印度洋上距離馬達加斯加東海岸約1300公裏的毛裏求斯,一件人們不願意看到的重大事件正在發生。
在那裏,有個不知道姓名的船員,抑或是他喂養的寵物,正在捕殺最後一批渡渡鳥。這種鳥因其不能飛翔而著名,它們呆頭呆腦,容易上當,也缺少快速奔跑的能力,因此它們成瞭來海灘度假的閑得無聊的年輕人富有誘惑力的捕獵目標。數百萬年與世隔絕的安寜生活,使得它們對人類不可理喻的殘忍行為缺少準備。
對於最後一隻渡渡鳥消失時的情況,以及它滅絕的年份,我們並不是很清楚。因此,牛頓《原理》的問世和渡渡鳥滅絕究竟誰先誰後,我們無從考證,但是我們可以肯定兩件事幾乎發生在同一時間。我承認,你很難找得到同樣的兩件事來說明人類本性中的善與惡——同一種生物,一方麵能夠解開宇宙最深奧的秘密,另一方麵卻在無緣無故地滅絕一種對我們不構成任何威脅,甚至對我們對它們所做的一切都渾然無知的生靈。事實上,渡渡鳥是如此缺乏洞察力,據說,要是你想找附近的所有渡渡鳥,你隻要抓住其中的一隻,並且讓它叫個不停,所有其他的同類就會搖搖擺擺地走過來,看看究竟發生瞭什麼事。
對於可憐的渡渡鳥的摧殘並沒有到此為止。在最後一隻渡渡鳥死後大約70年,也就是1755年,牛津阿什莫利恩博物館的館長發現該館的渡渡鳥標本發瞭黴,就命令手下的人將它扔到火裏燒掉。這真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因為那可是世上僅有的——不論是標本還是活物——一隻渡渡鳥瞭。一個碰巧路過的員工被嚇壞瞭,他試圖將那隻鳥從火中救齣來,可是最終隻救齣瞭它的頭和一部分腿。
這樣做的結果,以及由於彆的背離常識的舉動,我們現在幾乎不能完全確定一隻活著的渡渡鳥長什麼樣。我們所擁有的信息比大多數人想象的要少得多——正如19世紀博物學傢H.R.斯特裏剋蘭不無慍怒地描繪的那樣,“幾個不懂科學的海員”寫的幾段簡單的描述,“三四幅油畫,以及幾塊散落的骨頭碎片”,就是有關渡渡鳥的全部資料。依照斯特裏剋蘭的說法,我們所掌握的有關一些古代海獸和龐大的蜥腳類動物的資料比渡渡鳥還要具體得多。而後者一直生存到現代,它們對我們彆無所求,隻要求我們遠離它們,以便活下去。
綜閤起來,我們所知道的有關渡渡鳥的情況是這樣的:它生活於毛裏求斯,體態豐滿,但味道並不鮮美,是鳩鴿傢庭中個兒最大的成員。不過,它的個兒究竟有多大,我們不知道,因為它的體重從未有過精確的記錄。根據斯特裏剋蘭所提到的“骨頭碎片”以及阿什莫利恩的殘缺標本,我們可以大緻推測齣它的身高約80厘米,從嘴部到臀部的距離差不多也是這麼長。由於不能飛翔,它隻得將鳥巢築在地上,因此它的蛋和幼鳥極易被外來的人帶到該島的豬、狗和猴子捕獵。它大約消失於1683年,到瞭1693年很可能就完全滅絕瞭。除此以外,我們幾乎對它一無所知,隻知道我們再也見不到它瞭。我們不知道它的繁殖習性、飲食特點以及它分布的地區、安靜時和驚恐時會發生什麼樣的叫聲。我們連一隻渡渡鳥蛋也沒有保存下來。
我們與活著的渡渡鳥相伴的時間從頭到尾不過70年。這是一段令人吃驚的短暫時間——盡管我們必須說,到我們曆史的這個時候,我們在不可逆轉地滅絕其他物種方麵已經乾瞭數韆年。沒有人十分清楚人類的破壞性究竟有多大,但是一個無可迴避的事實是,在過去的5萬年左右時間裏,不論我們走到哪裏,那裏的動物就容易滅絕,而且往往數量大得驚人。
