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入選作品具有開闊的學術視野,有較強的原創性和鮮明的特色,有翔實的史料和語料,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在更深更廣的層麵上揭示翻譯的本質。
內容簡介
本書具體介紹瞭基於經驗意義、人際意義和語篇意義三個範疇的翻譯語境描寫體係,共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從“模式-途徑”和“語境張力”兩個視角對50餘年來現代翻譯理論的發展進行梳理,集中對語言學途徑進行反思,揭示翻譯研究中跨學科移植的規律,探討語言學途徑的發展路徑。下編基於上述對翻譯研究發展史的認識,藉鑒Verschueren的“語境順應論”模式、Halliday的“語言元功能”等語用學、語言學概念,提齣翻譯語境模式,並以平行語料為例證,力圖建立以“語用-功能”為框架的翻譯語境描寫提綱。
目錄
緒論
關於翻譯理論和實踐
關於翻譯研究中的跨學科移植
翻譯研究的學科間性
翻譯研究的學科間性
學科間性視閾下的現代翻譯研究
“示意圖”
理論研究諸範疇
理論研究諸範疇所體現的以植入式為
主導的學科間性關係——首要關係
應用研究諸範疇
應用研究諸範疇所體現的以閤作式為
主導的學科間性關係——次要關係
小結
本書概要
上編翻譯研究的語言學途徑
第一章語言學途徑的反思
概說
“模式-途徑”框架
翻譯研究模式和理論移植途徑
三大途徑和兩大流派
對兩大流派關係的認識
“語境張力”框架
“語境張力”概念
各學派發展中的語境張力體現
語境張力下各學派的相對位置
語境張力的啓示
第二章語言學途徑的發展
引言
語言學途徑作為一種工具範式
語言學途徑作為一種學術話語
語言學途徑的發展
語言學途徑發展的供體理論
語言學途徑的語境轉嚮
第三章語言學途徑的語境觀——翻譯語境
引言
語境的前理論概念(thepre-theoreticalconceptofcontext)
——上下文
翻譯研究中的語境觀
本書要建立的語境模式——語境視野模式
譯者的語境視野
翻譯研究者的語境視野
語境視野模式中的“心理情景”和“語言框架”
對翻譯研究的啓示
方法論上的啓示——翻譯研究者視野中的諸關係
認識論上的啓示——翻譯語境的屬性
第四章語言學途徑的研究方法
引言
注意研究跨學科理論移植規律
描寫和對比
描寫研究的程序
語篇描寫是語境研究的根本
對語料庫建設的思考
研究者的立場
下編翻譯語境描寫綱要
第五章經驗意義描寫
概說
經驗意義
經驗意義潛勢以及經驗意義的謀議和重構
經驗意義的解構和作者的經驗
譯者經驗在翻譯中的作用
小結和假設
視角
概說
敘述視角
時空視角
小結和假設
詞語
詞語的種類
概念性經驗
感知性經驗
事件性經驗和關係性經驗——及物過程
翻譯語境描寫論綱
小結和假設
名物化
什麼是名物化
“名詞+of+名詞”和“修飾語+中心詞”結構
去名物化過程是心理過程
小結和假設
第六章人際意義描寫
概說
互動語旨
作者的呈現度
譯者的可見性
感染力(pathosappeals)
語言變體
小結和假設
功能語旨
交際意圖
話語特徵
小結和假設
第七章語篇意義描寫
概說
語義重復鏈
銜接的實質是重復
語義重復的種類
小結和假設
心理情景和語言框架
概說
情景成分隱化和語言框架
高情景框架和低情景框架
漢語高情景框架賦予譯者的自由(translator’slicense)
和責任
小結和假設
互文性
互文性的含義
語篇間的互文關係
小結和假設
連貫
概說
連貫的心理屬性
連貫的語篇屬性
小結和假設
第八章結語
對本書的總結
語言學途徑發展隨想
修訂版後記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作為本書的緒論,先闡述三個想法,再概述一下本書內容。
0.1.關於翻譯理論和實踐
翻譯作為人類活動的一個領域,可分齣三個範疇:翻譯實踐、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翻譯實踐的工作基礎是雙語和雙文化能力、百科知識和語際轉換技能,工作方式是源文誘發的譯文寫作,服務對象是譯文讀者,目的是促成和實現語際交流。翻譯教學的工作基礎是翻譯實踐能力加上教學能力,工作方式是包括講解、示範和批改學生練習在內的教學活動,服務對象是委托人、學生或學員,目的是培養能獨立完成跨文化、語言交際的翻譯人纔。翻譯研究的工作基礎是有關語言、文學、文化和社會的理論知識以及對翻譯活動進行觀察和分析的能力,工作方式是對翻譯實踐的各個方麵進行理論分析、描寫和闡釋,服務對象是翻譯領域或相關領域的研究者、理論愛好者和部分實踐者,目的是加深人類對語際交流的認識,揭示跨文化、語言交際的規律和實質。
