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你如同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恋爱的犀牛》
“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琥珀》
“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柔软》
“悲观主义三部曲”纪念套装,收录了廖一梅作品《恋爱的犀牛》《琥珀》《柔软》三本单行本。
※《恋爱的犀牛》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开篇,讲述了一个犀牛般偏执的男人,他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夸大了这个女人与其他女人之间的差别,为她做了一切可能做的事,故事展现了纯粹的爱情。
※《琥珀》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中篇。登徒浪子高辕以为自己诱惑了年轻单纯的女孩小优,但小优的接近,也是怀着自己的秘密目的。诱惑与被诱惑,坚持和背弃……这是因“一颗心脏”而起的爱情故事。
※《柔软》是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终结篇,讲述了一位女医生、一个纠结于自我身份认同的年轻人,他们对生活、对生命发出的提问和思考。
作者简介
廖一梅,中国当代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作家。现任中国国家话剧院编剧。其作品风格独特,兼具尖锐与诗意的强烈质感。著有小说《悲观主义的花朵》、随笔集《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等。戏剧作品:《恋爱的犀牛》《琥珀》《柔软》《艳遇》等。电影作品:《像鸡毛一样飞》《一步之遥》等。
目录
手记
剧本
那些年 那些事
精彩书摘
关于《恋爱的犀牛》的几点想法
1
波兰斯基在他的回忆录里说:我懂得了爱情与喜剧、体育和音乐没有不同,在享受爱的同时,人们可以感到生活轻松自如……他有此感受的时候大约三十出头,《水中刀》刚刚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正春风得意,身边很有一些美女。像波兰斯基这样的幸运者的爱情可能是喜剧和音乐,用来装点美丽人生。但是另一些时候,爱是折磨。而对我来说,正是这种折磨有着异乎寻常的力量。为什么是古希腊的悲剧而不是喜剧更能体现人类精神呢?因为令人类能够自己敬重自己的品质都不是轻松愉快的——而是那些对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倔强态度、保持尊严的神圣企图之类不可轻易谈笑的东西。
《恋爱的犀牛》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讲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为她做了一个人能做的一切。剧中的主角马路是别人眼中的偏执狂,如他朋友所说——过分夸大了一个女人和另一个女人之间的差别,在人人都懂得明智选择的今天,算是人群中的犀牛——实属异类。所谓“明智”,便是不去做不可能、不合逻辑和吃力不讨好的事,在有着无数可能、无数途径、无数选择的现代社会,人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位置,都能在情感和实利之间找到一个明智的平衡支点,避免落到一个自己痛苦别人耻笑的境地。这是马路所不会的,也是我所不喜欢的。不单感情,所有的事都是如此——没有偏执就没有新的创举,就没有新的境界,就没有你想也想不到的新的开始。
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开启所有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剥掉一层层世俗的老茧,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暴露在外。因为太柔软了,痛楚必然会随之而来,但没有了与世界、与人最直接的感受,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
2
“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我喜欢的杜拉斯的话。
3
马路说:“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
4
剧中人有具体的情境、具体的职业和具体的个人遭遇,但这些都不具有实际意义。
我希望看过戏的观众,能感到在他的生命中有一些东西是值得坚持、可以坚持的。
至于爱情的结局,不是这个戏里所关心的。
廖一梅写于1999年夏《恋爱的犀牛》首演
2008年5月,《恋爱的犀牛》排练间隙,我在街边的小店买了一顶黑色的窄边草帽。在我砍过价付了钱戴上那顶帽子后,小店主人认出了我,然后隔着收银台,开始背诵《恋爱的犀牛》里的台词:“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
当时,我戴着那顶草帽,手里握着钱包,不好意思地站在那儿,在别人的注视下听她把台词背完......
这种情景,我经历过很多次,但,仍感到不可思议。
《恋爱的犀牛》离开我的手已经9年了,它是以何种方式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呢?
