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

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静 著
图书标签:
  • 江西
  • 藏书
  • 近代史
  • 地方文献
  • 文化史
  • 书目学
  • 民国
  • 收藏
  • 历史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5205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038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几十年来,我跟国内外目录版本学家多有交往,虽然这些师友们在学术上都比我有成就得多,但少有人能够像我这样痴迷于到处奔跑的寻找相应的历史遗迹,在这里却无意间遇到一位志同道合者,是何等的快乐之事。就专一度而言,我觉得毛静远在我之上,他能立足于一省,坚持深耕细作。……毛静的这部大作,在专与精方面,均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韦力



内容简介

人文渊薮之江南,藏书家项背相望,然而人们多对江浙藏书家事迹耳熟能详,却遗漏了素有“文章节义之邦”之称的江西。江西作为拥有悠久藏书历史的文化大省,无论是西汉海昏侯墓万枚藏简,还是宋代书院及藏书,抑或明代杨士奇、清代彭元瑞等藏书家,藏书故事道之不尽。而近代以来,江西藏书家以更多元的身份出现,或商贾或名士,或将军或议员,精彩纷呈的藏书轶事与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是中国藏书史上醒目的一笔。本书围绕清代中晚期至民国时期的江西地方藏书家展开,记述他们的生平、藏书经历、藏书特色及所藏代表性古籍等,或爬梳史料,或亲历现场,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关于江西及至中国藏书文化的画卷。









作者简介

毛静,1974年生,江西丰城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方向访问学者,先后供职于旅游、文博、史志、文化研究所、南昌大学等单位。现为江西高校出版社重点办主任,社科图书出版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地域文化史、书院史和藏书史研究。著有《邓子龙传》等;主编有《剑邑文库》、《豫章》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精彩书摘