與這三個範疇相應的人員即譯者、教師和研究者三種角色。這三類角色應當也必須相互溝通。研究者研究的是實踐者的具體工作過程和成果,教師講授的內容也同樣基於他人或自己的實踐,沒有翻譯實踐,翻譯研究無從談起,教學也會淪為空談。就目前的情況看,許多理論研究人員也翻譯過不少作品,許多翻譯實踐人員也不時寫文章或著作探討翻譯問題。翻譯教學人員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實踐經驗,或者一定程度的理論修養。從社會需求數量來看,實踐人員居首位,教師和研究者依次次之。在雙語和雙文化方麵有纔能的人應該去從事各類翻譯實踐活動(不僅是文學翻譯),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做齣應有的貢獻。當這些人積纍瞭一定的經驗便可以從事譯員培訓或理論研究。教學和研究者絕不能脫離實踐,口譯尤其如此。至少就目前而言,很難想象一個從不或幾乎不動筆、動口翻譯的翻譯教員或研究者能為翻譯事業做齣什麼實質性的貢獻。理論研究者的角色,或者說翻譯理論研究是重要的,但從事這方麵工作的人不應太多;實踐者、教師和研究者應該有一個恰當的比例。
Hatim(001)在談到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時說:“翻譯研究力推這樣的主張:研究不僅是針對或關於翻譯實踐者的,還是實踐者可以做的。 ”1他呼籲打破實踐與理論的絕對邊界,提倡所謂自省考辨( self-reflective enquiry),即在實踐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對當前我國翻譯研究的現狀是具有啓示意義的。
但也應該預見到,隨著翻譯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發展,隨著有關文章著述的大量湧現,隨著研究的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分工勢必會越來越明確。有專攻理論者,也有專事實踐者。研究人員會無暇從事實踐,實踐人員也無意去讀那麼多文章和著述。“實踐和理論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實踐傢不是理所當然的理論傢,理論傢也未必就是理所當然的實踐傢,實踐傢可以成為理論傢,但前提是他必須花費與他的實踐幾乎相同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理論。反之亦然”(王東風, 00)。理論研究人員不應將實踐人員貶為“翻譯匠”,工匠乾活其實自有其原則和方略,塑得一篇篇獨具匠心的好譯文,是很瞭不起的。實踐人員也無須將理論斥為空談,他們其實是以你為研究對象的,他們發現的東西可能對你有用,你也可以用自己豐富的實踐為他們提供材料,對他們的看法進行批
1 Translation studies is seeking to promote the stance that research is not only something done to or on practitioners, but is also something done by practitioners.
評。應該提倡理論研究者從事些翻譯實踐,也應提倡實踐者撥冗讀一點、寫一點研究文章,在翻譯研究發展的目前階段尤其應這樣做。但這兩類人畢竟是在兩個範疇內從事著不同性質的活動的。理論研究人員翻譯點東西,可能是為親自體驗一下,驗證理論問題,他們並不以捲帙浩繁的譯著為己任;翻譯實踐者也會看點文章,寫點文章,但由於他們無暇研讀大量文獻,他們的文章並不充分引證他人,無長長的參考書目,更像是個人經驗的總結和體會。所以我們現在讀到的文章或著作,大緻就可分為這麼兩類:理論著述和經驗著述,而這兩類文章和著作都是有價值的。
研究者和實踐者是可以溝通的,但他們是兩種角色,研究層麵和實踐層麵也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Toury(1)在談論翻譯研究和實踐的關係時這樣說:“翻譯實踐當然是翻譯研究各個分支的目標層次,但卻不是諸分支的‘實際應用’。這正如說話……並非語言學的實際應用一樣;但語言教學或言語矯治倒是語言學的具體應用。”同樣,本書建立翻譯語境描寫理論框架的直接目的,隻是揭示跨文化、語言交際的性質和規律,從而深化對語篇生成和使用機製的認識。它和翻譯實踐和教學不是一迴事,但會對翻譯教學和翻譯批評産生影響。“理論將不僅以抽象形式存在,它將是動態的,將涉及對翻譯實踐中具體問題的探索。理論和實踐將互相滋養” (Bassnett, 1)。
……
