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李白诗选

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李白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天纬 著
图书标签:
  • 李白
  • 诗歌
  • 唐诗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选集
  • 诗选
  • 文化
  • 艺术
  • 典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156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90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4
字数:309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白是唐代有名的诗人,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代表性的人物,人们将他与杜甫并称“李杜”,又被人们誉为“诗仙”。李白诗历来为人传诵,经典作品家喻户晓,这本诗选以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为底本,共选李白诗歌289题343首,将李白诗之精华囊括无遗,较好地体现了李白精神和他的艺术风貌,也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诗人的生平经历。这是一部较好的李白诗歌选本。



目录

前言
一 蜀中时期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登峨眉山
登锦城散花楼
上李邕
别匡山
峨眉山月歌
宿巫山下

二 “酒隐安陆”时期及初入长安前后
渡荆门送别
荆门浮舟望蜀江
秋下荆门
望庐山瀑布二首
望庐山五老峰
望天门山
长干行
杨叛儿
金陵酒肆留别
夜下征虏亭
别储邕之剡中
越中览古
苏台览古
采莲曲
越女词五首(选三)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
山中问答
静夜思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长相思
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
赠新平少年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
行路难三首(选二)
燕昭延郭隗(《古风》其十五)
大车扬飞尘(《古风》其二十四)
蜀道难
送友人入蜀
梁园吟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
梁甫吟
春夜洛城闻笛
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
山中与幽人对酌
赠内
……

