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写给孩子的书:俗世奇人1+2+泰山挑山工纪事(套装共3册)

冯骥才写给孩子的书:俗世奇人1+2+泰山挑山工纪事(套装共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骥才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冯骥才
  • 俗世奇人
  • 泰山挑山工
  • 成长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故事
  • 经典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JD0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97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特种纸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经典散文《挑山工》,自1983年入选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后,每年都有近千万的学生品读,至今累计超过200,000,000人。

冯骥才的《挑山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姚鼐的《登泰山记》,被誉为泰山四大散文名篇。

冯骥才的《挑山工》是一代代学生必读的经典散文。

冯骥才的这组故事,写出生活在天津的诸般奇人妙事。书中正骨医生“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沾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等等,皆是些听起来神乎其神,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难得冯骥才掌握了这许多写小说的材料,又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将它们使用出来。


内容简介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经典散文《挑山工》,自1983年入选全国高中语文课本、小学语文课本后,每年都有近千万的学生品读,至今累计超过两亿人。

冯骥才的《挑山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姚鼐的《登泰山记》,被誉为泰山四大散文名篇。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di一本小说。全书由19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笔意,作品的风格也接近古典传奇色彩,取话本文学旨趣。书中所讲之事,又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生平事迹,素材均收集于长期流传津门的民间传说,故事生动有趣,惟妙惟肖,使人物跃然纸上,令人赞叹不已。


作者简介

冯骥才,著名作家,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青年时代从师于北京画院画师恵孝同研习宋元绘画,并问道于吴玉如先生,学习古典文学。曾在天津书画社专事摹古。文化大革命中饱受磨难,得以深谙社会人生。文化大革命后登上文坛,为新时期文学重要作家。后重拾丹青,开创中西兼容、清新精雅、意境隽永的画风,海内外有“现代文人画”之称。

冯骥才兼为文化学者,二十世纪末以来投身文化遗产抢救,影响深远。现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以及开明画院院长,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精彩书摘

挑山工


你见过泰山的挑山工吗?这是种很奇特的人!

不知别处对这种运货上山的民夫怎样称呼。这儿习惯叫做挑山工。单从“挑山」二字,就可以体会出这种工作非凡的艰辛。肩挑着百十斤的重物,从山下直挑到烟云缭绕、鸟儿都难飞得上去的山顶,谁敢一试?更何况,这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顶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石头台阶,简直就是一架直上直下的万丈天梯。在通向南天门的十八盘道上,那些游山来的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一般人更是精疲力竭,抓着道旁的铁栏,把身子一点点往上移。每爬上十来磴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只有这时,你碰到一个挑山工——他给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韧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你那才算是约略知道“挑山」二字的滋味……

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头那些千年古刹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你瞧着这些构造宏伟的古建筑上巨大的梁柱础石、沉重的铜砖铁瓦,再低头俯望一条灰白的山路,如同一根细绳,蜿蜒曲折,没入茫茫的谷底。你就会联想到,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庙宇寺观,为了这壮观的美,挑山工们付出了怎样艰巨和惊人的劳动!

我少时来游泰山,山顶上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家中的男人大多是挑山工,给山上的国营招待所运送食品货物以为生计。清早,他们拿了扁担绳索,带着晨风晓露下山去,后晌随着一片暮云夕阳,把货物挑上山来。星光烁烁时,家家都开夜店,留宿在山头住一夜而打算转天早起观瞻日出的游人,收费却比国营招待所低廉。他们的屋子是石头垒的。山上风大,小屋都横竖卧在山道两旁的凹处,屋顶与道面一般平。屋里边简陋得几乎什么也没有,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有一条脏被和热开水。为了招待主顾,各家门首还挂着一个小幌牌,写着店名。有的叫“棒棰店」,就在木牌两边挂一对小木棒棰;有的叫“勺儿店」,便挂一对乌黑的小生铁勺儿;下边拴些红布穗子,随风摇摆,叮当轻响。不过,你在这店里睡不好觉。劳累了

