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設計、建造與作戰 從K號到“約剋”號

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設計、建造與作戰 從K號到“約剋”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加裏,斯塔夫 著
圖書標籤:
  • 德國海軍
  • 戰列巡洋艦
  • 第一次世界大戰
  • 海軍曆史
  • 艦船設計
  • 艦船建造
  • 軍事科技
  • K級戰列巡洋艦
  • 約剋號戰列巡洋艦
  • 海上力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9902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43610
包裝:平裝
開本:12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08
字數:30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一戰期間,除U艇外,戰列巡洋艦或許是這一時期德國知名的戰艦。雖然德國戰列巡洋艦總數僅為七艘,但在戰前它們就已穿越全球大洋,此後又徵戰北海、波羅的海、地中海和黑海,對海戰進程發揮瞭超乎尋常的影響。除“興登堡”號外,所有戰列巡洋艦都參加瞭作戰,戰功顯赫。

當英國皇傢海軍引入戰列巡洋艦這一新的艦種後,德國海軍也不得不跟進,日本海軍亦是如此;然而,與當時他國海軍的做法迥異,德國戰列巡洋艦基於不同的概念模式,采用瞭不同的設計標準。由於德國設計師認識到,與英國海軍相比,德國海軍總是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因而,他們所設計的戰列巡洋艦不僅要能實施偵察,與他國戰列巡洋艦展開作戰,而且還能作為“填隙者”加入戰列綫,與敵方戰列艦分庭抗禮。當然,對於德國戰列巡洋艦應采用何種類型的設計,曾存在許多爭論與爭議。

結果,他們設計齣瞭一類超強的戰艦,足以與任何水麵艦艇相媲美,其影響一直延續到後來“沙恩霍斯特”級(Scharnhorst)戰列巡洋艦和“俾斯麥”級(Bismarck)戰列艦的設計。然而,雖然德國戰列巡洋艦為人熟知,但鮮有有關這一主題的英文著作問世。除瞭屈指可數的幾本著作外,有關德國戰列巡洋艦的專著並不多見。

本書早在三十多年前就已開始醞釀。德意誌帝國海軍“大型巡洋艦(Großen Kreuzer)”在一戰前及一戰期間的發展可謂精彩紛呈。這一發展進程無疑也受到瞭當時技術快速進步以及德國政治與戰略考量的影響。在這些戰艦建造與服役期間,許多重大技術革新被應用到艦艇設計之中。在此僅舉其中一些例子,如以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蒸汽鍋爐由燃煤型改為燃油型,引入“全重炮戰艦”的概念,裝甲得到改進,無綫電通信得到廣泛應用。在政治與戰略考量上,與英國政府及英國皇傢海軍錯綜復雜的關係,多國間無休止的“戰列艦競賽”,無疑都對德國規劃與發展此類戰艦的決策産生瞭影響。

縱然如此,或許正是由於所有這些技術革新的齣現,政治與戰略考量或情勢的需要,建造的各級“大型巡洋艦”(後改稱“戰列巡洋艦(Schlachtkreuzer)”),從“馮·德·坦恩”號(von der Tann)到“興登堡”號(Hindenburg)以及未完工的後繼艦,它們形成瞭彆具一格的戰艦類型,其中每一艘都是對其前一艘的自然強化。這些戰列巡洋艦的作戰史極其生動地記錄下瞭它們曆經連天炮火而依然頑強生存的能力。

加裏·斯塔夫的這一著作是一本全麵、徹底研究德意誌帝國海軍全部七艘戰列巡洋艦及未完工後繼艦的英文專著。除詳細介紹瞭各艦的生涯外,作者還講述瞭日德蘭海戰及交戰方之間爆發的其他遭遇戰。

為瞭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加裏在德、英兩國埋頭翻閱檔案。他對德國海軍過去150年主力艦發展曆程中令人著迷的一個發展階段展開瞭潛心研究,經過不懈努力,這一成果贏得瞭交口稱譽。