三 移家东鲁及供奉翰林时期
四 去朝十年
五 从璘及长流夜郎前后
六 晚年
七 未编年

前言/序言

  前言
  公元8世纪中叶的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步入了它的黄金时代,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思想解放、文化繁荣,都达到了空前的历史水平。在这堪称“盛世”的年代,天才诗人李白应运而出,以其独特的人格才情与艺术个性创造了既反映时代精神、又张扬人类本性的不朽诗篇,诗人因而站上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顶峰(与他并肩而立的是诗人杜甫),他的诗歌则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垂辉映千春”的宝贵文化遗产。
  李白(701—763),字太白。诗人在至德二载(757)写过一篇《为宋中丞自荐表》,自述“年五十有七”,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份是确定无疑的。他又在诗文中写到自己的出身家世:“白,陇西布衣。”(《与韩荆州书》)“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赠张相镐二首》)自谓汉“飞将军”李广的后代。关于李白家世,还有两条原始记载:一是李阳冰《草堂集序》(以下简称“李序”),曰:“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一是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以下简称“范碑”),曰:“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李阳冰,当涂县令,李白称之为“族叔”,晚岁投靠其处,并托付李阳冰为自己编集文集。所以,李阳冰所记李白家世乃出自诗人口述。范传正,宣、歙、池等州观察使,在李白去世五十五年后为其迁葬,所记李白家世出自诗人之子伯禽手疏。将以上资料加以梳理,得出关于李白家世的基本结论是:一,祖籍(族望)陇西,汉飞将军李广之后。二,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暠系李广之后。当晋安帝之末,据河西五郡,国号曰凉)。李唐王室也是李暠后裔,所以,李白与王室同宗。三,先世于隋末窜于碎叶(碎叶在隋代属西突厥,在唐代是安西都护府属下的一个军镇,碎叶城遗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条支在唐人心目中是个大概念,碎叶可包含于其中)。四,其家于中宗神龙之初(705)潜回蜀地,居住广汉(汉代郡名,唐为绵州)。李白的故乡江油,在唐代称昌明,系绵州属县。可以推想,李白先世长期在西域生活,诗人身上很可能有非汉族的血统,但有的研究者说李白是“胡人”则缺乏根据。
  关于李白的出生地,时下主流看法,是碎叶,因为他的父辈是705年左右才来到蜀地,这一年诗人已经五岁。但细读李《序》和范《碑》,按其叙事顺序,似李白之家归蜀在前,诗人出生在后。曾受李白之托为其编集文集的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以下简称“魏序”)中亦云:“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所以,学术界也有李白生于蜀地之说。
  李白的生平经历可分为六个时期,即:蜀中时期、“酒隐安陆”及初入长安前后、移家东鲁及供奉翰林时期、去朝十年、从璘及长流夜郎前后、晚年。贯穿其一生的,是为了实现从政理想而发生过的初入长安、供奉翰林、北游幽州、入永王军幕、投李光弼军五次重大行动。
  青少年时代,李白在故乡蜀中接受了多种文化的教育熏陶。他尝自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二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与韩荆州书》)还曾从赵蕤学习属于纵横术的《长短经》。这些内容总括起来,无非儒、道二家。儒家文化引导李白积极用世,作赋、学剑术、学《长短经》,都是用世的准备。为了谋求政治前途,李白在出蜀前就开始了干谒活动,他曾向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苏颋“路中投刺”,又谒见过渝州刺史李邕。道家文化则引导李白出世而向往仙界,实质是引导他超越世俗功利而追求精神自由。儒、道二家文化相反相成,相互辉映,构成了李白堪称完美的“人生观”。他以《庄子》中的大鹏形象来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企望乘运而起,并顺时而行藏。大约在二十五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走向蜀中之外的广阔天地,踏上了为实现理想人生的奋斗历程。
  李白出蜀后,漫游江汉、吴越,于开元十五年、二十七岁时来到安陆(今湖北安陆)。高宗时故相许圉师家“见招,妻以孙女”(《上安州裴长史书》),由此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据研究者考证,李白之妻并非许圉师嫡孙女,而是许圉师安陆老家的一位他房孙辈。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对其人生理想有具体表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即首先建功立业,然后归隐江湖。这种“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前半是儒,后半是道,实际上是儒、道二家观念糅合而成。李白于开元十八年“西入秦海,一观国风”(《上安州裴长史书》),即“初入长安”。他本欲通过干谒王公大人,扣开君门。但在长安遭到以卫尉卿张垍为代表的权贵的排斥,铩羽而归。初入长安的经历,是对李白天真而充满诗意的人生理想的严重打击,但他毕竟涉世未深,所以,对未来仍满怀期望。