《恋爱的犀牛》是我写的第一部话剧,也是演出场次最多、版本最多的一出戏,对于这出戏的流传,我不但没有预料到,直到现在也依然感到不解。它实在是一部任性的作品,个人化到极致,因为它无遮无拦的激情,我有时甚至不好意思再去看它。
在反反复复讨论新版《恋爱的犀牛》舞台方案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恋爱的犀牛》和《琥珀》最大的不同。《恋爱的犀牛》是火热的,是燃烧着的火焰,火焰是不分青红皂白的,直接而坦白,无所谓克制和羞涩。它就是火焰,年轻的火焰,我想要留存住的不可复制的火焰。
在2008年版《恋爱的犀牛》最初排练的那段时间,我避免走进排练场。我的在场让那些年轻的新演员感到紧张,而其实,我也一样紧张——简直不敢看,不知道那“年轻的火焰”在燃烧了9年之后变成了什么样子,是否依然有力,是否依然亮如白昼,是否依然让人头晕目眩,而我自己,是否已被时间的软刀慢慢雕刻琢磨,害怕再正视那太明亮的火焰。
直到最后一次联排,我才在刻意的迟到之后悄悄坐在了后面。
那天,我再次感到了它的热,年轻的、过剩的荷尔蒙。我以前没有这样看待过这出戏,这次却明确地意识到其中强烈的性的意味,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出口的生命力,要炸开的生命力,它以疯狂的决心和热情寻找的是“献身”,而不是“幸福”。
一个试图保持尊严的年轻人对生活骄傲而任性地喊着:“忘掉是一般人能做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他的年轻是显而易见的,丝毫不理会这“不忘掉”引发的巨大痛苦和长时间的困惑,如此决绝,我想这可能就是《恋爱的犀牛》在大学里被反复排演的原因。
如果你不是处于那样的荷尔蒙高涨、激情迸发的状态,你可能会觉得别扭,甚至费解,会为此不好意思,想对此做出评判。但你该记得,每个人都曾经如此,都有那样的时刻,有的人只有过瞬间,有的人深藏于内心,但你一定有过。它常常会随着岁月的侵蚀变得模棱两可,有时会显得愚蠢可笑,只有很少的人以奇异的力量拒绝被时间侵蚀,使自己得以保住那团不熄的火焰。
我们都会长大、变老,有的人会庆幸那团火焰的黯淡,庆幸裹挟着你的滔天巨浪终于慢慢退潮,这样可以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自认成熟的人会认为这样才是生命的常态,但我很高兴我以前不是这样的人,以后也不会是。
如果剧场能唤回你的记忆,呼应那些心底的渴望,剥掉那些让心灵和感官变得麻木的、被生活磨出的厚厚的老茧,让你重新感到柔软和冲动,你会知道,生命的本质就是这般无遮无拦的、勇敢的、坚强的、多情的。
写下这些话的时候,我也意识到了9年的时光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记,那就是可以理智地谈论这一切。但是那火焰,我知道,它依旧燃烧着,不曾黯淡。
2008年6月19日写于2008年版《恋爱的犀牛》首演
……
《悲观主义三部曲·典藏版(套装共3册)》—— 深刻洞悉人类境遇的文学巨著 这是一套引人深思、触动灵魂的文学巨著,由三部风格迥异却主题一脉相承的杰出作品组成。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幅宏大的人类生存图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了存在的孤独、欲望的虚妄以及命运的无常。这并非一部轻歌曼舞的浪漫史诗,也不是一曲振奋人心的英雄赞歌,而是对生命本质深沉的凝视,一次对我们内心最隐秘角落的勇敢探索。 第一部:《失落的慰藉》—— 在喧嚣尘世中寻找遗失的意义 《失落的慰藉》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疏离感与不安的现代都市。故事围绕着一群看似光鲜亮丽,实则内心空虚的个体展开。他们穿梭于人潮汹涌的街头,在浮华的派对和虚假的社交中寻找着片刻的慰藉,却一次次地跌入更深的迷惘。在这里,物质的丰盛并不能填补精神的荒芜,技术的进步也未能化解人际关系的隔阂。 主人公,一位在都市丛林中游荡的艺术家,目睹着周围人们对短暂欢愉的追逐,对永恒价值的漠视。他试图在创作中寻找出口,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感碎片,却发现艺术本身也难以逃脱时代的洪流,逐渐被消费主义的逻辑所裹挟。他的爱情,脆弱而易碎,如同玻璃器皿,稍有不慎便会崩裂,留下无法弥合的伤痕。他与家人之间的隔阂,如同看不见的墙,将彼此推向陌生的彼岸。 小说深刻地描绘了现代人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被剥夺了自然的栖息地,被物化的情感,以及在消费主义文化中不断被塑造和消解的自我。它质疑了“幸福”的定义,提出了“快乐”是否等同于“满足”的诘问。书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对逝去的美好和不可得的圆满的哀悼。然而,这份忧伤并非绝望,而是在认清现实的残酷之后,依然不放弃对真实连接和深刻体验的渴望。 作者以其精湛的笔触,描绘出城市风景的冰冷与疏离,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与矛盾。对话 sparse and often filled with unspoken anxieties,肢体语言 subtle yet revealing of their inner turmoil. 每一个场景都仿佛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色彩浓郁却带着一丝阴郁,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失落的慰藉之中,与主人公一同感受那份沉甸甸的孤独。 第二部:《虚妄的剧场》—— 窥探人生如戏的荒诞本质 《虚妄的剧场》将视角转向了更宏大的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模式。