? 迄今為止研究德國戰列巡洋艦全麵的英文專著;

? 全麵介紹瞭德國戰艦的服役曆史,包括一手作戰報告;

? 配有250餘張照片,多數為首次公開;

? 提供所有戰艦的電腦特製彩色效果圖;

? 附有詳細的戰艦圖紙和戰列綫地圖。所有圖和照片加總超過800幅

德意誌帝國海軍的戰列巡洋艦也稱為“Panzerkreuzers”,字麵意思就是裝甲巡洋艦,這份研究詳細地介紹瞭各型戰艦的設計和建造情況,追溯瞭七艘戰列巡洋艦的完整服役曆史並敘述瞭它們的作戰情況,本書絕大部分來源於一手的德國資料和官方文件,並且多數以英文形式首次公開。這些戰列巡洋艦參加瞭北海的幾次小規模戰鬥,隨後在日德蘭半島(Jutland)或斯卡格拉剋海峽(Skagerrak)的激戰中,遭到瞭來自英國皇傢海軍戰列巡洋艦艦隊的毀滅性打擊。

本書涵蓋瞭詳盡的戰艦圖紙和戰列綫地圖,大量當代照片展示瞭戰艦在海上和船塢內的真實情況,讀者可以瞭解戰艦在作戰行動中受損的詳細情況以及很多設計方麵的細節。大量色彩華麗、電腦特製的效果圖展示瞭戰艦的完整剖麵、各種自上而下的視圖以及詳細的特寫畫麵和清晰細節。

這本精彩的英文專著是德國海軍曆史的一項新的重大貢獻,是曆史學傢、戰艦愛好者、船模製作者以及任何對一戰海軍及鐵甲艦感興趣的讀者的必備藏書。


作者簡介

加裏?斯塔夫(GARY STAFF)齣生於英國樸茨茅斯(Portsmouth)的一個海軍傢庭,早年生活在航空站。他平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德意誌帝國的海軍戰艦,他經常去德國以及其他國傢查閱相關檔案,並拜訪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人員的後代。在此期間他收集瞭數量驚人的照片,其中很多以前都未曾公開過。他的新書《七海之戰》(Battle on the Seven Seas)由筆和劍齣版社(Pen & Sword)於2012年齣版。

目錄

第1章?1911年K號大型巡洋艦——“德弗林格爾”號

設計

建造

艦體

裝甲

艦炮

艦載船艇

發電設備

探照燈

動力設備

排水泵?

操縱性與適航性

弗拉姆減搖水艙

總體特點與後期變化

命名

海試

曆程

日德蘭海戰

第2章?1912年大型巡洋艦——“奧古斯塔皇後”號替代艦“呂佐夫”號?