  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李白携女平阳、子伯禽移居东鲁,许氏夫人去世应是诗人离开安陆的直接原因。在东鲁,李白与韩准、裴政、孔巢父等结为“竹溪六逸”,隐于徂徕山。经故交元丹丘及玉真公主荐举,天宝元年(742)秋,李白奉玄宗诏入朝,为翰林供奉(天宝年间,翰林供奉也可称翰林学士)。入朝之初,玄宗对李白恩宠有加,“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李序”)当年十月,李白在《从驾温泉宫醉后赠杨山人》诗中写道:“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在诗人看来,“功成身退”的美好人生理想距离他似乎只有一步之遥。据“李序”和“范碑”所记,李白在朝确曾担任过“潜草诏诰”、“专掌密命”等机要事务,李白自己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也说当年“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褒赏”。但身为翰林供奉的诗人,其主要职分乃是以其诗歌才能侍奉玄宗的风流生活,《清平调词三首》的创作即是典型例证。生性爱好自由的诗人很快厌倦了这种类似俳优的生活,再加上宫中奸佞之徒的谗毁,李白渐被疏远。当他意识到建功立业的理想不可能实现时,遂于天宝三载上疏请还。“天子知其不可留,乃赐金归之。”(“李序”)“魏序”云:“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游海岱间”,应是当时实情。供奉翰林既给李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也使他的从政理想经历了一次大幻灭。
  去朝之初,李白一度被出世思想支配,他履行了加入道教的仪式,并沉迷于求仙幻想之中。但事实上他并不能放弃从政的理想。“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况之秦》)“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仍期盼着君王的再顾。“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赠蔡舍人雄》),去朝后的十年间,他四处漫游,约在天宝十载,于梁园所在地宋城(今河南商丘)与宗氏(武后时故相宗楚客的孙女)成婚。为了寻找政治出路,天宝十一载前后,李白曾怀着“且探虎穴向沙漠”(《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的冒险心情,北游幽州。他在幽州看到安禄山叛逆势力坐大的危机形势,“心知不得语,却欲栖蓬瀛”(《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只好逃离。幽州归来后,李白于天宝十二载春夏间似有“三入长安”之行,欲就时局危机向朝廷建言,无果而去。李白于天宝十二载秋来到宣州(今安徽宣城),在皖南山水间休憩疲顿的心灵。
  天宝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报国无门,暂在庐山隐居。十五载(即至德元载)岁末,奉永王李璘征召,下山入幕。“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永王是接受了玄宗的任命,为江陵大都督,在南方经营水军,并沿江东巡。李白怀着“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同上诗)的报国热忱入幕,却没有意识到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复杂与险恶。已经在灵武登基的肃宗,认为永王有异志,发兵征讨,永王于至德二载(757)二月兵败丹阳,李白因从璘而获罪陷狱。虽经江南宣慰使崔涣及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一度出狱,但朝廷最终还是判处李白流刑中最重的一种,即流放极为边远的夜郎(今贵州桐梓)。“魏序”云:“宗室有潭者,白陷焉。”李白乃是宗室斗争中无辜的牺牲品。李白于乾元元年(758)踏上流途,次年春行至巫山,朝廷因天旱颁发赦令,因而被侥幸放还(研究界也有认为李白是到达夜郎后遇赦的看法)。
  晚年,李白在江南飘流,景况十分凄凉,但仍期待着见用于朝廷的机会。宝应元年(762)秋,李白作有《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冀申一割之用半道病还留别金陵崔侍御十九韵》,可知李白有一次请缨从军的行动,只是因病半途而废。贫病之中,李白来到当涂(今安徽当涂),投靠县令李阳冰。当年十一月,李白于“疾亟”之时“枕上授简”,将编集及作序的后事托付给李阳冰。旧说以为李白这年冬即病逝,但李白《游谢氏山亭》诗开首即云“沦老卧江海,再欢天地清”,显然是指代宗广德元年(763,即宝应二年)正月“安史之乱”彻底平定的时事,诗中又写了大病稍起的景况,所以,可以判定李白的生命延续到了这一年。广德元年冬,李白逝于当涂。次年初,朝廷尚不知李白死讯,曾为其授官,“范碑”记曰:“代宗之初,收罗俊逸,拜公左拾遗,制下于彤庭,礼降于玄壤,生不及禄,殁而称官,呜呼命与!”李白初葬于龙山,范传正为其迁葬谢家青山,成全了他的“终焉之志”。青山李白墓留存至今,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诗歌传世约千首。李白的优秀诗篇之所以不朽,说到底,是因为它张扬了人性。人性是永恒的,而在人类历史上,只有相对文明、进步的盛世,才能为人性的发展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人是社会之人,人性的基本内容,一是在生存温饱解决之后,希望生活得更幸福;二是要施展其才能抱负,谋求事业的发展与成功,在为社会群体做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要维护人格独立和保持个人精神自由。有才有志之士,其人性的核心,是实现人生价值。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来说,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步入仕途,将自己的才智贡献给朝廷,建功立业,济苍生,安社稷。这种家国情怀体现了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实具有人性的合理内核。李白本分是诗人,他十分清醒地知道诗的久远价值远甚于现世功业,正所谓“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但他仍把建功立业视为人生头等大事。李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个时代纠正了此前数百年间朝廷用人选官唯豪门世族是举的“九品中正制”,而代之以“考试面前人人平等”的科举制。李白那个时代的科举制度虽然尚不完善,而且每年录取的名额甚少,远不能在实际上解决士子们的出路问题,但毕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提高了读书人的用世热情,给他们带来了人生向上的希望。