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经过来自南京大学、南开大学、香港大学等成果丰硕、实务扎实的学者们近十年打造,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整合了国际前沿成果,体系合理;从生理、心理到个人成长,逻辑清晰;制度分析与社会工作案例结合,理论联系实务。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第1章导论是引导章,第二章与第三章研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理论,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是社会结构环境和文化环境,前面五章内容体例是《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特色。第六章到第十三章分析了个人从胎儿到老年各个阶段生理、心理和社会的三重发展,成长危机和解决方法,以及环境与个人的互动影响。每章除了主要内容还包括社会工作主要议题、思考题、推荐阅读、网络资源等。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多处嵌入了社会工作案例二维码,延伸阅读视野,增加阅读信息。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备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公共管理、公益慈善、社会组织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还可以作为非专业人士全面了解人类行为发展演进、个人成长中需要面对的危机等的导读书。
作者简介
彭华民,香港中文大学博士,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日社会福利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MSW教育中心主任。
任教育部全国MSW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民政部职教委社会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同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等职;《社会工作》、《福利中国》、《社会福利》等期刊编委会委员;Reviewer of Society for Social Work and Research,Reviewer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等。获教育部成果三等奖、中国社会学论文一等奖、江苏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种奖励。长期服务弱势群体,获民政部首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一等奖等奖项。
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工程教材首席专家。主编《社会福利评论》(2014)、《创新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丛书》(2012)、《解析福利:社会问题、政策与实践丛书》(2010)、《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丛书》(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图书,2009)、《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丛书》(2009)、《三一社会工作文库》(2007)等。发表中英文论文100多篇,独著主编专著教材17部。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与过程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三、人类行为的特征
四、人生成长的阶段
第二节 人类需要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
二、人类需要的类型
三、人类需要的特征
四、人类需要的评估
第三节 人类与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二、人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三、人与环境互动:生物角色和社会角色
四、人与环境互动:生理年龄和社会年龄
五、人与环境互动: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第四节 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
一、对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意义
二、对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意义
三、对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发展的意义
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心理理论视角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二、阿德勒与荣格的后期精神分析理论
第二节 心理与家庭发展阶段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二、杜瓦尔等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第三节 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四节 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第五节 学习理论
一、华生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六节 人本主义理论
一、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第七节 符号互动理论
一、米德的符号互动论
二、布鲁默的符号互动论
三、戈夫曼的拟剧论
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社会理论视角
第一节 社会互动理论
一、社会交换论
二、社会网络理论
第二节 社会化理论
一、社会角色理论
二、越轨行为理论
三、生命历程理论
第三节 系统理论
一、一般系统理论
二、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
三、生态系统理论
……
第四章 社会结构环境
第五章 社会文化环境
第六章 怀孕、胎儿与社会环境
第七章 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八章 幼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九章 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章 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一章 青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中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十三章 老年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后记
精彩书摘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
二、社会网络理i仑
社会互动是通过社会网络进行的。社会网络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网所组成。社会是一个由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结成的网络,每一个人都处于这张网络的某一个结点之上,占据某种社会地位,表现某种社会身份;人们正是依靠这种关系才使单独的个体结成为不同的群体,组成了社会的整体,使人表现出类属性;依靠这种关系,才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交往,推动了社会发展。社会网络可以为人提供多方面的社会支持,社会网络是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途径,有的学者直接称其为社会资源或社会资本。
一般认为,社会网络研究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人类学拉德克利夫一布朗(Radcliffe-Brown)在1940年首次使用了“社会网”的概念①,他运用网络隐喻对社会结构作了部分的、暗喻性的描述。20世纪50年代,一些人类学家开始关注具体联系和网络的结构体系。1954年巴恩斯(Barnes)通过对一个挪威渔村阶级体系的分析首次把“社会网”的隐喻转化为系统的研究。从60年代开始,社会网研究迅速发展。到了70年代,社会网研究已经成为一支拥有自己学术刊物和一大批研究者的社会学分支领域②,发展出很多社会网络的理论。在此我们主要介绍几种较具代表性的理论。
1.弱关系力量假设与嵌入性理论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将关系界定为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他提出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根本不同的作用。
格兰诺维特1973年在《美国社会学期刊》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文,他从互动频率、情感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界定了关系强弱,认为互动的次数多、感情较深、关系亲密、互惠交换多则为强关系,反之则为弱关系。
在他看来,强关系(strongtie)是在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特征相似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往往是在个人特质相似的群体内部形成的,因为群体内部相似性较高的个体所了解的事物、事件经常是相同的,所以通过强关系获得的信息往往重复性很高。
而弱关系(weaktie)则是在社会经济特征不同的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个人间相似程度低,他们掌握的信息大不相同,弱关系的分布范围较广,它比强关系更能充当跨越其社会界限去获得信息和其他资源的桥梁,可以将其他群体的重要信息带给不属于这些群体的某个个体,从而起到“信息桥”的作用。在与其他人的联系中,弱关系可以创造例外的社会流动机会,如工作变动。格兰诺维特断言,虽然所有的弱关系不一定都能充当信息桥,但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必定是弱关系。
1985年,格拉诺维特在《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嵌入性”的概念,认为经济行动不是孤立的、单纯的经济行为,而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格拉诺维特认为,我们应该从具体的社会关系人手来解释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就是说由于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不同而使人们的行为存在着具体的差异,即强调了社会网络结构对人们行为的制约作用。格拉诺维特的“嵌人性”理论的提出,强调人们对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分析必须考虑到社会关系层面。“嵌入性”理论改变了人们对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传统认识,给人们的启发就是经济、政治等行动都是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的。
2.社会资源理论与社会资本理论
沿着格拉诺维特“弱关系假设”和“嵌人性”观点的思路,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就是对“弱关系力量”假设的一种扩充和延伸。但根据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须结合关系人的阶层地位来权衡关系强度的效应。
……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Thir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Third Edition)]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Third Edition)]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3版) [Human Behavior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Third Edition)]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