設計

建造

艦體

裝甲

艦炮

魚雷武器

艦載船艇

發電設備

探照燈

動力設備

排水泵

操縱性與適航性

總體特點與後期變化

命名

海試

曆程

日德蘭海戰

第3章?1913年大型巡洋艦——“黑爾達”號替代艦“興登堡”號

設計

建造

艦體

裝甲

艦炮

魚雷武器

艦載船艇

艦錨

發電設備

探照燈

動力設備

排水泵

操縱性與適航性

總體特點與後期變化

命名

海試

曆程

第4章?1914年大型巡洋艦——“維多利亞·路易絲”號替代艦“馬肯森”?????號和“布呂歇爾”號替代艦“斯佩伯爵”號

設計

建造

艦體

裝甲

艦炮

魚雷武器

艦載船艇

發電設備

探照燈

動力設備

排水泵

“馬肯森”號命名

曆程

“斯佩伯爵”號命名

曆程

第5章?大型巡洋艦——“約剋”號替代艦及其他設計方案

設計

艦體

裝甲

艦炮

魚雷武器

發電設備

動力設備

GK?1、GK?2和?GK3號設計方案

附錄1?1906—1918年的德國戰列巡洋艦

附錄2?1918年的威廉港

附錄3?帝國海軍軍銜

術語錶

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海上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設計、建造與作戰 從K號到“約剋”號》:
  就在此時,英軍第三戰列巡洋艦中隊突然從東側駛入,德軍第一偵察大隊不得不嚮東轉嚮,以迎擊新來的敵艦。然而,很快英國第一和第三戰列巡洋艦中隊開始對德國第一偵察大隊開火,18時59分時,希佩爾中將命令戰艦嚮相反的航嚮行駛,以躲避此次炮擊並靠近主力艦隊。19時5分,“呂佐夫”號再次擊中瞭“獅”號,19時10分,第一偵察大隊返迴東北航嚮,占據瞭德軍戰列綫的前方位置。通過肉眼觀察,煙霧中並沒有發現英國艦隊。
  19時16分,之前一直在攻擊德國小型巡洋艦“威斯巴登”號的英軍第一巡洋艦中隊“防衛”號和“勇士”號,突然齣現在第一偵察大隊的視野內。海軍少校帕申寫道: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瞭。一艘戰艦從右嚮左從我的潛望鏡視野中穿過,齣奇的大,齣奇的近。第一眼我就辨認齣這是一艘老式的英國裝甲巡洋艦,我立即下達瞭作戰指令。有人拉著我的胳膊說:“不要開火,這是我們的‘羅斯托剋’號(Rostock)!”但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敵方戰艦艏髏和艦艉的炮塔。 “穿過戰鬥區域。發現敵方裝甲巡洋艦,4部煙囪。艦艏左側。左30。測量射程!7600米,齊射!”刹那間齊射5枚炮彈,3枚炮彈采用夾叉射擊,然後其他戰列巡洋艦采取瞭相同的攻擊方式,在敵我雙方兩支艦隊的注視下,這艘英國裝甲巡洋艦爆炸起火。英軍主力艦隊此時也看到瞭“防衛”號的慘烈情況,盡管我們看不到他們,但實際情況的確如此。
  ……

前言/序言

德文術語“Panzerkreuzer”的字麵意思是“裝甲巡洋艦”。直到一戰結束後,“戰列巡洋艦”這一術語纔在德國廣泛使用。在德國官方文件中,戰列巡洋艦這一類戰艦被稱為“GroßeKreuzer”,即“大型巡洋艦”,但德意誌帝國海軍官兵還是通常將其稱為“裝甲巡洋艦”,在正式報告中,海軍少將希佩爾(後晉升為海軍中將)(Kontreadmiral/Vizeadmiral Hipper)1對其率領的第一偵察大隊(I Aufklärungsgruppe)中的戰列巡洋艦亦是如此稱呼。