晋代诗人左思在《咏史》中曾无奈地感叹:“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李白则满怀解放感、幸运感地回答了“左思之叹”,他在《送杨少府赴选》诗中朗声高咏:“时泰多美士,京国会缨簪。山苗落涧底,幽松出高岑。”时代既然给了士子们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当然就要一显身手、踊跃攀上人生事业的高峰。李白正是这个时代广大士子的代言者。他之所以有资格担任这个代言者,是因为只有他把人人追求的功业理想发挥到了极致,他要做“辅弼”之臣,即姜尚、管仲、鲁仲连、谢安那样的人物,建立不世功业。李白企望的建功立业方式和途径是“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梁甫吟》)、“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古风》其十)、“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李白终身未参加科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是经由科举的上升途径与李白期望的“虎变”式进身有很大不同,此即“范碑”所说:“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器度弘大,声闻于天。”这种绕过科举常规的“超现实”理想明显带着幻想性,但李白却并不觉得虚幻,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终生为其“大鹏之志”的实现而奋斗不舍。
  李白的功业理想注定无法实现。这是因为他在追求功业的同时,又极端地坚持了人性之另一面,即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兰生谷底人不锄,云在高山空卷舒”(《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他追求无拘无束、快意自在的生活。这里有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体现了道家文化以自然为宗的精髓。道家精神同样具有人性的合理内核。士人一旦步入仕途、或如李白那样进入朝廷,他便处在了皇权笼罩之下,进入了官场的人际“关系网”中。为了实现功业理想,他必得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独立人格、削减精神自由。然而这却是李白所不堪忍受的。他蔑视权贵,“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他甚至在皇帝面前也要保持平等的身份,居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不妨设想,李白入朝之初受到那样的宠遇,他如果能稍稍委屈、约束自己,功业理想当不无实现的可能。然而,他的态度却是“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设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辞》)。当李白意识到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时,把建功立业与精神自由放在人性的天平上衡量,他毅然决定放弃前者,于是上疏请还。功成身退的美妙人生理想遂成泡影。
  李白终生都在追求建功立业与坚持精神自由的矛盾中跌荡拼搏,这种矛盾无法调和、克服,所以李白的遭遇始终是“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由此造成了他的“万古愁”,造成了他满含悲壮色彩的诗意人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李白那些悲慨豪纵、震撼人心的饮酒诗,有着共同的主题,就是宣泄人生之“愁”,或如范传正所说“取其昏以自富”。李白遇到的人生矛盾其实具有普遍性和恒久性,普通人也会遇到同样的矛盾,李白与普通人的区别,正如李长之所说:“就质论,他其实是和一般人的要求无殊的,就量论,一般人却不如他要求得那样强大。”(《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所以,李白的诗篇就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李白就成了从古到今人们心中的精神偶像。
  当然,李白也有许多饮酒诗并非“举杯消愁”之作,这些诗篇抒写饮酒之乐,充溢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生活热情,这是对人性之另一侧面的表现,即人在世间总是希望生活得更幸福、更快乐。李白那些表现乡情、友情、亲情和爱情的诗篇,从本质上说,也是对追求生活幸福之人性的表达。
  李白属于“主观之诗人”,他的作品大多是以“我”为主体的抒情诗。李白做人崇尚本真的人性,他的诗歌同样崇尚本真,绝去人工,绝去雕饰,追求天然真率之美。他抒写情感,一任真情流注,没有任何顾虑,不受任何成规约束,甚至看不出艺术上的追求而独臻大匠运斤之境。他最擅于歌行与绝句这两种利于自由抒写的诗体。他的歌行随手挥洒,恣意铺张,浑灏流转,起落无迹,正所谓“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绝句脱口而出,信手而成,清澈如水,流转如珠,正如李攀龙所说:“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选唐诗序》)李白的诗无从效仿,无法复制,真正是自由的艺术,解放的艺术,高度人性化的艺术。
  这个选本主要以清代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为据,选诗289题343首,为李白传世诗作的三分之一强。诗歌文本偶有与王注本不同处,均做了说明。选诗的原则,一是最能体现李白精神与艺术风貌的作品,二是诗篇编排起来能比较完整地展现诗人的生平经历。为了方便读者对李白其人其诗的理解,诗的编排采用编年体(其中有些作品只是大体按写作时期安放,并非确切的编年),编年基本依据安旗主编、笔者亦为撰稿人之一的《李白全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注释中对学界前辈及时贤的成果多有吸收,限于体例不能明确标示,特此说明并深致谢忱!欢迎读者诸君对注释文字的讨论与批评,以期我们共同走近更为真实的李白。一蜀中时期



















