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寿生海军研究文集

郭寿生海军研究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骏杰,张伟,陈美慧 编
图书标签:
  • 海军史
  • 军事史
  • 郭寿生
  • 海军研究
  • 中国海军
  • 军事文化
  • 历史
  • 学术著作
  • 国防
  • 战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244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95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海军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郭寿生海军研究文集》汇集了郭寿生在各个历史时期研究海军的主要文章,集中反映了郭寿生海军建设思想及民国时期海军发展状况。

内容简介

  郭寿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出生于1900年。郭寿生伴随了“新海军运动”的始终。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了策动国民党第二舰队起义、保护江南造船厂等工作。1949年8月,周恩来亲切接见他。9月,他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并参加了开国大典观礼式。同月,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1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三级解放勋章。
  纵观郭寿生的一生,参加党的早期革命工作四年,与党失去联系十多年,在这两个阶段中,“海军”与“革命”始终是伴随他左右的两样东西。在革命轰轰烈烈之时,他把海军作为革命的力量努力加以运用;在革命处于低潮,自己与党失去联系之时,他把革命理想埋于心底,利用在民国海军的职务之便,潜心研究海军在现代战争中的运用,研究和探索海军建设与发展的途径,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资料,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篇章,在今天依然散发着时代的气息。

作者简介

  马骏杰,海军航空大学教授,全军优秀教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长期从事军事历史与军事思想的教学与研究,在海军史研究方面成果颇丰,主持的“中国近代海军史研究丛书”被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山东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项目库项目。著有《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档案里的中国海军历史》《甲午!甲午!》,编有《民国时期中国海军论集》《民国时期外国海军论集》《清末报刊载海军史料汇编》。

  张伟,海军航空大学讲师,海军史研究团队骨干成员,长期从事军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在海军史、海权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军队政工理论研究》《中国军事教育》等军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陈美慧,海军航空大学副教授,国防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专攻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在《史学史研究》《学术界》《历史教学》《军事历史研究》《国防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中国海军状况及我们运动的方针
最近列强海军政策实力与太平洋问题
华侨与海军
收回中国江海主权
世界大战日本海军之战绩
世界最初航海家之事迹及汉诺探险史
美国海军之参加欧战
收回引水权之必要
煤与油对于海军利益之比较
波兰出海之路
土耳其与西班牙在勒邦多之海战
英法百年战争中斯类斯之海战
英国海军破灭无敌舰队之始末
日俄海战纪要
世界弱小海军国
世界军备与制造业
控制海上之战斗潜水舰
列强增加海军之预测
青岛战役与爱姆敦战绩
海军与空军
抗战中对于敌国海军应有的认识
美国扩充海军与日本
英法德在北欧之海战
中国国防线在哪里?
六十年来的德国海军
鄂中会战与海军
保护华侨与促进海军建设
“九·二三”与甲午之战
日寇为什么要在粤闽浙沿海登陆?
我国海防建设着重点在哪里?
格陵兰大海战
马塔班英意大海战
湘北二次大捷与湘江封锁之关系
大战中的海上封锁与海上自由问题
太平洋战争战略的观察
太平洋各国海军根据地述略
抢救新加坡与确保荷印及美拉尼西亚
从开罗会议论恢复中国海疆
海军与常德大捷
北极洋一幕海战与世界战局的影响
盟军应从中国击败日本
夺回孟加拉湾海权与东南亚战局
论日本海军
世界大战中小海军国概论
苏联海军新论
论英国海军之空军
中国国防政策与海军建设
论太平洋空前大海战
战后中国应为海权国家
日本与美英海军实力研究
世界海洋交通与这次大战
太平洋战争之透视
进攻日本之一路径
日寇海上战略之失败何在
日寇海军的末路
论甲午中日之海战
彻底防制日本再起侵略
收回东北与中国及世界的安全
美国为什么要助我建立海军?
中国国防应采的政策与怎样建设新海军
新海军建设计划的研讨
香港应交还中国
新舰队的诞生
未来中国海防着重点在哪里?
对日和约与对日管制
从北极战略地理形势看未来世界大战
制止日本侵渔与确保领海渔权
“护航”“护渔”与“护侨”
我国南海前哨中的西沙群岛
国际裁军的检讨与期望
“伏波”舰惨案观感
悼念曾万里同志
华侨需要祖国实际援助