與在此期間發展戰列巡洋艦的其他國傢海軍相同,德國戰列巡洋艦也發端於老式裝甲巡洋艦。與戰列艦不同,對裝甲巡洋艦發展曆程的界定並沒有那麼清晰。

在列強海軍的造艦計劃中,大型防護巡洋艦(其要害部位實際上並未得到良好保護),如英國皇傢海軍的“挑戰者”級(Challenger)均已逐漸退齣舞颱,在建的巡洋艦僅剩裝甲巡洋艦。界定裝甲巡洋艦的主要標準是戰艦要有足夠的續航力,一定的戰鬥力和較高的航速,此外,還要有較快的最大持續航速。法國將發展裝甲巡洋艦的重點放在能夠破壞英國貿易航綫上。法國裝甲巡洋艦將極強的續航力——如“歐內斯特·勒內”號(Ernest Renan)續航力為10000海裏/10節——與強大的火力融為一體(4門194毫米炮與12門164毫米炮),其排水量堪比當時的戰列艦。1905年建造的“埃德加·基內”號(Edgar Quinet)排水量達14100噸,而同年建造的“真理”號(Vérité)戰列艦排水量為14635噸。2英國建造的裝甲巡洋艦,如“剋雷西”級(Cressy)和“德雷剋”級(Drake),力求趕超法國,在三項基本標準尤其是戰鬥力上要強於後者。然而,至“濛默思郡”級(Monmouth)與“德文郡”級(Devonshire)時,英國愈發與法國的模式分道揚鑣,航速變得比戰鬥力更加重要。由於無力建造同等數量的巡洋艦,那些海軍實力相對弱小的國傢(美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和澳大利亞)必須使其戰鬥力發揮到極緻。因而,裝甲巡洋艦是在小噸位、弱戰力裝甲艦的基礎上,隨著航速快慢與裝甲厚度的高下之爭逐步發展而來的。然而,裝甲巡洋艦也同樣追求戰列艦般的質量,畢竟艦炮口徑與裝甲厚度是戰鬥中一較高下的基礎。與戰列艦一樣,裝甲巡洋艦也開始裝備中口徑艦炮,例如“勇士”級(Warrior)裝甲巡洋艦上也裝備瞭9.2英寸和7.5英寸艦炮。

在1904年1月刊海軍雜誌《海軍評論》(Marine Rundschau)中,德皇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Ⅱ)以“L”為筆名發錶瞭一篇有關裝甲巡洋艦的文章。這位君主對海軍的興趣並不僅限於在電報背麵信手塗鴉一幅幅艦艇的設計圖。他在文中的主要觀點是,巡洋艦的排水量正不斷接近戰列艦,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將會危及戰列艦的發展。德皇警告稱,裝甲巡洋艦僅是“不可或缺的附庸”。他寫道,以法國為例,裝甲巡洋艦正變得如此龐大和昂貴,其成本很快會超過戰列艦的造價,如果是這樣的話,為什麼不直接建造戰列艦呢?德皇是“快速戰列艦”概念的擁躉,“快速”戰列艦是這兩類戰艦的有機結閤。不過,他這一概念中所謂“真正的戰列巡洋艦”,其成本不能超過戰列艦,相對同時代的戰列艦,航速需有3至4節的優勢,能夠裝載足夠的燃煤,除承擔偵察這一主要任務外,還能加入戰列綫作戰。因而,這一巡洋艦的武器應包括240毫米或210毫米炮,並裝備150毫米炮作為副炮,其裝甲應能保護要害部位不受同類戰艦的損傷。然而,一艘具有上述性能而又裝備重炮的快速戰列艦的噸位很可能會超過30000噸。因技術和財力原因,在一份備忘錄中,德意誌帝國海軍部長馮·提爾皮茨海軍元帥(Großadmiral von Tirpitz)否決瞭這一提議。

在1904-1905年日俄戰爭之前,日本設計瞭一種新型裝甲巡洋艦,其主要武器為4門12英寸炮,防護裝甲厚度達7英寸。兩艘最先建成的此種裝甲巡洋艦分彆為“築波”號(Tsukuba)和“生駒”號(Ikoma),緊隨其後日本又建造瞭“伊吹”號(Ibuki)和“鞍馬”號(Kurama)。雖然與此後的戰列巡洋艦相比,它們的航速相對較低,在20.5節至23節之間,但從現代意義上而言,它們稱得上是最早的一批戰列巡洋艦。1912年,在英國皇傢海軍引入“戰列巡洋艦”這一稱謂後,它們也被重新劃分為戰列巡洋艦。在1905年5月爆發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對馬海戰中,日本裝甲巡洋艦在戰列綫上的運用取得瞭成功,這使日本人確信其設計理念是正確的。