《翻譯語境描寫論綱(修訂版)》 書籍簡介 本書係“翻譯與跨學科學術研究叢書”之一,是對翻譯研究領域中一個核心而又富於挑戰性的議題——“語境描寫”——進行的深入探討與係統梳理。在翻譯實踐與理論建構的漫長曆程中,語境始終是影響翻譯過程、決定翻譯效果的關鍵要素。然而,何為語境?語境的邊界如何界定?語境的哪些維度對翻譯至關重要?又該如何對這些語境維度進行有效的描寫與分析?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是翻譯學者和實踐者孜孜以求的答案。 本書的問世,旨在為這些根本性問題提供一個更為清晰、更為係統化的理論框架。與以往研究不同,本書並非孤立地討論語境,而是將其置於翻譯活動的宏觀視野之下,並強調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其語境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本書在 Revisiting the Foundations (修訂版) 的基礎上,對原有的理論模型進行瞭更為精細化的打磨,引入瞭跨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構建一套既具理論深度,又具實踐指導意義的語境描寫體係。 一、 語境:翻譯的“空氣”與“骨架” 語境,對於翻譯而言,如同空氣之於生命,骨架之於肢體,是不可或缺的存在。離開語境的翻譯,將淪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意義的傳遞將大打摺扣,甚至可能産生誤讀與歧義。《翻譯語境描寫論綱(修訂版)》深刻認識到這一核心地位,並旗幟鮮明地提齣,對語境的有效描寫,是實現忠實、準確、得體翻譯的基石。 本書將語境的構成要素,從宏觀到微觀,從顯性到隱性,進行瞭一係列細緻的梳理與歸類。我們不再將語境視為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將其分解為一係列可操作、可分析的維度。這些維度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共同構成瞭翻譯活動發生和運作的場域。 情境語境 (Situational Context):這是最直接、最錶層的語境,包括瞭翻譯活動發生的時間、地點、參與者、事件本身等。例如,一篇法律閤同的翻譯與一首抒情詩的翻譯,其情境語境截然不同,這直接影響瞭語言的選擇、風格的定位以及修辭的運用。本書將詳細闡述如何捕捉和分析這些即時性的情境信息,並說明它們如何直接作用於譯者對原文的理解和譯文的建構。 文化語境 (Cultural Context):翻譯本質上是跨文化交流。原文的産生必然植根於特定的文化土壤,而譯文的接受也必然麵對特定的文化受眾。文化語境涵蓋瞭語言使用者所共享的價值觀、信仰、習俗、曆史記憶、社會規範、認知模式等。這些深層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原文意義的重要載體,也是理解和翻譯的關鍵所在。本書將重點探討如何識彆文化差異,並分析這些差異如何影響譯碼與譯碼的過程。例如,一個在母文化中具有特定含義的隱喻,在目標文化中可能需要完全不同的錶達方式,甚至可能存在文化禁忌。 社會語境 (Social Context):社會語境關注的是語言使用者所處的社會身份、社會關係、社會結構以及相關的社會因素。這包括瞭說話人(作者)和聽話人(讀者)的社會地位、年齡、性彆、教育水平、職業、所屬的社會群體等。這些社會因素決定瞭語言使用的“得體性”——即在特定情境下,哪種語言形式是恰當的,哪種語言形式是冒犯的。本書將深入分析社會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處理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交流時,如何確保譯文的社會接受度和有效性。 心理語境 (Psychological Context):這是指參與交際的個體所具有的認知、情感、動機、知識背景等心理狀態。譯者的心理狀態,如其對原文的理解程度、對目的語的掌握水平、其個人經驗和翻譯理念,都會影響翻譯的決策。同時,讀者在接受譯文時的心理狀態,也與其對原文的背景知識、情感期待等密切相關。本書將嘗試探討如何將心理學視角融入翻譯研究,關注譯者和讀者的認知過程,並分析這些心理因素如何潛在地影響翻譯的質量。 篇章語境 (Discourse Context):這是指文本內部的連貫性與銜接性,包括瞭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篇章結構、銜接語的運用、指代關係等。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的意義,往往需要參照其在整個篇章中的位置來確定。本書將強調篇章語境在翻譯中的重要性,並提供分析文本內部語流的工具和方法,確保譯文在邏輯上和結構上都能保持與原文一緻的連貫性。 語用語境 (Pragmatic Context):這是指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語言所承載的“言外之意”或“意圖”。這包括瞭說話人的意圖、聽話人對這些意圖的理解、語言的暗示、推斷以及在特定情境下所能産生的交際功能。例如,一句“外麵好像下雨瞭”,在不同的語用語境下,可能錶達的是“我擔心你齣門淋濕”、“我們應該取消計劃”或“你需要帶傘”等不同的意圖。本書將深入探討語用語境如何影響譯者對原文隱含意義的捕捉,以及如何確保譯文能夠準確地傳達原文的語用功能。 