在2萬年前到1萬年前,在現代人類到達美洲大陸之後,在那裏有30種大型動物——有的確實非常大——簡直是一下子消失瞭。在整個北美洲和南美洲,在那些手持燧石尖矛,彼此協調配閤的獵人的捕殺下,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大型動物遭遇瞭滅頂之災。即便在歐洲和亞洲,那裏的動物經過長期進化而對人類存有高度的戒心,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大型動物滅絕。而在澳大利亞,由於那裏的動物還沒有來得及形成對人類保持警惕的習性,就有不少於95%的大型動物一去不復返。
由於早期狩獵的人類相對較少,而動物的數量卻十分龐大——據說僅在西伯利亞北部的凍原上就發現瞭多達1000萬隻猛獁的屍體——一些權威認為,大型動物的大規模滅絕一定還有彆的原因,可能與氣候變化或某些傳染病流行有關。正如美國自然博物館的羅斯`麥剋費所指齣的那樣:“人們並不需要過於頻繁地捕殺危險動物——有那麼多的猛獁排供你食用。”有的人認為也許與動物極易被捕獲有關。“在澳大利亞和美洲,”提姆`弗蘭納裏說,“動物很可能並不十分清楚應該跑得遠遠的。”
在那些消失的動物中,有一些確實引人注目,如果它們依然生活在我們周圍的話,得對它們稍加管束纔是。請想象一下這樣的景象,地懶正在往樓上的窗戶裏瞅,烏龜幾乎和小型菲亞特汽車一樣大,6米長的蜥蜴在西澳大利亞州公路旁的沙漠裏曬太陽。唉,它們都一去不復返瞭,我們人類生活在一個很貧乏的星球上。今天,全世界隻有4種大型(重達1噸,甚至更重)陸地動物存活瞭下來:大象、犀牛、河馬和長頸鹿。可是,在過去的數韆萬年的時間裏,地球上的生命從來不像今天那樣貧乏和溫順。
問題是,大型動物在石器時代和近代的滅絕,是不是同一次滅絕事件的組成部分——簡而言之,人類的齣現對其他生命來說是不是一個壞消息?可悲的是,很可能就是。根據芝加哥大學古生物學傢戴維`諾普的觀點,在整個生物史上,地球上的物種滅絕速度一直是平均每4年有一個物種滅絕。理查德`利基和羅傑`盧因在《第六次大滅絕》一書中說,現在,人類所造成的物種滅絕數量可能高達那個速度的12萬倍。
20世紀90年代中期,澳大利亞博物學傢、現任阿德萊德南澳大利亞博物館館長提姆`弗蘭納裏,開始對我們對許多已經滅絕的物種,包括最近滅絕的物種所知甚少而感到吃驚。“不論在什麼地方,你都可以發現記錄資料存在很多空白——不是殘缺不全,比如關於渡渡鳥,就是根本沒有記錄。”2002年初,他在墨爾本這樣告訴我。
弗蘭納裏聘請瞭他的朋友彼得`斯科頓,一位澳大利亞畫傢,一起對世界上的主要收藏標本進行瞭比較認真的考證,以發現什麼東西消失瞭,什麼東西遺漏瞭,什麼東西我們一無所知。他們用瞭4年的時間,從舊毛皮、發齣難聞氣味的標本、古畫、文字描述——總之是從他們找得到的一切東西中尋找資料。然後,斯科頓盡可能地照實物大小為每一種動物畫瞭像,弗蘭納裏則撰寫文字介紹。其結果是一本名為《自然的缺環》的著作。這本書最完整地——必須說,最生動地——記載瞭最近300年裏滅絕的動物種類。
他感興趣的是博物學,並且成瞭一個狂熱的標本收藏傢。他派遣瞭大批訓練有素的人員——一次多達400人——到地球的每個角落,他們翻山越嶺,披荊斬棘,為的就是尋找新的標本——尤其是飛禽的標本。他們將收集而來的標本裝箱或打包寄到羅思柴爾德在特林鎮的莊園。收到這些標本以後,羅思柴爾德和他的一幫助手開始分門彆類進行詳盡的登記和研究。在此基礎之上,他齣版瞭一係列的書籍、文集和論文——總計達1200多捲。羅思柴爾德的博物學車間加工瞭200多萬件標本,為科學資料庫增添瞭5000多個新品種。
不可思議的是,在19世紀,無論從規模還是從投資方麵來講,羅思柴爾德的標本收集都不是最大的。這頂桂冠幾乎肯定屬於比他稍早而又同樣十分富裕的英國收藏傢休`康明。康明非常癡迷於標本收集,為此專門定造瞭一艘大型遠洋船,並且雇用瞭全職的船員到世界各地收集標本——鳥類、植物,各種動物,尤其是貝殼。他們搜集瞭數量眾多的藤壺,後來轉送給達爾文,作為他正在從事的有關生殖方麵研究的基礎。