1897年6月,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海軍少將被任命為帝國海軍部長。提爾皮茨是德國海軍的堅定支持者,至1897年底,他已著手製定《艦隊法》(Flottengesetze),該項法律使他與德皇心懷的海軍抱負變成一項法定國策。提爾皮茨的天賦在於能夠很好地在海軍的技術要求和國會的財政預算限製之間找到平衡點。首部《艦隊法》於1898年3月28日獲得通過,其中包含一項6年造艦計劃,目標是組建一支作戰艦隊,將為兩個戰列艦中隊各建8艘戰列艦,另外還包括1艘艦隊旗艦、2艘後備戰列艦、8艘裝甲岸防艦、12艘大型巡洋艦及30艘小型巡洋艦。

第二部《艦隊法》於1900年6月26日獲得通過,作戰艦隊的規模翻番。這支艦隊將包括38艘戰列艦、14艘大型巡洋艦和34艘小型巡洋艦。然而,在最初的計劃中,大型巡洋艦的數量不止14艘,但為瞭獲得國會批準,後來有6艘被取消。這部法律確保瞭德國每年建造3艘主力艦的造艦速度。

在1906年的修正案中,以“Große Kreuzer”之名,即後來所稱的戰列巡洋艦,恢復瞭原6艘大型巡洋艦的建造。1908年,再次進行瞭修訂,將艦艇的更新周期從25年縮短至20年,從而可以更早地替換老舊艦艇。1912年,進行瞭最後一次修訂,作戰艦隊的實力增至41艘戰列艦、20艘大型巡洋艦和40艘小型巡洋艦。

雖然德國第一艘裝甲巡洋艦幾乎是按照英國模式建造的,但對於後續應朝哪個方嚮發展一直爭議不斷。因在技術可行性和預期成本方麵存在疑慮,“快速戰列艦”的概念遭到否決。但是,德國迫切需要大型巡洋艦卻是不爭的事實。對應使用哪個術語稱呼該類艦也齣現過爭議。德國最終沒有采用“Panzer kreuzer”而是采用瞭“Große Kreuzer”這一術語,這也是《艦隊法》中對該類艦使用的稱謂。然而,在英國,裝甲巡洋艦的角色正在發生轉變,摒棄瞭所擔負的貿易保護任務,“愛丁堡公爵”級(Dukeof Edinburgh)、“勇士”級和“彌諾陶洛斯”級(Minotaur)計劃用作發動快速進攻的側翼力量,以中隊的規模配閤艦隊作戰。在馮·提爾皮茨看來,德國裝甲巡洋艦擔負的任務是開展偵察,擊退敵方偵察巡洋艦,保護己方輕型戰艦,追擊敵方受損戰艦。德皇還寄希望於裝甲巡洋艦能加入戰列綫作戰,即具備“綫上戰力”。海軍部長馮·提爾皮茨對這一綫上戰力持反對態度。然而,此時的德國裝甲巡洋艦卻受威廉港(Wilhelmshaven)船閘的拖纍,艦長受到限製,因而它們的最大航速維持在21節至21.5節之間。相比之下,英國裝甲巡洋艦的航速可達23節。威廉港較為寬大的3號入口直到1910年纔投入使用。



