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社会普遍关心的教育质量问题,对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教育质量提升方面取得的成就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深刻地回顾并思考了我们党和国家过去五年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而砥砺奋进的历程。
本书主体部分包括四编:第一编总体描述我国教育的质量,第二编分析与学生发展有关的德育、体育、艺术教育的质量,第三编分析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第四编分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每一编的分析主要包括重大举措、重要成就、主要经验等部分。在内容上,“重大举措”旨在回答“做了什么”,“重要成就”旨在回答“做成了什么”,“主要经验”旨在回答“为什么这么做”。在写法上,“重大举措”重依据,“重要成就”重事实,“主要经验”重道理。
田慧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政策、课程与教学、教育实验、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工作及研究生合作培养工作。
邓友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攻教育理论、教师发展,关注教育发展战略、德育政策研究。
这本书的“成就与经验”部分,我猜想必然会涉及大量的政策文本解读和数据支撑。然而,真正让读者信服的,往往是那些对未来发展的深层思考和战略预判。我希望看到作者不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展望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教育体系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颠覆性影响,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例如,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发展上,有哪些尚未被充分挖掘的潜力?在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如何避免新的“数字鸿沟”的出现?此外,一个成熟的体系,必然会关注教育的“可持续性”——包括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创新能力,以及教育投入的长期保障机制。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蓝图,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既往成就的总结上,那它的思想价值将远超一本地方志或部门报告,而成为一部具有时代指导意义的教育宣言。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卷,光是书名就带着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的厚度,让人不禁想探究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翻开了它,期待能从中找到国家在教育领域擘画蓝图的宏大叙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公平”二字的执着。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始终是牵动人心的一块心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系统性地梳理出十八大以来,在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乃至针对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残疾学生)的教育保障方面,所采取的具体、可量化的措施。我尤其关注那些看似微小却极具深远影响的政策落地细节,比如乡村教师的激励机制是否真正到位,数字化教育资源是如何有效地输送到最偏远的课堂。这种自下而上、脚踏实地的描述,远比空泛的口号更能打动人心。如果书中能够呈现出大量的案例研究,对比今昔变化,那将极大地增强其说服力和感染力。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份简单的成绩单,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啃下“教育公平”这块硬骨头的艰辛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风格,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全景式的教育发展图景。我个人对教育的“质量提升”部分抱有极大的兴趣。在普及化教育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跨越,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衡量“教育质量”的?是侧重于高考升学率的提升,还是更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乃至美育和德育的落实?如果书中能深入剖析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以及教学改革的微观层面——比如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设计——那将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我希望它能揭示出,在全国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中,自上而下的改革指令是如何巧妙地与地方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激发内生动力的。这种对细节的挖掘,才能体现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在面对复杂性时的智慧和韧性。总而言之,我对如何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师生可感、可触的课堂体验,抱有最深的探究欲。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似乎承载了巨大的时代期望,因此其语言风格必然是既要有官方的严谨性,又不能失却对民众情感的关怀。我特别关注其中关于“教育经验”的总结部分。通常,教育领域的总结容易陷入陈词滥调,但如果这本书能提炼出具有可复制性、可推广性的“中国经验”,那它的价值就非同一般了。我设想,这些经验可能涉及到特定区域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时的前瞻性布局,或者是在突发公共事件(如疫情期间的远程教育部署)中展现出的组织能力和技术适应性。我期待看到一些“反思性”的论述,即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哪些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哪些经验教训是惨痛且深刻的。真正的经验总结,必然是建立在对失败和挑战的直面之上的,而非一味的歌颂。这种辩证性的视角,会让整部作品的深度和可信度大大提升,避免沦为一部宣传册。
评分这本书名中蕴含着一种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聚焦于“十三亿人民”这个宏大的群体。作为一个身处这个体系中的个体,我更关注的是教育改革如何真正赋能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让“更好”的教育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普惠性的福祉。我希望书中能呈现出不同代际、不同地域的受教育者,在教育政策变迁下的个人成长故事。例如,通过几位代表性人物的经历,勾勒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轨迹的侧影。这种微观叙事的力量,往往比宏观数据更能触动人心。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强调整体发展的同时,如何保障学生的个性和多元化发展?教育评价体系是否在逐步松绑,以鼓励创新思维而非单一的标准答案?一个真正好的教育体系,应当是既能托举起国家发展的需求,又能满足个体对自我实现的渴望。我对书中对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关怀”之间平衡的探讨,抱有极大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