  《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
  一束琅函叠次遗
  与许多藏书家一样,李有棠也是一位出色的学者。他的代表作,就是《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这两部书是李有棠在峡江训导任上,积十年之功的力作。二书自光绪十年(1884)开始撰稿,到光绪十九年(1893)第一版在上海用石法印行,此后陆续多次校订,最后一版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家刻本,这个版本只刷印了一千套,较十年前的首版又有很大进步。两部书在李有棠生前就印行,避免了手稿容易散失的危险。他自述“余自潜心书史以来,每于历代事实,手录成帙,求其详尽,以贻后人。故所编纂,不一其类。而《纪事》二书,幸先告成”,言辞之间充满欣慰之情。同年十月,江西学政吴士鉴奏荐表彰他“潜心经籍,富有述作,独于史学尤为专门,著辽、金二史纪事本末九十二卷,于两朝政治、掌故区别条疏,穷源竞委,其体例悉仿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明陈邦瞻《宋、元纪事本末》,而于他书互异同者,详加质证,注于其下。名曰考异,臣细读其书,纪述淹赅,考订完密”,所以向光绪帝南书房进呈此书。最后,李有棠被赏赐内阁中书衔,以示奖励,连李有棠自己也受宠若惊,“文人际遇,可谓荣矣”,此时距他去世不到两年时间。此后二书风行天下,至今都是史学家案头常备之书。
  ……
《近代江西藏书三十家》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钩沉耙梳,以三十位近代江西藏书大家为经,以其精湛的藏书理念、深厚的学术造诣、卓越的鉴赏眼光、广博的知识体系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贡献为纬,精心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江西藏书画卷。书中不拟为枯燥的文献罗列,而是力求深入到每一位藏书家的精神世界,探究其藏书动机、藏书路径、藏书价值以及藏书精神的时代烙印。 第一章:引言——近代江西藏书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脉络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近代江西的社会历史图景,分析其在国家转型时期的独特地位。我们将探讨晚清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新政开启,传统文化如何面临挑战与变革,以及在此背景下,知识分子群体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江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藏书传统,从宋代的刻书繁盛,到明清的私人藏书大家辈出,其藏书文化根基深厚。近代,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国内的动荡,江西的藏书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展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他们或出于护书、藏书以启后学的责任感,或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或出于对文物古籍的纯粹热爱,各具其道,共同构筑了近代江西藏书事业的辉煌。本章还将简要介绍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为后续深入探讨奠定基础。 第二章:藏书大家之风采——三十位先贤的生平与藏书缘起 本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将逐一展现三十位近代江西藏书大家的面貌。每一位藏书家都将获得独立的章节进行详述,内容包括: 生平钩沉: 梳理其家族背景、成长经历、科举仕途(如有)、学术师承、社会交往等重要人生节点,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的个体。 藏书缘起与理念: 深入挖掘其开始涉足藏书的契机,是家学渊源,还是偶遇机缘?他们对藏书有着怎样的价值判断?是视藏书为学术研究的工具,是守护文化命脉的责任,还是寄托个人情怀的载体?他们是否有明确的藏书目标,例如侧重于某一学科、某一地域、某一朝代的文献,或是追求某一类文献的稀有性? 藏书特色与构成: 详细介绍其藏书的种类、数量、版本、价值等。例如,是精于宋元善本,还是擅长明清孤本?是广收经史子集,还是偏重诗文词曲?是否对地方文献、家族文献、碑帖拓片、书画印谱等有特殊偏好?我们将通过考察其藏书目录(若存)、后人记述、拍卖信息、捐赠记录等多种途径,力求呈现其藏书的全貌。 鉴赏与收藏之道: 探讨其在书籍鉴赏方面的独到之处,如何辨别版本真伪,如何品评装帧、纸墨,如何理解书籍的文化内涵。他们的收藏行为是否带有某种地域性或家族性的特色? 学术研究与著述: 考察其藏书对其学术研究的支撑作用。许多藏书家本身就是大学者,其藏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并催生了重要的学术著作。我们将扼要介绍其学术成就,并梳理其与藏书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章:珍籍流传与文化传承——藏书家的贡献与影响 本章将聚焦于各位藏书家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实际贡献,以及其藏书对后世的影响。 善本的保护与流传: 许多珍贵古籍因藏书家的悉心保护得以流传至今,免遭战乱与岁月侵蚀。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因藏书家而得以保存的孤本、善本,并考察其流传路径,例如是否经历了家族传承、捐赠给公共机构、或通过其他方式进入学术视野。 学术研究的基石: 藏书家的藏书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在当时或后世,都受益于这些私人图书馆。我们将梳理其藏书在具体学术研究中的体现,例如某一部被广泛引用的文献,其最初的藏书家是谁。 地方文献的守护者: 部分藏书家特别重视对江西地方文献的收集与整理,为研究江西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将探讨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与成就。 藏书家的交往与互鉴: 近代藏书家之间并非孤立存在,他们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与互赠。本章将呈现他们之间的学术往来、藏书互鉴,以及这种互动如何推动了整体藏书文化的繁荣。 遗泽与启示: 考察其藏书最终的归宿,是进入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还是散落民间?他们的藏书精神、收藏理念对当代藏书界有何启示? 第四章:案例剖析——典型藏书家的深度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展现本书的研究成果,本章将选取几位具有代表性的藏书家进行案例式深度剖析。通过对他们人生轨迹、藏书细节、学术成就、贡献影响等方面进行更详尽的梳理和分析,展现其藏书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例如,可能会选取一位以保存大量经学古籍著称的学者,一位以收罗丰富地方文献而闻名的士绅,以及一位以精鉴版本、追求稀有度而名噪一时的收藏家,从不同角度呈现近代江西藏书的多样性与深度。 第五章:结语——近代江西藏书的时代意义与文化遗产 本章将对全书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其学术价值与文化意义。我们将回顾近代江西藏书家群体所展现出的家国情怀、学术精神与文化担当,肯定他们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本书也将探讨近代江西藏书文化在当下所具有的借鉴意义,例如在保护珍贵文献、传承学术精神、激发文化创新等方面的启示。最后,展望未来,希望本书能引发更多人对中国传统藏书文化的关注与研究,进一步挖掘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书在内容呈现上,将力求语言生动,叙事清晰,避免空泛议论,注重史料的运用与考证。通过对这三十位藏书家的深度挖掘,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立体、鲜活的近代江西藏书图景,使其不仅能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能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我认为超越了单纯的文献汇编,它提供了一个审视近代江西社会结构变迁的独特视角。通过观察哪些人、在哪些时期热衷于藏书,以及他们主要收集哪些类别的书籍,我们可以反推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焦虑与追求。例如,书中指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地方官员对地方志和兵法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气候和地方治理需求。这种文化现象与社会脉动的紧密关联,是本书最深刻的洞察力所在。它巧妙地将文献学、社会史和文化地理学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框架。对于任何想要理解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如何被地域文化塑造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砖石,它提供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是极其深远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没有采取那种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老套路,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藏书家的个案分析。这种非线性的结构反而让阅读体验充满了一种“寻宝”的乐趣。比如,作者在描述某位民国时期金石学家藏书的转变时,突然插入了一段对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宏观分析,立刻就能明白其藏书策略背后的无奈与智慧。我尤其欣赏它对“藏”与“用”之间矛盾的探讨。很多藏书家看似将书卷锁在深闺,但书中通过大量的信札和批注的引用,揭示了他们私下与学者的交流,以及这些珍本如何悄悄地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向。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互动,远比单纯的“拥有”更有价值。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富有人情味的理解,它不再是冰冷的文物概念,而是活生生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是冲着研究宋元刻本的稀有性来的,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其对藏书家“人”的刻画。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小说家的笔法,将那些沉浸在书斋中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我能想象出他们挑灯夜读、为了一页残卷彻夜难眠的情景。书中引用的口述史料和家族回忆录,为冰冷的文献增添了温度。比如,某位赣南藏书世家在抗战时期将祖传孤本藏于地窖,书中对当时家中幼童如何配合保守秘密的描述,简直令人动容。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让读者在历史的厚重感中感受到个体命运的脆弱与伟大。它让人意识到,每一次珍本的保存,背后都可能凝聚着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牺牲与智慧,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而非纯粹的知识获取。

评分

这本书在史料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其扎实的文献功底,让任何想要挑战其论点的学者都必须掂量掂量。我特别留意了它对一些已佚名录的考证部分,作者不仅引述了前人的记载,更通过交叉比对不同地方志和族谱中的蛛丝马迹,还原了部分已失传的藏书体系的关键信息。这种“侦探式”的学术探究过程,是全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之一。其中对徽州籍但在江西发展起来的藏书家族的梳理,尤其展现了跨地域文化传播的复杂性。它细腻地展示了江西藏书传统如何吸收和融合了周边省份的学术风尚。对我这种对地方文献有深入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种考证的严谨性是信任的基石,它确保了我们所读到的每一个“家”的故事,都是建立在坚不可摧的史实之上的。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考究,封面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典雅的宋体字,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印象最深的是内页的排版,留白的处理非常得体,读起来一点也不觉拥挤,让人心生敬意。我原以为这种专注于地方性文化史的著作,内容上会显得有些枯燥,但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书中对晚清一些地方士绅在购置宋椠时的考察记录,那份细致入微,简直像是在亲历者当年的活动。特别是关于藏书家如何应对战乱时期珍本的转移与保护,文字里透着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文化的珍视。读完第一部分,我便迫不及待想去实地探访那些古籍书坊的遗址,感受那种墨香流淌的历史气息。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名录,更像是一部浸润着江西人文精神的影像志,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个地域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