《鋼鐵巨獸的怒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誌帝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的崛起與隕落》 在20世紀初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一股名為“鋼鐵巨獸”的新型海軍事物——戰列巡洋艦,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強大的火力,迅速改變瞭全球海軍力量的格局。它們是速度與火力的極緻結閤,是巡洋艦的機動性與戰列艦的破壞力的完美融閤,是海軍戰略傢們寄予厚望的“海上巨狼”。而在這一新興艦種的孕育與成長過程中,德意誌帝國海軍無疑是其中最富爭議也最引人注目的參與者之一。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K”號戰列巡洋艦(盡管“K”號,即“毛奇”級戰列巡洋艦,是德國戰列巡洋艦發展史上的重要裏程碑)或者“約剋”號(這裏可能存在一個誤解,因為“約剋”號是德國在二戰時期建造的重巡洋艦,與一戰的戰列巡洋艦並非同一概念,本書將聚焦一戰時期的戰列巡洋艦,並考察其設計理念與實戰錶現)這類具體艦名,而是將視角拉升到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深入剖析德意誌帝國海軍在這一時期如何突破常規,設計、建造並運用其引以為傲的戰列巡洋艦艦隊。我們將一同探尋,是什麼樣的戰略野心、科技實力和工業能力,促使德國海軍毅然投入到這場史無前例的海軍軍備競賽之中,並最終打造齣一批批令人生畏的鋼鐵巨艦。 我們的旅程將從一戰爆發前夕,全球海軍力量錯綜復雜的態勢開始。彼時,英國皇傢海軍的“無敵”級戰列巡洋艦以其超前的設計理念,在世界海軍界引起瞭軒然大波,也對德國海軍的戰略規劃産生瞭深刻影響。德國海軍的領導者們,以提爾皮茨海軍上將為代錶,敏銳地捕捉到瞭這一新興艦種所蘊含的戰略價值。他們看到瞭戰列巡洋艦在執行破交戰、支援艦隊決戰、以及作為獨立作戰單位執行遠洋任務等方麵的巨大潛力。然而,德國的設計理念與英國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英國傾嚮於在火力上與戰列艦看齊,犧牲部分防護以換取更大的速度,而德國則在設計中更加強調速度與火力的平衡,力求在保持足夠速度的同時,擁有堪比主力戰列艦的炮火,並盡可能提升防護能力。這種差異,構成瞭德國戰列巡洋艦設計獨樹一幟的風格。 本書將詳細解析德國海軍在戰列巡洋艦設計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創新。我們將深入研究那些影響深遠的艦型設計,例如“毛奇”級、“德弗林格”級、“希佩爾”級等一係列經典之作。我們會揭示其在船體結構、動力係統、武器配置、火控係統等方麵的具體演進。例如,“毛奇”級作為德國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戰列巡洋艦,其設計上的成功之處與局限性,如何為後續艦艇的改進提供瞭寶貴的經驗;“德弗林格”級又是如何在噸位大幅增加的情況下,進一步提升瞭防護能力和火力輸齣,使其成為戰爭期間德國海軍最強大的海上力量之一;而“希佩爾”級作為最後一代一戰德國戰列巡洋艦,又在哪些方麵體現瞭技術上的進步和對於未來海戰的預判。 在設計理念的背後,是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本書將不僅關注艦艇的設計圖紙,更將目光聚焦於建造過程中所付齣的艱辛努力。我們將探尋那些德國造船廠,如何剋服技術上的瓶頸,引進和消化最新的技術,如何協調龐大的鋼鐵、機器和人力資源,最終將這些巨大的鋼鐵之軀從圖紙變成現實。從船體分段的焊接與裝配,到龐大的鍋爐和渦輪機的安裝,再到沉重的艦炮的吊裝和調試,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德國工程師和工人的智慧與汗水。我們將盡可能還原建造過程中所經曆的種種睏難,以及由此展現齣的德國強大的工業實力。 然而,再先進的設計和再精良的建造,最終都要在戰場上接受檢驗。本書的核心部分,將詳盡地描繪德意誌帝國海軍戰列巡洋艦在一戰中的作戰曆程。從北海的薄霧彌漫,到遙遠的亞得裏亞海,這些鋼鐵巨獸的身影無處不在。我們將重現它們參與的每一次重要海戰,包括但不限於: 黑爾戈蘭灣海戰 (Battle of Heligoland Bight, 1914): 這是戰列巡洋艦首次大規模投入實戰,德國戰列巡洋艦在此次戰役中展現瞭其速度和火力優勢,成功擊退瞭英軍的巡洋分隊,為後續的作戰積纍瞭經驗。 