《千古风流:李白诗词鉴赏》 一、 缘起: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竞折腰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颗。他的名字,如同他的诗篇一样,穿越千年,依旧璀璨夺目。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的诗,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到“举杯邀明月”的孤寂;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壮志,到“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情,李白以其无与伦比的才情,勾勒出盛唐气象的恢弘画卷,也抒发了个人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 千百年来,无数后人为李白的诗歌所折服,为他的洒脱不羁所倾倒。关于李白的解读和鉴赏,更是汗牛充栋,层出不穷。然而,诗歌的魅力在于其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与不同时代的读者产生共鸣。因此,我们依然需要一本能够带领读者深入李白诗歌的海洋,感受其字里行间的澎湃激情与深邃意境的读物。《千古风流:李白诗词鉴赏》正是这样一本旨在深度挖掘李白诗歌精髓,从多个维度呈现其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诗篇,而是力求通过细致入微的解读,让读者穿越时空的阻隔,与李白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领略这位“诗仙”的独特风采。 二、 思想的星河:李白的生命轨迹与诗歌主题 李白的诗歌,是他生命体验最直接、最真实的写照。要理解他的诗,就不能不了解他的人生。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年少时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并接受了广泛的教育。然而,他身上流淌着浪漫不羁的血液,对功名利禄并非刻意追求,更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 《千古风流:李白诗词鉴赏》将从李白的生命轨迹出发,将其诗歌创作置于其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之中。我们将梳理他早年离乡求学,游历四方的足迹,感受他初涉社会时的激昂与憧憬;我们将探讨他渴望建功立业,但屡遭挫折的政治抱负,体会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与无奈;我们将追随他被“赐金放还”后的漂泊生涯,品味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乐观与坚持。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深入剖析李白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 李白是古代文人中最具叛逆精神的代表。他蔑视权贵,不屑于俗世的规则,他追求心灵的自由,精神的解放。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及时行乐,到“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无不体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个性的张扬。 壮丽的山河与奇特的想象: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行路难”等诗篇,以其雄奇的想象和瑰丽的词藻,将自然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气势磅礴。 豪情万丈的抱负与“致君尧舜”的理想: 尽管李白看似不羁,但内心深处却怀揣着“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他对国家的热爱,对盛世的渴望,在他许多诗篇中都有深刻的体现。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让他产生了深深的失落与愤懑。 离愁别绪与知音难觅: 在洒脱的外表下,李白也有着细腻敏感的情感。他对友人、亲人的离别,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知音难觅的惆怅,都化作了他诗歌中动人的篇章。“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字字句句饱含深情,感人至深。 对仙道与玄思的向往: 李白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长生不老、神仙世界的向往。这种对超越尘世的追求,也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一抹神秘与超脱的色彩。 《千古风流:李古诗词鉴赏》将层层剥茧,带领读者走进李白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思想的起伏跌宕,感受他情感的潮涨潮落,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诗歌创作的动因与意蕴。 三、 艺术的巅峰:李白诗歌的语言魅力与艺术手法 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可以用“天才”二字来形容。他的语言,清新自然,流畅奔放,却又饱含力量;他的想象,瑰丽奇特,出人意表,却又合乎情理。他仿佛天生就是为诗歌而生,用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最动人的景象。 本书将重点剖析李白诗歌在艺术上的独特之处: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语言: 李白的语言,质朴而不粗俗,自然而不雕琢。他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表达,却能将其提炼得如诗如画。我们将在书中分析他如何用最简单的词语,营造出最深远的意境,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豪迈气概: 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他的叙事诗,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他的抒情诗,情感真挚奔放,催人泪下。