不過,羅思柴爾德確實是那個時代最具有科學頭腦的收集者,同時也是最可悲的殺戮者,因為到瞭19世紀90年代,他開始對夏威夷産生興趣,那裏也許是地球上最具吸引力而又是最容易遭受破壞的地方。數百萬年的與世隔絕使得8800種獨特的動植物在夏威夷進化。尤其使羅思柴爾德感興趣的是那裏五顔六色的珍稀鳥類,這些鳥類數量往往都不多,活動的範圍也十分狹窄。
對於夏威夷的許多鳥類來說,它們的可悲之處不僅在於它們特點鮮明,惹人喜愛,非常稀少——它們危險地集這些特點於一身,而且令人傷心的是,它們往往還十分容易捕捉。大管舌鳥——蜜鏇木雀中的一種無害的鳥兒,經常怯生生地棲息在寇阿相思樹樹蔭中,可是隻要有人模仿它的叫聲,它就會立即飛下來以示歡迎。這個種類的最後一隻鳥於1896年被羅思柴爾德手下最得力的助手哈裏`帕爾默殺害,從此銷聲匿跡。在此之前5年,它的錶親,一種極其稀少,隻見過一隻的小管舌鳥已經消失:它被一槍打死,成瞭羅思柴爾德的收藏品。在10年左右時間裏,在羅思柴爾德的天羅地網下,至少有9種夏威夷鳥類消失,甚至可能更多。
幾乎不惜一切代價熱衷於捉鳥的人絕不僅僅是羅思柴爾德一個人,彆的人實際上更殘忍。1907年,當一位名叫阿朗森·布賴恩的著名收藏傢得知他打死瞭最後三隻黑監督吸蜜鳥,一種10年前剛剛在森林中發現的鳥類時,他說這個消息令他充滿“愉悅”。
一句話,這是一個難以捉摸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幾乎每一種動物,隻要它被認為稍微具有一點點攻擊性,都要受到人類的殘酷對待。1890年,紐約州為獵殺東部山區的獅子支付瞭100多筆賞金,盡管這種飽受騷擾的獅子很明顯已處於滅絕的邊緣。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許多州還在持續不斷地為獵殺幾乎所有種類的肉食動物支付賞金。在西弗吉尼亞州,每年都要給那些捕殺有害生物最多的人授予大學奬學金——而“有害生物”實際上被理解為幾乎所有不是農場喂養或被視為寵物的生物。
也許再沒有比可愛的小黑胸蟲森鶯的命運更能形象地說明這個時代是難以理喻的瞭。這種鳥原産於美國南部,以發齣特彆悅耳的叫聲著稱。但是它的數量一直很少,到瞭20世紀30年代就完全消失,很多年都沒有看到它瞭。接著,1939年,有兩個狂熱的鳥類愛好者僅僅在相隔兩天的時間裏,分彆在兩個相距很遠的地點巧遇瞭幾隻幸存的蟲森鶯,他們不約而同地嚮這些鳥開瞭槍。
這種滅絕行為並不僅僅發生在美國。在澳大利亞,一直在懸賞捕殺塔斯馬尼亞虎(確切的稱謂是袋狼),一種長得像狗,背部有明顯的老虎條紋的動物,直到過不多久它們中的最後一隻於1939年悄無聲息地死在霍巴特的一傢私傢動物園。今天,如果你去塔斯馬尼亞博物館兼美術館要求看一眼最後一隻這種動物——唯一生存到現代的大型肉食有袋動物——他們所能展示給你的僅僅是這種動物的照片和一段61秒鍾長的老電影。最後一隻存活下來的袋狼死瞭以後已經隨每周清理一次的垃圾扔掉瞭。
有些動物,盡管資料還算比較多,但是有時好多年都沒有人去進行多少研究,有時根本無人問津。施特萊發現的海牛,一種與海象相像、與人魚有關的動物,就是最後一批滅絕的大型動物之一。它確實非常龐大——成年海牛可以長到近9米長,10噸重——但我們知道它,僅僅是由於1741年一支俄國探險隊乘坐的船恰好在白令海峽的科曼多群島失事。在這個遙遠的霧氣重重的地方,仍生活著相當數量的海牛。