多格蘭淺灘海戰 (Battle of Dogger Bank, 1915): 這場戰鬥是德國戰列巡洋艦與英國皇傢海軍同類艦艇之間首次正麵交鋒。雖然德國取得瞭戰術上的勝利,但其戰列巡洋艦也在此次戰鬥中遭受瞭重大損失,暴露齣防護上的不足。我們將詳細分析這場戰役的經過,以及它對雙方戰略的影響。 日德蘭海戰 (Battle of Jutland, 1916):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也是唯一一次大規模的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之間的主力艦隊決戰。在這場史詩般的海洋較量中,德國戰列巡洋艦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將細緻入微地還原戰役的每一個階段,從最初的偵察與試探,到主力艦隊的接觸與纏鬥,再到戰列巡洋艦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以及它們承受的巨大傷亡。我們將分析德國戰列巡洋艦在這場戰役中的錶現,它們的英勇作戰、戰術上的得失,以及這場戰役最終的戰略意義,它如何成為德國海軍在大洋上與英國皇傢海軍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對抗,並最終導緻德國海軍戰略的轉變。 除瞭這些著名的戰役,我們還將探討德國戰列巡洋艦在其他戰場上的活動,例如在地中海、波羅的海等地區的支援作戰、巡邏任務以及對敵方商船的襲擊。我們將深入分析它們在執行這些任務時所麵臨的挑戰,包括後勤補給、情報獲取、以及敵方艦艇和潛艇的威脅。 然而,技術的進步並非總是綫性的,戰略的運用也並非總是成功的。本書將客觀地審視德國戰列巡洋艦在實戰中暴露齣的問題。例如,在日德蘭海戰中,德國戰列巡洋艦在遭受重創後發生的數次彈藥庫爆炸,導緻瞭難以估量的損失。我們將深入探究這些爆炸的根本原因,是設計上的缺陷、建造上的疏忽,還是操作上的失誤,以及這些悲劇如何深刻地影響瞭德國海軍的士氣和戰略部署。 同時,本書也將審視德國戰列巡洋艦的戰略地位。它們是否如預期的那樣,成為瞭扭轉海戰局勢的關鍵棋子?抑或是在整體戰略的框架下,它們的功能被過度放大,而其固有的局限性又被忽視?我們將嘗試從戰略層麵,探討德國戰列巡洋艦的齣現,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戰略,乃至世界海軍的發展所産生的長遠影響。 《鋼鐵巨獸的怒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誌帝國海軍戰列巡洋艦的崛起與隕落》,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洪流,置身於那個波瀾壯闊的海上爭霸時代。它不僅是一部關於艦艇的史詩,更是一部關於勇氣、智慧、技術、以及最終曆史走嚮的宏大敘事。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夠讓您對那些曾經在海上叱吒風雲的鋼鐵巨獸,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民族雄心和曆史命運,有一個更加深刻和全麵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收到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封麵設計,那艘猙獰的德國戰列巡洋艦仿佛從曆史的迷霧中駛齣,瞬間就點燃瞭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海軍史的熱情。我一直覺得,戰列巡洋艦這個艦種本身就充滿瞭一種“矛盾的美感”——它們擁有戰列艦的巨炮,卻又不像戰列艦那樣笨重,追求著巡洋艦的靈活性。這其中必然涉及到許多復雜的設計取捨和技術權衡。書中從K號到“約剋”號的命名,讓我立刻聯想到瞭一係列著名的德國戰列巡洋艦,它們在日德蘭海戰等關鍵戰役中都扮演瞭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這些艦艇的設計理念,比如在裝甲防護和武器配置上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們在建造過程中所遇到的技術挑戰和解決方案。同時,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到,這些海上巨獸在實戰中的錶現,它們是如何被運用,又在怎樣的戰術環境下發揮作用的。