前言/序言

  郭寿生与民国海军(代序)
  郭寿生,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出生于1900年,幼年时寄养于舅父黄展云家中。黄是早年追随孙中山的同盟会员,也是后来福州市著名的国民党元老。受舅父影响,郭寿生少年时代即产生革命思想。1916年,他考入烟台海军学校,开始海军生涯。当时,北洋军阀控制着海军教育,学校生活笼罩于黑暗之下,学生思想受到沉重压制,郭寿生产生了改革海军教育制度的迫切愿望。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使他的思想受到一次猛烈冲击,这年年底,他作为参与者之一,随79名同级学生罢课南下上海,发起了震动全国的学潮。尽管这次斗争并未达到目的,但参与者受到了磨炼。回校后,郭寿生与同学李之龙等人秘密组织读书会,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以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接着又与李之龙以通讯会员身份参加了李大钊、邓中夏等发起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联系。郭寿生说:“1920年间,我与同学李之龙密组读书会,开始研究三民主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社会主义理论和苏联革命史实,尤其爱读《新青年》杂志,而我思想的前进受《新青年》影响最大。”[1]
  1921年6月,李之龙因不满海军当局克扣军饷、压迫学生,鼓动校役百余人罢工,被开除学籍。离开烟台时,与郭寿生“互约各自继续奋斗”[2]。1921年7月,李之龙离开烟台来到上海。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李之龙结识了参加大会的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以及陈独秀等人,并向他们介绍了烟台海军学校学生与军阀统治进行斗争的情况,特别提到具有强烈革命愿望的郭寿生。当年秋天,党中央就派邓中夏、王荷波先后来到烟台,与郭寿生取得联系,介绍郭寿生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指定他负责在海军中开展团的工作。郭寿生为唤起青年学生的革命热情,壮大团组织力量,“在海校里秘密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韩廷杰、曾万里、梁序昭先后参加。嗣以海军学校不许学生离校作任何活动,只有利用文字的宣传先作海军革新的运动,来吸引海军同志,乃决定发行一种专刊,定名《新海军》月刊”,由郭寿生担任主编。该刊的宗旨和内容包括:“(一)讨论海军兴革的问题,研究海军实用的学术。(二)提高海军的教育,增加海军军人的知识。(三)改正海军军人的思想,促进海军军人的觉悟。(四)改善海军军人的生活,解除海军士兵的痛苦。(五)打破封建畛域的观念,力求海军的统一团结。(六)建设足以自卫的海军,防止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该刊与《中国青年》系同型同时刊物,均由中国共产党开设的上海书店印行。[3]然而,该刊后来因批判海军学校教育制度,引起了北京政府海军部和校方的疑忌,被迫停刊,并下令将其列入违禁品。《新海军》月刊前后共出刊四期。
  对于民国海军中萌动的进步力量,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保护和培养。1922年春天,党指派中国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罗章龙前往山东巡视,罗章龙特意来到烟台,会见了郭寿生。1987年5月,山东烟台的王景文先生专程赴北京,就早期烟台海军学校党团组织活动情况访问了罗章龙。在谈到会见郭寿生的情况时,罗章龙侃侃而谈:
  早在1919年五四运动的中后期,我们北京的学生就跟各省的学生会建立了联系,我当时负责北大学生会工作,与山东的王尽美有接触。1920年我们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王尽美常到北京,联系就更多了。1921年党成立后,我在北方区委负责工运工作,经常到山东、河北、河南、山西以及东北等省巡视,所以山东党团组织情况,我是比较了解的……
  1922年春,我任北方区委的组织委员,管理党团组织的发展工作。……对于烟台海军学校情况,我在去视察之前就有所了解,因为一方面,郭寿生是北大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员,多少有点联系;更重要的是王荷波同志曾向我汇报过郭寿生的情况。
  1922年春天,我先到济南,由王尽美等同志陪我视察了一些地方,后来到青岛,再由青岛市的同志派人陪我去的烟台。
  到了烟台之后,秘密找到了郭寿生。……郭寿生这个人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聪明、能干,很有头脑,很有胆量。[4]
  1922年夏天,郭寿生在烟台海军学校修业期满,被派往南京鱼雷枪炮学校学习。在这期间,他担任南京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参与了津浦铁路的工人运动。郭寿生还记得,“当时参加团的工作的同志有东南大学谢远定、彭振钢等,后来都为党而牺牲了。当时也参加过津浦铁路工人运动,时常夜间过江,由工人用手推车接送,在浦镇草棚屋里开会;党中央常派王荷波来指导我们这种工作,他是中国铁路工人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5]1923年春天,在王荷波、恽代英等共产党员的介绍下,郭寿生由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3年底,郭寿生这一班的学生在鱼雷枪炮学校修完预定的课程,按照海军教育制度的规定,本应派到练习舰上学习舰课,但海军司令杜锡珪顾虑这班学生曾闹过很大的学潮,还闹过工潮,有许多激进分子,若派舰练习,恐怕要出乱子,因此又把这班学生寄驻烟台海军学校,以“应瑞”舰舰课班名义学习舰课。回校后,郭寿生发现,《新海军》月刊的停办使“新海军运动”失去了喉舌,学生们感到失望。他表示,不能因此挫折而灰心,乃与下一年级同学曾万里、梁序昭等讨论变换运动方式,决定在学校中秘密成立“新海军社”,并将其作为党团的外围组织,继续奉行《新海军》月刊所提出的宗旨,为革命的“新海军运动”打下基础。“新海军社”成立后,有许多同学踊跃参加,郭寿生根据党的指示做出规定,凡是“新海军社”成员,如能信仰共产主义而愿参加海军革命工作者,则介绍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他先后介绍了曾万里、梁序昭、韩廷杰、叶守桢、王靖、柯圣举、林祥光、高如峰、陈训滢、程法侃等入团。
  为了解决“新海军社”可能存在的组织不够严密,行动不能一致的问题,郭寿生制订了《新海军社章程》,以求组织上的统一和各处同志的团结。“新海军社”设总社于烟台,设支社于上海、南京、马尾各处,在海军各舰艇、各机关则设立分社,各分社须受最近地方支社指导,因为舰艇是活动的性质,没有一定的驻所,故规定任何舰艇有分社组织的,开到某港埠时,该分社负责人,即须向其最近地方的支社报到,并作报告而听其指挥领导。这样,“新海军社”逐渐走向正规。
  [1]《郭寿生自传》(1951年手稿),第7页。
  [2]《郭寿生自传》(1951年手稿),第8页。
  [3]《郭寿生自传》(1951年手稿),第8—11页。
  [4]王景文:《罗章龙谈视察烟台海校党团组织》,《港城星火与两所海军学校》,海洋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75—76页。
  [5]《郭寿生自传》(1951年手稿),第11—12页。




