幸運的是,這個探險隊中有一位名叫喬治`施特萊的博物學傢,他對這種動物著瞭迷。“他做瞭大量筆記,”弗蘭納裏說,“他甚至測量瞭它鬍須的長度。他唯一不願描述的就是雄性海牛的生殖器——雖然不知齣於何種原因,他對描述雌性海牛的生殖器卻津津樂道。他甚至帶迴瞭一塊海牛皮,因此我們對其皮毛的肌理有瞭更好的瞭解。但我們並不總是如此幸運。”
有一件事是施特萊力所不能及的,那就是拯救海牛本身。當時由於狩獵而已經瀕臨滅絕的海牛,在施特萊發現它們之後的27年的時間裏就逐漸完全消失瞭。然而,還有許多其他的動物不能列入其中,因為我們對它們瞭解得太少。達令草地的跳鼠,查塔姆珍島的天鵝,阿森鬆島的不會飛的秧雞,至少5種類型的大型海龜,以及彆的很多動物,除瞭它們的名字,我們永遠無法瞭解更多的信息。
弗蘭納裏和斯科頓發現,許多動物的滅絕,並不是由於人的殘忍或肆無忌憚,而僅僅是因為他們某種冠冕堂皇的愚蠢行為。1894年,在新西蘭南、北島之間的波濤洶湧的海峽中,人們在一塊名為斯蒂芬斯的孤零零的岩石上建瞭一座燈塔,燈塔看守人的小貓不斷給它的主人叼來古怪的小鳥。忠於職守的他將其中的幾隻送到瞭惠靈頓博物館。館長大喜過望,因為這是一種遺留下來的不會飛的鷦鷯——這是有史以來發現過的唯一一種適於棲立而不會飛的鳥。館長立即動身去那個小島,但是等他到達那裏的時候,小貓已經將所有的鳥殺死瞭。斯蒂芬斯島上不會飛的鷦鷯現在隻剩下博物館裏那12個標本。
關於鷦鷯,我們至少還有標本。可是,結果證明,物種滅絕以前我們不善照看物種,物種滅絕以後我們的照看能力也往往強不瞭多少。以可愛的卡羅來納鸚鵡為例,那種身體呈翠綠色,頭部是金黃色的小鳥,一度曾被認為是北美洲最引人注目、最好看的鳥類——正如你會注意到的,鸚鵡通常不會冒險去遙遠的北方,在其鼎盛時期,它們的數量極大,隻有旅鴿的數量比它們多。但是這種鳥兒曾被農場主視為害鳥,而它們又極易受到傷害,因為它們總是成群而飛,並且還有一種很獨特的習慣,一聽到槍聲,它們會一哄而起(正如你會想到的那樣),可是它們幾乎馬上又會重新飛迴來,查看它們應聲而落的同伴。
查爾斯`威爾遜`皮爾在他創作於19世紀初期的傑作《美國的鳥類》一書中,曾經描寫瞭這樣一個情景:有一次,他朝一棵鸚鵡棲息的樹木接連開瞭幾槍:
每一輪槍聲過後,雖然它們紛紛落地,然而幸存者的愛心似乎反而增長。因為,它們沿著那個地方飛瞭幾圈之後,又重新飛落在離我不遠的地方,顯然以一種同情和關切的目光嚮下看著它們被殺的同伴,使我再也下不瞭手。
到瞭20世紀20年代,這種鳥被濫捕濫殺,隻有為數不多的依然存活著被關在籠子裏。最後一隻名為印加的卡羅來納鸚鵡,1918年死於辛辛那提動物園(不到4年前,最後一隻旅鴿死於同一傢動物園),它被鄭重其事地製作成瞭標本。現在你去哪裏看望可憐的印加呢?誰也不知道,因為動物園把那個標本弄丟瞭。
上述故事中最令人費解和吃驚之處在於,作為一個熱愛鳥類的人,皮爾居然毫不遲疑地打死瞭數量眾多的鸚鵡。他這樣做沒有任何原因,僅僅是齣於興趣。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那些對世界上的生物有著最強烈興趣的人,往往就是最可能造成它們滅亡的人。這是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
在這方麵最典型的一個例子(無論從哪種意義上講)就是萊昂內爾·沃爾特·羅思柴爾德,即羅思柴爾德男爵二世。作為一個極其富有的銀行傢傢族的後裔,羅思柴爾德是一個性情怪僻、離群索居的人。他的一生(1868—1937)都是在白金漢郡特林鎮他們傢廂房的育兒室裏度過的,使用的傢具也都是他從小就一直使用的——甚至他睡的床也是他小時候睡的幼兒床,盡管他的體重最後重達135韆剋。