我们将分析他如何通过雄浑的笔力,传达出磅礴的气势,例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仙才”的奇特想象与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想象力如同脱缰的野马,驰骋于天地之间。他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自然景物巧妙融合,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艺术形象。我们将深入探讨他如何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构建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世界,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音乐般的美感与节奏韵律: 李白的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声音的艺术。他善于运用声韵变化,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我们将分析他诗歌在平仄、押韵、节奏上的独到之处,以及这些技巧如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多元化的诗歌体裁与风格: 李白创作了大量不同体裁的诗歌,包括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等。他的风格也多变,或豪放飘逸,或清新婉约,或沉郁顿挫。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体裁和风格的特点,展示李白作为一位全能型诗人的艺术成就。 《千古风流:李白诗词鉴赏》将精心挑选李白最具代表性的诗篇,进行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揭示其语言的精妙之处,分析其艺术手法的运用,让读者领略到李白诗歌艺术的极致魅力。 四、 传承的薪火:李白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李白的影响,早已超越了文学的范畴,渗透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他的诗歌,成为无数后世文人模仿、学习的典范,他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本书将探讨李白诗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迪: 从唐代的杜甫、孟浩然,到宋代的苏轼、辛弃疾,再到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李白诗歌的影响。我们将梳理这种影响的脉络,分析后世诗人如何借鉴李白的艺术手法,继承他的创作精神。 李白精神的文化内涵: 李白的“狂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体现在他对自由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对权贵的蔑视。我们将探讨这种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的体现。 李白诗歌在民间的传播与接受: 许多李白的诗句,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妇孺皆知,朗朗上口的名句,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将分析这些诗句为何能如此广泛地流传,其背后的文化原因是什么。 李白形象的演变与解读: 历代对李白的解读,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从“谪仙人”的神话,到“叛逆者”的形象,再到“草圣”的赞誉,李白的形象也在不断地被重新诠释。我们将回顾这些解读,探讨其背后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变迁。 《千古风流:李白诗词鉴赏》旨在不仅让读者欣赏到李白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更能让读者理解李白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五、 结语:在李白诗海中,与千年灵魂共舞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让我们跟随《千古风流:李白诗词鉴赏》,走进李白的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他的豪情壮志,体会他的悲欢离合,领略他的浪漫情怀。他的诗歌,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盛唐的辉煌;他的精神,是一盏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李白诗歌的解读,更是一次与千年前的灵魂进行心灵对话的邀请。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李白,更真切地感受他的诗歌,并在他的诗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触动与共鸣。让我们一同走进李白,感受那份“千古风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李白诗选》,拿到手的感觉就不同寻常。厚实沉重的封面,古朴典雅的书脊设计,仿佛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一看就知是精心打磨的藏书。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温润,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可以比拟的,细看之下,甚至能感受到一丝淡淡的书香,让人瞬间沉浸在一种对知识和美的敬意之中。我一直对李白这位诗仙充满好奇,他的诗歌名篇早已耳熟能详,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难以真正触及那份豪情与飘逸。这次入手这套书,纯粹是被它的“典藏”二字所吸引,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更深入、更系统地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途径。我尤其关注的是它的装帧和选材,希望能借由这套书,在闲暇时光里,重新品味那些穿越千年的诗句,去感受李白那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洒脱,以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一扇通往盛唐气象,通往李白内心世界的窗户。