評分

當我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設計、建造與作戰”這個副標題,我的內心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究欲。戰列巡洋艦,這個兼具重炮火力與高速航行能力的艦種,總讓我覺得它們是海軍力量的極緻體現。德國海軍在這一領域的探索,一直以來都充滿瞭傳奇色彩。從K號艦到“約剋”號,這個時間跨度和艦艇序列,似乎為我打開瞭一個瞭解德國戰列巡洋艦發展脈絡的絕佳窗口。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讀每一型艦艇的設計理念,包括它們在噸位、主炮口徑、裝甲厚度以及動力係統上的演進。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到這些設計理念如何在實戰中得到檢驗,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殘酷海戰中,留下瞭怎樣的足跡。究竟是怎樣的技術創新和戰術考量,塑造瞭這些鋼鐵巨獸的命運?

評分

我一直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史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曾經輝煌又最終走嚮沉默的鋼鐵巨獸。這本書的書名“海上力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德國戰列巡洋艦設計、建造與作戰”,讓我眼前一亮。戰列巡洋艦,這個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獨特艦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戰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們的速度與火力兼備,常常扮演著偵察、追擊、甚至擔任艦隊先鋒的角色。我尤其好奇的是,德國海軍是如何在這種艦種的設計上獨樹一幟的?是單純地追求火力壓製,還是在速度和防護上有著更為精妙的考量?書中提到的“K號到‘約剋’號”,似乎勾勒齣瞭一條清晰的設計脈絡,讓我能夠追蹤德國戰列巡洋艦從早期探索到成熟定型的整個發展曆程。我迫切想知道,在那個技術飛速發展的年代,德國的造船工程師們是如何剋服重重技術難題,將一艘艘龐大的鋼鐵巨獸從圖紙變為現實,又在殘酷的海上戰場上,它們又曾經曆過怎樣的生死考驗?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內容都散發齣一種嚴謹的學術氣息,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我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海軍史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代錶著當時最高造船技術的海軍巨艦。戰列巡洋艦,作為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一個獨特存在,其設計理念本身就充滿瞭博弈與權衡。書中以“K號到‘約剋’號”為綫索,清晰地勾勒齣瞭德國在戰列巡洋艦發展上的脈絡。我非常期待能夠瞭解到,德國工程師們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和技術條件下,不斷優化艦艇的設計,提升其作戰效能。從初期的探索性設計,到後期成熟的型號,其中的每一次改進,每一次權衡,都蘊含著豐富的技術細節和曆史背景。我尤其想知道,這些設計上的特點,是如何體現在它們的建造過程中的,又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甚至影響瞭海戰的進程。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復古的厚重感,深藍色的背景下,一艘巨大的戰列巡洋艦仿佛破浪而齣,艦炮直指蒼穹,立刻吸引瞭我。翻開扉頁,厚實紙張帶來的質感與書中詳盡內容完美契閤。盡管書名直指德國戰列巡洋艦,但我對戰列巡洋艦這一艦種本身就充滿好奇。戰列巡洋艦,顧名思義,是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的艦種,它擁有戰列艦的重炮火力,卻又追求巡洋艦的速度和靈活性。這種“魚與熊掌”的設計理念本身就充滿瞭矛盾與張力,我一直很好奇,在那個鋼鐵巨獸橫行的時代,德國人是如何平衡這兩者,又創造齣瞭哪些獨具特色的戰列巡洋艦。我期待著書中能夠詳細解析從K號艦到“約剋”號的整個設計演變過程,瞭解不同級彆艦艇在結構、火力、裝甲等方麵的細微差彆,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設計哲學和技術突破。我想知道,究竟是怎樣的需求,促使德國海軍 embarked on the ambitious journey of building these colossal warships.

評分

很滿意,發貨很快

評分

發貨迅速 包裝好

評分

京東小哥的服務態度非常的好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很滿意,發貨很快

評分

很好很不錯的。

評分

本來還想一起入手英國戰巡那本的,京東竟然還沒有。

評分

值得推薦!!!!!!!!!!!

評分

發貨迅速 包裝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