一天的挑山工和客人们睡在一张炕上。他们要整整打上一夜松涛般呼呼作响的鼾声……

在这些小石屋中间,摆着一件非常稀罕的东西。远看一人多高,颜色发黑,又圆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上边缀满繁密而细碎的光点,熠熠闪烁。好像一块巨型的金星石。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口特大的水缸,缸身满是裂缝,那些光点竟是数不清的连合破缝的锔子,估计总有一两千个。颇令人诧异。我问过山民,才知道,山顶没有泉眼,缺水吃,山民们用这口缸储存雨水。为什么打了这么多锔子呢?据说,三百多年前,山上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人们要到半山间去取水,很辛苦。一年,从这些人家中,长足了八个膀大腰圆、力气十足的小伙子。大家合计一下,在山下的泰安城里买了这口大缸。由这八个小伙子出力,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大缸抬到山顶。以后,山上人家愈来愈少,再也不能凑齐那样八个

健儿,抬一口新缸来。每次缸裂了,便到山下请上来一位锔缸的工匠,锔上裂缝。天长日久,就成了这样子。听了这故事,你就不会再抱怨山顶饭菜价钱的昂贵。山上烧饭用的煤,也是一块块挑上来的呀!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架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端翘起处,垂下几根绳子,拴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时,他们的一条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条胳膊垂着,伴随登踏的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以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先

从台阶的一端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另一端;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一端再转回来,一曲一折向上登。每次转身,扁担都要换一次肩,这样才能使垂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的边沿上,也为了省力。担了重物,照一般登山那样直上直下,膝头是受不住的。但路线曲折,就使路程加长。挑山工登一次山,大约多于游人们路程的一倍!

你来游山。一路上观赏着山道两旁的奇峰异石、巉岩绝壁、参天古木、飞烟流泉,心情喜悦,步子兴冲冲。可是当你走过这些肩挑重物的挑山工的身旁时,你会禁不住用一种同情的目光,注视他们一眼。你会因为自己身无负载而倍觉轻松,反过来,又为他们感到吃力和劳苦,心中生出一种负疚似的情感……而他们呢?默默的,不动声色,也不同游人搭话——除非向你问问时间。一步步慢吞吞地走自己的路。任你怎样嬉叫闹喊,也不会惊动他们。他们却总用一种缓慢又平均的速度向上登,很少停歇。脚底板在石阶上发出坚实有力的嚓嚓声。在他们走过之处,常常会留下零零落落的汗水的滴痕……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你慢。你从他们身边轻快地超越过去,自觉把他们甩在后边很远。可是,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四外雄美的山色;或在道边诵读与抄录凿刻在石壁上的爬满青苔的古人的题句;或在喧闹的溪流前洗脸濯足,他们就会在你身旁慢吞吞、不声不响地走过去。悄悄地超过了你。等你发现他走在你的前头时,会吃一惊,茫然不解,以为他们是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去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们在山下的斗姥宫前买登山用的青竹杖时,遇到一个挑山工。矮个子,脸儿黑生生,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敞开的白土布褂子中间露出鲜红的背心。他扁担一头拴着几张黄木凳子,另一头捆着五六个青皮瓜。我们很快就越过他去。可是到了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我们累了,舒开身子,躺在一块平平的被山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大石头上歇歇脚,这当儿,竟发现那挑山工就坐在对面的草茵上抽着烟。随后,我们差不多同时起程,很快就把他甩在身后,直到看不见。但当我爬上半山的五松亭时,却见他正在那株姿态奇特的古松下整理他的挑儿。褂子脱掉,现出黑黝黝、健美的肌肉和红背心。

我颇感惊异。走过去假装问道,让支烟,跟着便没话找话,和他攀谈起来。这山民倒不拘束,挺爱说话。他告诉我,他家住在山脚下,天天挑货上山。一年四季,一天一个来回。他干了近二十年。然后他说:“您看俺个子小吗?干挑山工的,长年给扁担压得长不高,都

是矮粗。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了不这种活儿。走起来,晃晃悠悠哪!”

他逗趣似的一抬浓眉,咧开嘴笑了,露出皓白的牙齿。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这么一来,谈话更随便些,我便把心中那个不解之谜说出来:“我看你们走得很慢,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们前边来了呢?你们有什么近道儿吗?”