我之所以提這一切,為的是說明,如果你在打算委派哪種生物去照料我們這個寂寞宇宙中的生命,監測它們正在去往何方,記錄它們去過何處,你不會選擇人類來擔當這一項工作。
但是,無可改變的事實是:我們已經被選中瞭,不管是命中注定,還是天意眷顧,抑或任何彆的原因。就我們所知,我們是最優秀的。我們也許是最有智慧的,我們也許是萬物之靈長,同時也是萬物最可怕之噩夢,想到這一點真令人沮喪。
我們對於自己的照料工作是如此的漫不經心,無論它們活著的時候還是死瞭以後,究竟有多少種生物已經滅絕,或即將滅絕,或永遠不會滅絕,在此過程中我們究竟扮演何種角色,我們都一無所知——真的是一無所知。1979年,在《即將沉沒的方舟》一書裏,作者諾曼·邁爾斯認為人類活動每周導緻地球上的兩種物種滅絕。到瞭20世紀90年代初,他將這個數字提高到每周近600種。(這種滅絕包括各程生物——植物、昆蟲等等,還有其他動物。)彆的人將這個數字估計得更高——每周達1000多種。另一方麵,聯閤國發錶於1995年的一個報告中指齣,在過去400年中,已知的動物滅絕種數將近500種,植物650多種——並且指齣這個統計“幾乎可以肯定是低估瞭”,尤其對熱帶物種來說更是如此。不過也有為數不多的人認為,大多數滅絕的數據中有明顯誇大的成分。
實際情況是,我們不知道。我們一點兒也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已經做的許多事是什麼時候開始做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目前在做什麼,也不知道我們目前的行動對將來有什麼影響。我們知道的是,我們隻擁有一個星球,隻有一種生物具有改變她的命運的能力。正如愛德華·O.威爾遜在他的著作《生命的多樣性》中以無與倫比的簡潔語言所錶達的那樣:“一個星球,一次實驗。”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寓意的話,那就是我們來到這個地球上,實在是十分幸運——這裏的“我們”,我指的是所有的生物。在這個宇宙中,獲得任何一種生命都是一個奇跡。當然,作為人類,我們更是雙倍的幸運。我們不僅享有存在的恩典,而且還享有獨一無二的欣賞這種存在的能力,甚至還可以以多種多樣的方式使其變得更加美好。這樣一種技巧,我們纔剛剛開始掌握。
在不太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已經達到瞭一個優越的位置。從行為科學的意義上說——也就是能夠說話,從事藝術,組織復雜而又豐富多彩的活動——現代人類存在的時間隻占地球曆史的萬分之一,實在短得可憐。但是,即便是存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也需要一連串差不多永無休止的好運。
我們確實還處於起始階段。當然,問題的關鍵是確保我們一路走好,並且永無盡頭。而這一切,幾乎可以肯定的就是,僅僅有好運相伴是遠遠不夠的。
……
不錯的書。算值得一看。
評分書不錯,是正版的。京東買東西就是省心
評分真是一本好書,印刷沒的說,正版。
評分同描述相符!裝訂精美!印刷清晰!很滿意!
評分書很不錯,給自己科普一下知識。
評分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評分看起來還不錯,不知道裏麵的內容如何,期待新發現,快遞小哥還是很不錯的,及時送到,點贊點贊。
評分書的紙質非常好,字跡很清晰。
評分書籍很好,印刷也很清晰,但是書沒有塑封,有點不高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