评分

这次购书的初衷,实则是因为对“读本丛书”这个系列本身的好感。过去曾接触过该系列的其他作品,它们往往在内容的权威性和呈现的精美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既有学术上的严谨,又不乏给普通读者带来的阅读愉悦。因此,当看到有李白诗选的版本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购物车。我特别期待的是,这套“典藏”版在原文的考订和注释上是否能有更深的挖掘。毕竟,李白的诗歌中有许多典故和用语,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如果没有深入浅出的解读,很容易望文生义,甚至错过其精妙之处。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歌,更能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比如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李白生平中的重要事件对其创作的影响,甚至是对诗歌意象和情感表达的细致分析。如果能辅以精美的插图,例如描绘诗歌意境的山水画,或是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历史场景,那将是锦上添花,更能帮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起生动的画面,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李白的诗歌魅力。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兴趣的人,尤其偏爱唐诗宋词。李白作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在我心中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这次入手《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李白诗选》,更多的是一种对经典本身的敬畏和期待。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具备一种“典藏”应有的品质,体现在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呈现的专业性上。比如,在诗歌的选取上,是否囊括了李白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文本的校订上,是否采用了最严谨的版本,避免了流传中的讹误?更重要的是,在注释方面,是否能够做到既准确又不失趣味,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那些古老的词汇和典故?我更看重的是,这套书是否能引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文学视野,让我不仅能欣赏李白诗歌的语言之美,更能体会其思想之深邃,艺术之高妙。我希望这是一次能够沉淀下来,静心阅读,细细品味的体验。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李白诗歌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教科书和网络上的碎片化信息。总觉得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比如“床前明月光”,或者“两岸猿声啼不住”,虽然熟悉,但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深度却未曾细细探究。而这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李白诗选》,给了我一个绝佳的机会,去系统地、全面地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我设想,这套书的编排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或许会按照时间顺序,或许会按照题材分类,亦或是按照重要性来呈现。无论哪种方式,我都相信它能帮助我理清李白诗歌的发展脉络,更好地理解他从早期意气风发到后期羁旅漂泊的情感变化。我更期待的是,它能超越简单的诗歌文本,去发掘那些隐藏在诗行背后的李白,那个热爱自由、追求理想、也经历过失意和孤独的真实个体。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真正地“读懂”李白,而不仅仅是“背诵”他的诗。

评分

选择这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典藏:李白诗选》,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仪式感”的追求。在快节奏的数字时代,能够拥有一套精美的纸质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提升。我一直觉得,阅读古典文学,特别是诗歌,最适合在一种宁静的环境下,手捧着触感温润的书本,慢慢品味。这套书的“典藏”二字,让我预感到它在装帧设计上会颇具匠心,或许采用硬壳精装,配以素雅的书签,甚至赠送一些与李白相关的文化小品。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书架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闲暇时随手翻阅,总能获得心灵的慰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套书能够提供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比如,在诗歌旁配以优美的书法,或者精心绘制的插画,又或者是不同版本诗歌的对比,来展现李白诗歌的演变和魅力。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购买,更是一次与经典对话的开始,一次与李白诗歌的深度相遇。

评分

好书,前边还有李白的简介和分析

评分

她没有问我有什么缓解的办法,但她来找我说,应该是希望从我这里得到一点精神支持。无独有偶,也是昨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您对最近发生的大事,感到心里难受吗?我说,确实感到憋闷,但因为我很早就有这样的判断,所以精神上倒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我想起曾经不止一个人对我说,真是羡慕你的“心力”,似乎永远热情饱满,不为外界所动。于是我想,抛开生理上的差异,我究竟有没有一些自我调节的经验,可以与别人分享,让别人也买。

评分

!挺好的的正版书,物美价廉!!

评分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古典文学丛书特别好,适合初中以上的孩子阅读,自己和孩子都特别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

读书月活动买的,满100减50,还算便宜,以前上学时候读过几篇感觉很好。这次买来再读读,找找原来的感觉。

评分

任笃行先生以手稿本、康熙本等作为底本,参校以青柯亭本、铸雪斋本、异史本、二十四卷本、但明伦批本等目前可见的十几种本子,重新厘定了《聊斋》的编次,改通行本的十二卷为八卷;汇集了十余家评语,除王世禛、冯镇峦、但明伦等之外,还加入了不太常见的王金范和方舒岩的评语;汇编了《聊斋》重要的两位校注者吕湛恩、何垠的注释,在重要处加以考订,辨明注释正误,注明典故出处。

评分

词文学兴于唐五代时期,鼎盛于两宋时期。宋代以后,词就成了各代文学创作的主要体裁之一,有清一代更被誉为词创作的“中兴”时代。夏承焘、张璋二先生精心编选的《金元明清词选》,将金、元、明、清各代的优秀作品汇集注释。前有作者介绍,后附简要评析,基本概括了数代词文学发展的历程和面貌,为读者领略词文学艺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本书出版二十多年以来,便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欣赏金、元、明、清词作的经典选本。

评分

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评分

本书不仅是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书籍,同时也是其他专业大学生加强人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读物。具有很强的经典性及学术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