二、 語境描寫: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 傳統上,語境的考慮往往是被動地、直覺地融入翻譯過程,很多時候是譯者憑經驗“感覺”齣來的。然而,《翻譯語境描寫論綱(修訂版)》倡導的是一種“主動的”、“係統化的”語境描寫。這意味著,譯者在翻譯前、翻譯中、翻譯後,都應該有意識地、有目的地去識彆、分析和描寫相關的語境因素。 本書將提供一套更為係統和操作化的語境描寫框架,幫助譯者: 1. 識彆關鍵語境維度:在麵對一個翻譯任務時,首先要快速識彆齣哪些語境維度是當前任務中最關鍵的。例如,翻譯一本兒童讀物,文化語境和社會語境的考量尤為重要;翻譯一份科技報告,篇章語境和專業領域的語境則更為突齣。 2. 分析語境因素的影響:一旦識彆齣關鍵語境維度,就需要深入分析這些維度中的具體因素會對原文的意義、風格、功能以及譯文的産齣産生怎樣的影響。例如,原文作者的年齡、教育背景如何影響其語言風格?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可能如何理解或誤解原文中的某些概念? 3. 構建語境描寫報告:本書鼓勵建立一種“語境描寫報告”的模式,即在翻譯某個文本之前,譯者可以先完成一份關於該文本語境的分析報告。這份報告可以包括對上述各個語境維度的詳細描述,以及這些語境因素對翻譯策略選擇的潛在影響。這不僅能幫助譯者更好地準備翻譯,也能為後期的翻譯批評和質量評估提供依據。 4. 動態調整翻譯策略:語境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翻譯過程的深入,新的語境信息可能會浮現,或者原有的語境信息需要被重新評估。本書強調語境分析的動態性,鼓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保持對語境的敏感性,並根據新的語境信息隨時調整翻譯策略。 三、 跨學科學術研究的視角:拓展翻譯研究的邊界 “翻譯與跨學科學術研究叢書”的定位,決定瞭本書必然要站在跨學科的立場上,吸收不同學科的智慧,來豐富和深化對翻譯語境的理解。本書在修訂版中,進一步強化瞭以下跨學科的視角: 語言學(特彆是語用學、篇章語言學、社會語言學):這些學科為我們提供瞭分析語言使用與語境之間關係的堅實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例如,語用學的顯性理論、閤作原則、關聯理論等,都能幫助我們理解原文的言外之意,並指導譯文的語用效用。 社會學與文化研究:這些學科幫助我們理解社會結構、文化規範、身份認同等宏觀因素如何塑造語言的使用和意義的生産。通過這些視角,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跨文化交際的復雜性。 認知科學與心理學:這些學科有助於我們理解譯者和讀者的認知過程、信息加工方式以及決策機製。將認知視角引入語境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釋翻譯中的心理因素,以及如何剋服認知障礙。 信息科學與計算語言學:在人工智能日益發展的今天,理解語境對於機器翻譯的進步至關重要。本書也將在某種程度上探討語境信息如何在翻譯技術中得到應用和模擬。 四、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翻譯語境描寫論綱(修訂版)》的齣版,旨在為翻譯研究和翻譯實踐貢獻以下價值: 理論深化:對翻譯語境進行瞭係統化、精細化的理論建構,提供瞭更為清晰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 實踐指導:為翻譯從業者提供瞭一套切實可行的語境分析方法,幫助譯者更準確、更得體地完成翻譯任務。 學術推動:鼓勵翻譯學者從更廣闊的跨學科視野齣發,深入挖掘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推動翻譯研究嚮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 人纔培養:為翻譯專業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參考,有助於培養具有深厚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的翻譯人纔。 本書不僅是對翻譯理論的一次係統梳理和深化,更是對翻譯研究方法的一次積極探索。它試圖迴答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何纔能更有效地理解和處理那些看不見的、卻又無處不在的“語境”因素,從而讓翻譯的橋梁更加穩固,信息與文化的傳遞更加順暢,真正實現跨語言、跨文化的深度交流。本書的讀者將有機會深入理解翻譯的本質,掌握分析和處理復雜語境的技巧,從而在翻譯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