他听了,黑生生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之色。他吸一口烟,吐出来,好像作了一点思考,才说:“俺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是走得快,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俺们跟你们不一样。不能像你们在路上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总往前走。别看俺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瞧,是不是这个理儿?”

我笑吟吟,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我感到这山民的几句话里,似乎包蕴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哲理,一种切实而朴素的思想。我来不及细细嚼味,作些引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的山道上,在我流连山色之时,他还是悄悄超过了我,提前到达山顶。我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碰见他,他正在那里交货。我们的目光相遇时,他略表相识地点头一笑,好像对我说:

“瞧,俺可又跑到你的前头来了!”

我自泰山返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韧地向上登攀。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 注:散文《挑山工》原文为两节,选入课本时只采用第二节;这里为全文。)


《俗世奇人》之冯五爷

冯五爷是浙江宁波人。冯家出两种人,一经商,一念书。冯家人聪明,脑袋瓜赛粤人翁伍章雕刻的象牙球,一层套一层,每层一花样。所以冯家人经商的成巨富,念书的当文豪做大官。冯五爷这一辈五男二女,他排行末尾。几位兄长远在上海天津开厂经商,早早的成家立业,站住脚跟。惟独冯五爷在家啃书本。他人长得赛条江鲫,骨细如鱼刺,肉嫩如鱼肚,不是赚钱发财的长相,倒是舞文弄墨的材料。凡他念过的书,你读上句,他背下句,这能耐据说只有宋朝的王安石才有。至于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都说这一辈冯家的出息都在这五爷身上了。

冯五爷二十五,父母入土,他卖房地、携家带口来到天津卫,为的是投兄靠友,谋一条通天路。

他心气高,可天津卫是商埠,毛笔是用来记帐的,没人看书,自然也没人瞧得起念书的。比方说,地上有黄金也有书本,您捡哪样?别人发财,冯五爷眼热,脑筋一歪,决意下海做买卖。但此道他一窍不通,干哪行呢?

中国人想赚钱,第一个念头便是开饭馆。民以食为天,民为食花钱;一天三顿饭,不吃腿就软,钱都给了饭馆老板。天津的钱又都在商人手里,商界的往来大半在饭桌上。再说,天津产盐,吃菜口重,宁波菜咸,正合口味。于冯五爷拿定主意,开个宁波风味的馆子,便在马家口的闹市里,选址盖房,取名“状元楼”。择个吉日,升匾挂彩,燃鞭放炮,饭馆开张了。冯五爷身穿藏蓝暗花大褂,胸前晃着一条纯金表链,中印分头,满头抹油,地道的老板打扮,站在大厅迎宾迎客,应付八方。念书的人,讲究礼节,谈吐又好,很得人缘。再说,状元楼是天津卫独一家宁波馆,海鱼河虾都是天津人解馋的食品,在宁波厨子手里一做,比活鱼活虾还鲜。故此开张以来,天天坐满堂,晚上一顿还得“翻台”,上一长,赚钱并不多。冯五爷纳闷,天天一把把银钱,赛一群群鸟飞进来,都落到哪儿去了?往后再瞧帐,哟,反倒出了赤字!

一日,一个打宁波帮工来的小伙计,抖着胆子告诉他,厨房里的鸡鸭鱼肉,进到客人嘴里的有限,大多给厨子伙计们截墙扔出去,外边有人接应。状元楼有多少钱经得住天天往外扔?

冯五爷盛怒之后,心想自己嘛脑袋,《二十四史》背得滚瓜烂熟,能拿这帮端盘子炒菜的没辙?这就开刀了。除去那个打宁波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没动,其余伙计全轰走,斩草除根换一拨人,还在后院墙头安装电网,以为从此相安无事,可帐上仍是赤字,怎么回事?