作品通过一群在权力、欲望和野心漩涡中挣扎的人物,揭示了社会如同一个精心搭建的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被赋予的角色,说着预设的台词。在这个舞台上,真诚被视为愚蠢,伪装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几个在政治、商业或艺术领域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家族展开。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既有表面的合作与联盟,也有暗流涌动的较量与算计。每一个角色都背负着沉重的家族使命,或者被时代的洪流推着向前,他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权衡与取舍,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某种形式的牺牲。 书中对权力运作的描写尤为犀利,作者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权力的腐蚀性,以及那些身处高位者如何被欲望所吞噬,最终沦为权力的奴隶。商业竞争的残酷,艺术殿堂的虚伪,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借由这些人物的故事,质疑了人类所谓的“进步”和“文明”,认为在表面的繁荣之下,隐藏着的是永恒的冲突与悲剧。 《虚妄的剧场》最令人震撼之处在于其对“真相”的颠覆。在这里,真相并非唯一的,而是随着视角和利益的不同而改变。人们习惯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现实”。这种对现实的扭曲,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理解成为一种奢侈。主人公试图寻找一丝真实的缝隙,却发现自己也逐渐被卷入了这场虚妄的剧场,成为其中一个无法脱身的演员。 小说结构精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塑造立体而复杂。作者善于运用讽刺和反讽的手法,在嬉笑怒骂之间,道出人生的荒诞与无奈。每一次情节的转折,都让人不禁拍案叫绝,同时又感到一丝凉意。它迫使读者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反思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所追求的“价值”是否真的具有永恒的意义。 第三部:《永恒的黄昏》—— 在无边黑暗中寻找微弱的光芒 《永恒的黄昏》是将前两部作品的主题推向极致的终章。如果说前两部还在试图寻找意义或揭示虚妄,那么第三部则直接面对了存在的虚无与生命的终结。故事的背景,可能是末日来临前的某个时段,也可能是某个文明衰败后的荒凉之地。在这片被遗忘的土地上,最后的人类在艰难地维系着生存,却也无法逃脱最终的命运。 主人公,可能是最后一个见证者,也可能是某个坚持抵抗黑暗的个体。他目睹了文明的崩溃,道德的沦丧,以及人类在绝境中的挣扎与绝望。他试图理解为何会走到这一步,却发现一切的努力似乎都显得徒劳。自然法则的无情,人类自身的弱点,以及宇宙的冷漠,共同构成了一幅令人窒息的图景。 然而,即使在最深的黑暗中,《永恒的黄昏》也并未完全放弃希望。这种希望并非来自外在的救赎,而是来自个体内心深处最顽强的生命力。即便是在知道一切都将化为乌有时,主人公依然选择坚持,依然选择去爱,去感受,去留下最后的声音。这种坚持,本身就成为一种对虚无的抗争,一种对生命最原始的肯定。 小说在氛围的营造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苍凉、肃穆而又略带诗意的悲伤。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内心感受的细腻刻画,将读者带入一种超然的境地。它探讨了死亡的意义,存在的价值,以及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所能做出的最后选择。 《永恒的黄昏》并非要宣扬消极避世,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角,去审视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短暂与脆弱,但也正是这份短暂与脆弱,才使得每一次的相遇、每一次的体验都显得如此珍贵。它鼓励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追寻那些真正能够触动灵魂的东西,去拥抱那些微弱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 《悲观主义三部曲·典藏版(套装共3册)》,这三部作品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们以一种不加掩饰的真实,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挑战了我们对幸福和意义的固有认知。这套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发深刻的思考。它是一次涤荡心灵的旅程,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悉。阅读这套书,你将无法简单地将其置于一边,它会在你的内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让你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审视世界,审视生命本身。这是一种沉重的馈赠,一种超越时代的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