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贵清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意识形态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理论研究
  • 高校教学
  • 文库
  • 学术著作
  • 哲学
  • 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4447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86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从整体性的视角系统分析和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及内涵,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内在联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传统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和精髓。
本书适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相关专业师生、理论研究工作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肖贵清,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执行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社科院马研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客座研究员,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2007年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称号。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完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等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在《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十余部。

目录

导论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缘由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意义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区别及联系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路径

第一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及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辨析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称谓的提出及其内涵的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四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
一、整体性视域中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科学发展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五、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第五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
一、历史统一视域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二、逻辑统一视域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三、历史与逻辑统一视域下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六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的影响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统一

第七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读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特色

第八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取向的内涵辨析
二、理论联系实际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四、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六、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九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点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
三、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
  其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要把文本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根据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提出的问题,集中全党智慧,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也是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要联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运用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既注重对历史文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的分析和研究,又联系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研究。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义上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的发展,离不开对实践经验的提炼、概括和总结。没有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没有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就不会有对马克思主义和平赎买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形成;没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

前言/序言

后记
2005年4月,我应邀赴中南大学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在返京的旅途中,我正好与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大家靳辉明先生同行。我利用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向靳老师请教,靳老师谈到了当时已经成为学界热点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问题,也谈到了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和整体性、毛泽东思想与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关系问题,根据我的专业背景,靳老师嘱咐我应当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一席话使我受益匪浅。是年,我还有幸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编写工作,非常感谢课题组首席专家召集人吴树青先生,首席专家陈占安教授、田克勤教授、秦宣教授,以及课题组各位专家的帮助。十几年来参与工程教材编写的经历,也促使我深入思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2007年,我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2008年,我主持了教育部委托项目“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这使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路更加清晰,也陆续发表了一些相关论文。本书就是在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的。
特别感谢张勇教授、刘爱武副教授、胡运锋副教授、赵同良博士对课题研究和本书写作的支持与帮助,本书吸收了他们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课题结项后,由于忙于其他项目的研究和事务性工作,书稿一直束之高阁。承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厚爱,将本书纳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确定出版本书后,我又利用寒假时间对书稿进行加工,对一些章节进行改写和进一步修订,主要是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理论创新成果的内容,毫无疑问,这一部分内容也属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范畴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在清华大学的几个研究生帮助核对了所有引文注释,为了本书内容的完整,与田桥同学合作完成的文章《领导人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年第1期)的部分内容也收录到书中。
感谢这几年一路走来的引路人和各位合作者。感谢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面给予我帮助的学界前辈同人。拙作记录了我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和浅见,也记录了我成长的历程。几年后修订拙作,感慨良多。当年我拿着发表的几篇相关论文拜访靳老师时,曾经汇报了出书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和鼓励,靳老师慨然应允为之作序,没想到拙作一直拖到现在才得以出版,实在不忍心再去打搅他老人家。不过,拙作出版后一定请先生批评指正。还记得前几年我和张雷声教授去山西大学讲学时,正好一前一后,她讲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我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张老师曾就这一问题为我指点迷津,也使我受益良多。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牛晋芳老师的辛勤劳动,也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祁传华编辑对本书出版的关心。
对于拙作的观点和论述,我十分乐意听取大家的批评,这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所在。
肖贵清