《海权纵横: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史略》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近代中国海军从萌芽到走向衰落的曲折历程,聚焦于其在历史洪流中的兴衰起伏,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充满争议的中国近代海军图景。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支撑,以宏大的历史视野为导向,细致梳理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孕育、建设、扩张、变革以及最终的衰落等各个重要阶段,旨在揭示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乃至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第一章 浮沉的开端:自强运动与海军的曙光 本章追溯中国近代海军的源头,从晚清统治者在内忧外患下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萌发讲起。重点阐述了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海军的诞生提供了契机,特别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如何在前所未有的阻力下,力排众议,将建设一支现代化海军视为国家富强的关键。本章将详细介绍北洋水师、福建水师、南洋水师等早期海军力量的组建过程,包括引进西方先进舰船、聘请外国教官、建立海军学校、以及在有限的财政条件下如何艰难地购置和制造舰只。我们将探讨当时中国在海军建设上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如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腐败丛生、以及统治阶层内部对于海军建设目标和方向的分歧。同时,本章也会初步分析早期海军建设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近代军事现代化的开端,也标志着中国开始尝试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参与到全球海洋秩序中。 第二章 舰影初现:甲午海战的殇与痛 甲午海战是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本章将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进行深入的剖析。作者将详细描绘战前双方海军的实力对比、战略部署以及战术运用。我们将细致考察北洋水师在刘公岛的悲壮结局,分析其失败的深层原因,包括指挥失当、军纪涣散、训练不足、后勤补给的严重问题,以及最根本的,中国整体国力的衰败与日本的崛起形成的鲜明对比。本章将不仅仅停留于战役本身的叙述,更会着力探讨甲午海战对中国近代海军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它不仅摧毁了中国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更让国人深刻认识到,仅仅依靠引进技术和装备是无法真正实现军事强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依旧漫长而艰辛。战败的屈辱,也刺激了新的救亡图存思潮的涌现,为后来的海军重建播下了种子。 第三章 重塑与变革:晚清海军的再图与民初的探索 在甲午海战的废墟之上,晚清政府和后来的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放弃海军建设的努力。本章将重点关注甲午战争后中国海军的重建工作,分析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探讨清末新政时期,海军部成立后,在“建设一支常备海军”的目标下,如何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进行海军体制的改革和官兵的培训。本章会详细介绍晚清时期购置的新式舰船,以及海军学校的运作情况,例如海军学堂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培养出一批批有志于海军事业的年轻军官。同时,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军阀混战给海军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本章将分析不同派系海军的形成,以及它们之间的争斗,这使得中国海军的力量分散,效率低下。我们将重点考察北洋政府时期,海军部的运作、海军舰队的构成,以及在外部干涉和内部权力斗争下,海军建设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状况。本章也探讨了这一时期海军官兵的士气和爱国热情,他们如何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努力维护国家的海上主权。 第四章 时代的潮声:抗日战争中的海军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虽然实力孱弱,但仍然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本章将聚焦于抗战期间中国海军的浴血奋战。我们将详细描述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海军官兵如何以“舰沉人存”的悲壮精神,在江河湖海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例如,发生在长江上的江阴要塞保卫战,以及上海、南京等地的海军官兵的英勇事迹。本章将分析中国海军在抗战中的战略定位,尽管难以与日军在海上正面抗衡,但其在内河防御、封锁航道、支援陆军作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本章也将关注抗战期间中国海军的困境,包括舰艇损失惨重、装备落后、人员伤亡严重等问题,以及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海军官兵如何坚守岗位,为民族解放贡献力量。战后,中国海军的残余力量在接收日本投降的舰船方面所起的作用,也将在本章中有所提及。 第五章 传承与新生:共和国海军的奠基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海军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篇章。本章将重点关注人民海军的创建历程及其初期的发展。我们将详细介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如何从无到有,组建起一支现代化的海军。本章将着重描写海军领导机构的建立、第一批舰艇的组建、海军院校的设立、以及海军官兵的培训过程。我们将探讨在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和军事环境下,新中国海军面临的挑战,例如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技术限制。本章将着重分析苏联援建对中国海军早期建设的巨大影响,包括引进先进舰艇技术、派遣专家指导训练等。同时,本章也将展现中国海军独立自主建设的决心和成就,例如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海军在舰艇设计、制造和技术研发方面所取得的初步进展。本章将呈现共和国海军在维护国家主权、保护海上交通线、以及参与国家建设等方面的早期贡献,标志着中国海军真正走向独立自主、建设强大的新时代。 第六章 海权意识的启蒙:近代海军思想的演变 本章将视角转向近代中国海军思想的演变,探讨在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后,如何引发中国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思考。我们将追溯魏源、林则徐等早期思想家关于海防和海军建设的萌芽思想,以及他们对“海疆”概念的初步认识。重点分析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国藩等洋务派官员如何从“御侮”的现实需求出发,将建设海军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将其与“富强”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将探讨当时关于海军建设模式(如“中体西用”)、舰船选择、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争论,以及这些争论如何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面对西方挑战时的思想激荡。本章还将分析甲午海战后,海权思想在中国知识界的传播和深化。我们将梳理严复等思想家如何引入西方“海权论”的经典著作,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阐释,强调制海权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民国时期,虽然海军建设曲折,但海权意识的种子却在不断播撒,我们将关注当时海军界和部分知识分子对于建设强大海军的呼声,以及他们对于海洋战略的思考,尽管这些思想在当时未能完全实现,却为后来的海军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结论 《海权纵横:近代中国海军发展史略》并非仅仅是海军史的简单堆砌,而是试图通过对近代中国海军发展脉络的梳理,折射出中国近代以来在探索国家富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艰难历程。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理解近代中国海军的勃兴与衰落,把握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意义,并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本书强调,一支强大的海军不仅是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海洋意识的觉醒,是民族意志的凝聚。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代史的跌宕起伏,也启示着我们如何在新时代更好地走向海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用户评价