又一日,住在状元楼邻近一位婆子,咬耳朵对他说,每天后晌,垃圾车一到,一摇铃铛,打状元楼里抬出的七八个土箱子,只有上边薄薄一层是垃圾,下边全是铁皮罐头、整袋咸鱼、好酒好烟。原来内外勾结,用这法儿把东西弄走。这不等于拿土箱子每天往外抬钱吗?冯五爷赶在一个后晌倒垃圾的时候,上前一查,果然如此。大怒之下,再换一拨人。人是换了,但帐本上的赤字还是没有换掉。

冯五爷不信自己无能。天天到馆子瞪大眼珠,内内外外巡视一番,却看不出半点毛病。文人靠想象过日子,真落到生活的万花筒里,便是“自作聪明真傻瓜”。状元楼就赛破皮球,撒气露风,眼瞅着败落下来。买卖赛人,靠一股气儿活着,气泄了,谁也没辙。愈少客人,客人愈少;油水没油,伙计散伙。饭厅有时只开半边灯了。

冯五爷心里只剩下一点不服。

再一日,身边使唤的小僮对他说,外头风传,状元楼里最大的偷儿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打老家带来的胖厨子。据说他偷瘾极大,无日不偷,无时不偷,无物不偷,每晚回家必偷一样东西走,而且偷术极高,绝对查看不出。冯五爷不肯相信,这胖厨子当年给自己父亲做饭,胖厨子的父亲给自己爷爷做饭,他家的根早扎在冯家了。倘若他是贼,谁还会不是贼?

但是,冯五爷究竟干了两年的买卖,看到的假笑比真笑多,听到的假话比真话多,心里也多了一个心眼儿了。当日晚上,状元楼该关灯闭门时候,冯五爷带着小僮到饭馆前厅,搬一把藤椅,撂在通风处,仰面一躺,说是歇凉,实是捉贼。

等了不久,胖厨子封上炉火,打后头厨房出来,正要回家。他光着脑袋一身肉,下边只穿一条大白裤衩,趿拉一双破布鞋,肩上搭一条汗巾,手提一盏纸灯笼。他瞅见老板,并不急着脱身离去,而是站着说话。那模样赛是说:“您就放开眼瞧吧!

冯五爷嘴里搭讪,一双文人的锐目利眼却上上下下打量他,心中一边揣度--这光头光身,往哪儿藏掖?破鞋里也塞不了一盒烟呵!灯笼通明雪亮,里头放点嘛也全能照出来。裤衩虽大,但给大厅里来回来去的风一吹,大腿屁股的轮廓都看得清清楚楚,还能有嘛?是不是搭在肩上那条擦汗的手巾里裹着点什么?心刚生疑,不等他说,胖厨子已把汗巾从肩上拿下,甩手扔给小僮,说道:“外边都凉了,我带这条大毛巾做什么,烦你给搭在后院的晾衣绳上吧!”说完辞过冯五爷,手提灯笼,大摇大摆走了。

冯五爷叫小僮打开毛巾,里头嘛也没有,差点冤枉好人。

可是转天,这小僮打听到,胖厨子昨晚使的花活,在那灯笼上。原来插洋蜡的灯座不是木头的,而是拿一块冻肉镟的,这块肉足有二斤沉!可人家居然就在冯五爷眼皮子底下,使灯照着,大模大样提走了,真叫绝了!

冯五爷听罢,三天没说话,第四天就把状元楼关了。有人劝他重返文苑,接着念书,他摇头叹息。念书得信书。他连念书的人能耐还是不念书的人能耐都弄不清,哪还会有念书的心思?


前言/序言

与一座名山的情缘

(序言)

在人生的几十年里,我登过各地各处乃至各国的大山小山名山不止数百座,许多山之美之奇之独特令我惊叹、迷醉、印象殊深;然而它们都与泰山不同,泰山是与我纠结着的一座山。它决不只是风光卓然地竖立我的面前,而好像原本就在我的世界里。

为什么?是因为它那种我天性崇尚的阳刚精神?它那种最具中华文化气质的“五岳独尊”的形象?还是它是我母系家乡的风物——母亲家乡的一切总是早早地就潜在血液里了……不知道,反正我有那么多诗歌、散文、绘画,以及文化事件乃至人生故事都与泰山密切关联一起。

我深信一个人能与一座堪称国山的名山如此结缘,是一种少有的福分。为此我将自己与泰山的各种因缘,整理成一本档案化的小书。档案留给我自己,书献给泰山,还有尊敬的读者。如果读者由此书深化了一层与泰山的关系,那便是我的最美好的期望了。