2017年初春于清华园·善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一部深度探索与系统梳理的学术力作 概述: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并非简单罗列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而是一部致力于从整体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成、发展、演变及其内在逻辑与时代价值的学术专著。本书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这一光荣的平台上,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理论视野和鲜活的现实关怀,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全新维度。它不仅是对这一伟大思想体系的系统梳理,更是对其作为一种活的理论、一种行动指南的深刻阐释。 核心论点与研究路径: 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整体性”。这意味着研究不再局限于某一具体理论或某一历史阶段,而是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关注其内部的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发展大势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研究路径上,本书采取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考察方法: 1. 历史演进的纵向考察: 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循着历史的脉络,梳理中国共产党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创立、发展和丰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这包括对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与发展、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与完善、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开创性贡献等关键节点的深入分析。这种纵向考察旨在揭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传承性、创新性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 理论体系的横向梳理: 关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包含的内在逻辑和构成要素。这包括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的战略思想,以及其关于党的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本书强调的是这些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有机整体。 3. 现实基础的分析: 深入探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基础和实践土壤。这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以及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传统。本书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土壤,是在解决中国问题的伟大实践中生长出来的。 4. 时代精神的彰显: 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如何回应时代挑战,解决现实问题,并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本书会深入分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应对全球性挑战,如经济全球化、科技革命、气候变化、意识形态斗争等方面的思考和对策。 5. 理论创新与方法论: 除了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内容本身的深入分析,本书还将关注其理论创新的方法论。例如,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坚持科学的态度和创造性的精神,如何在继承中发展,在批判中前进。 本书特色与价值: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 “整体性”视角的确立: 区别于碎片化的理论梳理,本书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和动态发展过程的统一体。这种整体性视角有助于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思想框架,理解不同理论成果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性。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本书始终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不仅梳理理论,更深刻揭示了这些理论是如何在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被检验、被丰富、被发展的。 历史性与时代性的融合: 研究既追溯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又着力阐释其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指导中国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以及它如何为世界提供新的发展可能。 批判性反思与创新性阐释: 本书并非简单的肯定性介绍,而是在尊重和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学术辨析和批判性反思,从而提炼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阐释,使其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术视角的拓展: 本书可能借鉴了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工具,力图从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来理解和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提升其学术品位和研究深度。 潜在的读者群体: 本书的内容和研究深度,使其成为以下读者群体的理想读物: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师生: 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文库”的组成部分,本书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以及教师的重要参考书,它能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提升教学和研究水平。 关注中国发展道路的研究者: 任何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思想根源感兴趣的研究者,都将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 insights。 思想理论工作者: 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和教育的工作者,能够从本书中获得系统、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研究启发。 具有家国情怀的普通读者: 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体系,理解中国当下发展逻辑和未来走向的普通读者,本书也能够提供一个清晰、易懂但又不失深度解读的窗口。 总结: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一种全面、深入、系统的视角,解构并重塑了我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本书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就的全面回顾与深刻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和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有力阐释。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理论,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启示。本书的出版,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构建更加美好的中国和世界贡献重要的思想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门槛确实不低,它更像是为专业领域的研究者或高年级学生准备的“进阶指南”。我必须承认,在某些涉及专业术语的段落,我不得不停下来查阅其他辅助资料,才能完全捕捉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精确含义。然而,正是这种“需要努力”的过程,使得最终的收获显得尤为宝贵。它拒绝了对复杂事物进行廉价简化的诱惑,坚持呈现一个多维且充满张力的理论图景。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一套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了一套更精妙、更具批判性的提问方式。它教会我如何更深入、更系统地去解构一个宏大的意识形态体系,其提供的工具箱,远比它直接给出的具体结论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籍,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劲儿,让人不免有些敬畏。初翻阅时,那些密密麻麻的理论阐述和复杂的概念框架,像是一张张错综交织的网,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一点点去梳理。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宏大叙事时,那种沉稳的笔触,没有丝毫的浮躁气。它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简单粗暴的结论,而是更倾向于将问题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与思想脉络中去审视。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进了思想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同时也伴随着时不时的“啊哈”时刻,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阅读学术著作最迷人的体验之一。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去挖掘那些隐藏在日常话语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觉我的知识储备有了一个显著的“增高层”。它并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立刻在社交场合引经据典炫耀的书籍,而是那种在你内心深处悄悄改变你思维模式的“慢热型”作品。它最打动我的一点是,它始终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自我反思姿态。在探讨一个庞大体系的“整体性”时,作者并未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反而不断地提醒读者注意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与潜在的张力点。这种开放式的收尾,给予了读者极大的思考空间——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不断被反思和完善的动态过程。这是一本真正称得上是“引人深思”的好书,它为你铺设了道路,但最终要走多远,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论证结构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推进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像是一个精密的螺旋结构,不断地回溯、深化、再延伸。每一次看似是重复的讨论,实际上都包含了新的视角和更细微的层次解析。特别是关于理论如何与特定文化土壤发生“作用力”的探讨部分,作者展示了极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他似乎能自如地在哲学思辨、社会学观察和历史考察之间切换自如,搭建起一座座逻辑稳固的桥梁。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成熟的思想体系,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能够与现实世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与修正。这本书成功地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看到了理论如何在特定的社会肌理中生根发芽。

评分

装帧设计上,这本书的质感非常扎实,沉甸甸的手感让人觉得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轻易翻完的“快餐读物”。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虽然内容密度很高,但得益于合理的章节划分和脚注设置,使得阅读的连贯性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频繁引用了经典文本,这种扎根于源头活水的治学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对于长期关注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种细致的文本溯源工作,无疑是省去了大量的交叉验证时间。坦白说,我最初是为了应对某个特定的研究方向才翻开它,没想到却被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节点的精妙分析所吸引,以至于不得不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论断背后的论据链条。这是一本需要配着一杯浓茶、在安静的午后才能真正“消化”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