评分

《郭寿生海军研究文集》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海军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复杂性。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海军的建设,并非仅仅是建造几艘舰船那么简单,它涉及到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工业基础、后勤体系、国家战略以及外交政策等方方面面。每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薄弱,都可能导致整个海军建设的停滞甚至倒退。我尤其关注到书中关于海军人才培养的章节,它揭示了近代中国在西方技术涌入的同时,却长期缺乏能够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发展这些技术的本土人才,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扼腕的痛点。郭寿生先生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强大的海军,是建立在一个国家强大工业和教育基础之上的,它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和战略眼光。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海军史研究,它更是关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构建和发展关键军事力量的深刻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惊喜连连。起初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郭寿生先生的文笔却出人意料地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他将复杂的海军战略、战术演变,以及不同时期海军的组织架构、装备更新等内容,都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关键海战的复盘和分析,不仅仅停留在战役层面的输赢,而是深入到战略意图、战术运用、后勤保障,甚至是士气与指挥官个人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战争的本质,以及影响战局的各种复杂因素。此外,作者在引用史料时,也显得十分审慎,旁征博引,力求史料的准确与考证的严谨,这对于一个追求知识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感觉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海事专家,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听他娓娓道来那些激动人心的故事。

评分

《郭寿生海军研究文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深刻和宏观的认识。作者郭寿生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抽丝剥茧地梳理了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海军建设所面临的重重挑战与曲折前行。书中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着重于对这些历史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剖析,例如,在引进西方海军技术和理念时,国内政治环境、经济实力以及人才储备的不足是如何制约其发展的;在国家分裂和战乱频仍的背景下,海军的命运是如何被动地被时代裹挟,又如何在夹缝中试图寻求生存与发展。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能够跳出简单的“成王败寇”的视角,而是深入探讨那些历史的“必然”与“偶然”,以及当时决策者们在信息不对称和复杂局势下的艰难抉择。读完之后,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亲眼见证了中国海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起步,也对那些为中国海军事业鞠躬尽瘁的先辈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郭寿生海军研究文集》这本书,可以说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知识的空白,让我对中国近代海军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海军近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海军与国家命运之间紧密联系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讨论,更是将海军的发展置于宏大的国家政治、经济、外交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书中对北洋水师覆灭后,民国时期海军的艰难重建,以及在抗日战争期间海军所扮演的角色,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更加理解了海军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习惯,语言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使得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又不乏可读性,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著作。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拓展。郭寿生先生在书中提出了许多非常有见地的观点,例如,他对中国近代海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防御性”与“进攻性”角色的辩证分析,以及他对海军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内在关系的深刻洞察,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并没有简单地褒贬,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困境,从而更客观地评价他们的功过是非。这种 nuanced 的历史观,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于海军战略思想的演变,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海军如何在西方海军强国的夹击下,不断摸索和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这种韧性与智慧,令人肃然起敬。感觉像是与一位饱学之士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学术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了新的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