且做序。

甲午元月元宵日于沽上心居



《俗世奇人》系列与《泰山挑山工纪事》:寻常人生中的不凡光芒 冯骥才先生,一位在文学界享有盛誉的大家,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精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中国画卷。他笔下的故事,并非总是波澜壮阔的传奇,更多的是从凡尘俗世中发掘出人性的光辉、技艺的绝伦以及生活本身的智慧。本次精选集,汇聚了《俗世奇人》前两部以及《泰山挑山工纪事》,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分别从津门风云、草莽英雄到山野壮歌,共同奏响了一曲寻常人生中的不凡乐章,旨在引领青少年读者走进真实的中国,体味那些被时间沉淀下的珍贵品质。 《俗世奇人》:津门百态,技压群雄 《俗世奇人》系列,堪称冯骥才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背景设定在天津卫这座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城市,作者以其独有的“信史”笔法,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娓娓道来。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帝王将相,也没有遥不可及的神话传说,只有一群身怀绝技、性情各异的普通人。他们或是卖艺的艺人,或是经营生计的小人物,或是市井中的闲谈者,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和非凡的智慧。 书中描绘的“奇人”并非生而异禀,他们的“奇”在于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在于面对生活困境时的乐观豁达,在于人性的善良与坚韧。例如,那个能够用嘴吹出各种动物叫声,惟妙惟肖,甚至能以假乱真的“吹牛散人”;那个身形瘦小却能用两根手指托起整条船的“柔术大师”;那个只需一眼便能看透他人心思,给人量身定制好运气神签的“算命先生”。这些人物,虽然身处社会底层,却以其独特的技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无论身份高低,无论职业平凡,只要用心去钻研,去生活,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冯骥才先生的叙事语言,朴实却充满韵味,他善于捕捉人物最细微的神态和动作,通过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他没有刻意渲染冲突,而是将故事的张力藏于人物的性格和情节的推进之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市井之中,亲眼目睹那些奇人异事的发生。他笔下的“奇”并非仅仅是技艺的奇特,更是人性的光辉,是面对时代变迁和生活磨难时,依然坚守自我、活得有尊严的姿态。 《俗世奇人》系列带给青少年的,不仅仅是认识天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更是一种关于“匠人精神”的启迪。在当今社会,许多事物追求快速和便捷,而《俗世奇人》中的人物,却用一生去打磨一项技艺,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品质。同时,这些故事也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告诉孩子们,即使身处平凡,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凡。 《泰山挑山工纪事》:巍峨山峰,脊梁力量 如果说《俗世奇人》描绘的是平民百姓的智慧与技艺,那么《泰山挑山工纪事》则将视角转向了雄伟壮丽的泰山,聚焦于一群用血汗浇灌生命、用信念丈量山峦的普通劳动者——泰山挑山工。这本书,是一曲向这些默默奉献者的致敬之歌,更是一部关于坚持、毅力和生命力量的壮丽史诗。 泰山,中国五岳之首,以其“雄峙东天”的气势闻名于世。而在这巍峨山峰之上,一群挑山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肩膀扛起沉重的货物,用双腿丈量那陡峭的山路。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宏大的叙事,他们的生活,就是最朴素的坚持,最真实的奋斗。冯骥才先生深入到挑山工的群体中,用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日常,他们的辛劳付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 书中描绘的挑山工,他们的形象是如此真实而令人动容。他们或许面容黝黑,双手布满老茧,但他们的眼神却透着一股坚毅和力量。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不畏艰辛,将一袋袋粮食、一箱箱货物,甚至是一块块石头,一步一个脚印地挑上山顶。每一次的攀登,都是对身体极限的挑战,每一次的喘息,都凝聚着生命的顽强。 《泰山挑山工纪事》的意义,远不止于记录一项艰苦的劳动。它更深入地挖掘了这些劳动者身上所蕴含的宝贵品质。他们对工作的专注,对生活的认真,对困难的毫不畏惧,以及在艰苦环境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善良,都构成了人性的光辉。挑山工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什么是“坚守”,什么是“责任”。他们的脊梁,不仅扛起了货物,更扛起了生活的希望,扛起了这座山的魂魄。 通过阅读这本书,青少年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付出”与“收获”的真正含义。他们会明白,很多看似普通的事物,背后都凝聚着无数人的汗水和努力。他们会认识到,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只要付出真心,坚持不懈,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这本书,是对“劳动最光荣”的最好注解,它让读者看到,在每一个光鲜的背后,都有着默默付出的身影,而正是这些身影,构成了我们社会最坚实的基石。 套装精选,智慧启迪,心灵成长 《俗世奇人1+2+泰山挑山工纪事(套装共3册)》这套精选集,堪称一份送给青少年读者的珍贵礼物。它将两个不同题材但都充满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的作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国、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绝佳窗口。 《俗世奇人》系列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教会孩子们发现身边的“奇迹”,理解“技近乎道”的追求,以及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它鼓励孩子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并且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泰山挑山工纪事》则以更为朴实和震撼人心的笔触,展现了劳动者的伟大,传递了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它让孩子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懂得生命的坚韧与力量。 这套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叠,更是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滋养。它引导青少年读者去关注普通人,去体味平凡中的不凡,去感受生活的热情与力量。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将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冯骥才先生用他温暖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中国画卷。这套精选集,是开启孩子们认识中国、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钥匙,也是一次对他们心灵的深度洗礼。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故事,与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同行,感受他们生命中的光芒,汲取他们身上的力量,一同成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探索和学习的心态翻开了这套书,原本以为会是一些枯燥的说教,没想到作者的叙事方式如此生动活泼,简直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在娓娓道来那些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尤其是对于那些抽象的概念,作者总能用孩子们更容易理解的,甚至带点童趣的比喻来解释,让人茅塞顿开。我发现,很多我过去没太留意的生活细节,在这本书里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世界,引导读者去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不凡之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直接灌输知识要有效得多,让人读完后,心里会留下长久的思考和回味。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佩服,用词精准,句式多变,充满了韵律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拿捏情感的尺度,时而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时而又笔锋一转,透露出深深的人文关怀和对生活的热爱。我特别欣赏它在描述景物和人物心理活动时的细腻处理,画面感极强,仿佛我正身临其境地站在那个场景之中,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含的那股强大的生命力,那种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的深深敬意,让人心生敬畏。这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作者情感和阅历的结晶,读起来酣畅淋漓。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套书所涵盖的文化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巧妙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审美趣味结合在一起,使得原本可能有些“高冷”的文化主题变得亲切可感。书中对一些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非常独到,一语中的,揭示了它们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感觉自己仿佛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古老的故事和精神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这种既有文化底蕴又贴合时代脉搏的作品,在如今的阅读市场中是相当难得的。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处可以沉淀和反思的角落。

评分

坦率地说,我是一个对阅读要求比较苛刻的人,很多畅销书读完就忘了,但这本书却让我产生了多次重读的冲动。每次重温,都会有新的领悟,就像是面对一座多棱镜,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总能发现新的光彩。特别是它对“匠人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阐释,对正处于迷茫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没有提供快速成功的秘诀,而是强调了过程的价值和长期积累的力量。这种脚踏实地的价值观,在充斥着浮躁情绪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不仅陶冶了情操,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是近些年读到的最有价值的书籍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挑剔,封面那淡雅的色调和细腻的插画,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比较注重书籍质感的人,这本书的纸张摸上去非常舒服,内页的排版也十分清爽,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毫无压力。更让我惊喜的是,它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松脱的问题。细节之处见真章,出版社在这本书的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让阅读体验一下子提升了一个档次。每次把它拿在手里,都感觉像是在捧着一件艺术品,而不是简单的工具书。这种用心制作出来的书,读起来的心情都会跟着愉悦起来,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本佳作。

评分

正版图书,质量不错,物流快,好评!

评分

还可以,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特价入手。孩子很喜欢 。继续支持。

评分

冯骥才写给孩子的书:俗世奇人1+2+泰山挑山工纪事(套装共3册)

评分

冯骥才的《挑山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姚鼐的《登泰山记》,被誉为泰山四大散文名篇。

评分

好书不贵,经典之作,质优价廉,值得拥有,值得收藏,值得一读。

评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买书也习惯京东了,大概是因为物流比亚马逊好很多吧~书很好!

评分

老师推荐的读物!

评分

老师推荐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